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由不同成分組成,由遺傳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孩子與父母(依戀對象)最早的互動體驗,這些形成凝聚的、持續的結構。每一個人的人格都有一段歷史,也就是有過去、現在和未來。
而人格障礙是在個體發育成長過程中,因遺傳、先天以及後天不良環境因素造成的個體心理與行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偏離社會文化背景,並給個體自身帶來痛苦,並影響周圍。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對我們的人格影響相對較大的,是我們的父母。
與其說父母做了什麼,不如說父母是怎樣的一個人影響了孩子的人格成長。如果父母有穩定的自信,能夠理解自己的情緒生活變化,就能夠接納回應孩子漸漸萌發的表現癖,也更有能力回應孩子情緒狀態的變化。
這樣解釋顯得很不嚴謹,下面我們根據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將迴避型人格總結為以下7個特徵: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自己的觀點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自己的至親以外,他們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即便是有也只有一個。
3、在人際交往當中,除非他們確信自己是受歡迎的,否則一般不願捲入其他人的事務當中去。
4、在行為方面的退縮。對需要進行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會儘量選擇逃避。
5、心理自卑感。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害怕自己說錯話,或者說的話被人笑話,害怕回答不出別人的問題。
6、敏感羞澀,特別擔心會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一些普通的事情時,也總是會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
※ 迴避型人格主要外在表現為:
一貫感到緊張、提心弔膽、不安全和自卑、總是需要被人喜歡和接納、對拒絕批評處境的過分敏感,因習慣性地誇大日常處境的潛在危險,所以有迴避某些活動、他人和關係的傾向。
而這些表現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再次重複過去和父母(依戀對象)相處時那些最痛苦的體驗懼怕再次被創傷。
※ 這種恐懼的失敗的體驗通常是兩個階段依序發生:
在第一個階段,孩子情緒上(心理)的需要被父母回絕後導致的痛苦的情緒反應;
緊接著第二個階段,孩子渴望父母的回應,以減輕受到挫敗的痛苦反應。
可是,父母(或重要養育者)常常斷然拒絕孩子的這種需要。
當孩子認為父母應該對他(她)的焦慮、抑鬱狀態負有責任時,卻被父母斷然拒絕,頻繁重複這些令人失望的互動的結果就是:孩子認知到自己抑鬱、焦慮的情緒狀態是不受父母歡迎的。
在這樣的認知下,孩子常常否認、隔離、迴避這些痛苦感受,這樣就不至於危及自己與父母的聯結,逐漸就發展形成為迴避型人格。
簡單來講就是渴望被愛卻又拒絕被愛,這樣的人通常缺乏安全感,生性自卑。他們總覺得在某些地方自己不配得到那麼多愛,所以對未來的預期大多是悲觀的,害怕自己被討厭被拋棄。
他們會選擇用冷漠來逃避愛,很多人說:這樣的人註定會孤獨一生。但是我覺得,他們只是對愛的要求更高更純而已。
迴避依戀者本身來講,不管你是完全迴避還是不完全迴避的類型,坦然地面對自己已經很難了,更不用說真實面對自己的情感了。但生活一直艱難,我們不改變,它依舊在那兒。我們找到問題就要解決問題,那麼我們有什麼方法來應對迴避依戀型人格呢?
由於原家庭的影響,直接且深刻,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本質。如果幼時這種體驗足夠深刻,很可能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沉澱下來,變為一種「人際關係是不可靠的,只有自己才值得完全信任」的潛意識,長大後也會格外珍惜自己的獨立性。而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就要凡事多往積極方面想,可以每天列出感恩清單,每天晚上在睡前回憶伴侶為你做的事情,把它寫下來,提醒自己為對方感恩。
認識到問題後,積極嘗試按照安全型的處事方式待人,多次模仿後形成習慣,消除焦慮感。多了解安全型行為的案例,充分理解「做出安全型人格的行為可以獲得他人信任並提升自身安全感」這件事。
要正確認識自己,提升自信心,不僅僅是可以通過伴侶的讚美實現。自我接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我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並不需要做一個完美的利己主義者。這個社會需要每個人相互包容和理解,才會變得更美好,親密關係同樣也是。
當伴侶對你表達負面情緒時,請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堅持傾聽。你可能會感到渾身不舒服,想要反擊,想要完全否定對方,或是想要逃跑。但是建議是你不要這樣做,通過回饋對方對你說的內容,來向他們展示你可以理解他們,表達完你的理解後,一定要忍住不要說「但是」二字來反駁對方,強行植入你的理解。
我們建議迴避依戀者們不要把你的工作和事業放在人際關係之前。
你要知道,「不斷提升自己,凡是只能靠自己,自我價值提升才是唯一重要的」這個聲音,其實是在你小時候形成的,來保護你體會安全感的。但是現在你已經長大了,你要清楚的明白,遲早所有人都會在競爭中遇到比你自己更強的對手,多多少少會遭遇失敗的。當這一天到來,你卻沒有人真心愛你的話,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鼓勵大家去意識到不完美的自己也是能夠得到尊重和喜愛的,即使你沒有成為一個特別特別成功的人。
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情況不同,寫出來的也只是一個大方向,大家不要對號入座,不要生搬硬套。為了避免失誤,最好還是找專業老師做一對一指導。
註明:部分內容源於簡單心理Uni
如果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供稿|南潯
排版|南潯
圖片|源於網絡
初審|朋輩心理健康服務隊
終審|心理諮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