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眉華 吳世友 Mimi V.Chapman
來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原文標題:社會工作介入與研究的新方法:影像發聲法——以T村外來務工家庭的母親形象項目為例
摘 要:影像發聲 (Photovoice) 作為參與式行動研究的新方法, 通過組織參與者拍攝照片並進行討論的方式來激發個人和社區的改變。在社會工作介入和研究中, 同樣可以運用此方法來進行社區需求的評估和開展以增能為目標的介入實踐。本文結合上海市T村外來務工家庭的母親形象項目, 介紹了影像發聲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基本程序, 並探討了運用影像發聲法的優點與局限性。希望影像發聲這一新的方法能為我國社會工作研究和實務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有用工具。
關鍵詞:影像發聲; 社會工作介入; 參與式行動研究; 質性研究方法; 社區需求評估;
影像發聲 (Photovoice) 作為參與式行動研究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的新方法, 最早在公共衛生研究領域中運用。通過組織參與者拍攝照片並進行討論的方式來激發個人和社區的改變。參與者運用手中的相機, 真實記錄和呈現他們的日常生活, 並在分享和討論中讓這些平常很難聽到其聲音的人們用視覺想像力來告訴大家他們的生活故事、獨特經歷和知識, 以此推動有關個人和社區議題的討論, 並使參與者成為社區改變的倡導者。同樣, 運用這種方法也可以有效地了解參與者的需求, 並最終影響政策制定的過程。①②③
在社會工作介入和研究中, 同樣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本文以上海T村開展的「外來務工家庭的母親形象項目」為例, 對影像發聲法的理論來源及其運用過程加以介紹, 期望這一方法能結合焦點小組和深度訪談的優點, 並將行動研究充實於內, 為社會工作研究增添新的工具。同樣, 這種方法也可在社會工作介入中加以運用, 以了解服務對象的真實需求和幫助他們發出內心的聲音, 引導他們實現希冀的改變。影像發聲還可以作為一種增能的介入實踐, 讓服務對象在參與和行動中提升能力, 以達成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目標。
影像發聲法 (Photovoice) 是一種質性研究方法。它基於促進健康的原則和批判意識教育、女權主義理論及紀實攝影的理論, 讓參與者 (通常是那些沒有錢、地位或權力的人) 通過照片和小組討論來記錄和反映他們社區 (社群) 的力量與關注的問題。④⑤參與者用提供的相機來紀錄他們感知的健康和日常生活, 那些拍攝的照片被用以開展推動社區重要議題的批判性討論, 並通過影響社區領袖和決策者來促進社區改變。
影像發聲法主要被用於參與式的社區需求評估, 首創者是華裔學者Caroline Wang和她的同事們, 他們於1992年在中國開展了由福特基金會提供支持的雲南女性生殖健康和發展項目。⑥而後, 作為以社區為本的參與式研究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簡稱CBPR) 的重要方法, 被廣泛運用於公共衛生領域, 涉及的研究包括:愛滋病患者找尋工作行為研究⑦;Huntington氏疾病的家庭照護者的生活品質研究⑧;拉丁裔青少年的移民經歷⑨;中國婦女的增能研究⑩;乳腺癌倖存者的生活品質⑪等。
影像發聲法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 讓人們能夠記錄和反映他們社區的優點和關注點;第二, 通過或大或小的團體對照片進行討論, 來促進對一些重要議題的批判性對話和認識;第三, 影響政策制定者, 使政策制定者與社會大眾對於社區議題有更形象和深刻的了解。
從這個意義上講, 影像發聲法不僅可以用在社會工作研究之中, 特別是對社區和弱勢人群的需求與生活狀況的研究, 運用該方法可以和其他質性研究方法一樣, 獲取大量真實的研究素材, 並且易於被研究對象接受, 不受到被訪者文化水平的限制, 能較快地打開話匣, 從照片中引出背後鮮活的故事。因為, 「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 一段特別的經歷, 不同的階層、種族、性別、家庭、國家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觀念」, 他們拍攝出來影像、他們講述的故事可以結合他們所在的文化和環境當中加以闡釋。影像發聲的方法擴充了闡釋的形式, 使那些有利於界定和改進我們社會的、政治的、健康的事實的聲音更加多元化。①
同時, 這種方法同樣可以運用於社會工作介入, 在開展社區服務項目的設計中, 不僅可以用來了解需求, 還可以針對這些需求進一步設計介入方案, 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活動。在影像發聲法中運用的小組討論和論壇活動, 本身就隱含著增能的作用, 關鍵是在參與過程中如何激發服務對象的潛能, 不僅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更要付諸行動來促進自身或社區的改變。
