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說喜歡我,我就想要逃:對不起我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2020-12-23 簡單戀愛家

「明明心裡很想談戀愛但是一旦真的有人靠近了,卻又下意識地把他推開」。

「本來對一個人挺有好感的,但是他一說喜歡我,我就不喜歡他了」

我想這就是當代大多數年輕人面對愛情的時候,最常見的一種心理吧。想談戀愛,但又不敢談戀愛,不敢和別人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就算鼓起最大的勇氣接受了一段感情,卻始終無法享受它,於是這段感情就在退縮和懷疑中結束了。

在《人格心理學》這本書中,把這種心理認定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說,就是渴望被愛,但又拒絕被愛。哪怕內心已經極其渴望,但是表面上還是擺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態度,從而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一、迴避型依戀如何形成的?

愛情是想觸碰卻又縮回去的手,這句話出自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我想用它來形容迴避型依戀人格,是再真實不過的寫照。

沒有被愛過的人,遇見愛的時候就會恐慌不安,因為他們既懷疑自己,又懷疑對方。靠近自己喜歡的事物是人的天性,嬰兒天生就會想要靠近媽媽,需要媽媽對他愛和關注才能健康地成長。

但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媽媽對嬰兒的需求沒有滿足、忽視,或者表現出不耐煩和厭惡,那麼,這就表明,嬰兒就沒有得到充足的原始母愛,這會對一個人的心理安全感有極大的影響,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所以才不配無條件地愛和被愛。

所以,這種「不被愛」的認知一旦形成,他們就會隔離和壓抑自己的感情。因為如果愛的渴望一旦被勾起,自己被拒絕和被忽視的經歷就會粉碎他們的自信心。

迴避型依戀的人就像沒有吃過麵包的小孩,習慣了食不果腹,剛開始可能還會為自己為什麼得不到麵包而掙扎、哭鬧,但久而久之,就會發現「麵包不屬於我,我是註定得不到麵包的」。

而這個「麵包」就代表著愛,而「拒絕」就是對渴望的防禦。

二、你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嗎?

1. 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一般都會對親密關係存在著渴望和恐懼。

當有人喜歡ta的時候,ta會擔心,對方是不是真的喜歡ta,還是只是想玩玩;當開始戀愛的時候,ta們又會擔心,對方是不是因為找不到對象了,才和ta在一起的。

ta會開始不斷地去搜集那些以悲劇收場的愛情故事,對感情的負面結果格外地關注;同時會拒絕和任何人建立進一步的情感聯繫,如果讓ta說一句「我愛你」,還不如殺了ta。

感情中任何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歸結為「嗯,你看,終於露出馬腳了吧,果然不愛我」,從而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你看你看,談戀愛太危險了,還是別談了吧。

當一段關係越是親密,迴避型人格就會越想逃離,因為他們害怕感情會給他們帶來傷害,所以就從源頭上切斷這種傷害,選擇不開始一段感情。

但其實,不是愛都會傷人,也不是所有的愛情都沒有好結果;對親密關係有這樣消極的看法,其實是他們自己在下意識地迴避它。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人說,迴避型依戀不就是為自己的渣找的藉口嗎?

這可不一樣哦,「渣」是刻意的,屬於人品問題;而「迴避型依戀」卻是本能的,屬於心理問題,這兩者是完全不能混為一談的。

他們無法表達愛,不是因為不愛,而是不會;他們會選擇迴避問題,但不是刻意的撒謊和欺騙;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疏離,是因為親密讓他們感受到「恐懼」;他們很獨立,是因為他們覺得負擔不起那份愛......

因為他們看似獨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並不是沒有親密關係的需求,而是他們比其他人更害怕「失去」,因此,他們為了避免失去的痛苦,選擇遏制自己的需求。

2. 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會認為自己不夠完美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我有一個朋友,她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因為她永遠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儘管在我們所有人的眼裡,她是一個學業有成、長得漂亮、為人也很好,可在她自己的眼裡,她總覺得自己還可以更完美。

雖然說,這也可能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但她內心的實際想法卻是:如果自己不完美,就不配被愛。

而她的這種想法,就來源於她的童年時期,小時候的她被父母寄予了厚望,想把她培養成一個全方面都優秀的人才,但是不管父母如何培養她,她都是默默無聞的那一個。於是父母對她失望了「你怎麼這麼笨」、「你看看人家XXX,你再看看你」、「我們對你太失望了」......

