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百科|擊潰「油管」算法的city-pop

2021-03-02 Qthemusic


「沒什麼特別的」,2018年11月,竹內瑪莉亞在接受《日本時報》的採訪時笑著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去超市買菜做飯、做家務、看電影、讀書,有時和朋友們共進晚餐……我想不到任何特別之處。」這位從藝40年的日本傳奇歌手享受著平靜的生活,渾然不知自己在36年前一直無人問津的老歌,悄然橫掃了大洋彼岸的美國。這首歌以及關於它的一切形成文化基因(meme),也編織了一則關於愛情、算法、時空和人性意味不明的寓言。

2017年7月5日,有人在一個叫作塑料愛人(Plastic Lover)無人訂閱的「油管(YouTube)」帳號上傳了一首歌,並搭配了一張靜止的圖片。這在北美音樂亞文化社群中是很常見的做法:因為日本1980年代流行音樂愛好者的圈子很小,這些音樂也大多未在北美發行,所有音樂播放器都不收錄,於是版權管理相對寬鬆的「油管」成了他們分享的聚集地。

竹內瑪莉亞所有專輯封面(1978-2014)>>


△《BEGINNING》(1978)

△《UNIVERSITY STREET》(1970)

△《PORTRAIT》(1981)△《VARIETY》(1984)

△《REQUEST》(1987)

△《QUIET LIFE》(1992)△《Bon Appetit!》(2001)

△《Denim》(2007)

△《TRAD》(2014)

這首歌就是收錄在竹內瑪莉亞1984年的日文專輯《綜藝(VARIETY)》中的《塑料愛情(Plastic Love)》。封面中那個笑容令人心動的女孩,正是當年的竹內。筆者無意將這張肖像與蒙娜麗莎的畫像相提並論,但筆者猜它一定是接下來發生的神展開背後,無人能說清的神秘因素裡非常重要的一個。這個不起眼的配圖音樂小視頻,於2017年7月到2018年1月之間,收看量飆升至533萬;到2020年,這個數字變成了2900萬,與此同時還有數個完全雷同、播放量也破2000萬的視頻,加在一起超過了大多數當紅藝人華麗的新歌MV。最諷刺的是,這首老歌並沒有拍攝過MV(MV這種媒介形式在1984年還在萌芽階段)。華納唱片面對《塑料愛情》廣為流行的盜版視頻,最終於2019年5月聯合知名導演和偶像演員推出了一個遲到36年的MV。而這個奇蹟的背後竟然沒有任何推手。事實上,竹內瑪莉亞的絕大多數音樂從未在北美洲發行,華納唱片在最初階段甚至都沒有從播放中獲得相應的版稅,因為他們壓根沒有對這首歌設置監測,這和習慣了商業邏輯的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的想像實在差得有點遠。
真相出奇的簡單:「油管」的算法如同被竹內神秘的笑容徹底催眠一般,把它推薦給了所有人。「油管」的算法其實是今日頭條旗下包括抖音在內產品們的老師,它通過對內容特徵的採集,包括視頻大類(音樂、視頻博客等)、語言等大大小小的特徵,通過聚類等方式將其與用戶的點擊行為所呈現出來的相應特徵進行匹配,從而完成「千人千面」的內容推薦,這是「油管」保持用戶黏性的頭號武器。如果你也用過這個平臺,你也會深深感慨,有時候感覺它比自己還了解自己,仔細品味著實有些後怕。
然而《塑料愛情》並沒有任何可以明顯識別的流行特徵,它的歌詞大部分是日文,音樂也籍籍無名,靜態的圖片也沒有包含任何信息.唯一的解釋,就是它在算法最早匹配的用戶上取得了極高的點擊率、重複播放率和極低的跳出率(指視頻未播放完就關閉的情況),並形成了「連戰連捷」的局面,在算法把這個視頻不斷推給更大規模用戶的時候始終保持了極為正面的用戶行為反饋,從而最終完成了一個無數營銷機構做夢都想實現的成就:它擊敗了算法,讓自己潛伏在每個人的「油管」推薦播放裡,在你不經意時自動播放,就這樣如病毒一般直接流行開來。更加匪夷所思的是,隨著版權方華納唱片的醒悟,當他們開始著手刪除這些廣為流傳的盜版視頻時,一種人稱「史翠珊效應」的網際網路規律得以顯現:用戶渴望這個內容,發布者知道可以獲得關注,而該內容卻遭遇審查和刪除,於是一個視頻被下架,十個視頻很快又出現,而且伴隨著各種奇特的變種、重新剪輯,以及為了規避算法識別,同時也為了抒發自己再創作熱情的各種變樣的配圖。《塑料愛情》成了一場無訴求的社會運動,一次集體心靈感應。成千上萬個相同的視頻,最終取得了對「反動」版權方的階段性勝利:唱片公司決定不再下架視頻。《塑料愛情》先是引起專注於挖掘老歌的紅迪網(reddit)社區的分論壇「聽什麼(Listentothis)」的注意。在2018年1月,它得票超過了所有其他滄海遺珠,登頂論壇推介投票的排名首位,遂進入了更多「油管」、樂評人和音樂人的視野。

