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李東垣早年並未有學醫的打算,但是人生總有一些變故,讓人無法預料。李東垣學成之後,仍以儒家自居,並未以醫生為職業,偶有醫療活動,不過僅限於朋友病情危重之時,不得已而為之。
李東垣,名杲,字明之,宋金時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於金大定二十年(1180),卒於淳祐十一年(1251),享年71歲。真定乃先秦之東垣國,秦時為東垣縣,李東垣因為出生於該地,故晚號東垣老人。他是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是「補土派」的創始者,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宋濂在《元史·李杲傳》中記載:「李東垣,字明之,鎮人也,世以貲雄鄉裡。杲幼歲好醫藥,時易人張元素以醫名燕趙間,杲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傳其業。家既富厚,無事於技,操有餘以自重,人不敢以醫名之。士大夫或病其資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謁也。其學於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
李東垣家資雄厚,自幼敏達,少年時先後拜舅父王若虛和馮叔獻為師,學習《論語》《孟子》《春秋》等儒家經典著作。其後,又拜範仲淹之後、東平正一宮的範煉為師,至二十二歲,已成為知名儒生,以廣交名士而聞名鄉裡,文學家元好問就是他的摯友之一。李東垣「忠信篤敬,慎交遊,與人相接無戲言」,自尊自愛,雖有萬貫家資,卻很少外出交遊,從不涉足聲色遊樂場所。一些富家子弟對他的高尚品格頗為嫉妒,曾設下圈套,請李東垣赴宴,席間指使輕浮女子挑逗他,李東垣為之大怒,痛斥他們並把被拉扯的外衣當場脫下燒掉,憤然離去。
李東垣早年並未有學醫的打算,但是人生總有一些變故,讓人無法預料。在李東垣剛剛20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罹患重病,家中舉巨資邀數位當地名醫前來診治。但是這些所謂的名醫並沒有真才實學,他們連李東垣母親的病情都判斷不清楚,有的說是傷寒,有的說是熱病,各自施治又不相同,最終治療無效。直到母親去世,也沒弄清楚究竟是什麼疾病。李東垣非常孝順,據《醫學發明·序》所說:「值母王氏遘疾。公待,色不滿容,夜不解衣,遂厚禮求。」母親的去世對李東垣的打擊極大,痛悼不知醫而失其親,極為自責。古人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從此李東垣立志學習醫學:「若遇良醫,當力學以志吾過。」
李東垣聽聞張元素先生在燕趙(今河北、山西)一帶很有名望,便攜重金前往易州,拜師學醫。張元素因治好劉完素之傷寒病名聲大振。李東垣儒學功底深厚,又忠信刻苦,不數年,不但盡得張元素先生所學,且其成就遠在其師之上。
李東垣學成之後,仍以儒家自居,並未以醫生為職業,偶有醫療活動,不過僅限於朋友病情危重之時,不得已而為之。
李東垣在泰和二年(1202)通過向政府捐獻谷粟財物的方式,被任命為濟源縣(今河南省濟源市)的監稅官。在他就任監稅官的同年四月,遇到了一次大的疫病。這種疫病俗稱「大頭天行」,是一種以頭面紅腫、咽喉不利為主症的傳染病,造成了慘重的傷亡。當時的醫生「遍閱方書,無與對證者,出己見,妄下之,不效。復下之,比比至死。醫不以為過,病家不為非。」目睹此狀,李東垣心中難過,寢食難安。他循流探源,考據經典,結合時疫,制定了著名的「普濟消毒飲」,處方以「黃芩、黃連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活人無數。由於病者甚多,而症狀相同,因此他將藥方刻於木牌之上,置於交通要道,救人甚多。時人稱之為仙方,刻於石碑,廣為流傳,傳為千百年來的醫林佳話。
後來蒙古軍與金朝之間戰爭爆發,北方大亂,李東垣避難於汴梁,此時方專事於醫。他功底深厚,因此療效顯著,很快就聲名大振。而後,汴梁也難逃兵難。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元兵南下,圍困京都近半月,解圍後,都內民眾因勞倦、飲食不節、驚恐等致疫病流行,城內病者甚眾,但很多醫生卻不加辨別,以中醫原有治法治之,全無效果,使死者日以萬計。李東垣目睹此慘狀,感觸極深。他看到當時的醫生醫術欠佳,又不讀醫書經典,臨床治療難以全面準確,技術無以升華,於是他著書立說,宣揚醫理,以糾時弊。李東垣目睹了此場疫病的整個過程,指出此病為內傷胃氣之後為藥所害:「此百萬人豈俱感風寒外傷者耶?大抵人在圍城中,飲食不節,及勞役所傷,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飢暮飽,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動經三兩月,胃氣虧之久矣,一旦飽食太過,感而傷人,而又調治失宜,其死也無疑矣。」於是他從內傷脾胃立論,以其卓越療效「通醫之名雷動一時,其所濟活者,不可遍舉」。
這一年,李東垣又北渡黃河,到了山東聊城、東平一帶,先後寄居於山東聊城的至覺寺和東平的嚴實家,以醫為業,其臨床效果為時人所稱道。據《東垣試效方·硯堅序》所云:「凡求治者,以脈證別之,以語言審之。以《內經》斷之,對證設方,其應如響。間有不合者,略增損輒效。」直至12年後,李東垣方重返家鄉,這時他已經64歲了。
