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依賴型人格?

2021-03-05 一個

也許是因為童年時期的經歷,也許是因為自我認知的障礙,有很多人在處理人情世事上總是依賴別人,我們把這種性格稱作「依賴型人格」,多數人給這類人貼上「不懂事」「不成熟」的標籤,但「依賴」這件事比我們認知的更複雜。導致這種性格的原因其中一大部分來自成長環境,導致自己喜歡依賴別人是因為早年時期「過度溺愛」或者「缺愛」。被溺愛長大的孩子,萬事都想讓別人幫忙,小時候一直生活在溫室,成年後不得不獨自面臨社會時,往往無法適應。缺愛長大的孩子,他們不是不成熟,而是成熟得太早,五六歲就懂得體諒大人的痛苦和難處,從小就很懂事,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們是渴望被呵護的,長大後依舊喜歡付出,以此來換回愛,容易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我們肯定希望自己能夠做自己,成為一個自信、陽光的人,但很遺憾,早年愛的缺失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說是無法彌補的,那種每一根毛孔都散發出自信自我的人,不是學出來的,我們只能夠盡力而為,一方面適應自己的性格,一方面擺脫性格中的弱點。依賴的人對待感情會更專一,儘管往往是那個最容易被傷害的人,所以彼此依賴的情侶才更容易白頭偕老。現在媒體喜歡鼓吹獨立,但有時過於獨立的人顯得人情味淡薄,如果你喜歡依賴別人,這不完全是一件壞事情,美國心理學家伯恩斯坦在《關係》一書中表示:適度依賴是一種安全的依戀關係,能夠讓人們走得更近,過度依賴會讓人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迴避依賴又會使人變得冷淡。所以保持在一定安全範圍內的依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升華,掌握這個度,要有自己的生活,又要在依賴中加深感情。有些人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容易陷入情感焦慮,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她的精力老是放在男友身上,為男友付出了很多,有時男友離開一段時間不及時回復她消息,她就表現得焦慮,瘋狂地打電話發簡訊,因為過度依賴,他們的愛情最終走向了終結。他男友說,不是不愛她,只是和她相處很累。明明心裡知道很愛對方,不想傷害對方,把這一切歸結為在乎對方,實際上卻是在乎自己失去安全感。所以就有人說,過度依賴的人總是想得太多,佔有欲太強。我認為,首先我們不能把愛情看得那麼重,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還要有工作、愛好、親友,給愛情餘留空間,才能喘得過氣。其次是要把自己看重,自己是父母的心頭肉,卻在別人面前如此卑微,這樣有愧於父母。感情需要依賴,更需要輕鬆愉快,人應灑脫一些,是你的不必留,不是你的留不住,保持矜持,才能守住高貴。給自己做一個手帳本,去記錄別人口中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後面記錄每一次你成功的案例,把自己認為有收穫的事情,獲得成長的事情記錄下來,不斷提醒自己找到自信。當你開始嘗試找到自己的長處,靠自己解決當下的一些問題時,才能獲得成長,當一個人知道自己並非一無是處,利用自身優勢來處理瑣事,對別人的依賴感就會明顯下降,也就不會把未來寄託給別人,自信不是說出來的,它是把一次次成功的案例,刻在了心裡。心理學表明,依賴型人格的人多數內向,做事儘量避免與別人發生衝突,喜歡順從別人的意願。性格溫順,不善拒絕,是擔心傷害到別人,歸根結底,依賴型人格的人心太軟且敏感。你可以學著讓自己狠心一點,這個弱肉強食欺軟怕硬的社會,強勢的人總是佔盡上風,善良溫順的人卻被當做「老好人」,實際上,爭取屬於自己的利益,不讓自己受委屈本沒有錯,別擔心拒絕別人會導致關係變差,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別委屈自己來順應別人,我們都不是聖母,堅持自己的立場是我們存活於世的尊嚴,不愧於心地做個「惡人」,你才能感受到自由。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錢和人際關係,我絕不會道貌岸然地跟你說要自立自強,改變自我,適應社會,努力生活。對於事業心很強的人來說,他們願意不怕艱難,奮力工作,但是這不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喜歡奮鬥,都能忍受老闆的數落和996的生活方式,對於依賴型人格的人而言,遇到問題喜歡求助援軍,但跟人打交道又難以適應,那麼就可以選擇一些安靜的工作,比如編輯、科研、教師、檔案管理……這些職業圈子相對單純、安逸,不要被社會成功學所蒙蔽,不要因為自己沒有掙到大錢就感到自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更重要。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看電影……這些對你而言是難以忍受還是一種自由?很多時候我們不愛獨自做一些事,害怕孤獨,可現實在於身邊很難時刻有你喜歡的人陪在身邊,孤獨是一種常態,不如與它和平共處。享受孤獨的人有自己的小世界,他們沉迷於閱讀、繪畫、攝影、追劇……可以看出,愛好廣泛的人往往樂於獨處,即使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充實。培養自己的愛好,並且搭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時從人群裡出來陪陪自己,有時陪別人走走,總之你應該學著內心充盈,培養獨處。依賴型人格在性格上偏內向,缺乏安全感,所喜歡的往往是安靜的活動,可能會缺乏運動導致精神萎靡,可以通過運動的方式刺激大腦皮層,產生多巴胺舒緩壓力,並且強身健體,增加自信心,或者外出郊遊、旅行呼吸新鮮空氣,開闊自己的視野,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才能培養更強大的內心,不能一個人憋在狹小的空間,長期會導致抑鬱情緒,壓力是必然的,你需要找到自己喜歡的解壓方式。

