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宜民:中國笛簫音樂在北美

2021-02-08 簫園

開篇


各位好!我是繆宜民,曾在上海民族樂團工作,師從俞遜發先生。現在我生活在北美的紐約,成立了自己的專業團體——紐約八板中國音樂協會。感謝張維良先生與玉屏笛簫文化藝術節,能讓我有機會與大家分享我在北美的一點音樂經歷與心得,介紹一下在北美的中國笛簫音樂的狀況。


提到北美,有一句話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好山好水好寂寞」,說的就是我們。好山好水是指環境優美,地大物博,人員稀少。當然嘍,人一少,就自然寂寞了。但作為一個生活在海外的中國音樂人來說,這種寂寞還有一層「苦行僧」的意思。九十年代有一部非常火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姜文演的,講的是一個中國音樂家在紐約生存發展的故事。正如電視劇所描寫的那樣,去餐館與衣廠打工,往往成了那個時期,成年中國移民的早期北美生活經歷。


同以往國家公派演出任務時受到的高規格接待不同,單槍匹馬出來的我們沒有了藝術家的光環,光鮮的局外觀光客與為生存而奮鬥的新移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我身邊的中國音樂家們,有些原先在中國還是知名演奏家,無外乎在風雪天中騎車為餐館送外賣,在衣廠鋪紗賺取最低工資,在紐約的地鐵中演奏。英語好一點,靠開計程車謀生,受限於文化環境與語言的突變,剛來紐約的我們,每天忙於生計,大部分都脫離了在中國的藝術家軌道。


初步接觸(教育)


都說紐約是個大熔爐,它充分體現了美國文化的多元性。地鐵裡,在上下班人群的匆匆腳步聲中,可以聽到來自世界各地音樂家們的演奏。有些為了生計,但也能看到那些忘我表演的藝術家。每個人的人生都有時間的限制,是用這些有限的時間換取金錢,還是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呢?1999年,我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專業人士成立了一個小音樂團體——紐約八板中國音樂協會。「八板」來源於曲牌「老八板」,許多中國民間音樂以此為「母曲」,並發展衍生出各種音樂變體。取名「八板」,寓意「中國音樂的根源」,並期望我們的音樂能在北美發揚與傳播。


在中國的樂團,我們的職責就是把專業業務練好,其它的一切都有專人打理。但在美國,我們這樣一個小團體,從企劃創意,寫預算,找資金,聯繫場地,安排人員,排節目,做宣傳,等等等等,每個步驟都要身體力行。每個人都身兼數職。


因為類似的亞洲臉,大多數美國人搞不清楚中國人與日本,韓國人的差別,更有甚者,認為我們都說一種語言。所以我們聯繫了許多美國的學校,決定「從娃娃抓起」。


受美國教育的孩子,都很有個性,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美國的學校每年都有一定的經費,邀請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去學校演講表演。藝術家們來自世界各地,所以學生們也見多識廣。我們介紹中國音樂時,有時低年級的孩子們還穿上應景的中式服裝,來營造中國文化的氛圍。去年我們樂團與卡內基的音樂教育部門合作,與印度音樂,美國鄉村音樂家同臺表演,連續一個星期,為紐約的一百多所小學介紹世界音樂。可以看出那些有著華裔背景的孩子們,很自豪。作為黃皮膚的美國人,他們對自己祖先的文化已經很陌生了。但當聽到與他們父輩或祖輩有關的音樂時,都會特意對我們說,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來自中國的某地,中國的音樂確實象父輩們所說的那樣博大精深。


有一年,紐約大學有一位研究亞洲音樂的教授,想開一個中國器樂的班,請我們樂團去授課。我的笛子班上有幾個專業是西方長笛的學生。美國學生很好學,但並不是把老師教的照單全收,用我們中國人的話來說,有時甚至有點鑽牛角尖。中國人講究的是點到為止,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學生學東西靠的是悟性,還沒有哪種笛子教學上升到用科學數據來分析各種技巧的程度。他們對比自身的長笛專業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循環呼吸,腹振音,喉振音,舌頭在起音中的份量,長音泛音列的數量頻率與強度分配」等等問題。每次為他們上完課,我都會重新看待我們的中國竹笛,有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