晚年的李東垣,在臨床之餘將多年經驗體會著書立說,對流寓期間寫成的《內外傷辨惑論》進行整理,並寫成《脾胃論》及《醫學發明》《蘭室秘藏》等,創立了以「內傷脾胃」學說為主體的理論體系。李東垣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李東垣的學術派別也被稱作「補土派」。
李東垣脾胃論的核心是:「脾胃內傷,百病由生。」這與《內經》中講到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認為脾胃內傷最為常見,造成脾胃內傷的主要原因有飲食不節、勞逸過度,以及精神刺激等。另外,脾胃屬土居中,與其他四髒關係密切,不論哪髒受傷,都會傷及脾胃。同時,各臟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過脾胃來調和解決。李東垣不主張使用溫熱峻補的藥物,強調運用辨證論治的原則,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李東垣還注重養生,曾寫「遠欲」和「省言箴」以自勉,提出「安於淡薄,少思寡慾,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
李東垣還是醫學教育家,在其弟子中,以王好古和羅天益最有名氣。王好古最初學於張元素,後又以李東垣為師,在李東垣啟發下創立了「陰證論」。李東垣對於學術傳承非常重視,他在返鄉之後一直著力尋找學術繼承人,聽朋友介紹,羅天益性行敦樸、有志於學,在見到羅天益後,首先就問:「汝來學覓錢醫乎?學傳道醫乎?」謙甫答曰:「亦傳道耳。」於是李東垣欣然收其為徒,並供給其飲食日用,對羅天益寄予厚望。
1251年農曆2月25日,李東垣以71歲之齡病逝。臨終前,李東垣把羅天益叫到身邊,把一生所寫的書稿整理分類放在桌上,鄭重地說:我把這些書稿交給你,並不是為了李東垣,也不是為了羅天益,而是為後世天下之人,你一定要好好保存,推廣傳播。由此不難看出一個偉大醫學家一生的追求和志向。羅天益不負重託,在脾胃內傷病分類及臨床應用等方面,豐富和傳承了李東垣的脾胃學說,並且在任太醫期間,先整理出版了《蘭室秘藏》,之後又以此為基礎,將李東垣的部分文稿和臨床案例等資料補入,整理為《東垣試效方》。
李東垣生活於南宋與金、元對峙的混戰時期。戰亂又導致和加重了饑荒與瘟疫,僅1213至1362年之間,就出現疫情達15次之多,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李東垣歷經上述戰亂,在被圍困和逃難過程中,懸壺為醫,仁心濟世,得到了充分的臨床實踐,為其醫學學術觀點的提出打下了堅實的臨床基礎。他由仕途轉而從醫,就是因為在泰和二年(1202)年僅22歲時治療大頭天行頗有成效,堅定了業醫之心,又遭逢1232年汴京大疫,為救百姓於危亡而專事從醫。
中醫學的重大發展,多是與疫病的刺激直接相關的。疫病的流行是劉完素提倡火熱論和李東垣倡導脾胃論的根本原因。但是有了社會需求之後,不會必然產生學術理論和醫療實踐上的飛躍,如何產生這種發展,更多仍要看醫學家的努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劉完素倡導的河間學派和張元素創立的易水學派為我國醫學史上承前啟後影響最大的兩大學派。李東垣為易水學派的中流砥柱,他學醫於張元素但對後世的影響在張元素之上。同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雖為河間學派弟子,但其學說也受到了李東垣學說影響。明代以後,薛己、龔廷賢、龔居中、張介賓、李中梓、葉天士、張志聰等醫家都曾研習和發展李東垣學說。李東垣學說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大裡程碑,他也作為一名偉大的醫學家而名垂史冊。
(掃碼下單)
推薦書:《中醫藥院校特色通識教育讀本:名人名醫與中醫》。
……以下是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中醫藥院校特色通識教育讀本:名人名醫與中醫》,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編輯推薦
也許我們已對歷史上的一些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們的事跡耳熟能詳,卻不了解他們與中醫的不解之緣;也許我們知道神醫華佗、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卻不知道還有許多醫家對中醫的傳承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為「中醫藥院校特色通識教育讀本」之一,本書讓我們從歷史人物的事跡中了解中醫,也通過描述與中醫的緣分,使得他們的形象更為豐滿。讓初學中醫者和中醫愛好者在走近一個個鮮活歷史人物的同時感受中醫的魅力。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本文內容選自:《中醫藥院校特色通識教育讀本:名人名醫與中醫》。
中醫書院春節發貨公告
由於春節快遞停運,2018年2月5日~2月26日期間訂單暫時不發貨,2018年2月27日(正月十二)開始庫房將會按照訂單先後順序陸續發出;如有售後問題,請於2018年2月23日以後聯繫處理!
祝春節快樂!
中醫書院全體員工
2018年2月5日
中醫書院
投稿及諮詢郵箱zyyxscb@163.com
覺得不錯請點讚!
名醫說:一文讀懂嶽美中眼中的李東垣
羅大倫《古代的中醫》:李東垣(上)
羅大倫《古代的中醫》:李東垣(下)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