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今天中午開完會,我和一個不經常聊天的同事一起去吃飯,我們坐在一家麵館,第一次開始深入的互相了解。
她之前在上海工作了6年,能力很強,我就問她為什麼回家鄉工作。
不出意料,是因為家裡人想讓她回來。
但她又說,以後也不打算談戀愛了,一個人挺好的。
她說自己是很典型的社恐,本性不喜歡和人交往,平時只喜歡一個人待在自己的房間。
社交恐懼症,這個詞很多人用來給自己貼標籤,它已經成了很多不喜歡社交的人的御用詞,佔現在年輕人中很大的一個比例。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講過的一個例子。
說他見過的一個來訪者,他的屋子總是很亂,後來他說自己的問題,是沒有辦法收拾自己的房間。
很多人就不理解,收拾房間只有願意不願意,怎麼還有能與不能呢?
後來發現,他不能收拾房間,是因為他覺得這些空間不屬於自己支配,他的自我空間沒有涵蓋他的房間,所以他覺得自己無權改變房間的很多東西。
一個人可以把自我空間壓縮到什麼程度?
有的人在熟悉的人和環境面前就會自然,有的人只有在親人面前才自然,有的人只有回到自己的房間才自然,還有的人只有躺在被窩裡才放鬆……
但有的人,他的氣場就可以覆蓋一整個場景,整個會議室,整個教室,整個體育場。
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人講話會讓人昏昏欲睡,而又的人講話,所有人都會被她的氣場所包圍,輕而易舉的被代入他營造的氛圍中。
人的能量,氣場,由此可見一斑。
為啥有的人舞臺越來越大,而有的人空間卻越來越小呢?
這就要看,你是在不斷拓展自己,還是在不斷壓縮自己了。
我發現很多孩子就出現了不斷壓縮自己,不斷迴避的傾向。
在《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講過一種人格,或者說有一種人格障礙,叫做迴避型人格,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就表現除了這種典型的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自卑,逃避社交。
臨床心理學研究發現,他們與這個社會存在明顯的邊界感,導致了他們的社會融入度很低,一系列心理問題也就出現了。
自我認識
首先是容易過分降低自己的地位和價值。
迴避型孩子容易出現這樣一種心理:我說話會不會打擾到別人,會不會影響事情的進展。在一個群體當中,他們會儘量避免被大家注意到,就是因為過分的降低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大家的關注。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出現被關注之後的焦慮症,不敢暴露在人前,舞臺恐懼,公開講話變得緊張,從而越容易出錯,陷入更低的自我評價。
而自我評價比較高的孩子,偏向於享受舞臺,享受關注,或者說是「人來瘋」,越是有人關注,他會表現的越好。
想要讓孩子自我評價變高,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前段時間有個播放量非常高的視頻,一個6歲的黑人小女孩兒在理髮店理髮,她對這鏡子無意中說了一句,「我好難看啊」。
理髮師姐姐聽了之後,鄭重的對小女孩兒說:「不要這樣說,你應該說我好漂亮!你看你有可愛的小虎牙,有漂亮的小酒窩,要對自己說,我很漂亮!」
聽了這句話,小女孩兒撲到姐姐懷裡放聲大哭,將她自卑之下的委屈情緒全都發洩了出來。
說實話,視頻中的小女孩兒長得其實很好看,但是她依舊在否定自己,覺得自己難看。
完美的人是幾乎不存在的,很多人容易陷入對自己不滿的陷阱中,不斷否定自己。
比如很多女孩子踏入「整容上癮」的怪圈,從不滿意單眼皮,到不滿意塌鼻梁,再到不滿意圓下巴,在臉上動越來越多的刀,自尊心卻越來越脆弱。
比如網紅韓安冉,整容之後經常因為感情和家庭的事情上熱搜,很多人覺得,她雖然擁有了改變自己長相的能力,卻沒擁有過好自己人生的能力。
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告訴孩子一個道理,別人對你的評價,來源於你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以為別人對你評價低,完全是一種錯覺。
大家只關注自己,你以為別人對你的評價,只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我小時候一個人照鏡子,也總是盯著自己的缺點,發質的問題,髮型的問題,時刻影響著我。不管在什麼場合,只要是有別人在,我就感覺別人會盯著我的劉海看,所以渾身不自在。
直到有一次,我和同學們聊天,發現原來大家都有非常介意的點,有個同學說自己是大小眼,有個同學總是用劉海遮住眉毛,還有個同學不管做什麼都穿厚底的鞋。
可我作為「別人」,從來沒有注意覺得那個同學大小眼,也絲毫不覺得另一個同學眉毛不好看,更不會注意到另一個同學因為身高問題內心的糾結。