二、影像發聲法的運用———以T村外來務工家庭的母親形象項目為例
影像發聲法通常有下列基本程序:確定社區的重要議題、設定項目目標、參與者招募與培訓、照相機分配和操作方法指導、明確拍照任務、所攝照片的小組討論、資料分析、社區論壇 (以影響政策制定者和發展行動計劃) 、項目評估和改善政策。②
為了更好地說明影像發聲法如何運用, 本文以在上海市T村開展的「外來務工家庭的母親形象項目」為例, 通過實際的操作方法來加以說明。
T村外來務工家庭的母親形象項目是從2011年開始, 由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社會工作學院的師生組成的項目團隊共同合作開展的研究課題, 主要運用影像發聲法來研究外來務工家庭的母親的生活經驗及面臨的挑戰。選擇T村是基於其屬於典型的外來務工人員聚居社區, 地處上海市西南部的外環附近, 面積為153100平方米左右, 根據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 人口4472人, 共2276戶, 其中本地人316人。外來人口約佔實際居住人口的93%。項目招募了17位母親參與了項目的培訓, 並完成了照片的拍攝, 但對照片的小組討論分享會, 由於個別母親的家庭和個人原因, 有4名母親不能到場, 最終參與者分享討論的母親為13人。項目執行的具體過程如下:
1. 確定社區的重要議題
T村是課題組主要負責人朱眉華教授創辦的上海公益社工師事務所開展外來人口服務項目的所在地, 三年來一直有社工和志願者為這個外來務工人員聚居社區提供專業服務, 已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基礎。因此, 研究團隊和項目社工一起經過兩次專題討論, 根據以往的問卷調查和社工的走訪, 了解這些家庭最關注的方面是孩子的教育, 結合原來課題組的項目設計, 是了解外來務工家庭的生活現狀和面臨挑戰, 最後商議決定先從家庭教育方面入手, 以「T村的母親形象」 (T村的媽媽是什麼樣的?) 這樣通俗易懂的主題來實施影像發聲法。試圖從中挖掘這些母親自身的力量, 並從她們面臨的困境中找到未來社工工作的重點與方向。
2. 設定項目目標
在確定主題後, 還要設定具體的項目目標。T村的母親形象項目的目標是: (1) 了解外來務工家庭母親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 不斷增強母親們的自信和能力。 (2) 通過母親們的交流分享, 了解外來務工家庭的需要和關注的問題, 策劃後續的社會工作介入項目, 以滿足其需求和提升生活品質。 (3) 通過母親們的交流分享, 聯絡情感, 加強相互的支持, 建立起家庭互助網絡。 (4) 通過展示項目, 讓母親們用照片和自己發出的聲音向社會倡導, 關注外來務工家庭的生活現狀, 進而積極倡導有利於改善其生活處境的政策。
3. 參與者招募與培訓
因為是初次嘗試運用影像發聲法, 課題組請社工在T村宣傳本項目, 並招募自願參與者, 共有20位女性出席了項目培訓會議, 但其中有幾家來了兩位 (婆媳同時出席) 。培訓會上由項目負責人向出席者詳細介紹了項目的情況, 包括為什麼邀請您參與這個項目?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參與者要做些什麼?有哪些環節?大約多長時間?項目需要籤署的知情同意書是怎麼回事?參與這個項目會有什麼收穫?可能會帶來什麼風險?我一定要參加嗎?我可以在項目過程中隨時退出嗎?如果我對這個項目有疑問怎麼辦?等等。在向與會者介紹情況後, 可以自由提問, 當場就有17位母親籤署了知情同意書, 表示願意參與此項目。
4. 照相機分配和操作方法指導
在參與者籤署了知情同意書後, 培訓進入指導參與者如何正確使用相機的知識, 發給每個人已編寫好的操作指引, 並由大學生志願者現場示範講解, 讓參與者自己嘗試。由於項目經費的限制, 只購買了三臺照相機, 於是由社工把17位參與者分成三組, 並確定每個人拍攝照片的時間和如何交接相機。因為有些參與者以前從來沒有用過相機, 所以, 針對他們的培訓內容還涉及到如何取景, 遇到什麼情況如何處理等。
5. 明確拍照任務
根據本次的主題講解拍照的任務, 如T村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呢?你們通常會做些什麼?把好的一面和遇到挑戰的一面都可以通過拍照片顯示出來。規定每位母親拍攝10張照片, 但並沒有規定具體的內容, 全由參與者自己決定。也沒有具體規定幾張表現好的方面, 幾張是代表不好的地方。
6. 所攝照片的小組討論
參與者將相機交給社工, 由社工和課題組成員將照片下載。考慮到參與者可以出席的時間, 課題組把她們分成上午和晚上兩組, 還有個別成員完成了照片的拍攝, 但臨時回老家有急事, 沒能參加小組討論會進行照片的分享。
在小組討論會上, 課題組主持人首先感謝參與者的努力和對項目的支持, 並闡述了分享照片及感受的方法和意義。在每位參與者一一介紹其拍攝照片的過程中, 我們常常會問如下問題:
