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能真正做好一件事便是成功,而一個演員,一生能真正演好一個角色也是一種成功,如六小齡童的孫悟空,黃婉秋的劉三姐。
劉曉慶曾對黃婉秋感慨道:你一個劉三姐吃了一輩子,值了!我們多少演員一輩子忙碌拍片無數也難以讓人們記住!
黃婉秋,1943年出生在廣西桂林,祖籍在廣東梅縣,她的父親是桂林市百貨公司的會計,母親則是父親的童養媳,在家當了一輩子的家庭主婦。
她從小喜歡跟著姑姑一起去聽桂戲,聽過後,能歌善舞的小黃婉秋還要將它完美演繹,在百貨公司賣胭脂水粉的櫃檯上,讓店員給她塗紅臉蛋,畫上眉毛,再纏上長布做水袖。
童年的她過得無憂無慮的,四五歲的她長得清秀可愛,一化妝,又多了幾分喜慶,清脆的嗓音悅耳動聽,總能把很多顧客吸引來圍觀她唱桂戲,而忘記買東西。
上天對她頗為眷顧,1956年,13歲的黃婉秋偶然在街上看到了,桂林市桂劇團在招募演員,於是才上小學五年級的她,便匆忙跑去報名參加考試。
她長相甜美、唱腔圓潤、舞姿動人、可塑性強,因而如願以償的成為桂劇團的學員,屬於藝字班,並還起了一個藝名叫"黃藝群",演藝超群多麼美好寓意與期許。
一年後,14歲的她就開始登臺表演,由於外形出眾,她便被分配去演小花旦,日子在一天天流走,她在舞臺上一天天曆練成長。
進團時,她年齡小,知識底蘊薄弱,而在之後的幾年中,她並拼命充實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所有的付出都會有收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從來都不是一句虛言。
劉三姐於廣西就像阿詩瑪於雲南,在民間都有著美麗的傳說,是當地一張耀眼的名片。傳說劉三姐生在廣西羅城,天生麗質,聰慧至極,而且還有一副黃鶯般清脆婉轉的嗓音。
她能出口成歌,能與她對歌的人可謂是寥寥無幾,因而也被當地人視為"神女",而她深受追捧,最主要的是因為她敢唱出窮人的心聲,反抗當地的惡勢力。
所謂槍打出頭鳥,她也因此被當地的惡霸所垂涎,不過劉三姐在17歲時,因對歌認識了一個小夥子,兩人對唱情歌,彼此情投意合。
可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結局無疑是令人淚目的,強龍不壓地頭蛇,何況他們兩個無依無靠的窮苦人,最終在惡霸的逼迫下,走投無路的兩人一同手拉手跳入了柳河。
這是一個古老傳說,卻也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為了紀念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在在傳說"劉三姐成仙的日子",即每年的三月三還會舉行盛大的儀式。
由於"劉三姐"在廣西人民心中無法超越的地位,在1960年,一個為業餘作者將"歌仙"劉三姐的傳說改編成"劉三姐對歌"的故事後,便引起了廣西自治區領導的高度重視。
於是極力打造"劉三姐"文化品牌,一時間,全區的所有劇團,以及學校的業餘劇團都在排練《劉三姐》,桂劇、彩調戲、山歌,可謂是精彩紛呈。
南寧市舉辦全區大匯演時,一下子就來了100多個"劉三姐",實在蔚為壯觀,聽到消息後,長春電影廠也不甘落後,便決定將《劉三姐》搬上銀幕。
對於《劉三姐》的定位則是像《五朵金花》那樣的音樂愛情故事片,有著名導演蘇裡擔任導演,並負責選角。
劉三姐的角色是重中之重,而黃婉秋最先被挑中時,是準備讓她出演"舟妹"一角,而蘇裡前後共面試了45位"劉三姐",最終入圍的也有三位。
分別是:廣西彩調劇團的傅錦華,廣西桂劇團的尹羲,廣西話劇團的黃小曼。可是挑來選去,還是難以令人滿意。
局勢一度陷入了僵局,而作為配角"舟妹"的扮演者黃婉秋,也重新進入了各位決策者的眼中,從外形到長相黃婉秋都無可挑剔,於是幸運的她撿漏,一躍成為了大家都認同的主角。
17歲籍籍無名的黃婉秋因飾演劉三姐,從此一躍而紅,不過在劇中,劉三姐的大部分原唱卻是由唱功更為出色的傅錦華擔任的。
為此她還收到了不小的非議,1961年《劉三姐》正式上映後,劇中的故事可謂是轟動全球,袁成亮編寫的《電影"劉三姐"誕生記》中,就曾記載了當年的輝煌歷史。
"影片在全國公映,引起轟動,被稱為是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成為當時拷貝發行量最大的中國電影。"
