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退縮、逃避社交的背後,往往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2021-01-08 陳以蔡視界

《八種常見人格障礙》第1篇–迴避型人格障礙

作者:蔡銀兵

人格通常指一個人在行為上與心理上獨有的傾向,以及全部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主要由氣質與性格兩大部分組成。

氣質是具有遺傳傾向的,屬於先天的部分,通常具有穩定性。在西方醫學教父希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當中,將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鬱質。

多血質的人表現特點為:熱情、活潑、主動、善於交際。此類人對外部世界十分感興趣,行動迅速,反應敏捷。但缺乏持續的注意力與恆定的意志力。

粘液質的人表現特點為:嚴謹認真、自律、堅韌。此類人做事情十分專注,有耐心,有毅力,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但又因循守舊而不夠圓融。

膽汁質的人表現特點為:外向、熱情、直爽、急躁。此類人心境變化很快,情緒不穩定,對人對事比較熱情主動。但又缺乏足夠的自制力,常常顯得衝動魯莽。

抑鬱質的人表現特點為:敏感、謹慎、內向、善於思考。此類人行動遲緩,做事情優柔寡斷,不善言辭,逃避社交,多愁善感,情感體驗深刻。但細心且富耐心的他們,常常對事物的理解比較透徹。

性格與氣質不同的是,性格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多為後天習得。如一個人自信或是自卑、大方還是吝嗇、勤勞或者懶惰等等,這些特點往往是在成長環境中所學習到的。

因此,氣質具有穩定性,而性格具有可塑性。一個人的人格通常在成年以前就逐漸趨向於穩定,成年後的人格幾乎無法改變。即使是遇到重大變故或挫折,也只能使其性格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但無法動搖人格本身。

普通人的人格常貫穿生命始終,而所謂的人格改變,事實上都只是建立於器質性疾病或功能性疾病基礎之上,暫時的導致人格發生變化。一旦疾病得到改善或恢復,那麼人格也隨之恢復常態。

對於人格障礙者而言,則介於精神疾病患者與普通人之間。人格障礙是一種有別於正常人格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人格障礙者的人格常常偏離所處社會文化環境應有的標準。

其主要表現在意志、情感與行為上的異常。雖然智力與意識並無損害,但本身異常的心理與行為模式,常遭到周圍人的不解。

人格障礙常始於童年或青少年期,通常持續至成年甚至終生。因人格障礙本身並不具備精神疾病從無到有的發展特點,因此很少有人會主動就診許精神科或進行心理諮詢。

然而人格障礙者本身卻常常深陷痛苦的泥沼中無法自拔,給自己與他人帶來痛苦。

人格障礙的類型多種多樣,其中最為常見的有迴避型、偏執型、強迫型、依賴型、表演型、衝動型、分裂型、反社會型等。

本章節通過對迴避型人格障礙者的案例解讀,分析並總結迴避型人格障礙者的特點,以及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

李星宇(化名)生於一個農村家庭,由於父母性格急躁,情緒不穩定,李星宇從小沒少遭到父母的虐待。

這種虐待不僅單指用竹枝條抽打身體的體罰,也包括心理上的虐待,如嘲諷、奚落、侮辱謾罵等。

據李星宇回憶,剛上小學那年,有一次父親趕集回來,途中遇到同村人攀談了幾句,期間同村人家的小孩,主動向李星宇父親叫了一聲「叔叔」。

回到家中的父親,便對李星宇母親說道:「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有禮貌,家長沒說啥都會主動問候別人,再看看自己兒子,怎麼跟人家孩子比?咱家的孩子咋就這麼沒用呢?」

此時的李星宇就在父母身旁站著,而父親顯然是有意當著李星宇的面說這番話,以達到奚落孩子的目的。

假如作為讀者的你,此時就是李星宇,聽完父親這番話,心理會有什麼感受?