·請說說這張照片中的人以及在做什麼?
·有什麼相關的故事嗎?發生過什麼嗎?
·從這張照片中我們能發現什麼?哪些是我們的力量?哪些是我們關注的問題?
·為什麼這會成為我們的力量或我們關注的問題?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呢?
在分享和討論的過程中, 參與者由於一邊介紹自己的照片, 一邊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很容易打開話匣, 暢所欲言, 通過主持人的啟發性提問, 常常可以讓參與者真情吐露照片背後的感人故事並引起大家的共鳴和反思。小組討論會既是研究中收集信息的場所, 同樣也是社會工作介入涉及的需求評估及增能的過程。討論會在徵得參與者同意的前提下, 全程錄音以便在會後整理成為重要的研究資料。
7. 資料分析
通過收集到的照片及討論會所記錄的談話信息, 與其他質性研究一樣, 需要通過整理文本、編碼、探索討論、形成並演繹主題, 這些主題正是照片及參與者對話中反覆出現的重點。課題組也可以藉助一些質性分析軟體 (如:ATLAS.ti 7.0, NVivo等) 來幫助分析資料。
對於這些照片和談話資料, 經過整理彙編, 可以製成PPT、宣傳單張或大幅牆報, 在社區開展宣傳教育, 推動社區的改變。
8. 社區論壇
本項目組和上海公益社工師事務所聯合舉辦社區論壇, 邀請相關政府部門、學者、新聞媒體、社會組織、社區領袖及群眾代表和項目參與者與會, 向大家介紹論壇背景, 並展示了由T村媽媽們拍攝的照片編輯而成的「藍天下的摯愛——在都市的一個小角落」短片。由此引發參會者的熱烈發言和互動。社區論壇中, 參與者通過與來自政府部門、學者、社區領袖的交流, 讓大家聽到了她們發自內心的聲音, 她們對改變生活的執著與熱情, 遭遇的困境與掙扎, 讓與會者更近地走近這個人群, 同理感受她們在艱難中的奮鬥歷程, 也反思我們的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 如何為這些外來務工家庭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支持。同時, 與會者也表達了可以共同努力, 幫助改善外來人口聚居社區的生活環境和合作提供社會服務的設想和建議。由此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 社區論壇的主要目的在於創造機會可以影響政府的決策者及社區領袖, 並倡導更多的社會關注和積極的社區改變。
9. 項目評估
通過運用影像發聲法來實施「T村的母親形象」項目, 在經過一系列的程序後, 除了撰寫研究論文外, 還要對實施的項目進行評估, 如果該項目獲得某基金組織的支持, 更需要全面評估項目的效果, 並考察在影響社會政策方面的成效。
總之, 影像發聲法是一種基於參與者個人、參與者之間, 以及項目團隊/機構和所在社區共同參與社會行動, 促進社會改變的過程。通過參與者, 項目機構, 以及各種資源的投入, 達成項目所期望的微觀 (個人) 、中觀 (家庭及社區) 和宏觀 (社會政策) 層面的近期或長期目的與結果。影像發聲的項目過程邏輯模型如圖1所示。
三、思考與討論
影像發聲法作為一種參與式行動研究的新方法, 藉助「T村的母親形象」項目運作過程, 幫助我們了解了如何與社會工作介入與研究相結合, 也可以從中看到這種方法的很多優點及其局限性。
Caroline Wang曾總結了如下優點①:
(1) 使研究者和實踐者能夠獲得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這個世界。以往, 對問題的理解大多是來自研究者的觀察和認識, 他們所認為的最重要的問題可能與社區自身認為的重要問題是不相同的。而在社區需求評估中運用影像發聲法, 則基於當地居民才真正最了解自己之前提, 從他們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他們的世界。
(2) 通過強有力的工具——視覺影像, 來強調需求評估中的描述要求。視覺影像由於其形象、生動、直接、真實等特點, 通常可以給人們帶來比較大的視覺衝擊, 幫助他們描述出其感知的需求。影像發聲法是有益於溝通的好方法。
(3) 實施影像發聲法的過程能肯定社會弱勢群體的創造力和觀點。通常社會弱勢人群中有很多人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 他們在讀寫能力上存在困難。但影像發聲法可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 只要教會他們運用照相機的方法, 相信他們可以通過拍攝相片, 展示他們的創造力及觀點。
(4) 影像發聲法有利於在不同的社會和行為環境中抽樣, 比較靈活。比如, 參與者可以把相機帶到他們想去的任何地方, 如:菜場、診所、商店等地, 隨時記錄她們想要記錄的內容。這樣, 在社會生活環境更豐富和複雜的情況下, 影像發聲法可以比以往所用的問卷抽樣技術獲得更豐富和靈活的資料。
