「沒什麼特別的」,2018年11月,竹內瑪莉亞在接受《日本時報》的採訪時笑著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去超市買菜做飯、做家務、看電影、讀書,有時和朋友們共進晚餐……我想不到任何特別之處。」這位從藝40年的日本傳奇歌手享受著平靜的生活,渾然不知自己在36年前一直無人問津的老歌,悄然橫掃了大洋彼岸的美國。這首歌以及關於它的一切形成文化基因(meme),也編織了一則關於愛情、算法、時空和人性意味不明的寓言。
2017年7月5日,有人在一個叫作塑料愛人(Plastic Lover)無人訂閱的「油管(YouTube)」帳號上傳了一首歌,並搭配了一張靜止的圖片。這在北美音樂亞文化社群中是很常見的做法:因為日本1980年代流行音樂愛好者的圈子很小,這些音樂也大多未在北美發行,所有音樂播放器都不收錄,於是版權管理相對寬鬆的「油管」成了他們分享的聚集地。竹內瑪莉亞所有專輯封面(1978-2014)>>
△《BEGINNING》(1978)
△《UNIVERSITY STREET》(1970)△《PORTRAIT》(1981)△《VARIETY》(1984)△《REQUEST》(1987)
△《QUIET LIFE》(1992)△《Bon Appetit!》(2001)△《Denim》(2007)
△《TRAD》(2014)
這首歌就是收錄在竹內瑪莉亞1984年的日文專輯《綜藝(VARIETY)》中的《塑料愛情(Plastic Love)》。封面中那個笑容令人心動的女孩,正是當年的竹內。筆者無意將這張肖像與蒙娜麗莎的畫像相提並論,但筆者猜它一定是接下來發生的神展開背後,無人能說清的神秘因素裡非常重要的一個。這個不起眼的配圖音樂小視頻,於2017年7月到2018年1月之間,收看量飆升至533萬;到2020年,這個數字變成了2900萬,與此同時還有數個完全雷同、播放量也破2000萬的視頻,加在一起超過了大多數當紅藝人華麗的新歌MV。最諷刺的是,這首老歌並沒有拍攝過MV(MV這種媒介形式在1984年還在萌芽階段)。華納唱片面對《塑料愛情》廣為流行的盜版視頻,最終於2019年5月聯合知名導演和偶像演員推出了一個遲到36年的MV。而這個奇蹟的背後竟然沒有任何推手。事實上,竹內瑪莉亞的絕大多數音樂從未在北美洲發行,華納唱片在最初階段甚至都沒有從播放中獲得相應的版稅,因為他們壓根沒有對這首歌設置監測,這和習慣了商業邏輯的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的想像實在差得有點遠。△夜韻混音的《塑料愛情》收錄在她的專輯《寶貝製造機(Pure Baby Maker)》(2016)
說到這裡,為何美國人會懂得此間的懷舊也就不言自明,它同根同源的音樂語言來自鄉村、節奏布魯斯(R&B)、迪斯科和搖滾樂的黃金年代。然而當代歐美的排行榜單曲拋棄了繁複的和聲、嵌套的節奏和長線條的旋律,轉而追求身體性和直覺衝擊,聽聽碧昂絲(Beyoncé)和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音樂就知道了。城市流行樂簡直如同美國當代音樂傳統的博物館一般,用心地收納了過去的聲音。這個懷舊基礎與久違的濃烈情感與幻想緊密結合,讓都市燈火、紅男綠女重新煥發了煙霧繚繞的美學生機,像一部沒人看過但又無比熟悉的王家衛電影。如此說來,城市流行樂的異國復興也沒那麼難以理解了。1955年,竹內瑪莉亞出生在島根縣的一個小旅館主人家,六個兄弟姐妹裡她排行老三。這個從1877年營業至今的家族生意,如今時常會吸引一些竹內的粉絲慕名前來,儘管竹內瑪莉亞本人並不會出來營業。從小受到美國、法國和義大利音樂,特別是爵士樂和探戈的影響,竹內瑪莉亞的音樂種子悄悄埋下,直到小學三年級時在一則巧克力電視廣告裡第一次聽到披頭四的《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強烈的衝擊令她至今記憶猶新。等她到高中終於獲得機會去伊利諾州的一個小鎮參加為期一年的交換生計劃時,她已經學會了吉他和鋼琴。美國的生活最令她震驚的是那裡青少年們自由自在的生活,學生都不穿校服,開著車兜著風的男孩兒們把頭髮留到肩膀。這種解放的感覺讓她覺得這一年「簡直是生活在電影裡」(《日本時報》採訪時竹內的原話)。回到日本後,竹內考入慶應義塾大學修習英美文學,還得過一次全國英文朗誦大賽的冠軍。