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回歸野生

2020-12-24 三聯生活周刊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51期,原文標題《金基德:回歸野生》,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12月11日,金基德因新冠肺炎在拉脫維亞去世。作為最有國際影響力的韓國導演之一,金基德的作品贏得了包括歐洲三大電影節在內的諸多國際榮譽,但他的電影和他本人在韓國國內飽受爭議。「人生對我來說就是,施虐、受虐和自虐。」金基德在《阿里郎》裡這樣總結,這六個字也的確足以解釋金基德的電影和他飽受讚譽和爭議的一生。

記者/宋詩婷

韓國導演金基德


被放逐的導演

如果不是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波羅的海小國拉脫維亞不會受到全世界電影人和影迷的關注。12月11日晚上,一則「韓國導演金基德因新冠併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的消息傳遍社交網絡。

還不滿60歲的金基德死了?因為新冠?死在一個叫拉脫維亞的地方?這大概是2018年「性醜聞」之後,我得知的第一條與金基德有關的消息,如此令人震驚,以至於多數人寧願相信它是謠言。但很快,消息得到核實,金基德的確因新冠在異國他鄉去世,因為疫情關係,家人甚至無法認領他的遺體。

這種與世界告別的方式太「金基德」了,儘管他無意如此。但在被邊緣化、被放逐的境況裡,孤獨地死在異國他鄉,這結局像極了他電影裡的那些邊緣人物。至此,他的人生與他的電影徹底融為一體。

直到金基德的死訊傳來,我才漸漸補全了他最近幾年的動向。就在他去世的當天,金基德還在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的房產交易所有預約,他要在這座海邊城市買房,在異國定居,甚至申請永久居住權。但預約當天,他沒有出現。金基德「放鴿子」這種事沒人會太放在心上,畢竟這符合一位特立獨行導演的作風。直到朋友發現他一直失聯,並正式報警,警方才發現了這位外籍導演的下落,但一切已經晚了。

在到達拉脫維亞之前,金基德已經在東歐和中亞地區流浪了好一陣子。今年大部分時間,他都待在俄羅斯及周邊國家,在哈薩克斯坦拍攝了自己的新作《溶解》,大部分演員和幕後團隊都是當地人,電影也用俄語拍攝。金基德與俄語世界電影圈的勾連很深,去年還出任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的主席。

電影《空房間》海報


今年接受採訪時,金基德曾說,早在十年前自己就萌生過邊旅行邊拍電影的想法,首先來了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然後又去了哈薩克斯坦、俄羅斯。

這倒是勾起了我的記憶。2015年,和金基德有關的消息頻繁出現在中文新聞報導裡,在電影節上、電影院裡,很多電影人和普通影迷都和他打過交道。那幾年正是中國電影市場大爆發的時候,與此同時,金基德對贏得韓國電影界的認可和尊重徹底不抱希望了。2012年,他憑《聖殤》拿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作為一名電影導演,他的國際聲譽達到頂點,即便如此,韓國忠武路的電影人依然對他不屑一顧,韓國觀眾依然不願為他的電影買單。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金基德一度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在中國,他是最受推崇的韓國導演之一,名聲甚至早於樸贊鬱、奉俊昊和李滄東等人。在千禧年前後,中國影迷都是通過盜版的《春去秋來又一春》和「色情片」《漂流欲室》認識他的。

那年,金基德出現在北京,成為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的評委,到北京電影學院做交流,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影后分享中他流了眼淚,這一度成為被影迷口口相傳的故事。那段時間,總有人在各種場合偶遇金基德。他去世當晚,很多電影人和影迷曬出了與金基德的合影,那些合影大多拍攝於金基德頻繁出現在中國的2015年。

回想那兩年金基德與中國電影的「蜜月期」,我總忍不住想「如果」,如果傳聞中金基德想與中國影視公司合作的商業大片《無神》順利啟動,金基德是不是不會將自己流放至拉脫維亞,也不會以這樣令人震驚的方式離開?