相關焦點

  • 五大人格特質分享丨看見自己的依賴型人格
    以下是我自己對依賴型人格的一個看見。或許上述的五種人格傾向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只是佔比例多少的問題。人生無意義的逃避型人格,抗壓能力弱,遇到困難就想躲,這個是我的一部分。自虐型人格,讓自己不自由,過去我住在父母家裡,我總覺得不自由,我總覺得是父母過於監管導致我的不自由。
  • 實用心理學:缺少關愛導致的依賴型人格和迴避型人格有哪些特徵?
    從小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會使她向依賴型人格或迴避型人格發展。依賴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中的兩種障礙性人格體現。依賴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童年時期強烈的「失落感」和「被遺忘感」。他們在生活中會表現出強烈的依賴性,經常感覺到無助,需要他人的鼓勵和承諾才能平復心中的焦慮感。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 擁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他們懼怕見到陌生人、與陌生人說話。 在成年之後,人格會給他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社交能力缺乏、過分敏感與自卑,很難信任他人以及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具體來講,迴避型人格有哪些表現呢?
  • 人格專題之強迫型人格
    人格專題試圖從特徵表現、形成原因、如何相處三個方面分析常見人格,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歸納總結的目的都不是讓我們據此給他人貼標籤甚至予以攻擊,那實在是違背了「慈悲」的初心。為方便表述,全文將使用「他」來指代「這個人」,並無任何性別上的涵義。相較於其他類型,強迫型人格恐怕最為常見。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改變?
    心理學將其稱之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在生命以及感情的旅途中,迴避型依戀人格就是「獨行俠,」他們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自由。 迴避型依戀人格屬於情感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會產生這種人格,多部分是在人生中受到過嚴重的情感創傷。
  • 逃避型人格的人如何成長
    我更願意用類比的方式來解釋人格:如果說人是一臺精密儀器的話,人格就是這臺機器的晶片。人格決定了這個人如何思考、如何表達、如何防禦等等。現代客體關係理論學家克萊因認為:一個人的核心人格早在TA還是嬰兒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為了更好地理解逃避型人格的形成過程,我們將展開一個情境體驗。
  • 迴避型人格是什麼樣的?怎麼和迴避型人格的人相處
    其實這些特徵就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迴避型人格」是一個對我們來說耳熟而又比較陌生的概念,根據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的數據,只有1%的人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指,一個人長期的抑制自己的社交行為,在人際關係中對自我的評價過低,並且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以至於對正常的社交、生活等等,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 拒絕評價,拒絕改變,孩子是如何一步步養成迴避型人格的?
    後來發現,他不能收拾房間,是因為他覺得這些空間不屬於自己支配,他的自我空間沒有涵蓋他的房間,所以他覺得自己無權改變房間的很多東西。一個人可以把自我空間壓縮到什麼程度?在《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講過一種人格,或者說有一種人格障礙,叫做迴避型人格,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就表現除了這種典型的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自卑,逃避社交。
  • 如何正確看待高敏感型人格的特質
    - 想像,另外一種可能 - 如何正確看待高敏感型人格的特質高敏感型人格的人
  • 討好型人格應該如何療愈自己?
