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306/10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445天
2020年以來,全球捲入新冠疫情的危機中。
各行各業都為堅守疫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送上最美的祝福。
在這些美好、和諧的同時,也充斥著各種無奈、觸目驚心、引發爭議的新聞。
韓國N號房間創建人文亨旭,年僅24歲的大四學生,卻犯下影響惡劣的案件;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26歲女學生無奈跳樓自殺,因為其導師不同意送審畢業論文;
一個朋友的同學,得到拆遷款後開始賭博,結果全輸了。三套回遷房還沒蓋好也輸了,還欠80萬......
這些青年人,在最美年華,本應大施拳腳,實現人生價值。
但卻在探尋人生道路時,顯示出種種脆弱、迷茫、苦悶、匱乏無聊、價值觀混亂。
那麼,當代青年人應該如何「正心誠意」?
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潛先生,他在早年撰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中就有答案。
這本書以書信的方式,結合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給青年談論修養,指點迷津。
01
談讀書
常常看到各種青年人吸毒、涉黃、賭博的新聞,令人唏噓不已。
朱光潛先生認為,人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可以寄託心神的東西,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但是如果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比別人定要大些。
這種興趣現在不能尋出,將來永不會尋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養成讀書習慣也是這樣。
那我們應該讀些什麼書呢?
這個問題不可輕易回答。
市面上常有各類書單,例如「青年必讀書十種」。這在旁人看起來近乎滑稽。
因為以一個人的標準做一切人的標準,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各人的天資、興趣、環境、職業不同,怎麼能定出萬應靈丹似的十種書,供天下無量青年讀之,都能感覺同樣趣味,發生同樣效力。
讀書好比探險,不能全靠別人指導,自己也須費些功夫搜求。
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是在於自己。
02
談「動」
人總會有煩惱的。但一個十幾、二十來歲的青年,在人生還有無限種可能的時候,卻因為煩惱而頹唐沮喪,繼而走上自殺的道路是萬萬不應該的。
那我們應該如何排解「煩惱」呢?
朱光潛先生認為,要排解煩悶,需要使人的自然衝動有機會發洩。
人生來好動,好發展,好創造。能發展,能創造,就是順從自然,便能享受快樂。
反之,便是摧殘生機,難免感覺煩惱。
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容易發愁,因為青年人的生機比較旺盛。
小孩子的生機也比較旺盛,但是他們不知愁苦,因為他們時時刻刻都在遊戲,所以他們的生機不至於被抑鬱。
但青年們感覺煩惱時還要拘禮節,不能放聲大哭,只能苦在心頭。
而想要排解煩悶,想要快樂,就要使生機能舒暢,能宣洩。
讀幾篇哀歌也好,看幾部悲劇電影也好,借酒消愁也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尋求一種可以大暢胸懷的方式宣洩煩惱。
我們應該明白的是,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樣的一個人生,世界還是那樣的一個世界。
勸大家多打網球,多彈琴,多栽花木。
假如不喜歡這些事情,便多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03
談「靜」
面對閒暇時光,你做些什麼?
有人說刷刷手機,打打遊戲,追追劇,時間也就過去了。
或者說,和朋友吃個飯,喝杯奶茶,聊聊八卦,時間也就這樣打發了。
據統計,每天下班後的零碎閒暇時光,其實佔據了你生命的很大一部分。
這樣寶貴的生命時光卻被這樣一句打發時間帶過,豈不是怪可惜的。
那我們應該如何安排「閒暇」呢?
朱光潛先生認為,可以進行「靜」的修養。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
比如街上有一個乞丐,有些人看到的是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厭;
有些人見他便發慈悲心,給他一點錢;
有些人見到他也許立刻許下宏願,要打翻社會制度......
每個人的反應不同,感受能力也有強有弱。
人若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豈不快哉。能夠尋出生活中趣味的人決不至於需要靠刷手機、打遊戲等方式應對煩悶、無聊。
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心中沒有天光雲彩,沒有源頭活水,這源頭便是感受獲得的趣味。
感受能力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
靜中容易出趣味。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太忙,不空所以不靈。
現代人的時間被工作、肥皂劇、刷手機、聊八卦等事情塞得滿滿當當。
哪裡肯讓自己空,讓自己靜,又怎麼能夠讓心有機會感受到趣味。
所謂的「靜」,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不沉寂。
「靜」是指心境空靈。
我們可以試著,即便在塵世喧囂中,偶然拋開一切,悠然遐想,或許心中便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感受的人。靜的修養不僅可以使你感受到趣味,對生活處事也是有極大的幫助。
希望你多讓自己遐想一番,早日感受到更多的生活趣味。
04
結語
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中以親切、平等的對話方式,以對青年人的理解、同情和將心比心的態度,為青年人指點迷津。
除了以上與讀者談讀書、談動、談靜外,還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脫、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談人生與我。
雖然朱光潛先生寫此書至今已近百年,時代早已經大變,但朱光潛先生的這種精神遠未過時。
願這十二封信,能給二三十歲的你一些力量。
作者:肖燕青,精讀讀友會會員。習慣性讀書,習慣性跑步,又很愛音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