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評價,拒絕改變,孩子是如何一步步養成迴避型人格的?

2020-12-27 福林媽咪

文丨福林媽咪

今天中午開完會,我和一個不經常聊天的同事一起去吃飯,我們坐在一家麵館,第一次開始深入的互相了解。

她之前在上海工作了6年,能力很強,我就問她為什麼回家鄉工作。

不出意料,是因為家裡人想讓她回來。

但她又說,以後也不打算談戀愛了,一個人挺好的。

她說自己是很典型的社恐,本性不喜歡和人交往,平時只喜歡一個人待在自己的房間。

社交恐懼症,這個詞很多人用來給自己貼標籤,它已經成了很多不喜歡社交的人的御用詞,佔現在年輕人中很大的一個比例。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講過的一個例子。

說他見過的一個來訪者,他的屋子總是很亂,後來他說自己的問題,是沒有辦法收拾自己的房間。

很多人就不理解,收拾房間只有願意不願意,怎麼還有能與不能呢?

後來發現,他不能收拾房間,是因為他覺得這些空間不屬於自己支配,他的自我空間沒有涵蓋他的房間,所以他覺得自己無權改變房間的很多東西。

一個人可以把自我空間壓縮到什麼程度?

有的人在熟悉的人和環境面前就會自然,有的人只有在親人面前才自然,有的人只有回到自己的房間才自然,還有的人只有躺在被窩裡才放鬆……

但有的人,他的氣場就可以覆蓋一整個場景,整個會議室,整個教室,整個體育場。

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人講話會讓人昏昏欲睡,而又的人講話,所有人都會被她的氣場所包圍,輕而易舉的被代入他營造的氛圍中。

人的能量,氣場,由此可見一斑。

為啥有的人舞臺越來越大,而有的人空間卻越來越小呢?

這就要看,你是在不斷拓展自己,還是在不斷壓縮自己了。

我發現很多孩子就出現了不斷壓縮自己,不斷迴避的傾向。

在《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講過一種人格,或者說有一種人格障礙,叫做迴避型人格,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就表現除了這種典型的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自卑,逃避社交。

臨床心理學研究發現,他們與這個社會存在明顯的邊界感,導致了他們的社會融入度很低,一系列心理問題也就出現了。

自我認識

首先是容易過分降低自己的地位和價值。

迴避型孩子容易出現這樣一種心理:我說話會不會打擾到別人,會不會影響事情的進展。在一個群體當中,他們會儘量避免被大家注意到,就是因為過分的降低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大家的關注。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出現被關注之後的焦慮症,不敢暴露在人前,舞臺恐懼,公開講話變得緊張,從而越容易出錯,陷入更低的自我評價。

而自我評價比較高的孩子,偏向於享受舞臺,享受關注,或者說是「人來瘋」,越是有人關注,他會表現的越好。

想要讓孩子自我評價變高,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前段時間有個播放量非常高的視頻,一個6歲的黑人小女孩兒在理髮店理髮,她對這鏡子無意中說了一句,「我好難看啊」。

理髮師姐姐聽了之後,鄭重的對小女孩兒說:「不要這樣說,你應該說我好漂亮!你看你有可愛的小虎牙,有漂亮的小酒窩,要對自己說,我很漂亮!」

聽了這句話,小女孩兒撲到姐姐懷裡放聲大哭,將她自卑之下的委屈情緒全都發洩了出來。

說實話,視頻中的小女孩兒長得其實很好看,但是她依舊在否定自己,覺得自己難看。

完美的人是幾乎不存在的,很多人容易陷入對自己不滿的陷阱中,不斷否定自己。

比如很多女孩子踏入「整容上癮」的怪圈,從不滿意單眼皮,到不滿意塌鼻梁,再到不滿意圓下巴,在臉上動越來越多的刀,自尊心卻越來越脆弱。

比如網紅韓安冉,整容之後經常因為感情和家庭的事情上熱搜,很多人覺得,她雖然擁有了改變自己長相的能力,卻沒擁有過好自己人生的能力。

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告訴孩子一個道理,別人對你的評價,來源於你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以為別人對你評價低,完全是一種錯覺。

大家只關注自己,你以為別人對你的評價,只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我小時候一個人照鏡子,也總是盯著自己的缺點,發質的問題,髮型的問題,時刻影響著我。不管在什麼場合,只要是有別人在,我就感覺別人會盯著我的劉海看,所以渾身不自在。