    ,總是不自覺的在意身邊人的看法,請問如何改變呢?,整天遊手好閒吃喝玩樂,這種基本會形成極端的叛逆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人,註定了這輩子都無法成功,無法取得成就,無法獲得自信。 想成功取得成就,必須先解決討好型人格。
  • 迴避型人格應該如何挽回?
    戀愛中迴避型人格通常表現為:不夠關心對方,不能明白對方的訴求,從來不溝通,一旦有問題、矛盾都是沉默再沉默,無論怎麼去溝通都是沉默,讓人很有挫敗感。焦慮型人格的人碰到迴避型人格的人,因為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通常更容易生出很多不安,而迴避型也因為不會相處而表現出一種逃避。
  • 【家道文化】邊緣型人格的四種類型
    她就是典型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再者,他們往往還有其他生活問題是來自於他們衝動的本質,最常見的有藥物成癮、飲食失調、經濟困難、性濫交等。  但並不是所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都一樣。西奧多・米倫在他主要著作「人格障礙:《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之外」一書中,他列出了四種邊緣型人格(順帶一提,在人格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研究領域中,米倫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他所說的必定有所依據。
  • 如何與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相處?||雲心理
    她極其依賴他,幾乎沒有自己的朋友。她指責他不關心自己,不允許他與朋友交往。她糾纏於各種小事中,沒完沒了的數落和質問讓彼此痛苦不堪。但有時候,她又變回了那個聰明、有趣和獨立的人。可惜時間不長,他們又陷在痛苦之中。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一些陌生環境或挑戰的時候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力應付感。      這樣解釋顯得很不嚴謹,下面我們根據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將迴避型人格總結為以下7個特徵: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自己的觀點而受到傷害。
  • 16型人格:MBTI性格類型天生嗎?可否改變?
    關於16型人格與MBTI的關係,還有它的局限性我在之前的文章裡講過,有興趣可以看下方連接,在這裡不再複述。2、多次測試MBTI類型不同,是不是人格類型在改變?2、16型人格類型不會改變,人格可以完善,性格可以修煉。接下來我們詳談這兩個問題,以下16型人格簡稱人格類型。
  • 逃避型人格 & 妄想型人格
    偏執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
  • 焦慮依戀型人格如何和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一起?
    網友問題:               我是典型的焦慮依戀型人格,非常黏女朋友
  • 九型人格 第二型:助人型
    九型人格七宗罪G.喜歡別人依賴自己,被依賴就是被看重,那是幸福的。 H.付出時,別人不知悅納,會有挫敗感。 I.不停地把愛掛在囗中。 J.幫不了別人的時候,心中會很痛苦,再去想辦法,一定要幫。 K.有嫉妒心,別人不夠看重自己時,會很生氣。 L.喜歡談天,喜歡人情來往,但付出很自然容易,收受卻感到很不自然。
  • 如果說INTP型人格追求的是知識的廣度,那麼INTJ型人格追求的則是
    INTJ型人格的內在冷酷、縝密、完美主義、不近人情.....這是大部分人對INTJ專家型人格的第一印象。如果說INTP型人格追求的是知識的廣度,那麼INTJ型人格追求的則是深度。在Ni(內傾直覺)與Te(外傾思考)的雙重主導下,專家型人格在相關領域的思維層次、專業見解均能遠遠超越普通水平;同時,該人格也同樣盛產如尼古拉·特斯拉、史蒂芬·霍金、卡爾·馬克思等高智商偉人。然而,在這樣冷酷無情的「刻板印象」之外,INTJ型人格內心對社會認可的渴求、以及追求目標藍圖時的積極鬥爭精神往往極易被人忽略。
  •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特徵:冷漠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會與戀人刻意保持心理和身體的距離。會用冷漠、牴觸、不在乎的態度來使自己不受傷害。和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相戀,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感情上吃不飽,甚至會對他產生懷疑:「他真的愛我嗎?」想聽他說甜言蜜語,但他眼神遊離,支支吾吾才說出一句;掏心掏肺對他說了很多話,他卻只有簡單的點點頭。就連吵架的時候,他都根本不接招,你拳拳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