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 | 沒有愛的活,比死還冷

2021-02-08 楚塵文化

四天前,導演金基德因新冠肺炎在拉脫維亞去世,令人詫異扼腕。

無論如何,金基德的電影影響深遠。金基德曾有一次來中國演講,有一年輕影迷對他表達了狂熱的崇拜,稱其為「師傅」,並說自己將來死後想要葬在金基德墓碑之旁。金基德幽默地回答「你可以把墓安在我的旁邊,但是我會努力爭取比你活得久一點。」

如今,他在七千公裡之外異鄉的寒冬中悄然離世了,像一封飄洋過海的信,而收件人不詳。

金基德導演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是韓國乃至亞洲最有名的導演之一,是三大電影節的常客,2004年以《撒瑪利亞女孩》入圍柏林電影節,奪得了最佳導演銀熊獎,成為韓國繼林權澤、李昌東之後第三位在世界三大電影節上榮獲大獎的導演。之後又憑藉2011年的《阿里郎》獲得坎城的一種關注大獎,次年的《聖殤》再次出擊一舉拿下威尼斯的金獅獎,可謂享譽國際影壇。可和同樣聞名世界的韓國導演李滄東洪尚秀奉俊昊等人完全不同,金基德是野蠻生長的荒草,從底層的淤泥裡掙扎著汲取養分,以驚人的勢力散向漫山遍野。

《春夏秋冬又一春》眾所周知,李滄東作家出身後任韓國文化部部長,洪尚秀出身電影世家是韓國第一代留學導演,奉俊昊畢業於延世大學社會學,都是接受過學院派教育的知識分子;而金基德的人生如同他電影中的主角般孤獨壓抑,掙扎於底層的貧困生活,嘗遍世間冷暖。他出身於韓國的偏遠小山村,初中畢業後便去打工,而後為逃離父權而躲進了一個更為強大的權力壓制之下——他選擇了入伍當兵,退役後他同時在教堂與殘疾人收容所打工以維持生存。但所幸金基德一直都熱愛繪畫,1990年他前往巴黎學習美術並靠賣畫為生,在那受到了一定的藝術薰陶教育但與電影依然無關,金基德自己也曾坦言,在30歲之前沒有接觸過電影。但是就在1992年,金基德在法國看了《新橋戀人》和《沉默的羔羊》後突然深受電影感召於是回國開始劇本創作,第二年便憑藉劇本《畫家與死囚》獲得劇作教育協會最佳劇本獎。

《春夏秋冬又一春》所有這些顛沛流離的過往都成為了金基德創作的養料,在其作品中陸續生長顯現。貧窮迫使他選擇低成本卻獨具特色的創作方式,成長環境使他將目光投向底層邊緣敘事,一個個沉默陰鬱的主角是他撕裂的孤獨靈魂,長期所受的壓抑在電影中以暴力、死亡與性釋放,直指人性背面。佛教的信仰使其褪去銳度於《春夏秋冬又一春》中成熟升華,基督教工作經歷讓他在《撒瑪利亞女孩》《聖殤》中進一步思考宗教的救贖,就連對畫畫對席勒的熱愛都被裝載在《壞小子》之中,化身誘餌,引誘扭曲又純粹的愛墮入。《新橋戀人》自然也留下了印記,即使燃燒整個巴黎也要熱烈擁抱的愛與金基德電影裡那些不惜一切得到的愛純度一樣高。