作品上映後,不僅國內一票難求,同樣在國外也是如此。《劉三姐》在新加坡公映時,創造過連續兩次各上映120天的電影放映紀錄。
馬來西亞更是將這部影片評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最讓黃婉秋感到驕傲的是《劉三姐》在美國的演出,竟然打敗了《飄》的紀錄。
黃婉秋的劉三姐影響有多深呢?在40歲以上人的心目中,的歌聲是他們童年時代的耳熟能詳的調子;在50歲以上人的心中,劉三姐是他們少年時迷戀的電影人物;而60歲以上的觀眾,則把劉三姐看成是與世俗婚戀抗爭的最佳代言人。
她的劉三姐真正影響了一個時代,這部作品也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國產電影,甚至曾有一個觀眾一連看了99場,還給黃婉秋寫了99份心得,其痴迷程度可想而知。
一位馬來西亞的觀眾還因鼓動華僑去新加坡觀看《劉三姐》,被捕入獄15年,卻聲稱不後悔,覺得為劉三姐值了,直至今日,東南亞華僑家中,仍幾乎家家都有《劉三姐》的碟片。
俗話說"成也蕭何,敗蕭何",於黃婉秋來說可謂是"成也劉三姐,敗也劉三姐",隨著時代的變革,才20歲的她為此還遭遇了15年的勞動改造。
不過曾經觀眾給予她的掌聲和無限的支持,就是她心中的光亮,堅強下去的信心,而生活雖然遭遇了苦難,但她卻幸運的遇到了她現實生活中的"阿牛哥"何有才。
生活處處有驚喜,所有遭遇的不幸,只為積攢遇見你的那份幸運,何有才是她的師弟,比她小6歲,在她最落魄的日子裡出現在了她的身邊。
時間一晃而過,那時的黃婉秋已是大齡女青年,那時也不流行姐弟戀,何有才在最初便打著給他介紹對象的幌子,接近她、照顧她、保護她。
甚至還因為兩人戀愛的緣故,何有才被調離歌舞團,成為了絨帽廠的工人,但不管怎麼樣,何有才始終沒有選擇放棄與她的愛情。
黃婉秋最終被何有才感動,突破世俗的禁錮嫁給了比她小6歲的何有才,兩人在1972年完婚,而這一年,她已29歲,不過何家對她這個媳婦卻極為重視,甚至大擺了30桌酒席。
婚後,他們的生活也一度過得很艱難,粗茶淡飯,粗布麻衣,但彼此的愛意,卻讓她依舊感受到了生活的甜蜜,直至今日他們仍恩愛如初。
1978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終於再度響起了電影《劉三姐》中的錄音,此時的她雖然已經35歲,人到中年不再青春靚麗,但她對"劉三姐"的熱情從未曾磨滅,觀眾對她的熱愛也依舊如故。
著名詞作家洛兵說"黃婉秋是橫亙我整個童年的第一美女",張藝謀也說"劉三姐是我兒時最美的回憶"。
此時的黃婉秋雖然漸漸走上了領導崗位,但她依舊活躍在藝術的舞臺,曾參演《春蘭秋菊》、《長城大決戰》、《爸爸、媽媽和孩子》、《黃山情》、《戲迷盛老樂》、《灕江行》等作品。
不管她的身份職位如何變遷,黃婉秋最喜歡的角色仍是劉三姐,而她的名片上都印的是"廣西劉三姐黃婉秋",她說其他都是短暫的,而劉三姐才是永恆的。
在很多人眼裡劉三姐與黃婉秋是不可分割的,而她也一直在"劉三姐"的事業上不曾鬆懈,1985年,她就有一個組建劉三姐藝術團的構思。
1991年時,她成為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後,便真正得到了施行的機會,次年,她便與香港中地投資有限公司合資的劉三姐藝術團成立了,並逐步發展,成立了劉三姐集團公司。
"劉三姐"是黃婉秋心中藝術之根,也是她畢生追求的藝術"標高",她也更希望通過這個角色來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為了培養山歌的傳人,在2002年時,她還辭去了副局長的職務,和大連的一家公司合資在桂林修建了一座"",認真的培養著演員。
2017年時,74歲的黃婉秋還曾搭檔張信哲、鄧紫棋,在春晚桂林分會場,表演歌舞《歌從灕江來》。
如今的黃婉秋已77歲,在時光裡她已漸漸老去,但她在觀眾的心中,依舊嬌豔嫵媚、純真純情、率真活潑。
"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灣又多……"那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調子,時隔59年,仿佛又在耳邊響起……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