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家風不染塵,冰霜氣骨玉精神」。良好的家風、嚴格的家教,如同無聲的教誨,不僅會在言傳身教中幫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會在潤物無聲中助孩子立起人生坐標,讓人終身受益。也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巨鹿發布推出「古郡好家風」系列故事,帶您品讀優良家風故事,讓更多的人重視家庭建設。
讀完下方故事
別忘了來投上支持的一票!
01
百善孝為先,傳承好家風
巨鹿縣小呂寨鎮中大呂寨村 李路恩
中國是禮儀之邦,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家風如酒,清香甘醇;家風如茶,醇厚芳香;家風如花,芳香撲鼻。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健康發展的前提,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好的家風承載了祖輩對後代的鞭策與希望,傳承好的品德和行為,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優良之風。
孝是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的心意;孝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恩,孝更是能「時刻陪伴老人身邊」的牽掛。小呂寨鎮中大呂村李路恩、宋金鳳一家就完美傳承了「百善孝為先」的優良家風。
李路恩、宋金鳳一家幾十年前因為工作的原因戶口遷往邯鄲市峰峰礦區。參加工作幾十年,倆夫婦連續多年被評為「礦區先進工作者」稱號。李路恩父親也在礦區工作,只有母親一人在中大呂村務農,因為年紀大不想離開故土,老人一直在家務農。每年只要有時間,李路恩兄妹幾人就會回來多陪陪母親。2010年李路恩母親因病住院,不等兄妹幾人商量,李路恩夫婦毫不猶豫決定向礦區申請提前退休回家侍奉母親。因為他是家中老大,作為大哥他主動分擔起了弟弟和妹妹的負擔,撐起了這一大家。回到家中以後,因為母親患有腦梗,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消化系統功能也很不好,母親一日三餐李路恩夫婦都是將飯菜打碎給母親吃,因為母親年歲大又得病的原因,母親有時候的行為就跟小孩子一樣,有時也會著急生氣,但他都是想盡一切辦法耐心哄母親高興,從來沒對母親發過一次火。還有一次晚上李路恩出門回來晚了,母親一直等到他回來才肯安心入睡,從那以後李路恩就很少出門會在家多陪母親不讓母親擔心。
妻子宋金鳳更是對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母親每天的擦洗換洗宋金鳳都能做到一次不缺,母親雖說行動不便但是母親身上很乾淨很清爽,睡得屋子也很乾淨整潔,完全沒有一絲異味。倆夫婦也有孩子,宋金鳳有的時候也會抽出時間去照看孫子,如果幾天不見,老人就會問,「金鳳什麼時候回來啊?我想見她。」雖說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語,但是體現了老人對兒媳的依賴和惦念。
李路恩夫婦回到村裡這些年也是樂於助人,團結鄰裡,見人和藹可親,跟村民相處的也很融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路恩夫婦在對待母親的事上從來沒有過一句怨言。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這十個年頭李路恩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頭三十年父敬子,後三十年子敬父」的古話,用他的一言一行教育著子女要孝順公婆父母,團結鄰裡,尊老愛幼,也用他的實際行動為力量帶動著兄弟姐妹,做到了長兄為父更為母的好榜樣,更為中大呂村民在行孝方面做出了優秀榜樣!
