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中秦軍如何才能反敗為勝?

2021-01-14 騰訊網

現在形容一個人不顧一切地做一件事情叫「破釜沉舟」,這個成語來源於項羽,他率兵渡過漳河,為了斷絕將士後路以便同秦軍決一死戰,他下令把煮飯用的鍋(釜)砸爛,把渡河用的船(舟)鑿沉。士卒上下一心最終戰勝了秦軍。

然而,被擊敗的秦軍並非沒有取勝的機會。

首先先介紹一下雙方的將領和軍隊數量。

秦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王離將軍(王翦之孫)率領,人數有十多萬,主要的任務是圍攻巨鹿城。另一部分由章邯將軍率領,人數約二十萬,負責押運糧草,從距離巨鹿幾百裡遠的棘原源源不斷地通過河流、甬道向王離軍輸送糧食。

項羽聯合諸侯一同救趙,各路諸侯兵加起來在人數上應該跟王離軍差不多,但從戰鬥素養上看,諸侯聯軍遠遠遜於秦軍。再加上之前章邯成功彈壓了各地叛軍,導致諸侯都對秦軍有了恐懼。

雖然距離巨鹿很近,但諸侯都指望著別人先上去救援。畢竟自己手上就這麼點家底兒,拼光了可就全沒了。

這個時候,項羽卻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主動進攻秦軍。

這一下把秦軍的部署都打亂了,原本章邯是準備先擊潰巨鹿城中的敵人再設法將城外的諸侯軍逐個擊破。項羽的主動進攻,而且是發了瘋似的主動進攻讓原本放鬆警惕的秦軍遭到當頭一棒,很快就敗下陣來。

項羽趁機切斷了糧道,遠在棘原的章邯是個狡猾的將領。他在遭到項羽的進攻後保守地選擇了撤退,因為他並不了解此時項羽軍的戰鬥力。這樣一來,包圍巨鹿的王離軍就處於項羽和諸侯軍、巨鹿守軍的三面包圍中。

原本怯戰的諸侯軍經過項羽的這麼一次成功的突襲,也變得士氣高昂。項羽的進攻相當於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之後就是諸侯軍夥同項羽軍一起將王離包了餃子。

史記這麼記載: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可見秦軍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章邯的退卻,導致王離腹背受敵。後面的諸侯群起「包餃子」的劇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要是當時章邯沒有退卻,而是派出少量騎兵去偵查項羽。也許在得到騎兵偵查得到的消息後,章邯不會丟下王離不管。當章邯得知項羽兵少時,最好的選擇就是主動聯繫王離,讓王離放棄圍城同章邯一起圍攻甬道的項羽軍隊。