換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竹笛,甚至廣義上我們的民族樂器教學,都有「教材不夠系統性,沒有規範化」的問題。千百年來的中國音樂流派紛呈,各家精彩,但真正落實到教學上,光有「寫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借鑑西洋樂器各種經典教材的「寫實」性。


上個世紀,中國才開始有了正規的音樂學院,並開設了中國樂器專業,與西洋音樂幾百年的專業化相較,中國音樂的教學還有待完善。據我所知,張維良先生這幾年一直在編寫由易至難的系列竹笛訓練教材。這與我在國外這些年經常思考的問題不謀而合,竹笛音樂的發展迫切需要系統化的教材,中國音樂在世界的傳播更離不開規範化的訓練教程。


每每在北美的學校講解中國音樂時,我覺得我教的不僅僅是一根小小的竹笛,就象我們的中國面孔一樣,我們的音樂也是我們文化的一種符號。我們這些海外的音樂人,更象是中國音樂的傳教士。傳教士一本聖經走天下,那麼我們竹笛音樂的「聖經」在哪裡呢?


異同


拋開了演奏技巧,中國竹笛與西方長笛的最基本區別就是那張笛膜,音樂的區別也離不開那張笛膜的振動。吹笛子的都知道,如果哪天貼了張好膜,那個開心啊。美國人對這張振動的小小笛膜也非常好奇,覺得不可思議。今年八月,鋼琴家殷承宗先生在紐約林肯中心舉辦音樂會,演奏了他的經典曲目《黃河協奏曲》,他堅持第三樂章「黃河憤」的引子,要用中國的竹笛來演奏,因為西洋的長笛是吹不出那種黃河流域信天遊的獨特韻味的。當我起身吹奏時,坐我邊上的美國長笛手齊刷刷地轉頭,驚嘆中國的竹笛居然有那麼悠揚優美的音色。他們休息時總是會問我有關竹笛的問題。有次音樂會快開場時,邊上的年輕長笛手竟然好奇地伸手想碰一下我的笛膜,嚇得我出了生冷汗啊。


小小的笛膜讓中國竹笛在西方交響樂隊中具有獨特的穿透力,這些強烈的民族性也是海外的中國作曲家所追求的標誌性音樂語言,讓竹笛說中國話與現代音樂並不衝突。去年,我參加了旅美青年作曲家黃若先生與聖塔菲歌劇院的現代歌劇「孫中山」的首演。竹笛的聲部,幾乎與長笛一樣,但作曲家大膽地希望能展現出竹笛的各種不同音色,譜面上梆笛,曲笛,新笛,簫不停地轉換。看我邊上的長笛一根樂器從頭吹到尾,我每次演出卻要帶上一捆笛子,弄得像個賣甘蔗的。但最令我頭疼的卻是,中國竹笛對溫度的敏感性。聖塔菲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沙漠高原地區,氣候有點象西藏,乾燥,早晚溫差大。聖塔菲歌劇院很漂亮,就在山頂依照地理環境,建造在露天。傍晚歌劇開演時還很熱,到下半場太陽下山時氣溫驟降,而我因為要頻繁的換笛子,不可能把笛子一直拿在手裡恆溫。吹笛子的都知道,溫差會對笛子的笛膜和音高造成怎樣的影響。有些西方人聽不慣中國音樂,除了我們的音律與他們不同外,樂器的製作不夠精良也是一大課題。


演奏中國管樂的,基本上人手一把小刀,挖挖補補,修修弄弄。「形可視而聲可聽」是古人對樂器製作的基本要求,但好多演奏家還是要修理手中樂器的各種突發狀況。常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但我覺得因為樂器的原因,中國器樂演奏家付出的不僅僅是「十年功」。尤其是當代,中國樂器有許多與西洋樂器合作的機會,怎樣能在西方耳朵聽慣的音準與不失東方特色的音律上取得平衡,對每一個中國器樂演奏家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對我們海外的中國音樂人來說,我們的文化差異也是我們的文化特色。移民異國他鄉,首先要攻破的是語言關,但我們的樂器還是要堅持說我們的中國話,保留我們的民族性。中國竹笛的發展可以借鑑西洋長笛,但不應該長笛化。現代音樂的成功不應該是把竹笛可以寫得或吹得象長笛一樣,而是要挖掘發揚我們的「不一樣」。