△竹內瑪莉亞年輕時的照片,成為歌曲《塑料愛情》在「油管」上的配圖。2017年11月,黑色麥當娜(The Black Madonna)作為DJ在第600期RA會議(RA Session)中,將《塑料愛情》放在了最後一首壓軸收官;無數的媒體和網站開始報導這個從地縫裡鑽出來的神曲;2018年6月,美國最重要的潮流文化媒體之一異視異色(VICE)熱情洋溢地寫下了這樣的標題:「一首1980年代的日本歌,是現在世界上最好的流行歌曲——竹內瑪莉亞的《塑料愛情》在愛與心碎中的擒與縱」,把竹內瑪莉亞的名字和披頭四(The Beatles)、阿飛斯雙子(Aphex Twin)、紐約娃娃(NewYork Dolls)和唐·亨利(Don Henley)這些殿堂級的名字聯繫在一起。
鋪天蓋地的留言和關注證明了上述猜測:收看量和日本本土沒有關係,絕大部分是對這個女歌手一無所知的歐美英語用戶,從青少年到中老年來者不拒。算法捕捉到了一個完美的視頻,但理解它為何在算法意義上如此「完美」的艱難任務則只能留給好奇的評論者。
這首日文歌又懷了歐美英語用戶的什麼舊?這錯位的懷舊感沒有任何具體的指向,聽眾對1980年代的日本也並無任何記憶承載,然而懷舊卻是如此的真實。到這裡,我們就不能迴避城市流行樂的話題了。隨著1970年代日本經濟迎頭趕上,新一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發生了深切而決絕的變化,他們不再沉溺於苦難的訴說和悽美情緒的文化傳統,將視野轉向發達的西方世界,特別是紙醉金迷的美國。及時行樂、追求外表、在消費中獲得幸福感的生活態度如一陣清風,一掃過去的陰霾,席捲了一代人。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城市流行樂悄然誕生。從城市流行樂唱片的封面設計風潮就能體會一二。

大瀧詠一《A LONG VACATION》(1981)大瀧詠一《雨のウェンズデイ》(1982)山下達郎《For You》(1982)佐藤博《Awakening》(1982)南佳孝《Seventh Avenue South》(1982)這些陽光明媚、對比強烈的封套配色和設計,對如今復興的城市流行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其含義已經發生了微妙的偏移。曾經代表了對輕快、富足生活的嚮往,在今日受眾眼中變成了一種虛無的快樂,一種不問原因的狂歡。二者的關鍵區別在於,前者承載了對另一種生活的想像,後者則是對現實的純粹逃離。如果單從美學視角來看,城市流行樂是個相當怪異的音樂風格。以大瀧詠一和山下達郎等為代表的最早接觸到西方流行音樂的日本音樂人,決意徹底擁抱披頭四、海灘男孩(The Beach Boys)等英美音樂巨星帶來的「新」的聲音,正如在文學世界裡寫下《挪威的森林》的村上春樹一樣。