傳聞中,為了籌備《無神》,金基德還曾去黃山和橫店勘景,但受「限韓令」影響,整個項目被耽擱了。那之後,金基德又回到韓國,也正是在那段時間,「性醜聞」事件爆發。

2017年,「Metoo」運動從好萊塢發起到席捲全球,韓國演藝圈也受到影響。韓國電視臺MBC的《導演手冊》播出了一期節目,名為《電影導演金基德,大師的真面目》。節目裡,三位曾和金基德合作的女演員站出來指控他性騷擾,其中就包括曾指控金基德毆打演員,並把他告上法庭的《莫比烏斯》女演員。節目中的指控相當具體,不僅指控金基德,與金基德常年合作的男演員曹在顯也在被指控之列。

對於金基德的私生活,韓國娛樂圈早有傳聞,但所有傳聞都不如這期節目所產生的影響之大。金基德被女演員告上法庭,雖然最終因證據不足沒有被起訴,但一向不討好的金基德徹底激怒了韓國電影界,妻子、孩子也不堪輿論壓力,離開了他。金基德不得不將自己流放,以躲避譴責。那時,他大概不會想到,韓國這個成就他也拋棄他的故鄉,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電影《聖殤》為金基德贏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


忠武路的「敵人」

金基德是韓國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最多次數的導演之一,但即便是他最忠誠的粉絲也不得不承認,最近十年,除了《聖殤》和自傳性質的《阿里郎》,這位野蠻生長的導演似乎靈感枯竭了,再也沒能拍出和他早期作品一樣精彩的電影,一部也沒有。

雖然《聖殤》斬獲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榮譽,但那遠不是金基德最好的作品。和《聖殤》相比,我更傾向於他在2011年坎城電影節上得到「一種關注大獎」的紀錄片《阿里郎》,至少後者裡面有更純粹和真實的金基德。

「你現在為什麼拍不出電影?你的問題是什麼?」很少有導演願意在公眾面前如此展現自己的挫敗,但金基德可以,因為在他的價值體系和過往的電影裡,失敗似乎是註定的。

拍攝《阿里郎》的那段時間,金基德患上了抑鬱症和社交恐懼,那時,唯一能與他交流的就是困擾他的攝影機。於是,他用《阿里郎》記錄了自己與自己對話,自我的多面性相互撕扯的過程。

電影裡,金基德一人分飾三角,三個角色仿佛是他的多重人格。在《收件人不詳》《春夏秋冬又一春》《壞小子》等金基德最著名的那些電影裡,主人公都是沉默寡言,甚至喪失語言能力的,但在《阿里郎》裡,主角金基德是個無休無止自我辯論,拼命與自我對話的人。

因為社交恐懼,金基德把自己關在帳篷裡,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很多他曾經的電影。《欲望漂流》裡,男女主角被隔絕在一個漂在水中的房間裡,無處可以停靠;《春夏秋冬又一春》裡,寺廟位於湖中央,也與外界隔絕;《雛妓》和《壞小子》裡,淪為妓女的女人都被封閉在自己的小房間裡。很多曾經出現在他電影中的令人生理不適的鏡頭也出現在《阿里郎》裡,比如,在鏡頭前粗暴地自殘,吃喝拉撒毫無顧忌地呈現,曾在《收件人不詳》裡出現的自製手槍也出現在金基德自己手中,他一度企圖終結自己。

金基德在《阿里郎》裡坦率地暴露了自己,同時,也暴露了他那些離經叛道的電影與他自身的關聯。電影中有個段落很打動人,金基德重看自己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看到自己年輕時飾演的和尚光著身子拉著沉重的石塊艱難前行時,金基德落淚了。

或許這是我的過分解讀。一方面,《阿里郎》裡的金基德被《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命運感和悲觀底色打動了;另一方面,金基德的抑鬱症和社交障礙裡有太多不被認可、不被理解的成因存在,而《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唯一一部得到忠武路的電影人和觀眾普遍接受和認可的電影,它在金基德個人的電影史上擁有特殊的地位。