直到有一次,我和同學們聊天,發現原來大家都有非常介意的點,有個同學說自己是大小眼,有個同學總是用劉海遮住眉毛,還有個同學不管做什麼都穿厚底的鞋。

可我作為「別人」,從來沒有注意覺得那個同學大小眼,也絲毫不覺得另一個同學眉毛不好看,更不會注意到另一個同學因為身高問題內心的糾結。

這就是一個視覺焦點不同帶來的誤會,我們對自己的缺點看的太重,可那些在別人看來根本不是問題。

第二,當你自信的時候,別人的評價會完全改變。

自信而美麗,這是真的。

即便孩子的缺點是非常明顯的,是大眾審美中公認的,只要孩子是自信的,他就可以讓自己變得出彩。

比如,大家都說一白遮百醜,皮膚白的女孩子會獲得大家的讚美。

但是很多女性由內而外散發的自信,卻可以讓她們獲得:「黑美人」的稱號。比如《中國好聲音》的選手吉克雋逸,就用她強大的舞臺表現力,收穫了很多人的喜愛。

還有前幾年選秀節目《創造101》中的選手王菊,她就打破了大家對女團女生的刻板印象,皮膚白白的她每年都會去美黑,因為這是她自己的審美。她自信堅強,樂觀獨立,拉票緩解中,一句「你們手中握著的,是重新定義中國女團的權利」,多少觀眾和她的見解與堅持同頻,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現象」。

當一個人接納自己的特點,並且擁有自己的審美,那麼她就會變得自信飛揚,在任何場合都不怕被人看見,會在更多場合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過度保護

迴避型孩子之所以逃避社交,其實是因為過度保護,因為害怕聽到別人的評價,害怕自己沒能處理好和別人的關係,出於自我保護,孩子會不斷退回自己的舒適圈,不斷縮小自己的安全範圍。

具有迴避型人格特徵的人往往內心脆弱,對外界的排斥極為敏感,並會擴大別人無意的傷害。除非確信能受到歡迎,否則,他們不願意與他人交往。

我身邊有朋友,孩子就非常內向,被大人逗兩句就會哭,他沒有朋友,不喜歡出去玩兒,只和媽媽能正常的交流。

這個孩子可能比較極端,但是更普遍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這樣的自己,一個用逃避和自我保護來生存的自己。

所以現在宅男宅女非常多,年輕人之間的社交也變得極有分寸,因為都知道,我們更喜歡保留自己的空間。

因為在不太擅長結交新朋友,所以只和老朋友一起玩兒;因為和老朋友之間也會出現問題,所以回到家人身邊;如果家人也不能讓他感到安全和舒適,就乾脆自己一個人。

這就是因為,我們從小並沒有解決這個過度保護的心理機制,多少都有一些迴避型人格的影子。

我看過一部韓國電影,叫做《金氏漂流記》,裡面的女主是一個宅在家裡完全不出門的女生。

她躲在自己的房間裡,吃罐頭食品,垃圾堆滿房間,儘管媽媽就在門外,也拒絕和媽媽相見。

在網絡世界中塑造了一個自己的形象,虛擬的活著,睡覺的時候就躲在一個「睡眠艙,蜷成一團才有安全感。

很多人活著活著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就是因為脆弱,因為害怕受傷。

現實世界是一個人與人的網絡,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獨自在荒島生存。《金氏漂流記》中安排的男主,正是一個流落到荒島的人,整部劇講的正是這樣一個主題,只有勇敢面對,才能克服現實中的一切難題,逃避永遠不是辦法。

心理學上有一種恐懼症的系統脫敏療法,運用這個辦法,通過系統脫敏,可以讓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慢慢適應社會環境。

未知的恐懼帶給孩子逃避傾向,而通過多次嘗試的脫敏治療,可以讓孩子自己發現,其實與別人交流互動,並沒有那麼可怕。

當然,具體的實施還要循序漸進,不能太激烈,給孩子造成更大的打擊。

可以從熟悉一個朋友開始。

如果你身邊能找到同齡的孩子,可以多邀請他們到家裡來。

先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中接觸陌生人。寶媽先陪著孩子們一起玩兒,然後創造機會一點一點讓孩子們單獨相處。