他們從電聲樂器以及合成器的使用,到梳妝打扮,再到歌名和歌詞,皆走向全盤西化。這一時期包括竹內在內的女歌手,自己創作的歌曲開始破天荒地涉獵出軌等題材,昭示著新時期女性自我意識的變化,打破肉體和情慾話題的禁忌。這些離經叛道的取向當然不會得到評論家的肯定,直到很多年後,城市流行樂這個承載一代音樂人精魂的概念才得以誕生。
City即城市,直截了當地表明了繁華的意向,排除了沉重的反思。請大家聽著《塑料愛情》,並在頭腦中想像這樣的圖景:在深藍色的天空下閃耀的燈火、紅男綠女、牛仔褲和捲髮.他們不想思考人生,只想痛快地戀愛、分手,無論什麼理由都可以在泳池旁的吧檯點上一杯雞尾酒。正如所有流行樂都訴諸幻想,而非現實,城市流行樂就宛如一場繁華的幻夢。杉山清貴《Realtimeto Paradise》(1987)堀井勝美《OCEANEPO DRECORD》(1994)EPO《DOWN TOWN》(1999)cero《WORL RECORD》(2011)Suchmos《THEBAY)》(2015)這就是《塑料愛情》的色彩:泡沫經濟全盛時期,豔麗的城市夜景。「塑料」指向虛情假意的情感關係,「我」所擁有的,只是可以被捏造、操縱、複製和仿冒的如塑料一般的愛情。這種傷感恰恰反映的是在昂揚向上的經濟裡,單身女性面臨真愛已死的煩惱,其中繁華與孤獨的強烈反差,恰恰是通往歐美聽眾內心的懷舊共性。這種失望之所以「舊」,對應的是當今時代流行文化對「愛情」這個土氣而虛偽命題的嘲諷與解構。在徹底無愛的時代,聽到「我只是在玩一場塑料愛情的遊戲」的純真喪失的感慨,撲面而來的恰恰是遺忘已久的純真本身。而這樣的懷舊情緒不僅限於城市流行樂的復興,對蒸汽波(vaporwave)的流行也有一些解釋力。《塑料愛情》也成為未來朋克(future funk:一種節奏強勁的蒸汽波分支)的第一名曲,無數次的變形和重混如榨汁機一般,把這混雜了異國情調的純真和懷舊提純,再提純。這其中夜韻(Night Tempo)的版本又尤其出名,升調並加快到迪斯科(disco)拍速的《塑料愛情》配合這個花瓣襯託的動畫少女形象,一度讓我精神錯亂地想像出一個都市愛情日本動畫片——當然它從未存在過。

△夜韻混音的《塑料愛情》收錄在她的專輯《寶貝製造機(Pure Baby Maker)》(2016)

說到這裡,為何美國人會懂得此間的懷舊也就不言自明,它同根同源的音樂語言來自鄉村、節奏布魯斯(R&B)、迪斯科和搖滾樂的黃金年代。然而當代歐美的排行榜單曲拋棄了繁複的和聲、嵌套的節奏和長線條的旋律,轉而追求身體性和直覺衝擊,聽聽碧昂絲(Beyoncé)和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音樂就知道了。城市流行樂簡直如同美國當代音樂傳統的博物館一般,用心地收納了過去的聲音。這個懷舊基礎與久違的濃烈情感與幻想緊密結合,讓都市燈火、紅男綠女重新煥發了煙霧繚繞的美學生機,像一部沒人看過但又無比熟悉的王家衛電影。如此說來,城市流行樂的異國復興也沒那麼難以理解了。1955年,竹內瑪莉亞出生在島根縣的一個小旅館主人家,六個兄弟姐妹裡她排行老三。這個從1877年營業至今的家族生意,如今時常會吸引一些竹內的粉絲慕名前來,儘管竹內瑪莉亞本人並不會出來營業。從小受到美國、法國和義大利音樂,特別是爵士樂和探戈的影響,竹內瑪莉亞的音樂種子悄悄埋下,直到小學三年級時在一則巧克力電視廣告裡第一次聽到披頭四的《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強烈的衝擊令她至今記憶猶新。等她到高中終於獲得機會去伊利諾州的一個小鎮參加為期一年的交換生計劃時,她已經學會了吉他和鋼琴。

