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並未有學醫的打算,後來成了醫學家

2021-02-07 中醫出版

導讀:李東垣早年並未有學醫的打算,但是人生總有一些變故,讓人無法預料。李東垣學成之後,仍以儒家自居,並未以醫生為職業,偶有醫療活動,不過僅限於朋友病情危重之時,不得已而為之。


李東垣,名杲,字明之,宋金時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於金大定二十年(1180),卒於淳祐十一年(1251),享年71歲。真定乃先秦之東垣國,秦時為東垣縣,李東垣因為出生於該地,故晚號東垣老人。他是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是「補土派」的創始者,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宋濂在《元史·李杲傳》中記載:「李東垣,字明之,鎮人也,世以貲雄鄉裡。杲幼歲好醫藥,時易人張元素以醫名燕趙間,杲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傳其業。家既富厚,無事於技,操有餘以自重,人不敢以醫名之。士大夫或病其資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謁也。其學於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

李東垣家資雄厚,自幼敏達,少年時先後拜舅父王若虛和馮叔獻為師,學習《論語》《孟子》《春秋》等儒家經典著作。其後,又拜範仲淹之後、東平正一宮的範煉為師,至二十二歲,已成為知名儒生,以廣交名士而聞名鄉裡,文學家元好問就是他的摯友之一。李東垣「忠信篤敬,慎交遊,與人相接無戲言」,自尊自愛,雖有萬貫家資,卻很少外出交遊,從不涉足聲色遊樂場所。一些富家子弟對他的高尚品格頗為嫉妒,曾設下圈套,請李東垣赴宴,席間指使輕浮女子挑逗他,李東垣為之大怒,痛斥他們並把被拉扯的外衣當場脫下燒掉,憤然離去。

李東垣早年並未有學醫的打算,但是人生總有一些變故,讓人無法預料。在李東垣剛剛20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罹患重病,家中舉巨資邀數位當地名醫前來診治。但是這些所謂的名醫並沒有真才實學,他們連李東垣母親的病情都判斷不清楚,有的說是傷寒,有的說是熱病,各自施治又不相同,最終治療無效。直到母親去世,也沒弄清楚究竟是什麼疾病。李東垣非常孝順,據《醫學發明·序》所說:「值母王氏遘疾。公待,色不滿容,夜不解衣,遂厚禮求。」母親的去世對李東垣的打擊極大,痛悼不知醫而失其親,極為自責。古人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從此李東垣立志學習醫學:「若遇良醫,當力學以志吾過。」

李東垣聽聞張元素先生在燕趙(今河北、山西)一帶很有名望,便攜重金前往易州,拜師學醫。張元素因治好劉完素之傷寒病名聲大振。李東垣儒學功底深厚,又忠信刻苦,不數年,不但盡得張元素先生所學,且其成就遠在其師之上。

李東垣學成之後,仍以儒家自居,並未以醫生為職業,偶有醫療活動,不過僅限於朋友病情危重之時,不得已而為之。

李東垣在泰和二年(1202)通過向政府捐獻谷粟財物的方式,被任命為濟源縣(今河南省濟源市)的監稅官。在他就任監稅官的同年四月,遇到了一次大的疫病。這種疫病俗稱「大頭天行」,是一種以頭面紅腫、咽喉不利為主症的傳染病,造成了慘重的傷亡。當時的醫生「遍閱方書,無與對證者,出己見,妄下之,不效。復下之,比比至死。醫不以為過,病家不為非。」目睹此狀,李東垣心中難過,寢食難安。他循流探源,考據經典,結合時疫,制定了著名的「普濟消毒飲」,處方以「黃芩、黃連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活人無數。由於病者甚多,而症狀相同,因此他將藥方刻於木牌之上,置於交通要道,救人甚多。時人稱之為仙方,刻於石碑,廣為流傳,傳為千百年來的醫林佳話。