等到孩子能接受了,再帶另一個孩子和他玩兒,等孩子接觸的人多了之後,嘗試邀請多個孩子一起來家裡玩兒。

接著嘗試讓孩子出門去,先有爸爸媽媽陪著他觀察別的小朋友們玩兒,等孩子對環境熟悉之後,鼓勵孩子加入。

除了脫敏治療,還要鼓勵孩子進行深度社交。

深度社交也是一種能力。有的孩子很難和別人成為很好的朋友,就是因為缺乏深度社交的能力。

如何對其他人敞開心扉,怎麼樣接受別人的關心,怎麼樣對別人表達關心。

長大後,他可能很難走入一段親密關係中,甚至和父母之間的親密感也會消失,變得不知道如何相處。

最好的方式是,幫助孩子鞏固一段友誼。

如果孩子有一個不錯的朋友,父母可以創造機會加深他們之間的聯繫,讓兩個孩子一同成長。

一起經歷的事情多了之後,彼此的了解會加深,這中間彼此關心,也會成為他們的感情基礎。

有了這樣的一個朋友在,孩子就可以體會到親密關係是什麼樣子,不再害怕和排斥和別人進行深入的交流,也不會在親密關係中無所適從。

就像那著名的公益廣告詞說的,「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迴避只會讓孩子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而自信勇敢的踏出舒適圈,才能讓孩子的世界變得廣闊,人生變得豐富多彩。