沒錯,即便沒有「性醜聞」,在韓國,金基德也從來不是一位討人喜歡的導演,這與金基德「入行」的時機有關。金基德的成長背景並不符合當時韓國主流價值的喜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韓國秉承著一套標準的美式價值觀,年輕人應該接受良好的教育,拿到好學歷,並融入主流社會。但金基德不一樣,他早早就離開了學校,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入一家工廠打工,後來又入伍參軍,在法國流浪了三年,以學畫為由,卻沒拿到任何學歷。這種出身背景,在忠武路不好混。入行之初,他瘋狂地寫劇本,半年寫三個,全都拿去投獎,這樣拼命寫了三四年,才終於得到編劇獎和資金獎勵,爭取到指導自己的處女作《鱷魚藏屍日記》的機會。這部低成本處女作毫不意外地沒能贏得好的票房,影評界和韓國電影圈的評價也不盡如人意,這是更令金基德感到挫敗的事。

上世紀90年代,尤其是爭取本土電影權利的「光頭運動」之後,韓國電影加快了商業化的步伐。所謂「商業片」,基本就是向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學習,在當時,那是忠武路電影人的發展方向,《鱷魚藏屍日記》和金基德的所有電影都不在這個框架裡。

不僅如此,他所關注的邊緣人物,電影裡過於殘忍和暴露的畫面,陰暗的價值觀,都與當時的主流電影方向背道而馳。尤其是韓國女觀眾,很多人批判金基德的性別觀念,認為他的電影侮辱和貶低女性。他的電影有種挑起人不適感和憤怒的魔力,即便在威尼斯電影節放映,《漂流欲室》裡將魚鉤塞入女主角下體,又拉出的鏡頭也讓觀眾噁心、嘔吐,甚至爆出傳聞,有觀眾在現場暈倒。

雖然在國內不被認可,但金基德一直是備受國際電影節和影展關注的韓國導演。從第三部電影《藍色大門》成為柏林電影節「全景單元」開幕影片起,金基德就是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常客,他那些低成本、短周期、打遊擊式拍出的另類電影總在歐洲市場受到關注,他把自己稱為「在歐洲受歡迎的韓國導演」。

在國際影評人看來,金基德電影裡那些生活在大橋邊的流浪漢,生活在巴黎角落裡的中東人,在美軍基地邊遊走的社群,漂流在水上的妓女……這些人褪去了社會性的枷鎖,貧窮和階級客觀存在,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欲望都是生理性的,是野蠻的,因而極具震撼力。就像金基德的傳記《野生金基德》這個書名一樣,他和他的電影都有一種野生感。

電影《收件人不詳》被金基德認為是投射了最多個人經歷的電影


傷痕累累的孩子

如果說《阿里郎》為大眾呈現了一個成為電影人並逐漸陷入瘋狂的金基德,那《收件人不詳》就提供了一些金基德之所以成為金基德的線索。他自己也說,如果有哪部作品最像他自己,那一定是《收件人不詳》。

那是金基德的第六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臨近美軍基地的小村莊裡發生的故事。生活在村莊裡的治歆和父親的關係就是金基德父子關係的畫像。金基德也有一位經歷過「6·25韓戰」的父親,在戰場上多次受槍傷,留下了嚴重的神經痛後遺症。病痛和挫敗感讓父親成為了一個暴躁的人,金基德曾多次回憶自己膽戰心驚的童年,父親「就像頑固的高高在上的君主,只會用震耳欲聾的聲音發號施令」。父親的壓迫感讓金基德成為一個小心翼翼的孩子,在父親面前,他不敢輕易開門關門,連在餐桌上遞餐具也會感到不安。暴力和體罰一直伴隨著金基德的童年,小學時在課本上塗鴉被發現,父親會在他的兩個小腿肚上各抽100下。

那時候,唯一讓金基德感到安全的場所就是家裡的衛生間,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何在金基德後來的電影裡,狹小的密閉空間一次次出現。