傳播


這幾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也開始注重對海外「軟實力」的文化輸出。各個藝術團體,公費自費地到世界各大知名音樂廳輪流表演,但這些舉動是否真正起了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中國音樂的作用呢?除了在華人圈送票填場子,鍍完金走人,傳播文化的說法,收效甚微。相比這些團體,「海外兵團」(插一句,在北美地區的中國音樂家,人數龐大,組幾個專業團體,綽綽有餘),我們「海外兵團」資金有限,寫報告向美國政府申請經費,求募捐,每一分活動經費都來之不易。大多數音樂家還要兼職養家,但每一個人都在認真甚至虔誠地傳播中國文化。


美國這個多元化的國家也充分表現了對不同族裔文化背景人群的包容與平等看待。只要你不偷懶,機會均等。在紐約,可以嘗到世界各國的美食,也可以聽到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音樂。各族文化的碰撞每天都在上演,舉辦音樂藝術節時,各個族裔輪番上場表演,頗有點打擂臺的感覺。見多識廣的紐約人很喜歡看原汁原味的文化表演,也印證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個道理。


除了正規的音樂會表演,我們樂團還要舉辦好多公益性的音樂會,到各大公立學校,公共圖書館,老人福利院去講解中國音樂。美國的小學生很有個性,勇於提問,當我們講到漢族的五聲音階時,小孩子會問「為什麼只有五個音?」從這個問題又引申到中國的「金木水火土」,中國的哲學等等,所以這些講解不僅是介紹中國音樂,還是傳播中國的美學思想,讓普通的美國大眾更深層次的了解中國文化的途徑。我們「紐約八板中樂團」每年都收到帝國大廈的邀請,為農曆春節,中國國慶節的點燈儀式表演。雖然只是個30分鐘左右的簡短儀式,但其中的意義重大。


文化意義


最近在讀美國作家託馬斯.索威爾的《美國種族簡史》。其中的華人移民史,可以說是一部血淚史,讓我深有感觸。美國自開國以來,湧入了一代代的華人移民。從最初所遭遇的最嚴重的歧視和暴力,到人人所知所崇拜的李小龍,並把同他有關的「功夫」一詞正式納入牛津字典;從早期移民的殷承宗,到譚盾,到年輕一代的郎朗等知名的華人音樂家,近百年來,美國的華裔在科學,金融,政界等專業領域,正成為一種正能量的符號。


今年的二月,我們「紐約八板中樂團」得到了紐約市議會的特別表彰,感謝我們歷年來為這個多元化的城市所做出的文化貢獻。種族成功的事例正是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並堅持不懈的適應和改進的結果。我們所說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係,也是指「民族性」中優秀精華的那一部分。海外的我們,就是那個讓中華文化「發揮,適應與改進」,在北美開花結果的「苦行僧」。


「國強則民強」,這點在海外的我們是最能感受到的。一個國家文化藝術傳播的廣泛性,與這個國家的實力是息息相關的。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海外喜歡中國文化,中文熱,學習中國樂器的人也越來越多。而且我也漸漸地發現,新一代的留學生,好多都會演奏中國樂器,或愛好一種傳統文化。在美國許多的華裔第二代移民,也選擇了中國樂器演奏作為自己的附加才藝。


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積少成多,匯流成河,在北美實實在在的為我們的中國音樂貢獻一點力所能及的力量。因為對於我們這些在海外定居的中國人來說,既來之則安之,先要介紹自己,讓別人了解,才能被人接納,做到更好的融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經典的奧斯卡獲獎影片《阿甘正傳》,講的是擁有低智商的阿甘,在不懈的堅持下,完成了人生許多的夢想。「堅持」,是做一個「把有限的時間換取金錢的工作者,還是當一個有無限文化價值的藝術家?」


