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文生
「只要賭王——何鴻燊還是福壽連綿,還在管理他的王國;珍寶海鮮舫只是他(集團)旗下的(一件)玩具,沒有理由會結業的。」
2020年3月3日,珍寶海鮮舫前偌大的中、英文霓虹字牌沒有如常亮起;在黃竹坑經營了四十多年的香港地標性餐廳,悄然無聲地渡過了最後一個晚市。
船舫外廓以龍為設計,樓高三層,內外配以中國古代宮廷風格的裝飾。這座飄浮在深灣的海上餐廳,在香港經濟起飛、國內改革開放之時,化作東方文明的神秘面紗,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
若干年後的今天,故宮、長城擠滿了各國遊客,海鮮舫中的皇帝龍椅卻早已無人打卡留念,昔日的鳳閣龍樓也同樣破舊失修。有人說,海鮮舫宣布結業讓「東方之珠的皇冠上少了一顆璀璨的明珠」,可是東方之珠的皇冠,又遺失在何處了呢?
時間撥回兩個月前,1月2日,珍寶海鮮舫宣布停業兩天。據說,管理層突然解僱半數員工,海鮮舫原來一百三十多位員工,只剩下一半,並將營業時間改為午市——十一時半至下午兩時、晚市——下午六時至十時。
「非常時期,非常做法。」經濟不景氣、社會動蕩,飲食業生意難做。不少顧客對餐館調整營運模式的做法表示理解,但對於光顧了幾十年的老顧客來說,不難看出其中的端倪。
「97年金融風暴、03年非典都捱過了,但這次(肺炎)衝擊真的挺大的。」在他眼裡,對岸的海鮮舫仍然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座無虛席的景況:「當時三架船經常滿,你不訂座根本沒有位置」,而如今門可羅雀。他也只能趁著海鮮舫還營業,坐上接駁船,尋回一絲記憶。
不出所料,3月3日,珍寶海鮮舫所屬的新濠國際宣布餐館無限期停業,剩下的一半員工遭到遣散。當日早上,數十名員工陸續回到深灣碼頭,收拾細軟,完成最後的遣散手續。
亦有不少遊人幕名而來,希望再次目睹海鮮舫前的「九龍吐珠」。但停業通知把他們隔在岸上,只能拿起手機,向碼頭上的「寶珍」作最後的惜別。
岸上與珍寶海鮮舫告別的遊客
圖源:YouTube@the association
珍寶海鮮舫的故事,要從20世紀初說起。
海鮮舫座落於香港島黃竹坑、香港仔與鴨脷洲北部之間的香港仔海峽。在香港開埠初期,香港仍然以漁業為主,不少水上人把漁船和舢舨停泊在深灣和布廠灣一帶,避免暴風雨的侵擾。
其中漁民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閩南系的一支的「鶴佬」;二是來自東莞、新會及惠潮等地的「蜑家人」,還有小量的客家人。
他們雖然語言不同,但都以信仰水神為主——洪聖爺、北帝、天后及譚公等。不難發現,在香港仔南部和鴨脷洲北部一帶散布著許多不同的廟宇,這些都是漁民們用來祈求每次出海能夠「一帆風順」。
「水上人」把他們的信仰帶來香港,同樣也把生活帶了過來。20世紀20年代,「水上人」在香港仔避風塘開的「歌頭躉」——水上酒樓,就是海鮮舫的雛形。
「靠海吃海」的優勢帶起了的「歌頭躉」熱潮。據說在1950年代的全盛時期,香港仔避風塘有十多艘這樣的海鮮舫。
漁利泰海鮮舫 香港仔最早期的海鮮舫之一
圖源:Printest
太白海鮮舫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艘。開業時,它還只是一艘木製的登陸艇。1952年,太白建造了一艘長105呎(35米)的畫舫;1960年,更換成一艘長達150呎(50米),能容納800多人的新畫舫。即便如此,一到飯點,仍是排起等候長龍,「一座難求」。
到了1960年,擁有太白海鮮舫的王老吉(別多想,不是你想的那位)有意建造一艘規模更大的海鮮舫,集資1600萬籌建珍寶海鮮舫。然而,船隻卻在開幕前迎來了一把火,被燒成了空殼。
翻查資料,當時珍寶海鮮舫已經出廠,完成了船身工程,停泊在香港仔深灣,待內部裝修和外牆粉飾完畢便可正式營業。不幸的是,1971年10月30日(開業前六日),一名工人在燒焊時產生了些許火花,微弱的星火落在了船艙的木板上,瞬間點燃了裝修用的油漆和塑膠原料等易燃物品,大火迅速蔓延至整艘船,引起了四級大火。
原本活靈活現的金龍和璽彩畫、青素的綠色琉璃瓦和頂下的紅柱門窗陷入火海,不復存在。這場大火最終導致全舫焚毀,並造成34人死亡、42人受傷的慘劇。與此同時,這突如其來的一把火,讓王老吉無法再次出資。山窮水盡的他只能將香港仔的水上王國拱手相讓於澳門賭王——何鴻燊。
大火相關報導 圖源:工商晚報-1971-10-31
其實賭王何鴻燊已有意涉足水上市場。早在1962年1月27日,他便收購了舊海角皇宮——太白海鮮舫的主要競爭對手,將其移至澳門並改裝成賭船。大火之後的1972年,他聯同新世界發展創辦人鄭裕彤合資購入珍寶海鮮舫的業權。斥資3000多萬,用四年時間重建了海鮮舫的金碧輝煌,與「太白海鮮舫」和「新海角皇宮」形成「三國頂立」的局面。而後兩者的股權則先後於1980年及1982年出售及轉讓予珍寶。為期近60年的海鮮舫競爭時代落下帷幕。