《春夏秋冬又一春》談及金基德的電影,暴力與性似乎是其最大標籤,甚至金基德的許多電影被分類為「情色片」,媒體對其的報導也總是環繞在「亂倫」「暴力」「禁忌」等敏感大膽的描述中,對於此金基德自己解釋道:「我更喜歡把它稱為一種肢體語言。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一種身體上的表達而非單純的消極暴力。我的人物所受到的傷害和被烙下的瘡疤也是年輕人在他們還不能真正對外在的創傷做出回應的年齡段所經歷過的。他們還不能保護自己去抵擋身體上的侮辱,例如來自他們的父母,或者口頭上的辱罵或者當他們看見父母的打架,或者當你走在街上卻遭到別人襲擊,一旦這類事情發生,你會感到無助,但是卻束手無策。這些經歷就會在那些人心裡留下瘡疤。我個人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比如說,在以前,一些比我小卻強壯於我的孩子揍我。我沒能力保護自己。還有,在海軍部隊,就因為一些士兵的級別比我高,就可以無緣無故地打我。在經歷了這些類似事情的過程中我問自己,為什麼必須是這樣的?這些問題一直伴隨著我成為一名導演表達出我的所想所感。《悲夢》暴力美學只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在金基德作品中自身的苦難記憶與對社會的審視批判皆以身體的痛感呈現。不同於著名的吳宇森、杜琪峯、昆汀塔倫蒂諾甚至是其同國的樸贊鬱頗為風格化節奏感的暴力,金基德並不以升格鏡頭或快速剪輯強化暴力的血腥美感與觀感刺激,而是寫實地還原類似叢林猛獸般的暴力法則,冷漠地控訴社會的不公之下弱者卑微絕望至不得不以暴制暴尋求自保,這是社會之惡而非人之原罪。暴力是身體的對抗,而性是身體的糾纏,在金基德的電影中,性是糾纏而對抗的,它並不愉悅更不取悅,甚至也具備暴力的冷感與痛感,如《漂流浴室》中以魚鉤進入身體,《壞小子》中女主被迫成為妓女被毆打等性描寫都並不性撩撥觀眾的欲望,反而使觀眾更加切身感受主人公的痛苦。故而性也只是一個手段,是孤獨的主人公們的一個靈魂出口,以身體勾連起兩座孤島,縱然如此暴力且皆為挑戰世俗道德倫理的愛欲,但金基德電影裡的愛是極致而純粹的,主人公會如飛蛾撲火般犧牲一切甚至是自己去得到愛的救贖。無論是親情或愛情,於他們而言,沒有愛的活著比死還冷。《聖殤》

《聖殤》之中冷漠的混混對母愛的極度渴望,願意以生命換取這個謊言;《壞小子》中為了得到女主角的混混不惜將其變成妓女拉下泥潭成為同樣孤獨而卑賤的人;《空房間》中更是奇幻地變成隱形人藏匿於愛人身邊相隔擁抱。而金基德也非常擅長於為這樣的愛出逃,設置一個封閉而脫離主流社會的域外空間將男女主放逐於此,《漂流欲室》的水上木屋、《呼吸》中的監獄、《壞小子》中女主隔絕世界只有男主可以透視的房間及最後流浪的篷車等,除了出於節約成本,也更凸顯愛的極致。

所以其實金基德並不是在表現性,而是以性託愛。愛是人的本能而在現代文明中愛被壓抑被扭曲被泛濫,愛也不等於性,性是短暫的快樂時而伴隨痛苦,但愛是更高級的、更持久的快樂,只有愛能夠救贖孤獨的心,但這也是更難以企及的,因而人始終在世俗的路上前赴後繼努力著追求愛的神聖。