後來蒙古軍與金朝之間戰爭爆發,北方大亂,李東垣避難於汴梁,此時方專事於醫。他功底深厚,因此療效顯著,很快就聲名大振。而後,汴梁也難逃兵難。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元兵南下,圍困京都近半月,解圍後,都內民眾因勞倦、飲食不節、驚恐等致疫病流行,城內病者甚眾,但很多醫生卻不加辨別,以中醫原有治法治之,全無效果,使死者日以萬計。李東垣目睹此慘狀,感觸極深。他看到當時的醫生醫術欠佳,又不讀醫書經典,臨床治療難以全面準確,技術無以升華,於是他著書立說,宣揚醫理,以糾時弊。李東垣目睹了此場疫病的整個過程,指出此病為內傷胃氣之後為藥所害:「此百萬人豈俱感風寒外傷者耶?大抵人在圍城中,飲食不節,及勞役所傷,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飢暮飽,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動經三兩月,胃氣虧之久矣,一旦飽食太過,感而傷人,而又調治失宜,其死也無疑矣。」於是他從內傷脾胃立論,以其卓越療效「通醫之名雷動一時,其所濟活者,不可遍舉」。

這一年,李東垣又北渡黃河,到了山東聊城、東平一帶,先後寄居於山東聊城的至覺寺和東平的嚴實家,以醫為業,其臨床效果為時人所稱道。據《東垣試效方·硯堅序》所云:「凡求治者,以脈證別之,以語言審之。以《內經》斷之,對證設方,其應如響。間有不合者,略增損輒效。」直至12年後,李東垣方重返家鄉,這時他已經64歲了。

晚年的李東垣,在臨床之餘將多年經驗體會著書立說,對流寓期間寫成的《內外傷辨惑論》進行整理,並寫成《脾胃論》及《醫學發明》《蘭室秘藏》等,創立了以「內傷脾胃」學說為主體的理論體系。李東垣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李東垣的學術派別也被稱作「補土派」。

李東垣脾胃論的核心是:「脾胃內傷,百病由生。」這與《內經》中講到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認為脾胃內傷最為常見,造成脾胃內傷的主要原因有飲食不節、勞逸過度,以及精神刺激等。另外,脾胃屬土居中,與其他四髒關係密切,不論哪髒受傷,都會傷及脾胃。同時,各臟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過脾胃來調和解決。李東垣不主張使用溫熱峻補的藥物,強調運用辨證論治的原則,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李東垣還注重養生,曾寫「遠欲」和「省言箴」以自勉,提出「安於淡薄,少思寡慾,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

李東垣還是醫學教育家,在其弟子中,以王好古和羅天益最有名氣。王好古最初學於張元素,後又以李東垣為師,在李東垣啟發下創立了「陰證論」。李東垣對於學術傳承非常重視,他在返鄉之後一直著力尋找學術繼承人,聽朋友介紹,羅天益性行敦樸、有志於學,在見到羅天益後,首先就問:「汝來學覓錢醫乎?學傳道醫乎?」謙甫答曰:「亦傳道耳。」於是李東垣欣然收其為徒,並供給其飲食日用,對羅天益寄予厚望。

1251年農曆2月25日,李東垣以71歲之齡病逝。臨終前,李東垣把羅天益叫到身邊,把一生所寫的書稿整理分類放在桌上,鄭重地說:我把這些書稿交給你,並不是為了李東垣,也不是為了羅天益,而是為後世天下之人,你一定要好好保存,推廣傳播。由此不難看出一個偉大醫學家一生的追求和志向。羅天益不負重託,在脾胃內傷病分類及臨床應用等方面,豐富和傳承了李東垣的脾胃學說,並且在任太醫期間,先整理出版了《蘭室秘藏》,之後又以此為基礎,將李東垣的部分文稿和臨床案例等資料補入,整理為《東垣試效方》。

李東垣生活於南宋與金、元對峙的混戰時期。戰亂又導致和加重了饑荒與瘟疫,僅1213至1362年之間,就出現疫情達15次之多,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李東垣歷經上述戰亂,在被圍困和逃難過程中,懸壺為醫,仁心濟世,得到了充分的臨床實踐,為其醫學學術觀點的提出打下了堅實的臨床基礎。他由仕途轉而從醫,就是因為在泰和二年(1202)年僅22歲時治療大頭天行頗有成效,堅定了業醫之心,又遭逢1232年汴京大疫,為救百姓於危亡而專事從醫。

