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心裡很想談戀愛但是一旦真的有人靠近了,卻又下意識地把他推開」。
「本來對一個人挺有好感的,但是他一說喜歡我,我就不喜歡他了」
我想這就是當代大多數年輕人面對愛情的時候,最常見的一種心理吧。想談戀愛,但又不敢談戀愛,不敢和別人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就算鼓起最大的勇氣接受了一段感情,卻始終無法享受它,於是這段感情就在退縮和懷疑中結束了。
在《人格心理學》這本書中,把這種心理認定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說,就是渴望被愛,但又拒絕被愛。哪怕內心已經極其渴望,但是表面上還是擺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態度,從而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一、迴避型依戀如何形成的?
愛情是想觸碰卻又縮回去的手,這句話出自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我想用它來形容迴避型依戀人格,是再真實不過的寫照。
沒有被愛過的人,遇見愛的時候就會恐慌不安,因為他們既懷疑自己,又懷疑對方。靠近自己喜歡的事物是人的天性,嬰兒天生就會想要靠近媽媽,需要媽媽對他愛和關注才能健康地成長。
但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媽媽對嬰兒的需求沒有滿足、忽視,或者表現出不耐煩和厭惡,那麼,這就表明,嬰兒就沒有得到充足的原始母愛,這會對一個人的心理安全感有極大的影響,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所以才不配無條件地愛和被愛。
所以,這種「不被愛」的認知一旦形成,他們就會隔離和壓抑自己的感情。因為如果愛的渴望一旦被勾起,自己被拒絕和被忽視的經歷就會粉碎他們的自信心。
迴避型依戀的人就像沒有吃過麵包的小孩,習慣了食不果腹,剛開始可能還會為自己為什麼得不到麵包而掙扎、哭鬧,但久而久之,就會發現「麵包不屬於我,我是註定得不到麵包的」。
而這個「麵包」就代表著愛,而「拒絕」就是對渴望的防禦。
二、你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嗎?
1. 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一般都會對親密關係存在著渴望和恐懼。
當有人喜歡ta的時候,ta會擔心,對方是不是真的喜歡ta,還是只是想玩玩;當開始戀愛的時候,ta們又會擔心,對方是不是因為找不到對象了,才和ta在一起的。
ta會開始不斷地去搜集那些以悲劇收場的愛情故事,對感情的負面結果格外地關注;同時會拒絕和任何人建立進一步的情感聯繫,如果讓ta說一句「我愛你」,還不如殺了ta。
感情中任何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歸結為「嗯,你看,終於露出馬腳了吧,果然不愛我」,從而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你看你看,談戀愛太危險了,還是別談了吧。
當一段關係越是親密,迴避型人格就會越想逃離,因為他們害怕感情會給他們帶來傷害,所以就從源頭上切斷這種傷害,選擇不開始一段感情。
但其實,不是愛都會傷人,也不是所有的愛情都沒有好結果;對親密關係有這樣消極的看法,其實是他們自己在下意識地迴避它。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人說,迴避型依戀不就是為自己的渣找的藉口嗎?
這可不一樣哦,「渣」是刻意的,屬於人品問題;而「迴避型依戀」卻是本能的,屬於心理問題,這兩者是完全不能混為一談的。
他們無法表達愛,不是因為不愛,而是不會;他們會選擇迴避問題,但不是刻意的撒謊和欺騙;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疏離,是因為親密讓他們感受到「恐懼」;他們很獨立,是因為他們覺得負擔不起那份愛......
因為他們看似獨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並不是沒有親密關係的需求,而是他們比其他人更害怕「失去」,因此,他們為了避免失去的痛苦,選擇遏制自己的需求。
2. 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會認為自己不夠完美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我有一個朋友,她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因為她永遠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儘管在我們所有人的眼裡,她是一個學業有成、長得漂亮、為人也很好,可在她自己的眼裡,她總覺得自己還可以更完美。
雖然說,這也可能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但她內心的實際想法卻是:如果自己不完美,就不配被愛。
而她的這種想法,就來源於她的童年時期,小時候的她被父母寄予了厚望,想把她培養成一個全方面都優秀的人才,但是不管父母如何培養她,她都是默默無聞的那一個。於是父母對她失望了「你怎麼這麼笨」、「你看看人家XXX,你再看看你」、「我們對你太失望了」......
所以,正是因為這種成長的經歷,讓她的內心一直都有一種壓抑感和緊迫感,從而產生一個錯誤的信念:只有完美的人才能被愛,不完美的人是無法被愛的。於是她拼命的保持身材、拼命的讀書、所以成就了現在耀眼的她。但是她內心的壓抑卻絲毫沒有改變,她害怕自己如今得來的一切有一天還會離她而去。
可能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被家人親戚比較,然後就會有一種潛意識告訴自己:你不夠完美,如果你再完美一點,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你,都會愛你。
如果僅僅是渴望自己被愛,被認同,就要不惜一切代價將自己打造得非常完美。那你有沒有想過,這一切真的是因為你不夠完美嗎?也許你忽略掉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關於完美的標準是什麼?真的有完美的人嗎?