結語


中國道教八仙之一的韓湘子,一管洞簫不離手,日夜吹奏,後來練出了超凡本領,得道成仙。雖然是個傳說,但也可以看出道家把洞簫作為一種法器來輔助人修煉,從「人格」完善至「仙格」,「修煉」的過程也是個「耐得住寂寞」,「堅持」的過程。把開頭的「中國的笛簫音樂在北美」的話題擴展一下,在北美這片「好山好水」的土地上,我們這些中國音樂的「苦行僧」,亦或「傳教士」,還是要繼續堅持地傳播我們的音樂,我們的美學思想,讓更多的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藝術,有著更全面的認知。國強而不自大,不妄言「徵服世界」,不急於「獲得認可」,只堅持做「真我音樂」。


也祝願始制於明代,「貴州三寶」之一的玉屏笛簫,堅持自己的優秀特色,堅持製作藝術品級的中國笛簫。


謝謝大家!

繆宜民

紐約八板中國音樂協會

2015年秋於玉屏笛簫文化藝術節

繆宜民簡介:笛簫演奏家繆宜民先生是紐約八板中國音樂協會的創辦人,美國聖塔菲歌劇院2014年度藝術家。他師從已故笛簫大師俞遜發先生,曾任上海民族樂團的笛子演奏家。1996年移民美國後,繆宜民曾多次在卡內基音樂廳,林肯中心和大都會博物館舉辦音樂會;並在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舉辦中國音樂的講座與推廣。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鏗鏘清雅,婉轉深沉——三首琴簫合奏《赤壁懷古》賞聽

