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青的育兒秘笈(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信父母都希望孩子獲得成功,每天都督促孩子進行學習,認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容易成功。
但實際上,健康的人格會比這些重要得多。
很多孩子能力不差,但卻不敢表現自己,遇到事情總想躲起來,這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人格」。
這樣的孩子往往心態消極、怕事,可想而知將來很難成功,所以「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要早些重視
「迴避型人格」是怎麼形成的?
1、長期自卑的心態造成的
有些孩子可能不善於交際,甚至會逃避與人進行交流。
這種情況很可能是自卑心理造成的,可能在小的時候,他時常做不到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或經常遭到反對與拒絕,讓孩子認為自己比別人差,永遠都做不好,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迴避型人格」。
2、 心理承受能力差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與失敗。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弱,對輕微的打擊都沒有耐受性,而且自愈能力也比較差,常常沉浸在某段痛苦中。
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習,也會影響生活,他會試著逃避各種的人事物,不願去接觸,從而會形成「迴避型人格」。
3、家長消極的暗示
這種孩子大多在小的時候,被家長或者身邊人消極的態度影響。
隨著日漸月累,孩子的心態也就越來越消極,對自己失去信心,從而就會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遇到很多事情的時候,他就想著要逃避,採取迴避的態度。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迴避型人格」。
如何避免形成「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對孩子成長是不利的,若這樣下去的話,別說去解決重大的問題了,連一些在他能力範圍下的問題,他都想直接放棄,以後在社會上會失去很多的機會。
而且孩子沒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很難有成就感,久而久之就會影響他的幸福感。因此父母要做好以下兩點,從此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
1、多給他客觀積極的評價
很多父母都習慣於打壓孩子,即使孩子期末考了九十多分,或者孩子已經盡力做好了某件事了,父母還對其表示不滿。
父母這樣做就會讓孩子覺得是我本來就差,所以永遠都做不到。
事實上,相比關注被扣掉的幾分是怎麼丟的,不如關注得到的九十幾分是怎麼來的!讓孩子能在家長積極的鼓勵和客觀的評價中明白自己有能力做到更好,並且願意做的更好!
2、做擅長的事,增加自信心
孩子越是擅長的事情,父母就要越讓他去做。因為在他擅長的事情上,他不僅會做得如魚得水,而且也能增加他的自信心。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發掘他本身的強項,能展現他的優勢。當他把自己的強項做好的時候,就會吸引別人的目光,能讓別人對他產生崇拜,認可他的強項。
不僅會擺脫「迴避型人格」,也會培養出「健康的人格」,從而讓他更好的融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