金基德沒能上大學,走一條當時被韓國主流價值所崇尚的階級晉升道路,也是因為父親對於教育體系的不信任。他早早結束學業,進了工廠工作。幾乎是為了躲避父親,金基德進了海軍,主動成為一名軍人。但他之前不知道的是,軍隊也是一個充滿階級差異、不平等、暴力和陰暗的地方,這在他後來的很多電影裡都有所暗示。

不光是《收信人不詳》,金基德的很多電影裡都有殘疾人角色,這或許也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關。從軍隊退伍後,去法國畫畫為生之前,他曾短暫地在教堂、殘疾人收容所幹體力活兒。

在談到《收信人不詳》時,金基德曾說,他很難憎恨父親,因為父親也是受害者。他和電影裡的父親一樣,30年後才拿到勳章。幾十年裡,每年的6月25日都寫信給國務總理,訴說自己為國而受的傷痛和後遺症,希望國家給補償,但每次收到的都是「無據可查」的回覆。

父親對金基德的性格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野生金基德》裡有個細節令我印象深刻:十五六歲時,金基德拿著1000元買900元的東西,當店家找給他100塊錢時,他都會莫名生出一種抱歉和內疚,好像自己不配讓別人多付出這樣一個找錢的額外勞動。

演員曹在顯一直記得,在拍攝《鱷魚藏屍日記》時,有一次金基德遲到了,怒氣衝衝的製片人當著導演的面把金基德打了,那次金基德哭了。那是1996年,金基德已經是個36歲的中年人,面對權威和暴力,他依然膽戰心驚。

曹在顯還講過一件關於金基德的小事。在法國拍《野生動物保護區域》時,金基德一瘸一拐,後來大家才知道,他的腳趾化膿了,流出的膿液把他的腳掌和鞋底連在了一起。他去醫院檢查,醫生讓他做手術,他拒絕了,決定自己治療。他親自動手,挖出了化膿部位的腳指甲,說是要讓傷口轉換腐蝕的方向,最後竟然痊癒了。曹在顯從沒見過對自己這樣殘忍的人。

「人生對我來說就是,施虐、受虐和自虐。」金基德在《阿里郎》裡這樣總結,這六個字也的確足以解釋金基德的電影和他飽受讚譽和爭議的一生。

(參考資料:《野生金基德》,金基德、鄭聖一等著,範小青譯)