孝是一種品質,一種善行,行孝與感恩是相通的,知道行孝就懂得感恩。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再後悔,願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侍奉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家庭也是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風也會使社會更和諧,願我們都能真正做到將良好家風傳承下去,讓我們的民族興旺發達,讓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
02
程氏家風---孝親愛幼睦鄰
巨鹿縣實驗中學教師 程麗婷
疫情期間,被迫宅在家中。老父隨弟居住,雖相隔不遠也難見上一面。心中惦念也只能電話中問聲安好。弟弟知道我們心中牽掛,常在家庭群中發布一兩張照片,報個平安。近日又發兩張照片,並附言:小時候父親為我理髮,現在我為父親理髮。照片上年近八十頭髮半白的老父,圍著護巾,笑眯眯低頭端坐。弟弟手持電推子,儼然大理髮師派頭。旁邊剛理完髮的小侄子,精神抖擻,嬉笑顏開,忙著拍照助威。
我跟姐姐給弟弟點讚。誇他手藝不錯,有希望晉升家屬院義務理髮大師傅。弟弟笑眯眯地說:「好呀,特殊時期理髮館不開門。啥時候叔叔大爺們能在小街裡活動了,我這義務理髮館就開張。」看著這樣的情景,心中莫名的感動。我看到「孝親愛幼睦鄰」程氏家風在弟弟身上的傳承。
說起程氏家風,必先說到爺爺。爺爺是典型的中國式農民。一生正直厚道勤勞。他的為人處事作風影響著程家一代代的人。爺爺孝敬長輩,盡職盡責。聽父親講,爺爺有兄弟姊妹五六個,但老奶奶一直是爺爺一人奉養,爺爺也從無怨言。我們幾個孫子孫女更是跟爺爺感情深厚。兒時一個記憶深刻的溫馨場景就是:每日晚飯後,一點如豆的油燈下,爺爺端坐在桌旁高椅上,雙目微閉。我和弟弟一邊一個,坐著小板凳,趴在爺爺膝頭,仰頭看著爺爺,聽爺爺講小哪吒,三俠五義等一日一節如說評書般娓娓道來。後來爺爺九十多歲了,我們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有時為討爺爺歡心,還會說:「爺爺,再說個故事吧!」小傢伙們也湊趣,笑著喊著,老爺爺講故事啦!爺爺一邊笑呵呵地說:講了好多遍了,沒有新故事啦!一邊又開始了,小哪吒大鬧東海……
在與鄰裡鄉親相處方面,爺爺更是我們的典範。爺爺是村裡出名的能人,心靈手巧又勤勞肯幹。過去農村建房。都是木頭檁條,上鋪椽子,然後覆上蘆葦編制的葦席,我們那裡叫「笆」。爺爺是編笆高手。編出的笆,花紋細緻精美,結實耐用。父親說我們村七十年代後建的房子,屋頂的笆基本上都是出自爺爺之手。那時候並沒有打工給工錢一說。全是鄉親情誼,義務幫忙。爺爺毫無怨言,有求必應。常常編笆一蹲四五個小時,連口水都顧不上喝。
舊時農村講究自給自足。自己種棉花紡花織布做衣。紡車上的錠子若是不直了就紡不出好線。剪子不快也難裁衣。半條街誰家錠子彎了,剪刀鈍了,都來找爺爺。我兒時記憶中。爺爺奶奶家外門從不上鎖。家裡沒人,只管把要修理的東西放下就是。正晌爺爺在地裡忙農活。下晌回來,看到院裡土牆上插的錠子剪子,抽個空就給拾掇好了。人們有空來瞧,一看收拾好了,不用吱聲拿走就成。後來大家就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院裡土臺上,左邊放的是等待修理的東西,爺爺看見了就知道是自己的活計,抽空就給修理啦。右邊兒放的是修好的。主人家來看,東西還放在左邊,那就再等等。放在右邊了,那就說明又能正常使用了,也不必說客氣話,拿走就成。
爺爺老啦!村裡蓋房也改用預製板了,紡棉花的也少之又少了。父親承繼了爺爺的衣缽。常為大家做的事是寫春聯兒和理髮。
父親上過師範,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每逢春節,鄉裡鄉親各拿一卷紅紙過來。父親早備好了筆,研好了墨。拿出抄滿春聯兒的筆記本兒,念給鄉親聽,直到鄉親聽到最滿意的那句吉祥話為止。我常做小幫手,幫著將紅紙展開,鋪好。寫好字後,拿到寬敞處晾乾。至今回想起兒時過年的喜慶勁兒,必少不了那鋪滿屋地紅紅火火的春聯。最終春聯被鄉親們笑眯眯地拿走。然後就是滿街滿巷,紅紅火火的新氣象。
父親理髮,第一次居然還在上小學,才十一歲,為他同學理髮。我表示驚嘆,父親說人家要求簡單,短了就行。十幾歲,父親就開始為爺爺理髮。然後漸漸手藝成熟,鄰裡鄉親都來登門相求。我笑著讚嘆,那個年代父親主宰了我們村的時尚潮流啊!父親笑著說「可不!不是流行啥我就推啥頭。是我會推啥頭就流行啥髮型。」哈!哈!哈!弟弟從小都是父親給推頭。直到長大了,愛美啦,開始上理髮館。父親的孫子外孫們,都是父親給推頭長大的。小孩兒們也怪。一進理髮館兒就哇哇大哭。爺爺給推頭,只要給塊雪糕,就乖乖坐著,不哭不鬧。
想起這些。我又翻出女兒小時候姥爺給推頭的照片。跟小女兒講述家風傳承的這些往事。女兒聽得入神,忽然問我:「媽媽,舅舅會理髮,你呢?」「我?!」除了上班外,就是做一家老小的煮婦,實在是沒有能拿出手的一技之長。苦思冥想,眼前一亮。問女兒,還記得春節前咱倆一塊兒掃胡同嗎?好,咱倆來個約定。每逢節假日,咱就給咱胡同也過過節。做不了別的。咱就做個義務清潔工!