左為太白,右為海角皇宮,近岸的海鮮舫即為珍寶
圖源:東網
1976年正式開業的珍寶海鮮舫,其大堂、走廊、亭閣均有濃厚的中國宮廷設計特色,單是裝飾品及壁畫已達600萬港元,其中精雕細琢的龍椅更是花費了近2年才完工,規模和裝潢更勝大火前的珍寶海鮮舫。
無論大堂、廳房、門廊、亭閣,處處都仿照明清建築建造而成。龍船內部分為三層,每一層都有燈飾高懸,極盡豪華。船上各廳房均以故宮建築命名,冠以龍樓、鳳閣、金鑾殿、太和殿等名稱。經典的中國宮殿裝潢,讓顧客夢回中國古代,一嘗一登寶座的幻想。
珍寶海鮮舫二樓有一幅壁畫,名為《衣錦榮歸圖》,是由義大利籍藝術家博寶亞,以明朝名畫《出警入蹕圖》為創作靈感,用馬賽克重新演繹作品。原圖為描述明朝皇帝拜謁祖宗陵寢歸來時的盛景。而《衣錦榮歸圖》則融合東、西方的創作特色,將皇帝以水路歸還的情景安排得更多緊湊,從而突顯當時的盛景和岸上的熱鬧。
這種鮮明的東方色彩,讓珍寶從一家餐飲「升華」成香港的地標性建築。對於特殊的香港來說,比起中國宮廷式的建築設計,大眾更習慣西式的建築風格。雖然同根,但在祖國邊陲的香港,總是少了幾分中國文化的傳統氣息。因此,仿明清設計風格的珍寶海鮮舫在殖民地時期的香港甚是別具一格。海鮮舫正門前的一對金龍雕和外簷額枋上的翹昂鬥拱仿佛在提醒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這裡,是中國的一部分。
正是這樣一個極具東方化色彩的地方,吸引了不少中外名人親臨,尤·伯連納、威廉·霍爾登、湯姆·克魯斯等國際巨星的照片貼滿了海鮮舫的大堂。但要讓這位工作了四十多年的「老臣子」——範先生,最為難忘的還是接待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事。他笑言,當時還要接受背景審查,「我們是前線參與的……政治部要查三代:是否恐怖分子?是否健康?有否傳染病?才讓我們工作。」
珍寶海鮮舫更是作為了眾多著名電影的取景地:好萊塢電影《生死戀》、李小龍主演的《龍爭虎鬥》、《無間道2》(2003年電影)、以及最近大家因為疫情惡補的《傳染病》。而電影《食神》中的第二十八屇超級食神大賽就在這裡舉行,薜家燕曾在這裡流下眼淚,「黯然銷魂飯」也源於此處。
「(營業額)跌到好慘,1萬元1天也沒有。」在船上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範先生,站在深灣碼頭,看著伴隨他從青年到壯年的海鮮舫,少不免有些無奈:「也沒有辦法,因為疫情,沒有人出來消費」。
範先生接受採訪
圖源:YouTube@the association
曾經每天流水160多萬的流水帳,一個月一千多萬的營業額對他來說並不足為奇,但他沒想到的是,現在連基本開支都賺不到。
如今,就算他再怎樣努力,也救不回生意。「珍寶王國「的香港仔飲食企業,目前由何鴻燊之子何猷龍旗下的新濠國際所控制。在商言商的環境下,「珍寶王國」也只是叢林中的淘汰品。
「珍寶王國」的隕落和範先生失業的故事,只是香港經濟衰退的縮影。
3月15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上發文稱,「飲食、零售、酒店、建造等行業為『重災區』。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將會惡化,未來一季失業率將會攀升至9年來最高水平。」
按將近四百萬的勞動人數計算,踏入4月份將會有20萬人失業,而當中,有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有需要供養家庭的父母、更有在公司工作了半輩子的老臣子。
2003年,SARS的失業率為8.5%,學校停課、市面消費和經濟活動大幅減少。服務業首當其衝,當時服務業的GDP佔比高達85%,增速卻由5.6%急挫至0.8%,令2003年香港第二季度GDP迅速下跌至負增長(-0.6%)。
隨著中港推出CEPA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和開放自由行政策,香港各行各業(尤其是零售、旅遊)依託於內地龐大的市場,香港經濟得以快速復甦至時年第三、四季度,經濟增速已大幅反彈至4%和4.7%。
香港經濟更根本的問題在於產業單一和老化,地產、貿易和金融相關產業佔本港GDP近六成。近年香港政府推出的六大產業鼓勵政策也是收效甚微。
但是,香港經濟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止步不前了呢?
女俠都知道 是 有顏值 有格調 有才華 有人品 四項全能小姐姐的休閒營地。目前作者群分駐 香港 北京 巴黎 70%香港問題答主 100%小生活愛好者。996之外,主創會輪流在小站養花種草,記錄休閒日常,分享熱點看法。感謝有緣相遇,歡迎繼續追蹤,長期訂閱女俠都知道(ID:p-la-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