相關焦點

  • 燃爆笛簫的新秀笛簫演奏家孟曉潔,她打趣地說:「做中國第一位竹笛女博士很酷.」
    孟曉潔幼年就是接觸音樂,表現出很好的音樂天賦,七歲便接觸竹笛,從此竹笛成了自己的真愛。小學時候得到著名笛簫演奏家俞遜發老師的指導,逐步走上了專業的道路,後來成了竹笛女博士,她打趣說:做中國第一位竹笛專業女博士,是件很酷的事。熟悉孟曉潔的笛簫愛好者,應該都是到孟曉潔還是B站很有名的UP主。粉絲數量,在民樂圈子中算得上是天文數字了。
  • 杜如松與笛簫尺八的故事 | 賞《杜如松笛簫曲集》,享絲竹雅樂笛簫情
    因為其為中國傳統音樂做出的貢獻,2012年美國加州大學為他頒發了「國際優秀藝術家獎」。主要代表作有《扁舟載月》、《漁笛清幽》等;編著出版《浙江省竹笛考級教材》、《杜如松笛蕭曲集》、《中國笛曲精選》。其中,《漁笛清幽》在2017年8月,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
  • 【青年演奏家第五期:泉州市南音樂團笛簫演奏家陳特超】
    陳特超,1978年8月生,自幼喜好文學藝術,在音樂方面有一定的藝術天賦
  • 著名笛簫演奏家張維良攜新專輯《簫的敘說》亮相國家大劇院
    12月26日上午,由中國唱片總公司與國家大劇院共同舉辦的笛簫大師張維良《簫的敘說》新專輯分享會在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順利舉辦。本次活動以張維良先生的新專輯《簫的敘說》發布作為契機,邀請了著名音樂家李西安、作曲家崔權、箜篌演奏家吳琳為活動嘉賓,與張維良先生共同暢談笛簫藝術、民族音樂創作的繼承與發展。中國唱片總公司副總經理侯鈞先生、玉屏侗族自治縣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李麗女士分别致詞祝賀張維良先生新專輯發布。
  • 《微風西子·且聽笛吟》--杭州西湖笛簫室內樂團於」國大·恆廬美術館」傾情獻演
    ,海寧五音樂府協辦的一場「浙派笛簫推廣活動」--《微風西子 且聽笛吟》雅集在鬧中取靜的恆廬美術館展開獻演音樂導聆:劉揚         青年笛、壎演奏家,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竹笛教師,中國音樂家協會竹笛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上海「中華笛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 笛簫 |《遊子念母》淡雅自然,質樸脫俗,獨出心裁
    《音樂療愈》中國最美音樂微刊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笛簫曲《遊子念母》,樂壇後起之秀蘇一的禪曲專輯
  • 匠心不已 簫管遺音丨丨笛簫製作工藝美術師鄒敘生大師訪談
    王: 目前中國熱愛民樂、學習民樂的人很多,據說每年參加考級的琴童高達數千名,民族樂器廠的銷售量也非常可觀。鄒: 人們熱情很高,但真正吹得好的人並不多,大多數是把笛簫作為業餘愛好,女性學者這兩年比較多,很多人認可笛簫是高雅藝術,不少家庭婦女學習樂器,家裡人都很支持,吹吹笛簫陶冶一下情操,有利於身心健康,和書法、畫畫一樣的,這是一種很好的現象;有些上班族一天工作結束,感覺累了,晚上吹吹笛簫,排遣一下,也是一種很好的放鬆方式,能夠忘記白天的勞累與煩惱;部分笛簫熱愛者空閒比較多,喜歡抽時間鑽研鑽研音樂
  • 笛簫的起源與發展概述,進一步探索傳奇色彩的簫樂器
    多少年來,樂器的起源一直困擾著人們,有人認為鼓是樂器中最早出現的,有人認為笛簫最早出現的;有關笛簫的起源,有人認為源自古老的埃及,為起源人們爭論不休,直到骨笛的出現才揭開了這一秘密。童忠良的《骨笛之謎與古樂探正》中有說,1987年河南舞陽賈湖骨笛、骨哨出土後震驚了世界的音樂學者。在這些骨笛中,有五孔笛、六孔笛、七孔笛、八孔笛,其中,七孔笛為最多。
  • 他是「中國新音樂的先驅」,紐約時報稱其為「音樂詩人」——他是「笛王」陳濤,和您聊聊中國的音樂.
    他是卓越的中國音樂教育家,成立美國神州中樂團,在全美各地講學,在林肯中心,卡內基音樂廳演出,帶中國音樂,走向世界。他還是「中國新音樂的先驅」,與譚盾,周龍,瞿小松,JoneLaBarbara(美國),陳怡,韓詠,司徒剛等作曲家合作,錄製了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作品。
  • 石磊笛簫演奏《羋月傳》主題曲《伊人如夢》
    此次由著名青年竹笛演奏家石磊通過笛簫演奏、笛、簫聲聲舒緩哀傷,透過感官直達心底,在心靈深處迴旋、激蕩、屢屢不絕,餘味無窮。與香港中樂團著名指揮閻惠昌、上海音樂學院著名作曲指揮何佔豪、中國交響樂團著名指揮李心草、青年鋼琴演奏家朗朗、美國火鳳中樂團、德國卡爾斯魯厄青年交響樂團等有過很好的合作演出。 多年的學習及鑽研,逐漸形成了熱情豪放、舒展悠揚並富有較強歌唱性的個人演奏風格。
  • 【推薦】屠式璠先生文章:《笛簫曲〈妝檯秋思〉評傳》
    笛簫曲《妝檯秋思》歷史悠久且傳承有序,其創作和不同版本產生的過程,充分反映出演奏者在樂曲旋律發展上的重要作用,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深厚而全面的音樂修養給演奏和移植樂曲創造了條件,他們移植的《妝檯秋思》,韻味雋永、充滿文化氣息。但是,以上四種笛簫譜都太接近原來的琵琶譜,遵循著六十八板的長度和構架,沒有發展旋律的想法。甚至可以說四種版本是同一琵琶譜在改用笛簫後的四種相近的演奏方案。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其缺少對比、變化的四平八穩的風格使得《妝檯秋思》很少出現在獨奏舞臺上,而只被作為教學曲使用。