03
學習奮鬥一家人
法院 崔慧卿
六十年來,三代人一脈相承,秉持「勤學重教、自強奮鬥」理念,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家庭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家風,促使家庭成員在各自崗位上努力體現人生價值
——題記
2002年8月,崔慧卿一家在全縣讀書學史知識競賽中榮獲第一名。時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崔寶玉,親自給他家頒獎併合影留念。縣委授予他家「巨鹿縣十佳讀書家庭」榮譽稱號,巨鹿晚報以《快樂讀書一家人》為題對他們一家人開展讀書活動的情況進行了報導。近二十年來,一家人在良好的家風的鼓舞和薰陶下,相互溫暖,相互激勵,在家庭建設和幹事創業上邁出新的步伐。
(一)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師範學校畢業後,崔慧卿的父母一直從事教育工作。他們以從教為榮,忠誠教育事業,誨人不倦,安心在農村教書育人。那時,他們所在的學校是複式教育。其中,母親所在小學是五級複式,即五個年級就一個老師,既要分年級授課,又要一人承擔所有的課程。他們邊教學,邊學習和積累,內容涉及到文化、體育、音樂、書法等。他們視教學為己任,竭盡全力,一絲不苟,精心上好每一節課,把豐富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們。他們既當嚴師,又當慈母,把一腔深情和全部的愛,傾注給「祖國的花朵」,使一茬茬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當時學校沒有桌椅,他們常常自己動手,用土坯、磚頭、水泥板壘成臺子當課桌,大汗淋漓地給學生們創造學習條件。在歌聲與歡笑中,一棵棵幼苗茁壯成長,他們所教的班級在公社(鄉鎮)統考中總是名列前茅。
崔慧卿的父母十分重視子女教育。七十年代,公職人員工資微薄,他們既要贍養雙方老人,又要撫養五個子女,日子緊緊巴巴。他們堅持訂閱報紙刊物,為子女們提供精神、文化食糧,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內容。從那時起,讀書學習成了他們家的風氣。慧卿上小學時,父親勒緊腰帶,不惜「重金」買了一套科學知識讀物《十萬個為什麼》。這套書,使子女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現在八十歲的他們,還保持著讀書、看電視文化節目的習慣,並同大家分享、探討。讀書學習,成為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
(二)
1985年中專畢業後,崔慧卿在縣委辦公室工作。在家庭氛圍薰陶下,他將上大學作為青年階段人生的目標。通過自學和進修,一鼓作氣取得大專和本科文憑,之後又通過了河北大學法律專業的自學考試。1996年考入法院,他更加注重業務學習和鑽研。父母的教育,法院工作的職責操守,無聲地鄭重地告訴他愛崗敬業。他致力於在平凡瑣碎中追求完美,在默默奉獻中彰顯卓越。這些年來,上級為他記大功一次,二等功、三等功、嘉獎各兩次,另外,他受到國家級獎勵兩次,省級獎勵兩次,市級獎勵十幾次,榮獲縣優秀共產黨員、綜合治理先進個人、優秀幹警、首屆年度法制人物等榮譽。2006年他任刑庭庭長以來,刑庭一直保持著省、市「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榮譽稱號,榮獲集體三等功三次,被評為全縣政法系統先進集體。邢臺中院《法官風範錄》一書以《攀登》、邢臺中院微信公眾號以《2019 歸零再出發》、縣委政法委微信公眾號「法制巨鹿」以《寬嚴相濟懲犯罪 公正司法護人權》、巨鹿晚報以《一個普通法官的追求》、《公正司法 為黨增光》為題,對他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報導。
崔慧卿的愛人張要文,出生於教師家庭,在巨鹿中學任教。她心地善良,熱情爽朗,好學上進。經過持之以恆地努力,取得了音樂和中文專業大專學歷、音樂專業本科學歷,夯實了知識基礎。她業務上精益求精,獲市首屆學科骨幹教師、市優秀團務工作者、市首屆校園杯藝術表演大賽優秀輔導教師、市中小學音樂優質課、市百節優質課等榮譽。熱心公益,利用音樂創作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她創作譜曲的巨鹿中學校歌《參天樹》、大麓國學館館歌《薪火相傳》等廣為傳唱,《農行讚歌》入圍「大美農行」原創歌曲大賽全國前30名。她連續多年為我縣重大節日文藝演出編排和主持節目。2019年,她導演拍攝的快閃《我和我的祖國》,被「學習強國」採用轉發。她現為高級教師,市、縣兩級政協委員,2014年至今,入選河北省中小學教師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評委庫。
