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影院位於水市街,記憶中很小的時候只在裡面看過一場電影《梁山伯祝英臺》,後影院毀於一場大火,僅剩門口的殘垣斷壁。
麵粉廠位於一中的北臨,初中時因為一個老範同學在麵粉廠住,常去裡面玩,還有跟著父親託馱著麥子去換麵粉,也留下很多記憶。
老酒廠生產的水仙花酒曾經名噪一時,在河北省都非常有名氣,小時候經常和父親一起去酒廠拉酒糟餵豬,那時候的酒絕對是燒酒。橡膠廠原來也是巨鹿的骨幹企業,納稅大戶。兩家企業都沒有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生存下來,改制後相繼倒閉,想起來真是可惜。
文化館的老房子還在,不過人去屋空了。對文化館最深的記憶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五猜燈謎了,每年這天文化館外都會用紙條貼滿燈謎,猜對一個可得鉛筆一根,自己使勁猜也猜不上來幾個,當時那個急啊。
當年上學時通往一中的必經之地,狹小的街道坑坑窪窪。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地勢低洼,下雨時會將半個縣城的水匯聚到這裡,流進一中內的大坑。水市街曾經也是縣城集日擺攤的地方,熙熙攘攘,真不知道這麼窄的街道是如何車水馬龍的。
天主教堂遺址位於老縣委院內,周邊是密密麻麻賣家具的商家和住戶,天主教堂的建築顯的特別又另類,據說這個建築外國人修建的,建於何時本人無從考證。
巨鹿古城位於現在城市地下五米。公元1108年,北宋大觀二年,巨鹿被洪水吞沒,神秘消失。1919年,居民掘井時發現地下古城,自此深埋地下八百多年的數萬件陶瓷和珍稀文物,源源不斷地暴露在世人面前,掀起一場波及世界各地的文物商戰。
這幅畫位於一中老院的牆上,非常有歷史了,在一中上初中時就有了。原來前面是燈光球場,打球玩鬧時總能看到這幅畫。
位於巨鹿縣城老十字街的供銷社建築,如今依然存在,這個當時地標式的建築如今早已失去往日的輝煌。
老百貨同樣位於巨鹿縣城老十字街,和供銷社對面。這個地方大概是小時候最想去的地方了,既可以買到日用百貨,又可以買到糖果,還有學習用品,整個縣城這個地方東西最全最多。
巨鹿縣城老車站對過的北關飯店,當年算是一個比較紅火的飯店了,記憶中在裡面吃過燜餅。它旁邊的雙合樓小籠包生意依舊紅火,北關飯店早已銷聲匿跡。
巨鹿縣西張莊的這棵古槐有600多年歷史,是目前巨鹿現存的最古老樹木之一。村民們已將這棵樹視為神樹,很多人在這棵樹前禱告祈福。古槐雖經歲月滄桑,依舊鬱鬱蔥蔥。
在巨鹿農村至今保留著少量文革時期修建的房子門樓,門樓上的文字帶有鮮明的是時代特點。這些文字中有:鬥私批修、百花齊放、無限風光、高瞻遠矚等。(攝於巨鹿田寨村)
這些老門樓上的繪畫稱不上精美,但同樣能想像出當年房子主人蓋房子時的精心。或文字或繪畫,都寓意著吉祥美好。(攝於巨鹿田寨)
蓮花庵位於巨鹿縣田寨村北,規模很小,只有兩名尼姑在此修行。
據說圓照寺有幾百年歷史了,一度規模很大,後來毀於戰火。2007年在釋覺慧師傅的主持下,開始了艱辛的重建,目前已經初具規模。
金閣寺位於巨鹿縣城東南8公裡堤村鄉堤村集東側。據資料記載,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佔地100餘畝,歷經唐、宋、元、明、清五朝,香火頗盛,常門庭若市。民國初期此寺成立高小,日本侵入中國後,被侵華日軍焚燒,變成一片廢墟。1987年妙儉大師參照有關歷史資料對該寺進行重修。
在巨鹿自古以來,農耕之餘,農婦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紡花織布,小時候這種記憶很多很深刻。據《西京雜記》記載:「綾出巨鹿陳寶光家」,漢朝巨鹿郡陳寶光的妻子「善織綾」,她成功革新了一種提花織機,且「異常精美」、「匹值萬錢」。可喜的是現在織布已經開始企業化生產。
這座修建於順治五年(1648),獎勵給都察御史巨鹿人張紹先的精美絕倫的牌坊,歷經數百年,日本侵略沒有倒,發洪水沒有衝倒,大地震沒有震倒,卻在文革時被人為的推倒了。目前僅存「皇恩四世」幾個字在公園內,這幾個字還是幾年前搞建築時從地下挖出,左寶珍老人修繕的。
貓頭鞋又叫虎頭鞋,全手工製作。原來巨鹿農村家家戶戶的孩子小時候都穿這個。貓頭鞋不僅易於練習走路,穿著舒適外,而且還有「驅病」、「闢邪」、能「成人」之說。早在明清時期,巨鹿民間有個傳統習俗,在姑娘出嫁時的嫁妝中,都要給尚未出生的兒女做幾雙繡有虎頭的"子孫鞋」。