美國的生活最令她震驚的是那裡青少年們自由自在的生活,學生都不穿校服,開著車兜著風的男孩兒們把頭髮留到肩膀。這種解放的感覺讓她覺得這一年「簡直是生活在電影裡」(《日本時報》採訪時竹內的原話)。回到日本後,竹內考入慶應義塾大學修習英美文學,還得過一次全國英文朗誦大賽的冠軍。1970年代末期出道的竹內瑪莉亞,最初是個傳統意義上的花瓶美少女,本來想玩音樂的她發現自己所有的時間都被安排在了電視綜藝和無聊的節目主持裡,這讓她感到筋疲力盡。然而即使是乏善可陳的花瓶時期,她還是得到了與西海岸搖滾頂級樂手合作的機會,TOTO樂隊的四名主要成員參與了專輯製作,但這一切都沒有另一件小事重要。1970年代中期的某一天,在澀谷的一家山葉琴行裡,她遇到了一個正在免費演出的樂隊裡的吉他手,他的名字叫山下達郎,那個樂隊就是城市流行樂鼻祖甜心寶貝(Sugar Babe)。「他的音樂很棒,但是性格怎麼說呢.」竹內回憶,「不太好相處就是了。」

△山下達郎《把握時間(Ride on Time)》山下達郎本人和大瀧詠一一樣,是絕對的唱片發燒友,據說本人收藏的唱片超過六萬張。熟悉山下達郎音樂的朋友會知道,他有一個偶像——海灘男孩的靈魂人物布萊恩·威爾遜(Brian Wilson),在很多作品中都出現了後者鮮明的模仿印記。對歐美流行音樂的痴迷和鑽研是二人的共同點。1982年她和城市流行樂的「教父」山下達郎喜結連理,並很快誕下一子,從此往後竹內的大部分作品的編曲和製作都由山下包攬,而竹內也借生子的契機,徹底結束了電視偶像的職業生涯,從此往後,她終於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一個唱作歌手。

才氣和匠氣的結合,是誕生經典的常見配方。1980年代二人在日本流行樂壇的地位類似於如今在美國的傑斯(Jay-Z)和碧昂絲。1984年—2019年,他們共同創作了13張唱片,銷量合計超過1600萬張。然而,作為絕對意義上的日本當紅歌手,其作品卻始終沒有走出國門。在美國,竹內和山下達郎一樣,僅僅以黑膠唱片的形式被「無意間發掘」,流傳在日本音樂愛好者的小圈子裡。《綜藝》這張專輯作為竹內瑪莉亞結婚生子後復出的第一張唱片,將二人對美國音樂的取經和致敬體現得淋漓盡致。《再一次(もう一度)》和《穩步前進(ふたりはステディ)》是菲爾·斯派特(Phil Spector)式撲面而來的流行歌謠,延綿的混響包裹著軍鼓和沙錘,跟山下達郎豐滿的編曲形成飽和的音牆;《一夜風流(One Night Stand)》會讓你立刻想到老鷹樂隊(The Eagles)的《駕馭巔峰(Take It To The Limit)》;瀰漫在每首歌裡的,美國前搖滾樂時代的嘟·喔普(doo-wop)和音更讓人懷疑是海灘男孩和美國那些經典的合唱組的致敬和翻唱.竹內和山下完全將自己沉浸到美國1950、1960年代的音樂裡,做出了這麼一張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票友唱片」。

如果放在華語世界,一定會被說成是精神美國人吧!王爾德說:「模仿是最真誠的恭維。」《綜藝》這張詞曲全部由竹內瑪莉亞自己包辦的全長專輯,恰恰向我們展現了對異國情調毫不猶豫的追求,可以達到一個多麼美好的境界。寫下《塑料愛情》的時候,竹內瑪莉亞正在懷孕,本人完全沒有過上什麼紙醉金迷的都市夜生活,寫歌對她來說更像是純粹的樂趣。「我想寫一首搖滾、一首民謠和一首鄉村歌曲。」她說,「我也想寫一些可以跳舞的歌。我想寫出那種有16拍密集鼓點的歌,捕捉都市生活的模樣。」《塑料愛情》是山下達郎最執著的匠心和竹內瑪莉亞最美好的幻想釀成的美酒。模仿從來不是原罪,這些表象無關緊要,緊緊抓住自己的感受,做出直擊人心的、捕捉時代精神的作品,就是最好的音樂。兩個精神美國人做出最原創、最日本的音樂。城市流行樂時代的日本和今日的韓國流行音樂(K-POP)擁有相似的技術取向和截然相反的美學取向,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對照。有趣的是,後者用精心調校和萃取的「完美的刻板印象」將音樂中的靈魂徹底排除,以更大的規模在歐美甚至全球攻城略地;而城市流行樂的遺產卻與蒸汽波、未來放克形成合流,如幽靈一般擊敗推薦算法,鑽進人們的手機,這是否算是一種下意識的「補償」呢?在今天這個消解一切意義的、熱衷於辛辣反諷的,只懂得將文化元素作為膚淺的腔調裝點自己的時代,《塑料愛情》和這些曾經被棄之敝屣又如獲至寶的城市流行樂黑膠唱片,揭示了日本那一代音樂人不假思索,而如今我們很難找回的一種誠實。