(三)
崔慧卿的雙胞胎兒子崔豪、崔壯,入學後就讀於巨鹿縣育紅小學。在學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下,他們得以健康、茁壯成長。兩人多次獲得全縣知識競賽第一名,雙雙獲得育紅小學首屆十佳少年,被河北省少工委授予「燕趙文明好少年」榮譽稱號。在小學和中學,都是班幹部。初中期間,巨鹿電視臺製作了專題片對他倆的事跡進行宣傳報導。兩個人均在學生時期入黨,大學期間都任學生會主席團幹部,崔壯還任學院學生黨支部書記。
崔豪大學畢業後,在邢臺路橋建設總公司工作。九年來,先後參與邢臺七裡河、高鐵新區、邢衡高速、遷曹高速等多項省市重點工程建設。從施工員、資料員迅速成長為項目經理、總工等項目工程管理人員。長期工作在施工一線,野外作業多,工作強度高,工作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堅強樂觀,善於鑽研,在工程建設中推廣應用透水路面、彩色路面、路基共振夯實、鋼組合橋梁、裝配式建築等多項全國領先的公司專利技術。同時堅持學習深造,提升專業知識、技術儲備水平,攻讀在職研究生,考取了工程碩士學位。兩次獲得邢臺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嘉獎,2018年度被評為邢臺市交通運輸局優秀黨員。
崔壯在中國石油大學學習期間,作為學生幹部,圓滿地組織了各種校級大型活動。他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積極參加專業技能比賽,多次獲得一二等獎。畢業後,就職於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在這家全球頂尖的石油勘探企業,負責北鬥導航定位系統應用推廣的技術研發和技術支持工作,研發測試、培訓指導、安裝調試、解決現場難題,哪裡有需要、哪裡有困難,他就衝鋒支援到第一線。他謹記家訓,志在四方,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
崔慧卿的女兒崔詩曼,今年大學畢業。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和薰陶,她尊敬老人,崇尚科學,愛好學習,積極進取。爺爺奶奶和父母的愛,化為她的學習動力;親情,化為她立志成才的激情。兩個哥哥,為她樹立起閃光的標杆。大學期間,熱愛集體,樂於奉獻,同時任教學信息委員會宣傳部部長、學生會學習部部長。她努力學習,成績突出,年年獲得一、二等獎學金,兩次獲得單科獎學金,獲得優秀新生、三好學生、優秀團員、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新道杯」全國大學生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優秀獎等榮譽。她在以自己的小小燭光,照亮個人充滿無限可能的美好前程。同時,也默默傳承著前輩留下的文明家風。
(張志波)
04
韓潤德:文化延續的傳承人
寒(韓)門出學子,恰好對號「文化之家」出身的韓潤德。韓潤德,80後年輕職工,在縣市場監管局辦公室工作。從小愛好學習,善於思考,崇尚讀書。懂得讀書明是非、曉事理道理,用書理指導生活。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優異,大專畢業於河北保定質檢管理學院。學無止境。參加工作後,學習勁兒不減。八小時之外,堅持讀書看報,關注時事政治。下班到家後,習慣捧書讀一段,那怕是幾行或者幾頁。案頭常堆著書,就連廁所裡也放滿各類書刊,信手沾來。珍惜時間,科學利用,自我管控,持之以恆。早起點、晚睡點、飯前飯後讀一點、加班加點寫一點。「讀書猶如吃飯,一天也離不了。」讀起書來,愛不釋手,如饑似渴,形成習慣。經過三年的自學,最近攻讀完了大學本一課程,領取了夢寐以求的畢業證書。讀書之餘,拜師張筱雲練習書法。他時刻勉勵自己以學潤德,以學增智,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無獨有偶。韓潤德讀書習慣的養成,源自祖父和父親對文化的延續傳承。韓潤德祖籍張王疃鄉南花窩村。祖父韓振海,生前是全鄉有名的文化人。韓潤德老爺爺常年扛長活,打零雜,省吃儉用,供養爺爺上完高校。16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屬三七年前老黨員),經常參加地下組織活動,幫助黨組織傳遞信息。在一次執行任務過程中,被敵人發現,不幸被捕入獄。期間,韓潤德祖母去獄中探視時,其祖父再三叮囑她,一定要保存好咱家多年珍藏的書籍,教育孩子上好學,多讀書、讀好書,並把這一家風世世代代傳下去。所幸我黨革命同志及時採取措施,從刑場中日本鬼子的砍刀下營救了回來。