《空房間》痛苦轉向身體表達之後,人便失語了,金基德電影中另一特色便是人物的臺詞極少,主人公幾乎都是沉默著的,《空房間》中只有三句臺詞。沉默不但象徵著邊緣人的話語權,也以一種更為直白的力量表達著痛苦與對世界的悲觀,正如金基德自己所言:「我一直相信可以用語言表達的親歷的傷痛,跟痛徹心扉無法言說的那種痛相比,程度要相對輕巧得多,那些真正承受痛苦的人,他們會選擇默默結束生命,或者悄無聲息地麻木存活。在我的電影裡那些人們不能言語是意指他們曾經受過很深的傷害。他們對他人的信任不復存在是由於始初的諾言破滅。因為年輕時經歷了種種的失望讓他們失去了信仰和對他人的信任,於是不再言語。《呼吸》「你可以把墓安在我的旁邊,但是我會努力爭取比你活得久一點。」金基德除了在文本層面值得探究,其創作方式也很獨特,因為他長期保持著低成本且高效的拍攝:《阿里郎》的編導及後期製作甚至是主題曲都是由金基德一人完成的,《空房間》只拍攝了13天,他拍攝的設備也很簡單,一個人一臺微單就可以完成。表達是不能被資金限制的,總有一天會很難找到投資,要為以後做好準備,哪怕單槍匹馬作戰也要繼續拍電影。對於藝術創造的追求是難以被阻攔的,這份激情與堅持也是難以熄滅的,因而他才能在艱難處境中貢獻出如此多的作品,實乃韓國電影屆中的「獨行俠」。他的這種創作精神也感染了很多人。曾經金基德來中國講座,有一年輕影迷對金基德表達了狂熱的崇拜,稱其為師傅並說自己將來死後想要葬在金基德墓碑之旁。金基德幽默地回答說「你可以把墓安在我的旁邊,但是我會努力爭取比你活得久一點。」這個想努力活著拍下去的人卻悄然離世了,在七千公裡之外異鄉的寒冬中,像一封飄洋過海的信,而收件人不詳。

《春夏秋冬又一春》


越是覺得孤獨時,越要一個人| 羅泰柱詩選 生命是閃耀的此刻 | 顧城 電影和人生,都是以餘味定輸贏的 | 小津安二郎

什麼都不是愛的對手,除了愛丨王小波與李銀河書信集歡迎加入楚塵讀者群(加讀書君微信 ccreaders,備註「讀書群」招聘 | 加入楚塵的線上實習吧!

