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曾經我要離開河南一段時間,我最後去的地方是河南省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夏代以降,歷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以致隋唐北宋。河南,特別是豫北地區都是華夏的中心。這兩千年裡,如果把長安—關中地區比作今日的浙北,那麼洛陽開封—豫北地區就是今日的蘇南。
境況如此之盛,想必遺留到今天的文物也是蔚為大觀吧。帶著這樣憧憬的心情,我去了河南省博物院。
細細轉遍了河南省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失望,展出的文物,錢幣農具,陶罐殘骸,歷代的重寶一無所留。忽然想到后母戊大方鼎,河南安陽出土,最後歸宿是國家博物館。
丹江口
原來,就如丹江清渠,不是河南沒有文物,是那麼多文明的珍貴記憶都似一江清水源源不斷送到了北京。而江邊的老農還要高興的說,為了北京人民喝上乾淨的水,淹了我的老家,值!
一.歷史原因
應該說經濟的發展是離不開政治的。在元代以前,中國(不知道可不可以這麼稱呼)的政治中心(首都),大多離不開陝西,河南,江蘇這幾個省份。一直到元代,中國的首都才算逐步確定在北京。
我國科技、政治、經濟高度發展的北宋,都城即在河南開封。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河南,作為改革發展的先行地,以及自己作為農業發展中心的地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領先全國的。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以農耕為主的古代和近代,河南的地位始終居高不下。
二.河南省的地理位置
從歷史上來說,中原長期是繁華富庶之地,撇開在河南定都的朝代,即使非都城所在地,也有「長安重遊俠,洛陽富才雄」。得益於平原,農耕時期的河南吃得飽穿得暖,歷史上的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也是如此,但是放到工業化信息化的當代,就有如下問題:
A.農業能致富麼?能帶動地區經濟發展麼?
答案顯而易見,不用多說。帶動一個家庭或一個村子致富或許可以,一個省份靠農業發展到較高的經濟水平幾乎不可能。即使河南的農業產業化做的還不錯,至少湧現了雙匯,三全,思念等一些行業巨頭。
B.既然不能致富為什麼不大力發展工業?
這裡就涉及到中央政策定位問題了,下面會有詳細案例闡述。一句話,看看每次總理來河南視察什麼——「確保夏糧增產增收」,我就呵呵了。
以沿海為例,除了江蘇,大部分沿海省份並沒有大面積的平原,浙江俗稱七山二水半分田,所以說平原地形並非當前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或者說至少權重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
三.政策因素
河南沒有副省級,沒有計劃單列市,沒有國家級新區,沒有軍區之類的大區機構,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鄭州鐵路局,還被劉禿子給肢解了,簡直呵呵,有朋友要說了,我們山西我們安徽也什麼都沒有啊,對啊,我承認啊,所以我有說過你們發展的很好了麼?
看看下面這個表格,背景填充為黃色的幾個省份山西,內蒙,安徽,江西,河南,雲南,西藏,青海,寧夏。除了內蒙和山西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其他幾個在政策空白地帶的省份哪個發展的好?
四.教育與人才流失
以前有這樣一種說話,中國的精英人才都流到了海外。國人很是義憤填膺,咬牙切齒。而還有這樣一種說話,河南的精英人才都流失到了外省。
河南省的教育在全國來說是非常落後的,這裡以高等教育為例:
211高校全省只有一所
……
關於大學,其實不想說那麼多,因為這是一個純政策問題,中央想讓你有好大學,你就有好大學,現在公認的第三復旦,民國時期只不過是一個很一般的不知名學校,但因為和我黨關係鐵,52年院系調整,南京浙江上海絕大多數的優秀院系調入復旦,你想不火都不行。
總結
河南作為中國人口最大省,各種地理資源都是極為豐富的,為什麼發展還是如此難以令人滿意。我想原因還在於以上分析的幾點: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使得以農業經濟為第一產業的河南並不討好;教育相對落後,人才普遍流失;新型產業發展較慢。
說河南是中國的縮影絲毫不為過,很多人黑河南,看不起河南。殊不知,也許我們眼中的河南正是大部分國家眼中的中國:臃腫,虛胖,落後,但是正在奮力向前。而我們需要的是,一份耐心,一份信心,一份發展的決心!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發布你的看法,你的觀點珍貴無比!
歡迎關注:豫世界,每天為你帶來河南本地最熱門的資訊信息!全新視角,全面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