所以,正是因為這種成長的經歷,讓她的內心一直都有一種壓抑感和緊迫感,從而產生一個錯誤的信念:只有完美的人才能被愛,不完美的人是無法被愛的於是她拼命的保持身材、拼命的讀書、所以成就了現在耀眼的她。但是她內心的壓抑卻絲毫沒有改變,她害怕自己如今得來的一切有一天還會離她而去。

可能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被家人親戚比較,然後就會有一種潛意識告訴自己:你不夠完美,如果你再完美一點,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你,都會愛你。

如果僅僅是渴望自己被愛,被認同,就要不惜一切代價將自己打造得非常完美。那你有沒有想過,這一切真的是因為你不夠完美嗎?也許你忽略掉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關於完美的標準是什麼?真的有完美的人嗎?

三、迴避型依戀的人如何拯救自己?

1. 不要將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的證明權握在別人手裡。

你是不是值得被愛,不需要別人來證明。當你一旦對對方形成一種類似童年時期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的時候,你就把愛的主動權交給了對方。那麼對方就在這段關係中處於一個主導位置,無論最後的結果是怎樣,你都只能被動地接受。

如果對方回你以愛,那還好,起碼可以讓你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安全感,「這個人是愛我的」;如果沒有回以愛,你就會陷入到自我懷疑當中,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所以ta不愛你。

請你相信,如果你沒有獲得應該獲得的愛,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因為對方給不了。每個人都值得被愛,而我們跟任何人的關係都是一個平等的關係。

平等的關係就代表著,你不需要證明自己被不被愛,對方也沒有權利判定你值不值得愛。被愛是不需要被證明的,你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只能判定你們適不適合在一起,但絕不是檢驗你值不值得被愛的方式。

2. 轉變思維模式,從負面循環,變為正面循環

如果你想要擁有一段愛情,那麼你就要從思維模式上進行轉變:正面自我評價——打破負面評價——重建自我。

正面自我評價:全面認知自己,包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深刻挖掘目前困境的原因;

打破負面評價:降低負面評價對你的影響,認識負面認知給你帶來的傷害,並且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

重建自我:保持正確良好的心態,主動把負面認知轉變為對自我有益的幫助。

看起來概念是比較籠統的,但是有很多人進行了實操,我們看很多文章都在寫「與其做一個懂事人,不如做一個任性的人」。

蔣方舟說:任性其實是被忽略的美德。在我看來,任性其實是一種接納世界和處理社會關係的有效方法,但是這只是最基層的方法。

我給你一個小公式:迴避,不如任性;任性,不如明事。

明事,不是放低自己去迎合別人,也不是不願意虧欠對方,而是你知道發生的這一切是因為什麼,它們會帶給你什麼,從而如何去改變,去學習。

3. 學會做真實的自己,你就是你,無可替代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在和其他人的交往中,也是有著無限的可能的。如果你害怕用真實的自己去面對他人,那麼你又怎麼能夠獲得別人對你真正的愛呢?

在你亮出真實自我的過程,其實也是對親密關係的學習,你可以迴避你的伴侶,但你永遠無法迴避你自己。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掩飾和迴避是永遠不能解決問題的。

別太在意你給別人的印象是不是不夠好,你應該在意的是,你在這段關係中是不是獲得了滿足感和安全感。而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你只有通過不斷地練習,擁有自信,你才能有對一段親密關係的掌控權,而不是盲目地否定自我和逃避。

當你看到真實的自己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你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狼狽和不堪,相反,你不再是那個渴望愛又害怕得到愛的小孩,而是一個可以緊緊握住自己幸福的人,接納自己,去愛別人。

沒有人是完美的,但即使不完美,也不是不值得被愛。

小結:愛情不是一場一追我趕的博弈,也不是一次說放棄就能放棄的習題。你永遠都要記得,你所得到的這一切,不是你不配,而是你應得的,更不是因為其他原因讓你得到的,而是它本來就屬於你,一切都是為你而來。生而為人,一切都是你值得。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呢?一份小測試送給大家,讓大家能夠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

1. 你很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和批評嗎?受到批評後感覺受到了傷害

A. 是

B. 否

2. 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有明顯的害羞感

A. 是

B. 否

3. 覺得只有和自己最親密的人在一起才感覺到安全(父母、兄弟姐妹)

A. 是

B. 否

4. 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A. 是

B. 否

5. 害怕自己被傷害,在情感中對自己有很多限制

A. 是

B. 否

6. 總是擔心自己被嘲笑或者被拒絕

A. 是

B. 否

7. 不敢嘗試和接受新事物,總是瞻前顧後

A. 是

B. 否

8. 享受孤獨的感覺,總是把自己隔絕在自己的世界中

A. 是

B. 否

9. 總是感覺自己做事能力不足,缺乏信心

A. 是

B. 否

結果分析:(是:1分;否:0分)

0-4分表明無迴避型依戀人格

綜合以上答題情況,可以確定你沒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繼續保持哦!