相關焦點

  • 沒有錢,就沒有愛的能力?金基德禁忌之作,講述底層之惡與愛
    李江道從小被拋棄,他一開始恨這個世界,他把內心的惡意轉嫁給所有欠錢不還的人身上,但是當他可以變態冷靜地考慮找一個合適的高度推下一個人,恰好不死還得殘廢到位,他就已經不恨這個世界了。一切不是恨意的流露,他只是切斷了對這個世界所有的感知和情緒。他麻木了,只是用錢這種最簡單的方式支配自己的生活。有錢活,沒錢死。錢,在他的生命裡只是一個流通渠道,證明自己還活著而已。
  • 毀譽參半 金基德孤獨地走了
    根據金基德遺屬意願,因為疫情期間不便於運輸遺體,家屬決定授權韓國駐拉脫維亞大使館全權處理金基德遺體火化和葬禮事宜,之後將骨灰運回韓國。無論是作品還是人品,金基德導演都充滿爭議,孤獨的他最終孤獨地客死他鄉。都說「人生如戲」,金基德導演的人生,遺憾地以悲劇落幕。
  • 60歲的金基德,死在離韓國很遠的異鄉
    與小津安二郎一樣,金基德同樣死在了60歲。原本正籌備小津紀念稿的我們,初聞金基德死訊時的心情,無疑是震驚的。 沒想到,他這樣一個倔強而桀驁的人,竟沒能活到耄耋之年或者以某種傳奇的方式告終,而是死於新冠肺炎。正如有人感嘆說,新冠該剝奪了他多少年的創作生命啊!這或許是比死訊本身更讓人難過的事。
  • 孤獨的他最終孤獨地客死他鄉 金基德導演的人生以悲劇落幕
    無論是作品,還是人品,金基德導演都充滿爭議,孤獨的他最終孤獨地客死他鄉,都說「人生如戲」,金基德導演的人生,遺憾得以悲劇落幕。有喝酒抽菸的時間,還不如走路,我主要走路,就是單純地走路。邊走邊想。有時候路過電影院,就進去坐下看電影。這時候,會突然蹦出一些靈感,但可能與我正在看的電影沒有任何關聯。比如在看好萊塢電影的時候,某個瞬間會突然構思出《壞男人》或《春夏秋冬又一春》裡的形象。而且我有個毛病,不管什麼地方,可以隨時睡著,似醒非醒間,會出現人們所說的多維空間,那些空間裡有許多混合的形象。」
  • 相遇金基德——《聖殤》
    值得小小炫耀一下的是,上回觀賞此片時,恰逢金基德導演做客師大,與他有過一番交流,使筆者對其人其片更為喜愛崇敬。  《聖殤》算得上金基德電影風格的典型代表作:孤冷、決絕甚至不寒而慄是它最顯在的標籤。上周觀影結束後,得到觀者反饋,說此片可怕到引起生理不適的程度。果真如此嗎?
  • 被嫌棄的金基德的一生
    、哈薩克斯坦關係很密切,去年還做了莫斯科電影節的陪審團主席。《野獸之都》、《雛妓》、《漂流欲室》,國內沒有發行放映的渠道,金基德只好放棄本土觀眾,從這開始正式轉向歐洲的國際電影節。這很像我國第六代導演的早期境遇,拍電影靠國外影節的獎金過活。
  • 金基德:生于禁忌,死於新冠
    文 | 露冷出品 | 騰訊新聞×貴圈2020年冬天,60歲的韓國導演金基德去了拉脫維亞,並在那裡染上全球流行的病毒。失聯多日,然後,沒有回來。像拉脫維亞在我們的認知版圖上陌生而邊緣,金基德也從來不是電影版圖裡的熱門名字。哪怕得過諸多獎項,他的電影也從來沒有取得過壓倒性的讚譽。喜歡的人,覺得從他電影裡看到了完全不給人留餘地的極致;不喜歡的人理由也完全可以理解:形式大過內容,反倒是另外一種空洞。
  • 金基德《聖殤》海外吃香 影片國內放映少受冷遇
    金基德《聖殤》海外吃香 影片國內放映少受冷遇     電影網訊(編譯/Rita)9月11日下午3時50分在首爾東大門MegaBox內召開了電影《聖殤
  • 死在異鄉的金基德,終究還是要回到不喜歡他的韓國
    住院兩天後,就匆匆離去,對於韓國電影界是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十分令人悲傷……」金基德生前曾在自傳《野生金基德》中面對的批評和質疑時寫到,「即使我現在死去,我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甚至是那些討厭我、否定我的人。我知道,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轉變態度,重新解讀我的電影。」現在他死了,那些批評他的人會有所改變嗎?
  • 壞小子 | 金基德
    對白上的極簡主義,也頗為突出,主人公是個啞女,男主人也一句對白沒有。只有幾個客串的龍套有一些對白。該片被看成是金基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他的「殘忍美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該片之後,雖然金基德一直在繼續展示殘忍美學的魅力,但玩得這麼極致的卻沒有了。而本片除了文本之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金基德自此有了國際極高的聲譽。
  • 壞小子 金基德
    《漂流欲室》把欲望、殘忍、死亡、符號等元素玩到了極致。對白上的極簡主義,也頗為突出,主人公是個啞女,男主人也一句對白沒有。只有幾個客串的龍套有一些對白。繼《薩瑪利亞女孩》榮膺柏林電影節的銀熊獎之後,《空房間》又摘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導演銀獅獎。《空房間》,惜字如金,在本片中達到了極致。88分鐘長的影片,只有三句臺詞,分別是:「啊」、「吃飯了」、「我愛你」。