相關焦點

  • 金基德:那個戳穿世界瘋狂面目的獨行俠走了…
    金基德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野生感」,必定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分不開。 金基德成長在一個破敗的韓戰退伍軍人家庭。但前半生的成長環境已為他積累了無數創作素材,回國後的一個偶然的劇本徵集大賽,金基德開始投入到電影劇作行列。 早已步入三十行列的金基德,個人電影創作生涯才剛開始。即便因為語言表達水平薄弱而頻遭退稿,但劇本創作卻給了金基德很大的宣洩出口。
  • 金基德:即使我現在死去,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
    如同卡夫卡與父親的關係,金基德與父親的關係也十分緊張。據他本人講述,「他就像頑固的高高在上的君主,只會用震耳欲聾的聲音發號施令。」(《訪談:金基德的自我告白》,收錄於《野生 金基德》,範小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在金基德後來的作品,如《撒瑪利亞女孩》、《莫比烏斯》等中,都可以看到對父親的複雜情感。金基德九歲時,為了讓他的大哥受到更好的教育,全家人遷居首爾。
  • 被嫌棄的金基德的一生
    在中國,金基德有影迷無數,甚至知網上專門研究金基德電影的論文期刊,數量之多足可以比肩張藝謀、陳凱歌這倆中國大導的研究文章。金基德確實出名,歐洲三大常客,什麼金獅銀熊都拿過,對西方來說他就是韓國電影的代表,這樣一人,在韓國本土的名聲遠沒有在中國、歐洲好,媒體罵他,民眾不待見他,在韓國大眾眼裡他是一個異類、跳梁小丑,就是拿了獎也是一時得逞,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遑論代表韓國電影。
  • 被女人厭惡的金基德的一生
    戰友的女朋友不久後發現是他人代筆,沒有生氣,反倒給金基德寫了信。不久後,這個女孩成了金基德的女朋友。金基德並不滿足於常規的戀愛模式。和他合作過的作曲人說:「金基德在酒桌上總是講著女人的故事。強吻第一次在大街上邂逅的陌生女子,千萬百計接近一個女人,這些在影片《壞小子》中出現過的情節,都是導演自身經歷的寫照。」
  • 金基德,韓國電影的逆子
    性、暴力、死亡,是金基德作品中最常令觀眾震驚的元素。他的二十餘部作品都有著獨特的暴力美學、超現實的想像和充滿詩意的悲劇之美。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1日,韓國知名導演金基德在拉脫維亞去世,死於新冠肺炎的併發症,終年59歲。就這樣,帶著一生的爭議,金基德以世人難以置信的方式離開了。
  • 野生金基德,喜歡揭開民族的瘡疤,鏡頭下的人性和欲望如此骯髒,韓國民眾註定不會喜歡他
    有相關人士稱金基德之所以要千裡迢迢跑到拉脫維亞去,一是要逃避韓國網民對他的性侵討伐,並計劃在海濱城鎮Jurmala(尤爾馬拉)買房,尋求居留權,恕不料死於新冠併發症。金基德的家屬表示,已經全權委託當地大使館處理火化和葬禮事宜,之後再將骨灰運回韓國魂歸故裡。
  • 金基德,你現在在幹什麼?
    2011年5月,坎城,韓國導演金基德肖像寫真。圖片:視覺中國他的作品之所以無法成為主流,和金基德的電影風格有很大關係。2008年後,金基德宣稱自己換上了社交恐懼症,開始離群索居。沒辦法社交,但他仍然要拍電影。2011年的紀錄片《阿里郎》,編劇、導演、演員、後期製作、主題曲演唱,全部由金基德一人完成,加之大量的自問自答和獨白,整部影片猶如金基德的一次自我獨家專訪。
  • 細數韓導演金基德的雙面人生:一生獲獎無數,卻也曾聲名掃地
    "我問你們,你們有不看金基德電影的信心嗎?我想如果我現在死了,金基德會被重新提起。那些憎惡我的、否定我的人,在我死後,會以另一種態度爭先恐後地看我的電影。我的這種想法是不是太自大傲慢了,不過這應該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 天才導演,情色大師,厭女標誌,性侵嫌犯……誰是金基德?
    《野獸之都》便是再現這些像是野生動物般活著的人們的記錄。就這樣在法國度過了2年,依然無法獲得成功的他回到了韓國,但這段經歷對他來說卻是「最值得珍惜的時光」(金基德《於我,電影即鬥爭》),後來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帶有這部分經歷的影響。事實證明,無論他怎麼逃,也逃不出父親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
  • 金基德 在極度熱愛與難以忍受之間
    在世紀之初的十年裡,金基德的《漂流欲室》《撒瑪利亞女孩》《收信人不詳》《壞小子》等一系列作品成為他們的青春佐證。有網友留言:「比起很多在閱讀電影史時才知道的大師名字,金基德是真正伴隨我青春的那個人。」人們懷念金基德,同時懷念那個信仰藝術電影的歲月,通過他找到對慘綠青春的最佳寫照,發洩出自己對世界的恨意。
