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八佰》的上映,沉寂已久的影帝王千源終於又火了。
這部電影有多壯觀,大家不妨去電影院看一看,而今天我們主要講的主人公是扮演「羊拐」的王千源。
戲裡的羊拐是一位天生為戰爭而活的軍人,面對敵人時,他臨危不懼舉手投足之間都充滿了「狼性」。
而現實中,扮演者王千源也是個很有「狼性」的演員,只是大器晚成的他一直沒有被觀眾銘記於心,直到這部影片的誕生,大家才再度被王千源「洗腦」。
1972年,王千源在遼寧的一個藝術之家出生,雖然父親是個知名的話劇演員,但還不足以影響到他的兒子。
年少的王千源絲毫沒有受家庭影響,父母希望他學藝術,結果他卻對演戲毫無興趣。
別看現在的王千源對演戲很認真,實際上小時候的他是非常調皮搗蛋的小朋友,父母也是拿他沒辦法。
為了讓兒子修身養性,王家父母還覺得把王千源送去藝校學習,希望他多多接受藝術的薰陶。
沒成想,王千源還是沒有如父母所願,學了鋼琴幾個月就不想去了,後來又學了舞蹈,沒多久又堅持不下來了。
不過,嘴上說不喜歡藝術的王千源,其實他背地裡很喜歡畫畫,並且還對服裝設計很感興趣。
為了能學到設計,王千源還去高職學校學了三年的裁縫,但由於沒有美術功底在考美院時他失敗了。
失去了服裝設計的夢想後,父母建議王千源報考中戲試試。
彼時,王千源也意識到自己的前途是尤為重要的,於是他開始發奮學習,每天都沉寂在知識的海洋裡,就算困到不行也要衝涼水來醒腦。
可即便是付出了這麼多個日夜的努力,王千源的高考分數還是沒能達到分數線,畢竟他的文化課成績太差了。
本來,知道自己沒機會後王千源打算就此另謀出路了,不曾想上天卻給他帶來一個「驚喜」。
因為王爸爸是歸國華僑,根據當時的政策王千源可以多加10分,而這10分剛好補救了他的文化成績。
就這樣,王千源踩著分數線考進了中戲,成為班上最努力的學生。
大學期間,王千源一改往日的調皮懶散態度,一心只為學業奮鬥,成績也是一直名列前茅。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王千源沒有長著一張男主臉,所以即便他再努力學習,畢業後也沒有被分配到好的工作。
相反,一畢業王千源就進到北京兒童藝術中心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扮演沒有臺詞的動態或者鏡頭形象。
苦學幾年,很多同班同學畢業後已經進軍演藝圈發展,而王千源卻只能在此跑龍套,甚至還拿著幾十塊錢的報酬。
這點收入,壓根不夠他在北京生存,可他又不想就這樣回老家,所以還是堅持了下來。
或許是骨子裡有種不甘心的自信,王千源也很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把每個跑龍套的角色當成是打磨演技來鍛鍊自己。
一邊演一邊等待機會,終於在1994年王千源等到了電影《贏家》。
憑藉在影片中扮演一個失去胳膊的運動員,王千源的真實演技獲得了導演的認可。
這次的收穫讓王千源更加努力,對演戲也是越來越痴迷,後來在《解救吾先生》中,他扮演的「悍匪華子」也被詮釋的淋漓盡致。
據悉為了演好人物最真實的狀態,王千源還忍著一個禮拜不洗頭,滿身的油膩和酸臭味,他簡直把一個牢獄之人演到了極致。
為了演好角色,那些日子王千源是有多苦是多苦,但他卻不在意,再苦再累也不耽誤進度,並且還作出不少犧牲。
不得不說,王千源對待演戲是真真實實的「戲大於天」的態度,為了給觀眾帶來一個完美的角色,背後他怎麼受苦受累都無所謂,只要有戲拍,有人願意看他的戲,他便知足。
出道26年,王千源演過的角色數不勝數,但獲得的獎項卻屈指可數。
2010年,一部《鋼的琴》讓王千源加封影帝頭銜,而在那之前他努力奮鬥了十幾年。
要說大器晚成的影帝,王千源絕對算一個,那之後他的影視資源才逐漸好轉。
不過,與很多走紅後的演員不同,王千源是個非常低調的男演員,平日裡幾乎看不到他上熱搜,綜藝也很少上。
沒有炒作,沒有宣傳,這樣的王千源註定是「戲紅人不紅」。
換做別人,拿了影帝還是默默無聞他們一定會很沮喪,可王千源絲毫不在乎名利。
相比演戲和身處複雜的娛樂圈裡,拍戲之餘他更嚮往平淡的生活,並且他也很明確的說出過這句話:「我不需要任何熱點」。
39歲才拿獎,獲得影帝,王千源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了,所以熱點不熱點的都不重要,只要有戲可拍,他就很高興很滿足了。
在這個人人為名利為追逐的時代,王千源還能不忘初心,穩紮穩打的前進,這樣的演員他也的確不需要熱點,只要給他好角色和好幾部,那就是一齣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