中醫學的重大發展,多是與疫病的刺激直接相關的。疫病的流行是劉完素提倡火熱論和李東垣倡導脾胃論的根本原因。但是有了社會需求之後,不會必然產生學術理論和醫療實踐上的飛躍,如何產生這種發展,更多仍要看醫學家的努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劉完素倡導的河間學派和張元素創立的易水學派為我國醫學史上承前啟後影響最大的兩大學派。李東垣為易水學派的中流砥柱,他學醫於張元素但對後世的影響在張元素之上。同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雖為河間學派弟子,但其學說也受到了李東垣學說影響。明代以後,薛己、龔廷賢、龔居中、張介賓、李中梓、葉天士、張志聰等醫家都曾研習和發展李東垣學說。李東垣學說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大裡程碑,他也作為一名偉大的醫學家而名垂史冊。

(掃碼下單)

推薦書:《中醫藥院校特色通識教育讀本:名人名醫與中醫》。

……以下是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中醫藥院校特色通識教育讀本:名人名醫與中醫》,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編輯推薦

也許我們已對歷史上的一些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們的事跡耳熟能詳,卻不了解他們與中醫的不解之緣;也許我們知道神醫華佗、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卻不知道還有許多醫家對中醫的傳承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為「中醫藥院校特色通識教育讀本」之一,本書讓我們從歷史人物的事跡中了解中醫,也通過描述與中醫的緣分,使得他們的形象更為豐滿。讓初學中醫者和中醫愛好者在走近一個個鮮活歷史人物的同時感受中醫的魅力。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本文內容選自:《中醫藥院校特色通識教育讀本:名人名醫與中醫》。


中醫書院春節發貨公告


由於春節快遞停運,2018年2月5日~2月26日期間訂單暫時不發貨,2018年2月27日(正月十二)開始庫房將會按照訂單先後順序陸續發出;如有售後問題,請於2018年2月23日以後聯繫處理!

祝春節快樂!

中醫書院全體員工

2018年2月5日

中醫書院

投稿及諮詢郵箱zyyxscb@163.com

覺得不錯請點讚!

名醫說:一文讀懂嶽美中眼中的李東垣


羅大倫《古代的中醫》:李東垣(上)