這就是一個視覺焦點不同帶來的誤會,我們對自己的缺點看的太重,可那些在別人看來根本不是問題。
第二,當你自信的時候,別人的評價會完全改變。
自信而美麗,這是真的。
即便孩子的缺點是非常明顯的,是大眾審美中公認的,只要孩子是自信的,他就可以讓自己變得出彩。
比如,大家都說一白遮百醜,皮膚白的女孩子會獲得大家的讚美。
但是很多女性由內而外散發的自信,卻可以讓她們獲得:「黑美人」的稱號。比如《中國好聲音》的選手吉克雋逸,就用她強大的舞臺表現力,收穫了很多人的喜愛。
還有前幾年選秀節目《創造101》中的選手王菊,她就打破了大家對女團女生的刻板印象,皮膚白白的她每年都會去美黑,因為這是她自己的審美。她自信堅強,樂觀獨立,拉票緩解中,一句「你們手中握著的,是重新定義中國女團的權利」,多少觀眾和她的見解與堅持同頻,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現象」。
當一個人接納自己的特點,並且擁有自己的審美,那麼她就會變得自信飛揚,在任何場合都不怕被人看見,會在更多場合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過度保護
迴避型孩子之所以逃避社交,其實是因為過度保護,因為害怕聽到別人的評價,害怕自己沒能處理好和別人的關係,出於自我保護,孩子會不斷退回自己的舒適圈,不斷縮小自己的安全範圍。
具有迴避型人格特徵的人往往內心脆弱,對外界的排斥極為敏感,並會擴大別人無意的傷害。除非確信能受到歡迎,否則,他們不願意與他人交往。
我身邊有朋友,孩子就非常內向,被大人逗兩句就會哭,他沒有朋友,不喜歡出去玩兒,只和媽媽能正常的交流。
這個孩子可能比較極端,但是更普遍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這樣的自己,一個用逃避和自我保護來生存的自己。
所以現在宅男宅女非常多,年輕人之間的社交也變得極有分寸,因為都知道,我們更喜歡保留自己的空間。
因為在不太擅長結交新朋友,所以只和老朋友一起玩兒;因為和老朋友之間也會出現問題,所以回到家人身邊;如果家人也不能讓他感到安全和舒適,就乾脆自己一個人。
這就是因為,我們從小並沒有解決這個過度保護的心理機制,多少都有一些迴避型人格的影子。
我看過一部韓國電影,叫做《金氏漂流記》,裡面的女主是一個宅在家裡完全不出門的女生。
她躲在自己的房間裡,吃罐頭食品,垃圾堆滿房間,儘管媽媽就在門外,也拒絕和媽媽相見。
在網絡世界中塑造了一個自己的形象,虛擬的活著,睡覺的時候就躲在一個「睡眠艙,蜷成一團才有安全感。
很多人活著活著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就是因為脆弱,因為害怕受傷。
現實世界是一個人與人的網絡,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獨自在荒島生存。《金氏漂流記》中安排的男主,正是一個流落到荒島的人,整部劇講的正是這樣一個主題,只有勇敢面對,才能克服現實中的一切難題,逃避永遠不是辦法。
心理學上有一種恐懼症的系統脫敏療法,運用這個辦法,通過系統脫敏,可以讓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慢慢適應社會環境。
未知的恐懼帶給孩子逃避傾向,而通過多次嘗試的脫敏治療,可以讓孩子自己發現,其實與別人交流互動,並沒有那麼可怕。
當然,具體的實施還要循序漸進,不能太激烈,給孩子造成更大的打擊。
可以從熟悉一個朋友開始。
如果你身邊能找到同齡的孩子,可以多邀請他們到家裡來。
先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中接觸陌生人。寶媽先陪著孩子們一起玩兒,然後創造機會一點一點讓孩子們單獨相處。
等到孩子能接受了,再帶另一個孩子和他玩兒,等孩子接觸的人多了之後,嘗試邀請多個孩子一起來家裡玩兒。
接著嘗試讓孩子出門去,先有爸爸媽媽陪著他觀察別的小朋友們玩兒,等孩子對環境熟悉之後,鼓勵孩子加入。
除了脫敏治療,還要鼓勵孩子進行深度社交。
深度社交也是一種能力。有的孩子很難和別人成為很好的朋友,就是因為缺乏深度社交的能力。
如何對其他人敞開心扉,怎麼樣接受別人的關心,怎麼樣對別人表達關心。
長大後,他可能很難走入一段親密關係中,甚至和父母之間的親密感也會消失,變得不知道如何相處。
最好的方式是,幫助孩子鞏固一段友誼。
如果孩子有一個不錯的朋友,父母可以創造機會加深他們之間的聯繫,讓兩個孩子一同成長。
一起經歷的事情多了之後,彼此的了解會加深,這中間彼此關心,也會成為他們的感情基礎。
有了這樣的一個朋友在,孩子就可以體會到親密關係是什麼樣子,不再害怕和排斥和別人進行深入的交流,也不會在親密關係中無所適從。
就像那著名的公益廣告詞說的,「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迴避只會讓孩子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而自信勇敢的踏出舒適圈,才能讓孩子的世界變得廣闊,人生變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