5-9分你可能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傾向或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綜合以上答題情況,建議你尋求正規幫助,多和身邊的人交流,慢慢打開自己的心扉,提升自己的自信。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諮詢師,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評論諮詢。

相關焦點

  • 迴避型依戀人格: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
    《關係的重建》中將成人的戀愛依戀風格分為三類: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焦慮型:他們常常沉迷於親密關係不可自拔,常常懷疑自己的伴侶是否能回饋與自己同樣的愛。迴避型:他們將親密等同於失去獨立性,因此常常試著削弱親密感。安全型:他們喜歡親密,往往溫暖而有愛。
  •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篇
    跟「迴避型依戀者」相愛,就像莎士比亞詩裡寫的那樣:「你說你喜歡太陽,卻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進陰涼的地方;你說你喜歡風,卻在颳風的時候關上窗戶;這就是為什麼我很害怕你說:你也喜歡我。」迴避型依戀特徵一、自卑之痛「迴避型依戀者」一定是「迴避型人格」,這類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源自童年或原生家庭的「自卑感」。
  • 「我喜歡你可以,你喜歡我,我就逃避」,迴避型依戀人格典型狀態
    戀愛中,有一種人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什麼特徵呢。大概可以這麼理解,我可以喜歡你,但你一喜歡我,我就想逃避。這類人特別容易被理解為「渣男」「渣女」。生活中,有一類人是自己特別矛盾、糾結、擰巴的。可是你一旦想要靠近他,他就開始「跑」,逃避一種親密方式。牽手等等情侶親密動作,他內心裡都會有所迴避。也就是說,當雙方開始走近時,他就開始想要逃離。這看起來奇怪,但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狀態,這種人普遍具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看起來這種人很獨立,但是他的獨立建立在他自己的世界觀上。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有很多諮詢者上來就會問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並不是你們吵個架,他不回覆你的信息,或者是愛說分手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並不體現於某一個表現,而是貫穿於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這影響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 迴避型依戀:我不敢要你的愛
    只要不渴望別人的愛,就不會受到傷害——迴避型依戀的人就是這麼想的。但是迴避型依戀的人依然需要愛,他們只是並沒有學會怎樣去正確的愛一個人。從小的經歷並沒有教會他們,什麼才是愛。焦慮-迴避型陷阱衝突的原因:彼此都有強烈的犧牲感。有句話我很喜歡,說:最好的愛情,就是——你願意付出的那些,正好是我想要的。
  • 焦慮依戀型人格如何和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一起?
    網友問題:               我是典型的焦慮依戀型人格,非常黏女朋友
  • 我的女朋友是迴避型依戀,我到底該怎樣和她相處,我不想分手
    當然,這不是說迴避型依戀的人無法走進戀愛關係。相反,一旦她們投入一段感情就會變得十分專注。童年情感的確實多會讓她們表現出超出常人的佔有欲和控制欲。 這裡需要注意,如果你無法忍受這種超出常人的佔有欲和控制欲,一定不要用欺騙的方式去逃離你的愛人。
  • 【星座控】哪些星座盛產迴避型依戀人格?
    這類人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十二星座中有幾個星座最容易出現這種人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盛產迴避型依戀人格的星座吧! 網友二:是了,金牛就是迴避依戀人格,喜歡一個人只會想著等一等,考慮清楚再告白,等著等著喜歡的人就成別人的對象了。 網友三:感覺金牛座有一點悶騷,喜歡了不敢說,被告白了又裝高冷,搞不清楚究竟是想戀愛還是不想戀愛,反正我哥是金牛,他就是這樣的。
  • 【迴避型依戀】心裡「我愛你」,嘴上「給我滾」
    我知道她想要表達什麼。她就是那隻貓,貓的孤獨與焦慮,就是她「內在的關係模式」。同事還跟我講了個小故事。她和前男友分手的時候,是在廣州白雲機場。在過安檢機之前,前男友深情地盯著她眼睛說:「只要你叫我留下,我立馬把機票撕了。」那個瞬間,兩人大概凝視了三四秒。
  • 【迴避型依戀】的人在痛苦什麼?