(5) 影像發聲法有利於在需求評估和項目實施兩個階段中維持社會參與。以往的不少研究在需求評估階段往往由外請專家負責, 而社區居民只在項目實施階段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參與。而影像發聲法則大大突破了這一限制, 社區居民不僅在實施項目的過程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而且還在需求評估中成為主角。
圖1 影像發聲的項目過程邏輯模型①
(6) 在評估社區需求時, 可以提供一個重新界定項目目標的方式。如T村的媽媽形象項目在進展過程中, 可以重新調整項目原來設定的目標, 如:了解母親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優點和面臨的挑戰。可能照片和討論會遠遠超出了這個單項的內容, 相應的項目目標也有重新界定的必要。
(7) 使參與者將社區中其他人的想法和故事帶入到評估過程當中。在照片中或討論時, 都可以不局限於參與者本人的經歷, 讓更多的社區信息藉助這一渠道得以收集。
(8) 可以為社區居民及他們身處的社會網絡帶來實際的好處。在拍攝照片之後, 把它們贈送給鄰居、朋友, 可以表達她們的感情、建立聯繫, 對其社區支持網絡的形成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9) 影像發聲法不僅幫助人們了解社區需求, 還可以了解社區的資源。拍攝照片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進一步了解社區的過程。不像以往的調查研究, 影像發聲可以使參與者對社區的設施、資源有更多的了解。
(10) 可以作為組織群眾的工具, 推動社區積極改變的社會行動。
當然, 影像發聲法並不是萬金油, 可以隨處使用, 也有其必然的局限性, 體現在:
(1) 個人的評價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客觀的需求評估。由於影像發聲法是由社區居民自身作為評估的主體, 即通過照相的過程, 讓她們意識到自己有怎樣的需求。然而不同的人需求並不是完全一樣的, 其中有較大的主觀色彩, 某個個人的評價是否就是整個社區的需求, 這一點是不太容易加以確定的。另外, 在拍照者對照片進行描述和闡釋的過程當中, 如何闡釋也會影響到需求界定的普遍性和客觀性。闡釋者描述什麼內容, 不描述什麼內容, 都是她進行再加工的過程。也許在這個過程當中漏掉的內容才是重要的, 但是由於闡釋者的忽略而並沒有給它以足夠的重視。同時, 我們也無法確定參與者在何種程度上會展示特定類型的視覺關注, 可能有些不太容易拍攝的照片所表達出來的主題能夠反映真實的需求, 但是卻又沒有關注到。
(2) 其結果難以得到量化的評價。項目組的成員在介紹和宣傳影像發聲的方法時, 很難去和參與者解釋這種方法能夠給她們帶來什麼好處和改變。比如在提高決策效率或者提高自尊心等方面, 要麼是一個比較漫長和中層的變化, 要麼是難以測量的結果, 因而, 在對項目的預期效果做出解釋時, 可能不會有太多的人能夠對其有合適的理解。而我們在進行最終的效果評估時, 也不太容易去評判影像發聲的方法到底帶來了哪些好處。
(3) 影響政策的局限性。由於在影像發聲方法運用的過程當中, 女性有機會通過她們手中的相機和拍出的照片同政策制定者進行交流, 但是這種交流能夠對政策的制定帶來多大程度上的影響是比較難評判的。另外, 女性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僅僅是起到了交流者的角色, 但她們終究不是政策制定者, 也沒有直接參與到政策制定的過程當中, 因而, 這個方法在哪種程度上可以達到影響政策的目標是很難確定的。
(4) 它所涉及的倫理要求。影像發聲是通過照相來記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那麼在此過程當中就涉及到了一些倫理問題, 比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和空間, 哪些是可以拍攝, 哪些不可以拍攝, 這個問題需要得以澄清。影像發聲的方法應該盡力減小參與者的奉獻而最大化他們的利益, 而這種潛在的對私有權的侵犯為該方法的運用也帶來了倫理上的困境。①
(5) 現實的情況也許不能很好地滿足方法論上的要求。相機, 是運用這一方法最主要的工具, 而對社區內的一個群體運用這個方法, 就需要幾十臺, 甚至上百臺相機, 這個成本是比較大的。這在客觀上要求, 利用這個方法進行需求評估, 需要有非常充分的資金作保證。同時, 物資的運輸也有相應的特殊要求。而這些現實的條件怎樣,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影像發聲的方法是否可行, 並應該如何加以利用。
參考文獻
[1]①Caroline Wang&Mary Ann Burris, 「Empowerment Through Photo Novella:Portraits of Participation」,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Vol.21, No.2, 1994, PP.171-186.