火炕的離我們也漸行漸遠,這種炕取暖、做飯、睡覺三合一,非常經濟科學,小時候冬天裡在火炕上睡覺,感覺整個被窩都是暖和的。現在年輕人貪圖乾淨衛生,加上取暖設備日漸增多,如今火炕越來越少了。(圖片攝於蘇口村)
打醮是一種典型的道教文化,據說巨鹿打醮流和黃巾起義起源巨鹿有關。這種打醮儀式一般在春節農閒後舉行,規模有大有小,一般為三天,善男信女都會來祈福。1994年,西佛寨村打醮當時規模最大,中央電視臺錄製了三天。現在這樣古老的宗教儀式還有,希望有人能挖掘整理。
巨鹿道樂以其古老性、獨特性和稀缺性,非常珍貴,被業界稱為古代音樂活化石。巨鹿道教音樂演奏分靜樂和動樂兩類。靜樂在演奏時或坐或立;動樂是邊演奏邊行進,又稱道舞。一直想做一部關於巨鹿道樂的紀錄片,積累了很多素材,至今未能完成。遺憾。
在巨鹿農村很多地方還可以看到這種表面是磚,裡面是土坯的房子,全是磚蓋起的房子叫臥磚,外表是磚的叫裱磚。這和當時人條件差有直接關係。蓋房子時所有的物料基本都是自己準備的,開工一般趁農閒季節,都是找鄉親幫忙,沒有工錢,主家管飯、白面吃飽。(圖片攝於巨鹿宋莊)
巨鹿八景之一,位於嶽石鹿村南。據傳,此處有一古井,名曰「歸雲」。井旁臥一石鹿,每當天晴時,歸雲井內雲霧升騰,直入九霄,井旁石鹿常隨雲氣升降。有詩云:石鹿莊前雨氣微,停車閒看白雲歸。故人家在雲中住,一帶煙光辨是非。2009年該村村民田雪月投資五萬,重建此景觀。
上玄寺位於巨鹿縣蘇營齊石鹿村。
巨鹿集市牲口市場,至今還有牲口經紀人,經紀人為雙方搭橋,方式特殊,不是明著講價,而是在「袖裡」進行,叫做「袖裡乾坤」。其方法就是不用言語,而用手在袖裡摸。摸手的暗號是:一個手指表示一個數,至「撓六」「捏七」「撇八」「勾九」。如今牲口少了經紀人也少了。
扶條帚是一個手藝活,材料一般用xu zi苗或者高粱苗。在過去,他們走村串戶,上集趕會幫人加工條帚,掙些零用錢。過去老父親就會這門手藝,冬天會挖一個很大的地窖,在比較暖和的地窖裡幹活。現在會這個的越來越少,只有少數上了年紀的人才會。
在巨鹿縣城的角落,至今還有幾家採用土法澆築鋁鍋、鋁壺的地方。使用的原料是廢鋁,用火融化後,澆入提前做好的沙土模子裡,一個鋁鍋很快就完成了,加工一個收費20元。不過這種做法做出來的鋁鍋,是否符合健康標準,不得而知。
雙篦兒由高粱ting(長高粱的那一截秸稈)做成,一般包餃子時和涼包子饅頭時使用,雙篦兒不沾餃子皮,而且透氣,在巨鹿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原來都是自己加工自己用,現在要想用就得去集市上買了,運氣好的話能碰到。
大家都叫這個燕兒,是不是這個字我也不知道。用小米麵做成。模子放在爐火上,擦上油,把小米麵和成糊倒在模子上,蓋上蓋子,幾分鐘就會熟,小米的清香撲面而來。小時候常吃的一種食物,現在很少見了。
在春節期間巨鹿農村的各種祈福活動中,經常見到剪紙。剪紙的內容很多,寓意很廣,大多是企望吉祥避邪。
顧名思義,花餅就是用刻花紋的模子烙出來的餅。小時候經常吃這種美食,那時候模子少,經常輪流著用, 有時候天很晚了才能輪得上。一般用玉米面或者米麵做,和燕兒相比,花餅硬度高一些。現在這種美食已經很少見了,在集市上偶爾會見到。
耬是古代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或者人牽引,後面有人把扶,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今天在巨鹿常營發現這種傳統的農具。
小時候能穿上一雙新布鞋,也是一件讓人高興和感到奢侈的事情。那時候每個人一年要穿一兩雙鞋,冬天還要做手工的棉布鞋。現在各種各樣的鞋琳琅滿目,穿布鞋的越來越少了,會做布鞋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只是那輕巧舒爽的布鞋,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老紡車如今已經是罕見之物了。在過去「男耕女織」的年代,紡紗,成了很多女人畢生的「事業」。紡紗時先給紡車的活動處滴上油,調試好紡車,再將搓成鬆緊適度的細長棉條纏在錠子上,右手搖手柄,左手捻著棉條慢慢上揚,一根勻稱的細紗在長長地延伸。
又名老土布,是一種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的純棉手工紡織品,全部流程都採用手工製造。手織粗布產品的織造工藝極為複雜,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闖杼、掏綜、吊機子、栓布、織布等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