韓振海回到家後,當了一輩子村長、支書,解放前後始終支持村裡文化教育事業,關心下一代人的成長。辦夜校,請先生,發展新黨員。憑的是他有文化,當時上級多次推薦南下任職,因家裡上有老,下有小,又因村裡事務離不開,沒有前去。有一年春季,省委派水利廳祁處長來村調研老漳河水利工程。韓振海的一手文字彙報,文雅樸實,條理清晰,言簡意賅,引起祁處長的高度關注。
「你貴姓?」
「東北風!」(寒冷的寒,諧音是「韓」)
「你叫什麼名字?」
「記不清!」(韓振海,字:汪洋;號:「老忘」)
「我平生去過很多地方,從來沒聽說過這麼奇怪的名字?」。祁處長滿臉詫異地說道。
經過旁邊「文化人」解釋,祁處長頓時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來,隨之翹起大拇指,讚嘆老韓文雅風趣,真不愧是村裡的文化人。
韓潤德的父親韓懷亭,從小聰明伶俐,善於動腦,喜愛繪畫,博覽群書。文革期間,考入邢臺師範學院。看到錄取通知書,韓潤德祖父高興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騎著自行車將兒子送達邢臺入學。自此,韓潤德父親抓住學習良機,刻苦學習並掌握文化知識點,以優異的成績,領取全家人第一張紅彤彤的大專畢業證書。由於韓潤德父親在校期間熟讀四書五經、資治通鑑以及唐詩宋詞、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等,愛好琴棋書畫,多才多藝。畢業以後,被分配到當地中學任教,後在我縣多個部門任職。1993年調任巨鹿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韓潤德三叔韓懷芳大專畢業後,與其兄經歷相同,最後任職縣衛生局局長;韓潤德的二叔高中畢業後,也曾多年擔任村中民辦教員。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文化的傳承是通過一個一個故事來理解世界,用故事解釋自己的經歷,用故事同他人聯繫在一起。韓家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以人化文,在文化之家的大家庭環境之下,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以使大家有共同追求的理念。用「誠信」品質感染人,用「嚴謹」的作風培育人,用「團結」的文化鼓舞人,用「爭先」的思想改善人。韓潤德守護韓家文化之家的根脈,酷愛讀書,不負韶華,以身作則,傳續文化的家風。
韓潤德三叔的女兒韓潤偉,畢業於巨鹿一中,是年作為邢臺市的文科狀元,考入北京大學工商行政管理系。現在國家水利部擔任團委書記。
韓潤德三叔的兒子韓潤廣,畢業於巨鹿一中,考入天津南開大學自動化系,現在北京中央軍委總後勤部擔任營長。
知識改變命運,品德決定未來。巨鹿縣關工委出版的一本書,由關工委主任閆敬嶺撰寫的《育子寶典》,為他教育培養後代人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受益匪淺。韓潤德兒子、他二叔的二孫子正在衡水二中高中就讀。其二叔的大孫子,在北京交通大學就讀。其二哥的女兒,在邢臺學院就讀本科。二哥的兒子,在石家莊郵電學校就讀,7月份即將畢業。韓潤德的三個外甥也均畢業於醫科大研究生、金融等國家重點大學。
按照韓家家規,兒子娶妻,女兒出嫁,結姻成親都要首選文化人。韓潤德的三個姐姐都是國辦教師,父親選擇的女婿個個都是文化人,他們都在我縣各個部門工作。
百善孝為先。韓家另一條家規就是對待老人「欲孝必先順」理念。所謂家和萬事興,環境造人才。韓家四代人,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尊老愛幼,互相學習,互相激勵,互相鞭策,以文化人,形成習慣,代代相守。
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堅持文化自信,弘揚文明品行,守護文化根脈,記住民間鄉愁,是時代的呼喚,是歷史的使命。筆者相信,韓家世代延續的文化,必將能、也一定能夠世代相傳,不斷提升文化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培養和造就更多的合格者和接班人。筆者更希望,通過這篇文章,這一家風可以呈「星星之火燎原」之勢,蔓延至整個社會。
(王平群)
05
家風伴我成長