1970年代末期出道的竹內瑪莉亞,最初是個傳統意義上的花瓶美少女,本來想玩音樂的她發現自己所有的時間都被安排在了電視綜藝和無聊的節目主持裡,這讓她感到筋疲力盡。然而即使是乏善可陳的花瓶時期,她還是得到了與西海岸搖滾頂級樂手合作的機會,TOTO樂隊的四名主要成員參與了專輯製作,但這一切都沒有另一件小事重要。1970年代中期的某一天,在澀谷的一家山葉琴行裡,她遇到了一個正在免費演出的樂隊裡的吉他手,他的名字叫山下達郎,那個樂隊就是城市流行樂鼻祖甜心寶貝(Sugar Babe)。「他的音樂很棒,但是性格怎麼說呢.」竹內回憶,「不太好相處就是了。」△山下達郎《把握時間(Ride on Time)》山下達郎本人和大瀧詠一一樣,是絕對的唱片發燒友,據說本人收藏的唱片超過六萬張。熟悉山下達郎音樂的朋友會知道,他有一個偶像——海灘男孩的靈魂人物布萊恩·威爾遜(Brian Wilson),在很多作品中都出現了後者鮮明的模仿印記。對歐美流行音樂的痴迷和鑽研是二人的共同點。1982年她和城市流行樂的「教父」山下達郎喜結連理,並很快誕下一子,從此往後竹內的大部分作品的編曲和製作都由山下包攬,而竹內也借生子的契機,徹底結束了電視偶像的職業生涯,從此往後,她終於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一個唱作歌手。才氣和匠氣的結合,是誕生經典的常見配方。1980年代二人在日本流行樂壇的地位類似於如今在美國的傑斯(Jay-Z)和碧昂絲。1984年—2019年,他們共同創作了13張唱片,銷量合計超過1600萬張。然而,作為絕對意義上的日本當紅歌手,其作品卻始終沒有走出國門。在美國,竹內和山下達郎一樣,僅僅以黑膠唱片的形式被「無意間發掘」,流傳在日本音樂愛好者的小圈子裡。《綜藝》這張專輯作為竹內瑪莉亞結婚生子後復出的第一張唱片,將二人對美國音樂的取經和致敬體現得淋漓盡致。《再一次(もう一度)》和《穩步前進(ふたりはステディ)》是菲爾·斯派特(Phil Spector)式撲面而來的流行歌謠,延綿的混響包裹著軍鼓和沙錘,跟山下達郎豐滿的編曲形成飽和的音牆;《一夜風流(One Night Stand)》會讓你立刻想到老鷹樂隊(The Eagles)的《駕馭巔峰(Take It To The Limit)》;瀰漫在每首歌裡的,美國前搖滾樂時代的嘟·喔普(doo-wop)和音更讓人懷疑是海灘男孩和美國那些經典的合唱組的致敬和翻唱.竹內和山下完全將自己沉浸到美國1950、1960年代的音樂裡,做出了這麼一張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票友唱片」。如果放在華語世界,一定會被說成是精神美國人吧!王爾德說:「模仿是最真誠的恭維。」《綜藝》這張詞曲全部由竹內瑪莉亞自己包辦的全長專輯,恰恰向我們展現了對異國情調毫不猶豫的追求,可以達到一個多麼美好的境界。寫下《塑料愛情》的時候,竹內瑪莉亞正在懷孕,本人完全沒有過上什麼紙醉金迷的都市夜生活,寫歌對她來說更像是純粹的樂趣。「我想寫一首搖滾、一首民謠和一首鄉村歌曲。」她說,「我也想寫一些可以跳舞的歌。我想寫出那種有16拍密集鼓點的歌,捕捉都市生活的模樣。」《塑料愛情》是山下達郎最執著的匠心和竹內瑪莉亞最美好的幻想釀成的美酒。模仿從來不是原罪,這些表象無關緊要,緊緊抓住自己的感受,做出直擊人心的、捕捉時代精神的作品,就是最好的音樂。兩個精神美國人做出最原創、最日本的音樂。城市流行樂時代的日本和今日的韓國流行音樂(K-POP)擁有相似的技術取向和截然相反的美學取向,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對照。有趣的是,後者用精心調校和萃取的「完美的刻板印象」將音樂中的靈魂徹底排除,以更大的規模在歐美甚至全球攻城略地;而城市流行樂的遺產卻與蒸汽波、未來放克形成合流,如幽靈一般擊敗推薦算法,鑽進人們的手機,這是否算是一種下意識的「補償」呢?在今天這個消解一切意義的、熱衷於辛辣反諷的,只懂得將文化元素作為膚淺的腔調裝點自己的時代,《塑料愛情》和這些曾經被棄之敝屣又如獲至寶的城市流行樂黑膠唱片,揭示了日本那一代音樂人不假思索,而如今我們很難找回的一種誠實。文 重輕
編輯 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