    跟「迴避型依戀者」相愛,就像莎士比亞詩裡寫的那樣:「你說你喜歡太陽,卻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進陰涼的地方;你說你喜歡風,卻在颳風的時候關上窗戶;這就是為什麼我很害怕你說:你也喜歡我。」
  • 「我感覺他就沒那麼喜歡我。」不是哦,你知道迴避型依戀人格嗎?
    前幾天有諮詢者說,她覺得她老公「有病」。她舉了很多例子:曖昧期彼此喜歡,他卻不主動表白,等著她開口;戀愛時告訴朋友他不是很喜歡自己,質問他時他又否認這一點;每次吵架時總是抱怨他有多不容易,絲毫不會安慰她;結婚後不表達對她的關心,連「我愛你」都從不說……她老公很優秀,事業有成,人也成熟穩重,但她在這段感情中完全感受不到被愛,家庭的全靠她一個人在維繫。這樣的婚姻,通常都很不幸福,如果不構建好的相處模式,非常容易形成感情的破裂。
  • 迴避型依戀人格:為什麼被喜歡的人喜歡會覺得膈應且不舒服呢?
    朋友說她要離婚,在隔離期間她實在受不了老公的冷暴力了。她老公是公司的高管,收入高人也穩重,當她諮詢我離婚相關問題時,我好奇問她為什麼要離婚。她告訴我,結婚四年,她老公從來沒有對她說過「我愛你」,婚後絲毫不關心她,連她不吃香菜,他都記不住。剛認識的時候,他們彼此是喜歡對方的,可曖昧了很久,他就是不表白,逼著她主動告白。
  • 一個來自迴避型依戀人格障礙的自述
    其實,這類人群是 「Iithromantic」 學術名性單戀,也有人稱之為迴避型依戀人格。他們喜歡在曖昧中體驗愛情,享受幻想帶來的浪漫,一旦情感得到真實的回應,就會使得他們焦慮,不知所措。迴避型依戀並不是渣,是他們真的不能夠自我控制,他們極度缺乏安全感。對於親密關係的需求度極低,更需要自己獨立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生活中往往顯得很獨立,很高冷。無論面對伴侶或者家人、朋友、同事面前都會刻意地保持距離,向他們表示親密的時候,心裡和行為都是一個抗拒的態度。
  • 「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 恐懼型依戀
    不管是迴避型還是恐懼型,都不應該成為一座孤島,而要真正的接受他人,走進關係,一切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根據廣大讀者的需要,這次我想就「恐懼型依戀」來做一些科普,讓你們能夠更加清楚的認清 「恐懼型」這個獨特的群體。恐懼型依戀是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
  • 實用心理學丨迴避型依戀人格到底是什麼?
    想要真正了解迴避型依戀人格你需要看這裡!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
  • 如何處理與「迴避型依戀」者的親密關係?
    很多人說,每個女人年輕時候都容易愛上浪子。喜歡看他獨來獨往,像貓一樣對任何人都保持著距離;喜歡看他孤獨冷傲的眼神,偶爾對你投來的目光,足以讓你小心肝撲騰個兩三天。最初,他不排斥你的靠近,然而牽手之後,他永遠不會說愛你,不會主動關心你。你開始懷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乎你,在乎這段關係。是不是你隨時離開,都換不回他的反應?
  • 周星馳的迴避型依戀
    王晶在一次採訪中委婉的說:「 我非常尊重他的演技,但我不是特別欣賞他的為人。我不討厭他,只是在工作上,我認為不容易再合作。」是什麼導致了周星馳幕前幕後迥然不同的性格?從周星馳的人際關係、戀愛、以及後期的影視作品中,隱約可以看到周星馳的迴避型依戀人格。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呢?在20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瑪麗-安斯沃斯的心理學家開發了一種系統,用來對父母和兒童的關係進行分類。這種系統分類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觀察,把很多兒童放到一個環境裡面,觀察小孩子和其他人的互動,觀察父母離開以後他們是什麼反應,父母重新回來以後他們是什麼反應。
  • 迴避型依戀人格如何談好一場戀愛?
    首先你要明確的一點是:忽冷忽熱並不是一個迴避型依戀人格最典型的特徵。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改變?
    社會上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們如果喜歡一個人,可當對方對他們表現出同樣的好感時,他們卻對這種情感產生了恐懼心理,並加快了逃離的速度。通俗說就是:「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心理學將其稱之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 怎樣挽回一個迴避型依戀的愛人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成因這與他們的童年經歷有很大的關係,大部分人的迴避特質,都是童年時父母對他的延遲回應造成的。只要不渴望別人的愛,就不會受到傷害——迴避型依戀的人就是這麼想的。但是迴避型依戀的人依然需要愛,他們只是並沒有學會怎樣去正確的愛一個人。從小的經歷並沒有教會他們,什麼才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