[2]②Caroline Wang, Mary Ann Burris, Xiang Yueping, 「Chinese Village Women as Visual Anthropologists: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Reaching Policymaker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Vol.42, 1996, PP.1391-1400.
[3]③Caroline Wang&Mary Ann Burris, 「Photovoice:Concept, Methodology, and Use for Participatory Needs Assess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Vol.24, No.3, 1997, PP.369-387.
[4]④Caroline Wang, 「Photovoice:A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Strategy Applied to Women’s Health」,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Vol.8, 1999, PP.185-192.
[5]⑤Caroline Wang&Mary Ann Burris, 「Photovoice:Concept, Methodology, and Use for Participatory Needs Assess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Vol.24, No.3, 1997, PP.369-387.
[6]⑥Caroline Wang, Mary Ann Burris, Xiang Yueping, 「Chinese Village Women as Visual Anthropologists: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Reaching Policymaker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Vol.42, 1996, PP.1391-1400.
[7]⑦Kenneth Hergenrather, Scott Rhodes, Glenn Clark, 「Windows to Work:Exploring Employment-seeking Behaviors of Persons with HIV/AIDS through Photovoice」,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Vol.18, No.3, 2006, PP.243-258.
[8]⑧Aimee Aubeeluck&Heather Buchanan, 「Capturing the Huntington’s Disease Spousal Carer Experience: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Using the『Photovoice』Method Dementi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Vol.5, No.1, 2006, PP.95-116.
[9]⑨Matt Streng, Scott Rhodes et al., 「Realidad Latina:Latino Adolescents, Their School, and A University Use Photovoice to Examine and Address the Influence of Immigration」,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Vol.18, No.4, 2004, PP.403-415.
[10]⑩Caroline Wang&Cheri Pies, 「Famil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through Photovoic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Vol.8, No.2, 2004, PP.95-102.
[11]Ellen López et al., 「Quality-of-life Concerns of African America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within Rural North Carolina:Blending the Techniques of Photovoice and Grounded Theory」,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Vol.15, No.1, 2005, PP.99-115.