巨鹿縣委黨校 潘冰雨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從古至今,每戶人家都會 有自己家的家風家訓。也許是代代相傳的、也許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良好的家風在家人的薰陶下慢慢變成我們的習慣,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去。
我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他們不會用文字語言去具體概括家風是什麼,更多的是言傳身教,我們做子女的總能從他們的身上看到許多良好的精神並深深影響著自己。
我的爺爺奶奶有三個兒子,父親是家中老大。當時結婚比較早,母親說:「早年間,爺爺奶奶帶著二叔在外做生意。因為家庭條件不富裕,我們和爺爺住一個院子,三叔跟著我們家一起生活。雖說日子拮据,一家人也其樂融融。後來父親和母親起早貪晚的拉土把門前的大坑墊土夯實。由深到淺,由淺到平,無數汗滴的垂滴滲透到宅基的土地之中,才建成了我們現在的家。父親年輕時幹活很拼。為了養活一家老小,他在工地上幹活,閒暇時候就自己學習修收割機、拖拉機。學手藝,他很認真,肯賣力氣,總想多掙些錢貼補家用。
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好似一個陀螺一樣,每天不停地旋轉,不停地工作。那時他跟著村子裡的打井隊去幹活,每月回來一次。記得每到父親回家的那天,我都會早早的等在門口,眼巴巴的盼著他回家。打井隊上沒有活時,他就買了一輛三輪車,每天和母親開著三輪去周圍的村莊或者出縣去買那種老被褥和棉花賣。我曾經也和父母一起出去過。炎炎夏日,父親開著三輪車,我與母親坐在旁邊的副駕駛座位上,早出晚歸的走著顛簸的小路去買棉花。看著父母與賣家協商價格、淌著汗水費力的裝車,那一幕,我看在眼裡,刻在心中。我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等自己長大了,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就這樣,父親默默奮鬥了許多年還幫襯著二叔、三叔都成了家。我想這就是父親的責任與擔當吧!他一個人撐起一個大家庭,為一大家子人操著心。他真是我心中頂天立地的英雄!
如果說父親教會我責任與擔當,那麼母親更是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我的母親是我最敬佩的人,是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小時候我總是大大咧咧的,走路不看路經常會摔倒。母親不是安慰我反而是教導我說: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在哪裡跌倒了要學會在哪裡爬起來,不能埋怨自己面前的路不平坦,只能責怪自己走路不穩當。經過磕磕絆絆的鍛鍊,自己走路變得非常穩健了。
在我記憶中,母親更是一個賢惠又堅強的人。她孝敬父母、和睦鄰裡,家裡做了什麼好吃的便會給鄰居送去一些。爸爸有一段時間身體不好,不能幹重活,家裡的農活由母親一個人擔了起來。父親脾氣急,那段時間眼看母親很累,他急在心頭,經常為自己不能幫助母親而感到無助與焦急。母親不但沒有與他爭吵反而是更加包容。母親經常對他說:「你是整個家的頂梁柱,你好好恢復就是對我最大的幫助。」母親默默陪在父親身邊,陪他一起鍛鍊慢慢恢復。母親每天都會把家裡收拾的乾乾淨淨。奶奶身體也不好,母親還要每天給奶奶送飯,噓寒問暖用行動詮釋了堅強、勤奮、善良、孝順…鄰裡經常會誇讚母親,聽到對母親的誇讚,奶奶的臉上也經常會掛著滿意的微笑。當我看到這樣的情景時,心裡總是有一種感動,我真為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而自豪。
一個家庭,有了好的家風,才能有好的家教,才能使孩子們長大成人,從而才能為社會做貢獻,才能成為社會正能量的踐行者。培育優良的家風不用好大喜功,從細微處著眼,從點滴小事做起,讓好家風變成無言的教導代代相傳。
持續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爭創省級文明縣城!
創建省級森林城市 共建生態宜居家園
發布權威資訊 關注百姓話題
歡迎關注【巨鹿發布】
縣委、縣政府唯一官方公眾微信
巨鹿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馬羚 張小梅 馬倩倩
編審:胡良川
平臺
▲
點上方綠字,進入巨鹿人的網上購物社區~
原標題:《這些巨鹿人「家事」被傳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