也許你心裡在想:原來我這麼沒用,別人會主動問候,我卻做不到,我很慚愧,因為我低人一等。

我想此時讀者心理所想的,和李星宇當時的想法一樣。畢竟童年時的我們,都是通過家長與外部評價來形成自我印象的。

一個受到愛多的人,常常更懂得自尊自愛;而一個受到恨多的人,也更容易自我貶低。

如果一個人受到負面的評價和挫折,只是偶爾發生,那麼這根本不足以使人形成自卑退縮的心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卑心理的形成,有賴於一個提供自卑形成的成長環境。

相關焦點

  •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學解釋
    除了至親以外,很少或者幾乎沒有知心好友;常常因為別人的批評或者不贊同而感到受傷;在人際交往或者工作中存在行為退縮的情況……如果你有以上的情況,或許你有迴避型人格障礙。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指思維、認知、反應和情感關係的模式造成顯著痛苦和或損害患者的功能,它是一種長期存在、滲透在患者生活方方面面的模式。迴避型人格障礙者感到自己不夠好。他們通過迴避任何可能會被負面評價的情況來處理這些感受。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特徵在於日常傾向於避免涉及拒絕、批評或屈辱風險的社交場合/互動。
  • 迴避型人格障礙|習慣逃避現實的人,很難體會到收穫時的喜悅.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一些陌生環境或挑戰的時候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力應付感。      這樣解釋顯得很不嚴謹,下面我們根據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將迴避型人格總結為以下7個特徵: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自己的觀點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自己的至親以外,他們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即便是有也只有一個。     3、在人際交往當中,除非他們確信自己是受歡迎的,否則一般不願捲入其他人的事務當中去。
  • 大學生怕被嘲笑不敢交朋友,不是性格內向而是迴避型人格障礙作怪
    這讓阿豪自小就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變得自卑而內向。隨著年齡的增長,阿豪的自卑感越來越嚴重,雖然順利地上了大學,但在集體生活中,阿豪更是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整個大一上期,阿豪基本上迴避了所有的集體交流。而到了大一下期,阿豪的表現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連同寢室的正常來往都開始刻意迴避。舍友將阿豪的情況報告了輔導員,輔導員為阿豪安排了心理檢測,結果顯示阿豪存在迴避型人格障礙。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一些陌生環境或挑戰的時候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力應付感。      這樣解釋顯得很不嚴謹,下面我們根據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將迴避型人格總結為以下7個特徵: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自己的觀點而受到傷害。
  • 迴避型人格障礙怎麼調適?
    迴避型人格障礙有明顯的行為退縮、自卑心理,面對挑戰通常採取迴避態度,沒有能力應付,他們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的特點,如果長期得不到重視和幫助,這類人的生活、工作、人際交往都會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那麼對這類人格障礙應該如何調適呢?
  • 你是不是逃避型人格要看這幾項
    ,很多朋友反饋說,身邊的大多數朋友都有逃避的行為和特點,是不是我們都有嚴重的逃避心理的問題,這裡對偶然的逃避行為和嚴格的逃避型人格是有嚴格的區分,偶然的逃避行為我們只需要自己加強反思和覺察就能改正自己逃避的一些習慣,但對嚴重中逃避型人格,我們還是建議去看心理醫生。
  • 你可能不是抑鬱症,可能是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通常會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所以難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經常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固化的認知能力讓他們只能不斷重複過去。在人際交往、職業生涯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屢屢受挫。一般能應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主觀上往往感到痛苦,但有時又不願面上承認。人際關係比較緊張,慢慢的以迴避居多。
  • 你可能不是抑鬱症,可能是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者通常會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所以難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經常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固化的認知能力讓他們只能不斷重複過去。在人際交往、職業生涯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屢屢受挫。一般能應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主觀上往往感到痛苦,但有時又不願面上承認。人際關係比較緊張,慢慢的以迴避居多。
  • 你迴避社交,不是因為內向,而是因為一種危險的人格