  • 導演金基德去世:春夏秋冬再無春
    如果說李滄東是韓國電影最優秀的導演,樸贊鬱是最善於運用哲學思維的導演的話,金基德無疑是一位最會用「問題」去進行藝術表述的特殊導演。出色出奇有時或許是因為不循正道,金基德從未受過任何正規科班的電影教育,甚至連副導演都沒有做過,完全沒有任何框架規矩模式可循。
  • 金基德,你現在在幹什麼?
    原創 劉睿欣 全現在專注深度報導的新媒體不多,請關注全現在作者 | 劉睿欣12月11日,據朝鮮日報援引俄羅斯消息,韓國導演金基德因新冠肺炎併發症,在拉脫維亞一家醫院逝世,還差十天滿60歲。
  • 《悲夢》金基德的枯禪
    金基德的電影在韓國並不怎麼受歡迎,其作品中扭曲乖張的殘酷敘事可不是就著爆米花能消化得了的,而他本人也被稱作問題導演。這位問題導演持續著他的低成本速成創作,以影像的方式沉思塵世間的痴男怨女、真實虛幻、民族家國,其電影有著強烈的形式感和背離常理的劇情,這兩者成為了很多人親近理解金氏美學的障礙,不過,有沒有共鳴、有沒有歡呼,他並不在乎,這是他一個人的枯禪。
  • 金基德:回歸野生
    12月11日晚上,一則「韓國導演金基德因新冠併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的消息傳遍社交網絡。還不滿60歲的金基德死了?因為新冠?死在一個叫拉脫維亞的地方?這大概是2018年「性醜聞」之後,我得知的第一條與金基德有關的消息,如此令人震驚,以至於多數人寧願相信它是謠言。但很快,消息得到核實,金基德的確因新冠在異國他鄉去世,因為疫情關係,家人甚至無法認領他的遺體。
  • 被女人厭惡的金基德的一生
    排查之後,朋友發現他感染上新冠肺炎,死在了醫院。金基德的一生中,無論是他的「19禁作品」還是私人生活都飽受爭議。三年前,他被女演員因性侵和性侵罪名起訴,妻子向他遞交了離婚協議,女兒被新聞困擾到不吃藥就睡不著覺。但他預言:「如果死去,我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甚至是那些討厭我、否定我的人,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轉變態度,重新解讀我的電影。」
  • 金基德電影合集
    色情和暴力,愛與痛纏繞,是評價金基德電影的關鍵,很多人第一次看金基德電影,都會被影片呈現出的血腥暴力鏡頭給震撼到。很多人認為1997年的《野獸之都》是金基德的處女作,而實際上,這部拍攝於1996年,鮮為人知的《鱷魚藏屍日記》,才是金基德的處女作。在先後兩個劇本獲獎之後,金基德自籌資金,完成了這部作品,從而走上了職業電影人的道路。但這部《鱷魚藏屍日記》,從放映至今都沒有多大的影響。「莫比烏斯」是一個拓撲學概念,即用一個紙帶旋轉半圈再將兩端黏上,會發現只有一個表面和一個邊界。
  • 金基德:死於七千公裡之外
    拉脫維亞、金基德、新冠、去世,似乎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塊去的幾個詞,怎麼就能同時出現在一條新聞裡。為此還特意去看了一眼拉脫維亞在哪。這是一個遠在北歐的國家,位于波羅的海東岸,和瑞典、芬蘭隔海相望,與莫斯科相距不過數百公裡。據媒體報導說,金基德是11月20日去的拉脫維亞,原本計劃在尤爾馬拉買房定居。
  • 《聖殤》金基德鏡頭中的母與子、愛與恨
    金基德應該算得上最具爭議的導演之一吧集讚譽與醜聞於一身的他憑藉《撒瑪利亞女孩》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憑藉《空房間》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憑藉《聖殤》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等等曾被女演員以性虐待及肢體虐待罪名進行指控後來雖以證據不足為由放棄以性侵罪名起訴金基德但在肢體攻擊罪名上對金基德處以500萬韓元(約3萬人民幣)罰金金基德電影中的情慾真的是拿拍電影之事,行情慾之惡嗎?
  • 金基德23部電影合集:你們有信心絕不看金基德電影嗎?
    少年時代,金基德就是那個小和尚,那正是「混沌世界,天真爛漫之時」,他壓抑又朝氣蓬勃,臉上充滿了年輕的光芒,還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更不會想到自己會在2020年年末,死於異鄉。  樸智娥導演:金基德生無可戀的死囚張真(張震 飾)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在他想要自殺之際,他又想要多活幾天而放棄了馬上死去的念頭,繼續感受冰冷的監獄,他也知道不用自己動手,他離死亡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