羅大倫《古代的中醫》:李東垣(下)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

相關焦點

  • 什麼時候學中醫都不晚,他42歲學醫,潛心26年,最終成為一代宗師
    比如人們覺得難學的中醫。在人們的心目中,學中醫是比較難的,尤其是年齡偏大之後,學起來會更加困難。那麼,真的是這樣嗎?並非如此!對於中醫而言,什麼時候學習都不嫌晚,只要你潛心學習,終究會有所收穫的。晉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就是不惑之年才開始學中醫的,最終卻成為了中醫針灸的一代宗師。要說起皇甫謐,在他年輕時,可以說那叫一個頑皮,整天不學無術,由於他早年喪母,過繼到叔叔家。
  • 醫聖醫仙醫祖又是何人?
    第二位:五穀先帝、藥祖——神農一說神農,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故事可能就是「神農嘗百草」,這個先且不談,我們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神農,神農也就是炎帝,他是中國太古三皇之一,傳聞是他發明了農業和醫藥,並且他將這種方法交給了人們,讓人們學會農耕和醫療,所以他也被人們稱之為「藥祖」「五穀先帝」,後來也逐漸被人們神話為神靈,更是被藥房稱之為守護神
  • 民間故事:扁鵲學醫
    扁鵲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他從小就勤奮好學,常常受到左鄰右舍的讚揚。  離扁鵲家不遠的地方,有一位名叫長桑君的老大夫,醫術高明,四鄉馳名。他發現扁鵲是棵好苗子,就有意將自己的醫術傳授給他。  一天,長桑君把扁鵲叫到面前,開門見山地說:「你如果願意跟我學醫,就到南山採藥去吧,一年之後再來見我。」  扁鵲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第二天一早,就帶著工具和藥樣出發了。他翻過一座座險峻崢嶸的山峰,穿過一片片遮天蔽日的森林,採啊,挖啊,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他不僅認識了許許多多藥材,而且基本掌握了這些藥材生長、採挖的規律。
  • 向古今傳承、敬佑生命的醫者仁心致敬
    「懸壺濟世醫蒼生,妙手回春解疾疼」。從古至今,醫生都是一個非常神聖的職業,以一生所學竭力為患者排憂解難,去除病痛。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逆行的「白衣戰士」更是不畏艱險與新冠病毒數月鏖戰,拯救了無數生命。8月19日是中國醫師節。
  • 學醫有多難?他剛改行唱跑去,但他成了音樂界的一名高質量歌手
    在電視劇中,總能看到「醫學」和「法律」主題的電視劇,這是公認的大學生最難學的選擇。每天,他們都有很多專業知識等著他們背誦,他們不僅很難被其他專業的人學習吐槽,而且也感到自己的專業人士很難學習。學醫有多難?很多有實力的歌手告訴你,「我已經硬轉行成為實力歌手了」。
  • 中國醫師節,向古今傳承、敬佑生命的醫者仁心致敬
    「懸壺濟世醫蒼生,妙手回春解疾疼」。從古至今,醫生都是一個非常神聖的職業,以一生所學竭力為患者排憂解難,去除病痛。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逆行的「白衣戰士」更是不畏艱險與新冠病毒數月鏖戰,拯救了無數生命。 8月19日是中國醫師節。
  • 學醫?當醫生?先來看看你的命裡有天醫星嗎?
    據傳雍正年間,江西有一位歪瑞歪瑞有名的道士,此人通天文,曉地理,擅符咒(急急如律令),修行有成,能設壇招蜂(風)引蝶(雨),可謂道術了得,世人稱其為張真人。(我勒個去的,聽起來太牛掰有木有?)由於年少持才,不把同行放在眼裡,這位張真人暗地裡沒少得罪人。
  • 他從小體弱多病,立志學醫,死後被人尊為藥聖
    李時珍自從出生開始就體弱多病,幸虧家中是中醫世家,他的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又是當時遠近聞名的名醫,才能及時給李時珍醫治,使得李時珍順利長大。由於當時社會風氣的原因,在民間的醫生地位普遍低下,而且日常生活十分艱苦,李時珍的父親不願意李時珍受苦,再學醫藥。就常把兩個兒子帶到自己充當診所的道士廟中,一邊行醫,一邊教李時珍兄弟二人讀書。
  • 明代著名醫學家龔廷賢的養生秘方
    明代著名醫學家龔廷賢活到92歲,他在《攝養詩》中歸納出一套與吃喝玩樂有關的養生經:「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他提醒世人,在吃喝玩樂上好好做文章,能保證身心健康。
  • 周深——差點被學醫耽誤的天才歌手
    那年周深憑藉《大魚》這首歌讓很多人記住了他,也讓他贏來了事業巔峰。我記得有人在這首歌下面評論到——從聽到你的聲音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你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無論我每天被外面的世界如何折磨,聽到你的聲音總是能讓浮躁的心變的平靜。而在《我們的歌》這個舞臺上,周深和李克勤組成的情深深組合也讓更多的人記住了這個優秀的歌手,讓周深的人氣越來越高。