    迴避社交,不是因為內向,而是一種危險的人格——「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一種社交恐懼症,表現為社交焦慮障礙,對他人進行觀察、研究、評價的社交場所有強烈的害怕感。他們往往生怕自己出錯惹人嘲笑,怕冒犯他人陷入尷尬。具有「迴避性人格障礙」的人,怕在公共場所出醜,強烈擔心被他人拒絕和不喜歡。他們怕人們發現自己緊張和脆弱、愚蠢與鄙陋。這些害怕會使他們迴避社交,尋求內心的安全。心理學家認為迴避型人格的形成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 「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越早重視越好
    但是,我卻看出,孩子這是「逃避型人格」。「逃避型人格」會阻礙孩子獲得成功說起「逃避型人格」,很多家長會感覺到陌生,不理解是什麼意思。其實,逃避型人格,就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對負面評價以及能力不足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朋友家的孩子,害怕見到陌生人,甚至逃避跟人打交道,躲起來,就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而現在很多孩子不願意交往、害羞、膽小、逃避,就是出現了「迴避型人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是對全面的社交抑制、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產生自我認同感、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的一種性格。這種人格多出現在童年時期,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什麼都做不好,因而敏感又自卑。擁有這種人格的人成年後在社交和職業上也會產生不利影響。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迴避型人格」?
  • 迴避型依戀人格:為什麼被喜歡的人喜歡會覺得膈應且不舒服呢?
    ,久而久之性格就演變發展成為怕麻煩甚至逃避麻煩,這部分人可能是「迴避型」人格。當兩個人產生矛盾,或有壓力時,他們就會選擇逃避,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防禦,所以很少會主動表達情感。02自我界限僵硬是一種精神障礙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依戀人格的特徵定義為: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 迴避型依戀人格: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
    也可以稱作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你有沒有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最大的特點就是行為畏縮、心理自卑,在面臨困難時基本都是採取迴避的態度或無能對付,主要表現特徵是: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②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③行為退縮
  • 佳萊熊銀河: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能有不敢面對現實的逃避型人格
    佳萊熊銀河:現代心理學將習慣性逃避的人群,歸結為逃避型人格,又叫迴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1、 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 佳萊熊銀河:現代心理學將習慣性逃避的人群,歸結為逃避型人格,又叫迴避型人格。
  • 迴避型依戀人格:你的愛讓ta遠離了嗎
    這裡是第424顆知識膠囊 迴避型依戀人格他很喜歡一個人,但一旦發現對方也喜歡他,他就會開始逃避。心理學中把這種人稱作「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講就是渴望被愛,卻又害怕被愛。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缺乏安全感、生性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那麼多。
  • 你的社交障礙,不是因為性格內向,而是因為危險的人格
    在心理學上,對於擁有這樣的性格人,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就叫做「迴避型人格障礙」。而迴避社交,並不是因為內向,而是一種危險的人格。那到底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呢?01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障礙」是指一種社交恐懼症,表現為社交焦慮障礙,對他人進行觀察、研究、評價的社交場所有強烈的害怕感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 擁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他們懼怕見到陌生人、與陌生人說話。 在成年之後,人格會給他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社交能力缺乏、過分敏感與自卑,很難信任他人以及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具體來講,迴避型人格有哪些表現呢?
  •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徵篇
    你看到的「迴避型依戀者」,其實只是在「習得性地社交」,在「不得不」的時候,他們可以八面玲瓏,但內心深處,他們卻過著「獨行俠」般的生活,「給我一個空間,沒有人走過」,只有這樣絕對的安全,才能讓他們卸下心防,活出一點輕鬆和快樂。
  • 迴避型人格是什麼樣的?怎麼和迴避型人格的人相處
    其實這些特徵就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迴避型人格」是一個對我們來說耳熟而又比較陌生的概念,根據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的數據,只有1%的人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指,一個人長期的抑制自己的社交行為,在人際關係中對自我的評價過低,並且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以至於對正常的社交、生活等等,產生了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