三、迴避型依戀的人如何拯救自己?
1. 不要將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的證明權握在別人手裡。
你是不是值得被愛,不需要別人來證明。當你一旦對對方形成一種類似童年時期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的時候,你就把愛的主動權交給了對方。那麼對方就在這段關係中處於一個主導位置,無論最後的結果是怎樣,你都只能被動地接受。
如果對方回你以愛,那還好,起碼可以讓你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安全感,「這個人是愛我的」;如果沒有回以愛,你就會陷入到自我懷疑當中,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所以ta不愛你。
請你相信,如果你沒有獲得應該獲得的愛,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因為對方給不了。每個人都值得被愛,而我們跟任何人的關係都是一個平等的關係。
平等的關係就代表著,你不需要證明自己被不被愛,對方也沒有權利判定你值不值得愛。被愛是不需要被證明的,你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只能判定你們適不適合在一起,但絕不是檢驗你值不值得被愛的方式。
2. 轉變思維模式,從負面循環,變為正面循環
如果你想要擁有一段愛情,那麼你就要從思維模式上進行轉變:正面自我評價——打破負面評價——重建自我。
正面自我評價:全面認知自己,包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深刻挖掘目前困境的原因;
打破負面評價:降低負面評價對你的影響,認識負面認知給你帶來的傷害,並且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
重建自我:保持正確良好的心態,主動把負面認知轉變為對自我有益的幫助。
看起來概念是比較籠統的,但是有很多人進行了實操,我們看很多文章都在寫「與其做一個懂事人,不如做一個任性的人」。
蔣方舟說:任性其實是被忽略的美德。在我看來,任性其實是一種接納世界和處理社會關係的有效方法,但是這只是最基層的方法。
我給你一個小公式:迴避,不如任性;任性,不如明事。
明事,不是放低自己去迎合別人,也不是不願意虧欠對方,而是你知道發生的這一切是因為什麼,它們會帶給你什麼,從而如何去改變,去學習。
3. 學會做真實的自己,你就是你,無可替代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在和其他人的交往中,也是有著無限的可能的。如果你害怕用真實的自己去面對他人,那麼你又怎麼能夠獲得別人對你真正的愛呢?
在你亮出真實自我的過程,其實也是對親密關係的學習,你可以迴避你的伴侶,但你永遠無法迴避你自己。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掩飾和迴避是永遠不能解決問題的。
別太在意你給別人的印象是不是不夠好,你應該在意的是,你在這段關係中是不是獲得了滿足感和安全感。而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你只有通過不斷地練習,擁有自信,你才能有對一段親密關係的掌控權,而不是盲目地否定自我和逃避。
當你看到真實的自己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你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狼狽和不堪,相反,你不再是那個渴望愛又害怕得到愛的小孩,而是一個可以緊緊握住自己幸福的人,接納自己,去愛別人。
沒有人是完美的,但即使不完美,也不是不值得被愛。
小結:愛情不是一場一追我趕的博弈,也不是一次說放棄就能放棄的習題。你永遠都要記得,你所得到的這一切,不是你不配,而是你應得的,更不是因為其他原因讓你得到的,而是它本來就屬於你,一切都是為你而來。生而為人,一切都是你值得。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呢?一份小測試送給大家,讓大家能夠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
1. 你很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和批評嗎?受到批評後感覺受到了傷害
A. 是
B. 否
2. 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有明顯的害羞感
A. 是
B. 否
3. 覺得只有和自己最親密的人在一起才感覺到安全(父母、兄弟姐妹)
A. 是
B. 否
4. 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A. 是
B. 否
5. 害怕自己被傷害,在情感中對自己有很多限制
A. 是
B. 否
6. 總是擔心自己被嘲笑或者被拒絕
A. 是
B. 否
7. 不敢嘗試和接受新事物,總是瞻前顧後
A. 是
B. 否
8. 享受孤獨的感覺,總是把自己隔絕在自己的世界中
A. 是
B. 否
9. 總是感覺自己做事能力不足,缺乏信心
A. 是
B. 否
結果分析:(是:1分;否:0分)
0-4分表明無迴避型依戀人格
綜合以上答題情況,可以確定你沒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繼續保持哦!
5-9分你可能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傾向或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綜合以上答題情況,建議你尋求正規幫助,多和身邊的人交流,慢慢打開自己的心扉,提升自己的自信。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諮詢師,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評論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