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翻拍自韓國劇情電影《抓住那個傢伙》。影片講述10年前發生的兒童綁架案因線索中斷而難以偵破,而同樣的手法又在另一起案件中再度重現,受害者家屬與警察共同追查案件真兇的故事.
其實這個電影呢,我覺得演員是沒什麼問題的,王千源宋佳和馮遠徵都是在打著實力牌,故事框架也是不錯的,畢竟說翻拍的電影如果不是內容取勝其實被翻拍的機會不大,要說這個電影看完之後,既沒有驚喜也沒有意外,平平淡淡就過去了,主要人物其實就三個,警察,前受害者母親,嫌疑人,只要不是警察自己作案,那兇手是誰很容易猜測,其他角色連個正臉都沒幾個,難道指望反轉嗎?
所謂懸疑片,我覺得啊,首要的是故事內容一定要比人物描述多,在任務方面不要著重對幾個人側重,這樣很容易看出來劇情是個什麼結果,毫無懸念,只有在人物參與度上,均衡,並在細節埋下伏筆才會有謎底揭曉是的恍然大悟,而內地電影在這方面做的真的很一般,小電影不說,就說請了幾個知名演員之後,很蓉蓉在主角身上過多的投入,小配角都不配成為兇手那種感覺,反正主角明星就幾個,好人壞人這就佔了兩個名額,再有一兩個流量小肉小花增加宣傳噱頭噹噹花瓶,其它人物就是明顯寫著路人甲乙丙丁,就算是再傻得人都能看出兇手大概是誰,這樣的話,對於結局的期待就會降低很多。
這部電影也是如此,王千源的警察毋庸置疑,開場就給了正義光環,鎖定結局了,而宋佳的白蘭,本身設定的角色特點就是將死之人,蒙受喪女之痛無處深遠,仇大苦深擺在那裡了,看十分鐘就明白不是兇手就是結尾要給兇手一刀同歸於盡的角色(我沒看過《抓住那傢伙》所以只針對此部電影來說),而第二起綁架案同樣是個女孩,同樣的手法,明顯模仿犯罪,馮遠徵扮演的張愛軍,出現的點就是明明白白告訴觀眾,這個人一定是兇手,還是那句話,對演員的著重描述會將劇情過早的暴露處理,80%的劇情都是警察,受害者母親,女孩外公,就3個人了,王千源的身份一早被鎖定,剩下二選一的兇手概率,又是模仿犯罪,還用想嗎?
不過要說度已於導演,我覺得在有些情節拍攝的其還不錯,就是打電話的交替切換那裡,有一定的迷惑性,十年前案件和時間後案件的切換其實也還可以,所以對於這部點應我覺得,槽點和亮點其實都不是特別明顯,要說特別精彩的部分,沒有,循規蹈矩的劇情,意料之中的結尾,出人意料的亮點也沒有,至少我沒有在這部電影裡面看到特別勾起興趣的部分,我記得我當時看韓國版《盲證》,這部電影最讓我亮眼的就是盲女依靠掛在胸前的手機遠程被指揮逃脫的地鐵追擊部分,什麼是創意,盜夢空間的亮點是最後旋轉的陀螺,山村老屍亮點是經理爬出的白衣女,掛在氣球上的屋子一定是飛屋環遊記,一部電影可能很多人看過,但是不是全部記得,能被很多人記住的點一定是特別的,缺少了這個點,電影就失去了最耀眼的靈魂,劇情很重要,但是一位的循規蹈矩只會讓藝術之路更加艱難。有時候我局的導演拍電影就像美術生考試,大家學了很多年,真的有畫的特別差的嘛,未必,同樣的技巧同樣的視角,沒有大錯但是也不夠驚豔,而吸引考官注意的,可能就是某一幅畫的某一個點,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換張臉可能就平淡無奇,但是那個微笑就是整幅畫的靈魂,拋開那個笑容,其它人畫不出蒙娜麗莎的身材嗎?那麼多人畫人物,只有達文西畫除了那個笑容,所以它成為了經典。電影也是如此,亮點在哪裡?
說了無槽點,可我還是忍不住說一下結尾,太合理化了,合理的過於刻意了,王千源又是翻滾又是攀爬的,塑料桶裡確實紅的顏料,而且非常刻意的和綠草形成鮮明對比增加視覺衝擊,我寧願你放歌空桶,王千源一撲發現重量不對,一下釋然原來白蘭只是為了引出對手,不比弄個滿是顏料的通來的情節通暢嗎?真要是個孩子在裡面,不哭不鬧可能是把嘴堵上了,也不動不掙扎?而且把白蘭設定在肺癌晚期就是在可以找合理性,因為白蘭製造了綁架,不管出於什麼意圖,犯罪事實形成了,但是白蘭是受害者啊,不能結尾弄個逃不出法律制裁的悲慘結局,真要是白蘭死了女兒還帶個手銬中國一大批觀眾接受不來這樣的結局,一看怎麼辦呢,死了總比坐牢好,好悽美博同情。但是吧,真的,結局太刻意了,我反正覺得編劇在結局上為了迎合觀眾口味。當然,還是那句話,我沒看過《抓住那個傢伙》,如果韓國版也是如此結局,只能說,亞洲人的善良不忍之心是一樣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