 重輕

編輯 貳手

相關焦點

  • 啥是City-pop?
    city-pop,是一種充滿著80年代氣息的音樂風格,源自於日本音樂風格充滿著都市感,內容脫離了沉重的人生或對社會的批判,不管是生活、人生還是戀愛,都呈現出一片歡快的氣氛。聽到這樣的音樂很容易讓人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給人一種純淨而清爽的感覺。
  • 原創City Pop | 這裡有你喜歡的復古&輕薄感音樂
    而也正是在此時,city pop這種全新的音樂形式開始悄然出現。City pop,城市流行。從名字也可以看出來。都市感絕對是這種音樂的主要特徵。就和當時的年輕人一樣,這種音樂和之前風靡日本的民謠音樂也完全不同,他不再批判社會的不公或是將沉重的人生作為主題。
  • 忽如一夜春風來,神州大地City Pop
    永井博和鈴木英人的插畫,除了是對City pop音樂風格的一種直接反映,同時也是那個時代享樂主義盛行的一種縮影。音樂的創作世界存在著一條循環往復的迂迴之路,如同歷史重演一般。在21世紀初,我們的社會迎來了經濟騰飛的一個高潮,社會生活的進步再度讓年輕人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這個現狀就如同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 90年代初的香港。隨著新生代city pop那充滿節奏感和夢幻迷離的旋律響起,時代的影子仿佛重疊在了一起。
  • 童年記憶裡的音樂——日本動畫與city pop
    City pop的聽起來就如同它的名稱一樣,歡樂,輕佻,充滿了城市中的紙醉金迷。不過要說它的歷史,還是要從二戰開始說起。自二戰以後,無論是駐日美軍還是旅美日本人,都在日本傳播了大量的美國流行音樂。當時的年輕人比起傳統的日式民謠(邦樂),更樂於接受情感上更為積極向上西方流行歌曲。在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感中,他們開始積極地擁抱享樂主義。
  • 關於音樂關於City pop
    一些樂隊也慢慢從自己的曲風轉向了大眾所愛的流行音樂,或是更加獨特的實驗音樂。但有一句話講:「沒有了流行,更加沒有音樂。」無論是樂隊自身對風格的認識轉變,還是趨於利益所做的選擇,我們作為樂迷,只要選擇和享受自己喜愛的音樂本身就好了。音樂永遠忠誠,永遠不變,永遠飽滿,堅強勇敢的永遠是音樂本身。
  • City Pop;迷人的都市氣息,恣意暢然
    在那片祥和的年代,壓抑的民謠被拋諸腦後,這一時期的年輕人已不再熱衷於談論越南戰爭與學生運動,他們開始了對屬於自己時代音樂的探索。在吸收了大量黑人音樂、以及當時正在浪頭的New-Wave 風潮後,取而代之的便是旋律輕鬆愉悅,體現年輕人真實生活狀態的音樂-City pop。
  • 這種音樂聽了真的很放鬆,City-pop的無情幸福
    這些並不是大眾所知的Beach Boys專輯的曲目,而是來自一種鮮為人知的日本聲音,稱為City-pop音樂。隨著時髦的爵士樂長號和薩克斯的製作,和陽光明媚的節拍,City-pop音樂讓1980年代的日本陷入一種迷幻的休閒狀態,輕鬆,自上而下的生活方式帶入大眾視野。但是在80年代後期達到頂峰之後,這種眩目的聲音幾乎和它上升一樣迅速消失,在日本之外變得幾乎不為人知。
  • 音樂 | 開箱!City Pop風格的黑膠唱片
    City Pop,J-pop(日本流行音樂)的重要分支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到20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City Pop音樂融合了搖滾、流行、R&B、Funk和電子音樂等等不同的音樂風格,曲風舒緩而休閒。City Pop直譯過來是城市流行音樂,也可以說是「適合那些具有城市生活方式的人的音樂」或者「城市人為城市人創作的音樂」。
  • 你真的了解City Pop音樂嗎?