[12]①Caroline Wang et al.「Flint Photovoice:Community Building among Youths, Adults, and Policymak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94, No.6, 2004, PP.911-913.
[13]②Caroline Wang, 「Photovoice:A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Strategy Applied to Women’s Health」,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Vol.8, 1999, PP.185-192.
[14]①Caroline Wang&Mary Ann Burris, 「Photovoice:Concept, Methodology, and Use for Participatory Needs Assess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Vol.24, No.3, 1997, PP.369-387.
[15]①資料參考:Social-Ecological Logic Model for Guiding Photovoice Efforts. (Robert Strack, Kay Lovelace, Toshia Davis Jordan&Anita Holmes, 「Framing Photovoice Using a Social-Ecological Logic Model as a Guide」,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 Vol.11, No.5, 2010, PP.629-636.)
[16]①Caroline Wang&Yanique Redwood-Jones, 「Photovoice Ethics:Perspectives from Flint Photovoice」, Health Education&Behavior, Vol.29, No.5, 2001, PP.560-572.
注釋
1①Caroline Wang&Mary Ann Burris, 「Empowerment Through Photo Novella:Portraits of Participation」,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Vol.21, No.2, 1994, PP.171-186.
2②Caroline Wang, Mary Ann Burris, Xiang Yueping, 「Chinese Village Women as Visual Anthropologists: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Reaching Policymaker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Vol.42, 1996, PP.1391-1400.
3③Caroline Wang&Mary Ann Burris, 「Photovoice:Concept, Methodology, and Use for Participatory Needs Assess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Vol.24, No.3, 1997, PP.369-387.
4④Caroline Wang, 「Photovoice:A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Strategy Applied to Women’s Health」,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Vol.8, 1999, PP.185-192.
5⑤Caroline Wang&Mary Ann Burris, 「Photovoice:Concept, Methodology, and Use for Participatory Needs Assess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Vol.24, No.3, 1997, PP.369-387.
6⑥Caroline Wang, Mary Ann Burris, Xiang Yueping, 「Chinese Village Women as Visual Anthropologists: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Reaching Policymaker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Vol.42, 1996, PP.1391-1400.
7⑦Kenneth Hergenrather, Scott Rhodes, Glenn Clark, 「Windows to Work:Exploring Employment-seeking Behaviors of Persons with HIV/AIDS through Photovoice」,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Vol.18, No.3, 2006, PP.243-258.
8⑧Aimee Aubeeluck&Heather Buchanan, 「Capturing the Huntington’s Disease Spousal Carer Experience: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Using the『Photovoice』Method Dementi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Vol.5, No.1, 2006, PP.95-116.
9⑨Matt Streng, Scott Rhodes et al., 「Realidad Latina:Latino Adolescents, Their School, and A University Use Photovoice to Examine and Address the Influence of Immigration」,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Vol.18, No.4, 2004, PP.403-415.
10⑩Caroline Wang&Cheri Pies, 「Famil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through Photovoic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Vol.8, No.2, 2004, PP.95-102.
11Ellen López et al., 「Quality-of-life Concerns of African America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within Rural North Carolina:Blending the Techniques of Photovoice and Grounded Theory」,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Vol.15, No.1, 2005, PP.99-115.
12①Caroline Wang et al.「Flint Photovoice:Community Building among Youths, Adults, and Policymak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94, No.6, 2004, PP.911-913.
13②Caroline Wang, 「Photovoice:A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Strategy Applied to Women’s Health」,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Vol.8, 1999, PP.185-192.
14①Caroline Wang&Mary Ann Burris, 「Photovoice:Concept, Methodology, and Use for Participatory Needs Assess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Vol.24, No.3, 1997, PP.369-38.
15①資料參考:Social-Ecological Logic Model for Guiding Photovoice Efforts. (Robert Strack, Kay Lovelace, Toshia Davis Jordan&Anita Holmes, 「Framing Photovoice Using a Social-Ecological Logic Model as a Guide」,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 Vol.11, No.5, 2010, PP.629-636.)
16①Croline Wang&Yanique Redwood-Jones, 「Photovoice Ethics:Perspectives from Flint Photovoice」, Health Education&Behavior, Vol.29, No.5, 2001, PP.56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