  • 趙季平:用民族音樂講好中國故事(附趙季平音樂作品集)
    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趙季平十部經典電影配樂矢志不渝追求音樂夢想我從小就生活在中國的十三朝古都、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這裡到處都是文物古蹟,記得在漢陵踏青時,腳下稍微用力就踢出來一個漢代瓦當。當年,我家就住在碑林博物館旁。
  • 劉珂矣經典歌曲簡譜笛簫譜(1)66期
    招生對象:                  1、對洞簫音樂感興趣者                  2、希望通過音樂提高人文素養者                  3、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者3.所有笛簫:半個月包退換,終身包修。西湖夜雨茶簫舍歡迎各界朋友加盟合作。
  • 星海音樂廳 | 2020國樂特別製作——張維良笛簫經典音樂會、二胡大師陳軍國樂名曲音樂會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榮獲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教學名師」稱號、文化部全國民族器樂作品創作比賽優秀獎、中國金唱片獎等多項榮譽。2008年擔任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音樂創作;1987、2009、2011年在全國江南絲竹比賽中連續三屆榮獲一等獎。  曾在英國伊利沙伯女皇大廳、美國卡內基音樂廳和林肯中心音樂廳等藝術殿堂舉辦音樂會。
  • 「曲笛神韻」著名笛簫演奏家王建平崑曲曲牌專輯之 長生殿·彈詞·五轉
    音樂曲牌由「神樂」、「宴樂」、「曲牌聯奏」等組成。1987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國家一級演奏員;原北方崑曲劇院音樂總監、首席笛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管樂研究會常務理事。大學期間先後師從於簡廣易、陳重、杜次文、王明君、張維良等著名笛簫演奏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傳承人。
  • 山人樂隊北美巡演結束 五一亮相三大音樂節
    ,同時也在繼續著新專輯後期製作,而五一期間的音樂節浪潮中,山人將4月30日東派地壇民謠音樂節、5月4日花田音樂節、5月5日杭蓋世界音樂節亮相,這也是山人今年在北京的首輪公開演出。網易娛樂4月28日報導 4月初剛剛結束了首次北美巡演的山人樂隊目前正在北京休整,同時也在繼續著新專輯後期製作,而五一期間的音樂節浪潮中,山人將4月30日東派地壇民謠音樂節、5月4日花田音樂節、5月5日杭蓋世界音樂節亮相,這也是山人今年在北京的首輪公開演出。
  • 音樂劇場《霸王》即將與你見面,時間定在→
    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與上海民族樂團聯手精心打造的音樂劇場《霸王》即將與大家見面啦!一劇目介紹《霸王》是圍繞中國彈撥樂器之王琵琶的兩首傳世名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為核心,參考西楚霸王項羽部分史實記載為創作背景,用音樂來刻畫人物形象,用音樂來展現這位中國古典人物的內心。
  • 中國音樂學院國樂專場音樂會開演:全方位建設「中國樂派」
    為展現中國音樂學院國樂人才培養成果、師資力量和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成果,2020年11月18日晚,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國樂系、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的「中國音樂學院國樂專場音樂會——中國樂派作品系列展演」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 【3.21】2015《覺》音樂+藝術節—覺知我們的生活[音樂與空間]系列
    美術館2014年06月 那木廠牌一周年特邀演出嘉賓 麻雀瓦舍2014年09月 發行大呂樂隊全新專輯《大呂.竟界》樂隊成員簡介:那木獨立音樂製作人,吉他手,曾擔任,央吉瑪,尼瑪樂隊,王勝男,秋天的蟲子樂隊,張鐵等國內獨立音樂人的專輯製作人,編曲。2013年,成立國內首家獨立音樂廠牌,「那木廠牌」。
  • 「琴簫合鳴,聆聽中國之音」洛邑古城古琴洞簫音樂鑑賞會圓滿落幕
    12月23日下午3時許,「琴簫合鳴,聆聽中國之音」古琴洞簫音樂鑑賞會在洛邑古城立德苑舉行。中華經典吟誦大會全國總冠軍太月、笛簫製作大師韓振國、古琴斫制非遺傳承人盧丁親臨現場,琴簫合鳴一展身手,講授古琴與洞簫的淵源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