  • 邊緣之約——金基德作品觀影手記
    邊緣之約——金基德作品觀影手記文/碎歲金基德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他野生野長,拒絕任何束縛與妥協。過於灰暗的人生前30年,決定了他頑固的獨立特行,也讓他身上充滿了常人難備的異質,這些也都浸染在他的電影畫面中。他自道,電影於他是一種與世界對抗的方式。此言不虛,父親威嚴的陰影、樸正熙時代的高壓、在工廠做機械工的青春、流浪巴黎的困窘、韓國電影界與觀眾對他長期非議……反而讓他越來越堅定自己的思想與美學。
  • 壞小子 | 金基德
    影片大膽的手法,以及驚世駭俗的結尾,是金基德第一次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特立獨行。該片被看成是金基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他的「殘忍美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該片之後,雖然金基德一直在繼續展示殘忍美學的魅力,但玩得這麼極致的卻沒有了。而本片除了文本之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金基德自此有了國際極高的聲譽。
  • 壞小子 金基德
    金基德 · 經典電影象徵欲望的裸體畫、大海、鏡子、金魚等在影片中比比皆是,還有象徵著徵服的「船」,象徵著男性生殖器的「塔」。影片的故事,也是極具隱喻的欲望之旅。影片大膽的手法,以及驚世駭俗的結尾,是金基德第一次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特立獨行。
  • 死在異鄉的金基德,終究還是要回到不喜歡他的韓國
    在中國人即將開始網購狂歡的雙12前夕,網上傳來韓國導演金基德在拉脫維亞的死訊。社交媒體上一片沸騰,有人傷感一聲嘆息,有人高呼少個禍害。還有9天就將迎來60歲生日的金基德,生于禁忌,死於新冠。那之前他的《撒瑪利亞女孩》和《阿里郎》早已解鎖了柏林電影節和坎城電影節,在藝術成就上金基德已經是亞洲導演中無可爭議的第一人。韓國三大導演,金基德、奉俊昊、樸贊鬱,三座奇峰,金基德在最頂端。高處不勝寒。
  • 金基德電影合集
    隱居一段時間後,金基德希望用一部電影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重新看待電影,以及重新思考自己到底要拍什麼樣的電影,於是拍攝紀錄片《阿里郎》的想法誕生   。該片使用佳能MARK2相機拍攝 [2]  ,無具體故事,編劇、導演、演員、後期製作、主題曲演唱,全部由金基德一人製作完成  。
  • 被女人厭惡的金基德的一生|漂流欲室|悲夢|春夏秋冬又一春|李娜英...
    二十歲,金基德去了海兵陸戰隊服兵役。同期的大學生戰友不知如何給女友寫信,金基德便替他寫了一封,用「一片花葉被摘下」作為開場白,寫下「可怕」「熾烈」「慘不忍睹」這些富有巨大能量的單詞。  戰友的女朋友不久後發現是他人代筆,沒有生氣,反倒給金基德寫了信。不久後,這個女孩成了金基德的女朋友。  金基德並不滿足於常規的戀愛模式。
  • 金基德:死於七千公裡之外
    拉脫維亞、金基德、新冠、去世,似乎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塊去的幾個詞,怎麼就能同時出現在一條新聞裡。為此還特意去看了一眼拉脫維亞在哪。這是一個遠在北歐的國家,位于波羅的海東岸,和瑞典、芬蘭隔海相望,與莫斯科相距不過數百公裡。據媒體報導說,金基德是11月20日去的拉脫維亞,原本計劃在尤爾馬拉買房定居。
  • 金基德23部電影合集:你們有信心絕不看金基德電影嗎?
    2015年10月21日,金基德來中國拍攝大製作的神話題材電影。2020年12月11日,據韓媒援引俄羅斯消息人士報導,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因新冠肺炎併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此時,距離他60歲生日僅有9天。 對於那些惡語批評者,金基德曾霸氣回應:「你們有信心絕不看金基德電影嗎?
  • 韓國導演金基德因新冠併發症去世:「討厭我的人,在我死後,會爭先恐...
    最近兩周,金基德因為出現新冠肺炎相關症狀而被送往醫院。因為當地的隱私保護政策,金基德所住醫院還未確認死者身份,韓國駐拉脫維亞大使館也尚未發表聲明,但金基德的翻譯達利亞·卡魯託娃向拉脫維亞門戶網站Delfi確認了金基德的死訊。出生於貧苦家庭的金基德,是第一位囊括三大國際電影節榮譽的韓國導演。
  • 再見了,韓國第一禁片導演金基德!(作品合集)
    12月11日,據韓媒消息,在與金基德家人求證後確認,著名導演金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