  • 原來華語歌壇這麼多學醫的
    周深周深高中畢業後去了烏克蘭求學,學的是醫學專業。本來他也是想學音樂的,但覺得自己外型條件也不佔優勢,學醫更有前途。但學了一年後,完全學不下去了,成績也一敗塗地;他一咬牙,決定還是轉學音樂。2012年,周深如願考到了烏克蘭利沃夫國立音樂學院,開始學習美聲。
  • 劉炳凡:學醫「五字經」(值得收藏)
    父親一把篾刀維持一家生計雖甚覺拮据,但他唯恐後輩又成「睜眼瞎」,就節衣縮食供我上學了。我讀了四年小學,又念了三年「子曰詩云」,習作本上雖然留下了「甲上」連「甲上」的評語,十四歲時也不得不操起篾刀跟著父親去「賺飯」了。我不甘心學業的中斷,一邊做工,一邊自修,生活迫使我走上了自學的道路。我懇求父親買來《康熙字典》,它便成了我無言的老師。
  • 學醫的導演餃子 刷出動畫片新高
    學醫的導演餃子 刷出動畫片新高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來連創票房紀錄。7月30日,成功打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創下的9.56億票房紀錄,位居影史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第一。截至今早,該片票房累計已突破13億,位列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第二,僅次於《瘋狂動物城》。
  • 《歌手》首發七位歌手,有三位是醫護專業,學醫出身的歌手並不少
    周深也曾學過醫學專業。當年高中畢業後周深去了烏克蘭留學,最先學習的正是醫學專業,他本來是想選擇音樂專業的,但考慮到自己的外形條件在歌壇中並沒有多少優勢,而學醫有著更好的前途,但周深學了一年後卻發現自己完全學不下去,成績一塌糊塗。於時他便決心轉學音樂。周深最先為人知道的還是通過了《好聲音》這檔節目,男身女聲的他驚為天人,也讓他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 ——數數鎮江的仁心醫者
    葛洪在醫學方面貢獻不勝枚舉,他在民間影響更是深遠,今句容茅山大茅峰有個抱樸峰,相傳是他年輕時隱居修道的地方;鎮江市區有一井被稱為葛洪煉丹井;丹陽還有一個鄉鎮就叫「葛村」。陶弘景,南朝齊、梁時道教思想家,醫學家。29歲時遍歷名山,尋訪仙藥,36歲時歸隱茅山,創立「茅山派」。入梁,武帝請他出山為相,不從,於是武帝每有大事都進山諮詢,人稱「山中宰相」。
  • 醫學院開學典禮成大型追星現場:跟隨抗疫英雄的腳步 一心學醫一生...
    「我不清楚別人是怎麼想的,對我來說,新冠疫情非但沒使我遠離醫學,反而更堅定了我走學醫這條路。」一名武漢學子如是說,剛剛到來的新學期,他出現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新生報到現場,成為一名醫科新生。交大醫學院2020級臨床醫學八年製法語班的湯昊雨作為新生代表在上海交大醫學院入學儀式上說道,回望過去數月,新冠病毒肆虐時,就在這裡,湧現了無數白衣執甲的最美逆行者,「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決心閃耀著學界前輩們的勇氣,如今,自己也成了一名醫學生,必將沿著前輩師長的足跡,將心中的光融於這片燦爛星海。
  • 視帝郭晉安臉部僵硬被疑醫美過度,老到讓人認不出!網友:似蠟像
    "過度醫美",還有網友頗為調侃地說"第一次見到長得像蠟像的人。"不管他有沒有接受醫美,郭晉安的臉和從前相比變化很大是事實。早年郭晉安憑藉《戇夫成龍》和《阿旺新傳》兩度封視帝,後來又憑著《忠奸人
  • 四位學醫出身的著名音樂創作人| 聽天下
    學醫除了當醫生外還能幹什麼?你以為學醫真的只能當醫生嗎?當醫生改行後,你絕對想不到……學醫出身的名人很多,尤其是轉行做歌手的更多,如費翔,李玟,蔡淳佳、許嵩、毛不易、竇唯等等,除了以上這些歌手,還有幾位學醫出身最後成為了著名的音樂製作人,你知道他們是誰嗎?羅大佑
  • 萌三國妙手醫仙之武將華佗技能屬性獲得方式詳細介紹
    武將介紹: 華佗(約145?-208),東漢末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張機)並稱為「建安三神醫」。華佗是三國著名醫學家,少時曾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 張學良的侄子:他本來是學醫的
    張閭實評價張學良:「我大伯本來就是學醫的,他應該去救人。」張閭實是張作霖的孫子,是張學良六弟張學浚的兒子,於1962年出生澳門,後去臺灣生活 。 據張閭實表述,自老帥張作霖死後,他們張家就沒有從前的地位,張學良那輩基本都各自發展、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