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種常見人格障礙》第1篇–迴避型人格障礙
作者:蔡銀兵
人格通常指一個人在行為上與心理上獨有的傾向,以及全部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主要由氣質與性格兩大部分組成。
氣質是具有遺傳傾向的,屬於先天的部分,通常具有穩定性。在西方醫學教父希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當中,將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鬱質。
多血質的人表現特點為:熱情、活潑、主動、善於交際。此類人對外部世界十分感興趣,行動迅速,反應敏捷。但缺乏持續的注意力與恆定的意志力。
粘液質的人表現特點為:嚴謹認真、自律、堅韌。此類人做事情十分專注,有耐心,有毅力,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但又因循守舊而不夠圓融。
膽汁質的人表現特點為:外向、熱情、直爽、急躁。此類人心境變化很快,情緒不穩定,對人對事比較熱情主動。但又缺乏足夠的自制力,常常顯得衝動魯莽。
抑鬱質的人表現特點為:敏感、謹慎、內向、善於思考。此類人行動遲緩,做事情優柔寡斷,不善言辭,逃避社交,多愁善感,情感體驗深刻。但細心且富耐心的他們,常常對事物的理解比較透徹。
性格與氣質不同的是,性格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多為後天習得。如一個人自信或是自卑、大方還是吝嗇、勤勞或者懶惰等等,這些特點往往是在成長環境中所學習到的。
因此,氣質具有穩定性,而性格具有可塑性。一個人的人格通常在成年以前就逐漸趨向於穩定,成年後的人格幾乎無法改變。即使是遇到重大變故或挫折,也只能使其性格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但無法動搖人格本身。
普通人的人格常貫穿生命始終,而所謂的人格改變,事實上都只是建立於器質性疾病或功能性疾病基礎之上,暫時的導致人格發生變化。一旦疾病得到改善或恢復,那麼人格也隨之恢復常態。
對於人格障礙者而言,則介於精神疾病患者與普通人之間。人格障礙是一種有別於正常人格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人格障礙者的人格常常偏離所處社會文化環境應有的標準。
其主要表現在意志、情感與行為上的異常。雖然智力與意識並無損害,但本身異常的心理與行為模式,常遭到周圍人的不解。
人格障礙常始於童年或青少年期,通常持續至成年甚至終生。因人格障礙本身並不具備精神疾病從無到有的發展特點,因此很少有人會主動就診許精神科或進行心理諮詢。
然而人格障礙者本身卻常常深陷痛苦的泥沼中無法自拔,給自己與他人帶來痛苦。
人格障礙的類型多種多樣,其中最為常見的有迴避型、偏執型、強迫型、依賴型、表演型、衝動型、分裂型、反社會型等。
本章節通過對迴避型人格障礙者的案例解讀,分析並總結迴避型人格障礙者的特點,以及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
李星宇(化名)生於一個農村家庭,由於父母性格急躁,情緒不穩定,李星宇從小沒少遭到父母的虐待。
這種虐待不僅單指用竹枝條抽打身體的體罰,也包括心理上的虐待,如嘲諷、奚落、侮辱謾罵等。
據李星宇回憶,剛上小學那年,有一次父親趕集回來,途中遇到同村人攀談了幾句,期間同村人家的小孩,主動向李星宇父親叫了一聲「叔叔」。
回到家中的父親,便對李星宇母親說道:「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有禮貌,家長沒說啥都會主動問候別人,再看看自己兒子,怎麼跟人家孩子比?咱家的孩子咋就這麼沒用呢?」
此時的李星宇就在父母身旁站著,而父親顯然是有意當著李星宇的面說這番話,以達到奚落孩子的目的。
假如作為讀者的你,此時就是李星宇,聽完父親這番話,心理會有什麼感受?
也許你心裡在想:原來我這麼沒用,別人會主動問候,我卻做不到,我很慚愧,因為我低人一等。
我想此時讀者心理所想的,和李星宇當時的想法一樣。畢竟童年時的我們,都是通過家長與外部評價來形成自我印象的。
一個受到愛多的人,常常更懂得自尊自愛;而一個受到恨多的人,也更容易自我貶低。
如果一個人受到負面的評價和挫折,只是偶爾發生,那麼這根本不足以使人形成自卑退縮的心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卑心理的形成,有賴於一個提供自卑形成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