相關焦點

  • 迴避型人格是什麼樣的?怎麼和迴避型人格的人相處
    其實這些特徵就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迴避型人格」是一個對我們來說耳熟而又比較陌生的概念,根據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的數據,只有1%的人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指,一個人長期的抑制自己的社交行為,在人際關係中對自我的評價過低,並且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以至於對正常的社交、生活等等,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 擁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他們懼怕見到陌生人、與陌生人說話。 在成年之後,人格會給他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社交能力缺乏、過分敏感與自卑,很難信任他人以及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具體來講,迴避型人格有哪些表現呢?
  • 「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越早重視越好
    但是,我卻看出,孩子這是「逃避型人格」。「逃避型人格」會阻礙孩子獲得成功說起「逃避型人格」,很多家長會感覺到陌生,不理解是什麼意思。其實,逃避型人格,就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對負面評價以及能力不足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朋友家的孩子,害怕見到陌生人,甚至逃避跟人打交道,躲起來,就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直到當媽之後,讀了不少育兒書,才知道我當時的性格被稱為「迴避型人格」。而現在很多孩子不願意交往、害羞、膽小、逃避,就是出現了「迴避型人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是對全面的社交抑制、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產生自我認同感、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的一種性格。這種人格多出現在童年時期,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什麼都做不好,因而敏感又自卑。擁有這種人格的人成年後在社交和職業上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 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小心成為「迴避型人格」,早知道早預防
    很多「迴避型人格」的孩子,見到陌生人來家裡做客後,都不敢主動的去打招呼,躲到自己的房間裡不出來。2、害怕被批評,性格很敏感「迴避型人格」的孩子性格都格外的敏感,對於外界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格外的注意和在乎,更害怕聽到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更是會讓「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在內心產生極大的痛苦。
  • 不怕孩子內向,只怕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希望你娃沒有
    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耐心和引導來教會他們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與朋友相處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給孩子包容和耐心,不要將他的內向看成一種缺點。綜上所述,孩子內向並不可怕,既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也不會阻礙他們進步。我們最害怕的,是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
  • 「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要早些重視
    很多孩子能力不差,但卻不敢表現自己,遇到事情總想躲起來,這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人格」。這樣的孩子往往心態消極、怕事,可想而知將來很難成功,所以「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要早些重視「迴避型人格」是怎麼形成的?1、長期自卑的心態造成的有些孩子可能不善於交際,甚至會逃避與人進行交流。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指思維、認知、反應和情感關係的模式造成顯著痛苦和或損害患者的功能,它是一種長期存在、滲透在患者生活方方面面的模式。迴避型人格障礙者感到自己不夠好。他們通過迴避任何可能會被負面評價的情況來處理這些感受。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特徵在於日常傾向於避免涉及拒絕、批評或屈辱風險的社交場合/互動。
  •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學解釋
    據研究結果表明,患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同時也有很大的社會不安感——在需要大量接觸他人的情況下常常因為膽怯、害羞而逃避。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為DSM-5)將迴避型人格障礙定義為:一種社交抑制、自我感覺能力不足和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的心理行為模式。
  • 孩子膽小內向並不可怕,怕的是形成「迴避型人格」,早知道早預防
    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小心養成「迴避型人格」前段時間,住在同一個小區的郭阿姨帶著外孫女甜甜,來給我們家送了一些自己家菜園種的蔬菜,希望浩一寶寶吃輔食可以添加這種沒有任何農藥的新鮮蔬菜。甜甜站在前面,郭阿姨站在後面,孩子拎著一小袋青菜小心翼翼的開口了,對我說」阿姨,這是我和姥姥在門前院子裡剛採摘的,請你收下。」
  •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家長要知道早預防
    有些孩子性格內向,有些比較外向。這都不傷大雅,內向也是性格的一種,是健康的性格。 但是很多家長都錯把「迴避型人格」當成了內向。 內向的孩子,雖然很安靜,和人說話的時候也比較害羞,但是在表達自己這件事情上,絕對不遜色於外向的孩子。
  •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篇
    迴避型依戀特徵一、自卑之痛「迴避型依戀者」一定是「迴避型人格」,這類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源自童年或原生家庭的「自卑感」。二、缺愛之痛「迴避型人格」還有一個顯著的心理特點:他們對「愛」感受得太少,也了解的太少,「缺愛」的情緒始終與他們共生。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改變?
    心理學將其稱之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在生命以及感情的旅途中,迴避型依戀人格就是「獨行俠,」他們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自由。 迴避型依戀人格屬於情感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會產生這種人格,多部分是在人生中受到過嚴重的情感創傷。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有很多諮詢者上來就會問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並不是你們吵個架,他不回覆你的信息,或者是愛說分手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並不體現於某一個表現,而是貫穿於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這影響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 《不完美的她》:以「迴避依戀型人格」角度,解讀林緒之孤僻性格
    今天本文將以《不完美的她》為例,探討「迴避依戀型人格」在林緒之身上的體現,以此來解讀她性格背後的現實內涵。01、什麼是迴避依戀型人格?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發現,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的情感依戀,在嬰兒時期就初步顯現。
  • 只要有人說喜歡我,我就想要逃:對不起我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在《人格心理學》這本書中,把這種心理認定為「迴避型依戀人格」。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說,就是渴望被愛,但又拒絕被愛。哪怕內心已經極其渴望,但是表面上還是擺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態度,從而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一、迴避型依戀如何形成的?
  • 認識你的戀愛人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所以,對於焦慮型依戀人格,千萬不要無底線妥協,你需要做的,是幫助他正視問題,與之共同成長。三、 迴避型依戀人格 · 愛無能迴避型依戀人格是最複雜最難以捉摸的存在,屬於低焦慮、高迴避的類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說白了還是和原生家庭有關,但和焦慮型依戀人格不同的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是由於成長中不斷遭受打擊式教育,因而在心中埋下了自卑情結,並且抱有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他們渴望愛,但又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和他們談戀愛,仿佛在打一場攻防戰,你進一步,他退兩步,你攻至城下,他棄城而逃。
  • 感情中,為何會出現「迴避型依戀人格」?
    根據Ted Reichborn-Kjennerud和Nikolai Czajkowski對女性雙生子的研究結果顯示,迴避型人格障礙和社交恐懼症在基因上的易感性是相同的。 認知理論家表明,這類人群發展出功能失調的信念,心中將自己定義為沒有價值,與後期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 迴避型人格應該如何挽回?
    戀愛中迴避型人格通常表現為:不夠關心對方,不能明白對方的訴求,從來不溝通,一旦有問題、矛盾都是沉默再沉默,無論怎麼去溝通都是沉默,讓人很有挫敗感。焦慮型人格的人碰到迴避型人格的人,因為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通常更容易生出很多不安,而迴避型也因為不會相處而表現出一種逃避。
  • 迴避型人格:有一種恐懼叫「越想靠近,越先遠離」
    如果是這樣,那很有可能你遇到的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一、迴避型依戀人格的自述我曾經接到過一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案子,他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上學的時候,他曾經很喜歡一個隔壁班的女孩,每天都盼著能見到她,即便只能遠遠地看一眼,也覺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見不到那個女孩的日子,整個人就像靈魂穿越了一樣,周圍發生什麼都好像跟自己無關,腦子裡全是那個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