    原創 city pop iWeekly周末畫報一輛復古飛車,駛向熱帶綠植、湛藍海浪的夏日沙灘。紅藍粉色的天空,被點亮的高樓,衣著光鮮的男女,湧入城市的夜幕,憧憬一場浪漫的邂逅。無論是輕鬆寫意的假日風,還是落入霓虹斑駁的未來城市,都是City Pop的夢幻世界。
  • K-POP、J-POP、C-POP泛濫,亞洲流行音樂正在國際化還是韓化?
    這次,張藝興以「新人身份」在北美正式出道,將於10月19日發行共有22首歌的中英文雙版專輯,目的是向世界推廣M-Pop(Mandopop,即華語流行音樂)。無獨有偶,去年11月27日,黃子韜把自己的微博名字改成「CPOPKing-SwaggyT」,在網上引起了頗多關注。彼時的高調改名,也讓C-Pop(Chinese Pop,中國流行音樂)一詞正式進入大眾的視野。
  • 什麼音樂讓我如此沉迷:為什麼我們又聽起了 City-Pop?
    或許你對City-pop還很陌生,我也只是偶然間在網易雲日推聽到一首很獨特的復古歌曲,石井明美的 瞳で抱いてて(請在瞳眸中緊緊擁抱我)。聽到後瞬間被驚豔,這正是我一直想要尋找的音樂。那種迷情復古流行結合的感覺使我無法自拔。這種小眾流的音樂,我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有所了解。
  • 在初夏季的周末裡,國內首次indiepop音樂節即將開始!
    音樂截止周三我們將抽取3位讀者獲得贈票(中獎信息將以留言回復形式通知)如果你不喜歡吵鬧,不喜歡pogo不喜歡喊口號,不喜歡club如果你更喜歡安靜地聽歌,更喜歡和樂隊一起唱更喜歡那些沒有一點商業修飾的音樂indiepop便是你的家▼演出時間表
  • 夏日律動,還靠City-pop來「搖晃」
    或許一張好的City-pop歌單,是陪伴最後夏日時光律動的好伴侶。雖然去年已經推薦過一些,今年就再來些不一樣的吧!在我的list裡,City-pop還有更多可能性,但都代表著夏天和陽光。以下部分內容參考自微信公眾號:「笙色曼波」,感謝陳e心老師的大力協助。1980年代(昭和時代)的東京,日本正進入經濟黃金時代,亦是經濟發展的泡沫時代。
  • 3月5日 另類迷幻CityPop超新星Tempalay 日本新世代獨立最前沿
    成軍僅1年就已在FUJI ROCK FESTIVAL「ROOKIE A GO-GO」新人舞臺(2015)、美國著名音樂節SXSW(2016)登臺,樂隊風格也被譽為新Fishmans般的極彩Tropical Psychedelic Pop。
  • 2017YouTube韓流音樂排行榜出爐~BTS3曲上榜粉墨兩億點擊奪冠
    鳥叔——《New Face》作為PSY第8張錄音室專輯的雙冠王曲目之一,《New Face》獲得了全世界的關注,在油管上的播放量達到了9500萬次,有趣的是APINK的孫娜恩也在這個喜劇音樂視頻中客串了一把~
  • 音樂分類知多少——POP
    Synth popsynth pop中的「synth」,即synthesizer,顧名思義,synth pop就是「由synthesizrs炮製出來的流行樂」,當然除synthesizer外還會用上其它電子樂器如電腦及鼓機等等。
  • C-pop音樂裡到底有沒有什麼電子音樂元素?
    誰都有聊C-pop音樂的權利,縱使是電子音樂媒體。
  • 史上最強Indiepop中文版科普
    什麼是Indiepop? Indiepop是一個包含了亂七八糟一大堆不同風格音樂的集合體。
  • 兒童歌曲《寶貝鯊魚》登頂油管流量冠軍
    韓國碰碰狐公司錄製的超洗腦兒童歌曲《寶貝鯊魚》成為油管有史以來瀏覽量最高的視頻。The song has now been played 7.04 billion times, overtaking the previous record holder Despacito, the Latin pop smash by singer Luis Fo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