這樣一來,項羽的部下即使再勇猛也難以招架如潮水般的敵人,最終崩潰。

而一旁作壁上觀的諸侯軍又會陷入兩難,救援項羽就意味著要同數量佔有絕對優勢的秦軍野戰。沒有城牆的依託,諸侯軍斷然不敢主動進攻,畢竟就這麼點家底。

等到秦軍殲滅了項羽主力後,繼續圍巨鹿城。由於有項羽主動進攻失敗的教訓,諸侯肯定連主動進攻的念頭都沒有了,諸侯聯軍作鳥獸散去。

秦軍勝利。

相關焦點

  • 巨鹿之戰,走下神壇的項羽
    一談到巨鹿之戰,我們都會想起一個成語,叫破釜沉舟;總之,其他諸侯都是打醬油的,只有項羽一個人敢想敢幹,只有他最牛叉,他一個人就搞死了王離的20萬軍隊!感覺打一場仗,似乎就是主角的降龍十八掌打出來,幾十萬人就全死了,這不是童話故事是什麼?要知道項羽面對的不是水貨,而是大秦王朝的正規軍王離20萬、章邯率領的常勝軍20萬!這支軍隊可是橫掃六國的虎狼之師!
  • 盤點中國歷史上五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巨鹿之戰項羽威震四方
    1、巨鹿之戰(項羽對戰章邯、王離)巨鹿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07年12月,是秦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對秦軍主力的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交戰的原因就不做贅述了。秦軍主將章邯、副將王離,擁兵40萬人。項羽殺了主將宋義後,直接指揮的軍隊有5萬人,另外各諸侯國還有十餘萬援軍在巨鹿周圍,但是不敢與秦軍交戰。項羽渡過黃河以後,破釜沉舟,親率9000江東子弟兵與秦軍前鋒王離的10萬人交戰,9戰9捷,以人類戰爭史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勇氣擊敗了數十倍的敵人,贏得了滅秦戰爭的最關鍵的一場勝利。
  • 項羽擊敗秦軍真的靠「破釜沉舟」?
    ►作為中國古代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充滿種種看似匪夷所思的奇蹟,摔鍋砸碗燒船,幾萬楚人打掉秦軍幾十萬,如此不可思議,其實應了一句老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再經典的戰術要成功,心智手腕必須有,但硬實力才是根本。
  • 英布就是項羽的影子,巨鹿之戰的首功應該是他的!
    英布的軍隊啊,早期打的比較順利,他們一路北上,打敗了幾支秦軍隊伍。那時候秦二世派非常善戰章邯對付起義軍,陳勝的大軍被壓制,秦軍一度勢頭強了起來。陳勝不能雄起了,項梁和項羽叔侄的起義隊伍很快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們不斷打擊秦軍,成為各路起義隊伍中最耀眼的一顆星,很多人紛紛投奔項梁,這其中也包括劉邦的隊伍。
  •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戰國時期的魏國有一部分精銳,就是雄霸中原的魏武卒。曾在吳起的率領下,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 宜陽之戰:秦軍重創韓國,成為秦國一統六國的裡程碑
    然後,秦大舉攻趙,取中都、安邑;攻楚,取漢中。至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時,秦已東擴至今宜陽、澠池西部。在秦惠文王去世後,即位的秦武王致力於向中原之地擴張,這成為宜陽之戰爆發的重要原因。對於宜陽之戰來說,是秦國和韓國爭奪宜陽之地的戰役。此戰,秦軍先後投入10萬人,而韓國也派出10萬大軍前往宜陽防禦。那麼,問題來了,宜陽之戰的結果如何呢?
  • 伊闕之戰中,白起為何能大敗兩倍於秦軍的韓、魏聯軍?
    提起戰國名將白起,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傷亡慘重的長平之戰,而其實,白起的成名之戰是伊闕之戰。這一戰中,白起斬首24萬,這個數據就和長平之戰中斬首45萬一樣,數據可能存在作假,但仍舊讓人心驚。白起的活動期基本都集中在秦昭襄王時期,也正是這對君臣對秦國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 為什麼說「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因為項羽打破了秦軍的百年神話
    因此,在商鞅變法後的100多年裡,秦軍少有落敗的情況,那時的秦國的對外作戰記錄,大多是斬首X萬、X十萬的字眼;少有的落敗情況,也不是慘敗、潰敗,比如趙括之父趙奢揚名立萬的閼與之戰中,秦軍遭受突襲後傷亡過半,但殘部仍能頑強撤出戰場;在各國圍攻下而失敗的邯鄲之戰,絕大部分秦軍都成功地撤離,並且在經過短短幾個月休整後再度出擊趙國
  • 《大秦賦》之王翦家族:王翦、王賁、王離最終結局如何?
    當然,在最新的劇集中,秦滅六國之戰終於開始了。在《大秦賦》中,王翦依然是秦始皇消滅山東六國的重要助手。而在歷史上,王翦、王賁父子聯手消滅了山東六國中的五個諸侯國。換而言之,除了韓國之外,秦國消滅另外五個諸侯國的戰役,都有王翦、王賁父子的身影,也即王翦父子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在此基礎上,等到秦始皇嬴政正式建立秦朝後,王翦的孫子王離,繼續為秦國效力。
  • 肥之戰為何會讓李牧功成名就?上次秦軍被全殲還是近400年前事?
    秦滅六國之戰四百年後肥之戰,無論是規模還是戰果,都不如崤之戰近四百年後的肥之戰,其實只是史料中一場並不起眼的戰鬥,在秦始皇本紀中,這一年只是一掠而過:「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齝定平陽、武城。」未提失敗之事,而在趙世家中,記錄的肥之戰,相對來說比較詳細,趙世家記載道:趙謬幽王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在趙世家中,記錄了肥之戰,但對於這一戰,他只說卻之。
  • 【淝水之戰】你知道發生在哪裡?答對有獎....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不少以少勝多的戰例,雖說法不一,然巨鹿之戰、昆陽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無疑是載入史冊的五大戰例
  • 秦軍如此強悍,為何劉邦能殺進鹹陽,當時名將蒙恬,王翦在哪裡?
    蒙恬被殺之後,他帶領的30萬秦軍,就交到了副將王離的手裡。秦末大亂的時候,王離帶著這些軍隊平叛亂軍,在趙國他遇到了項羽,和項羽的楚軍打了巨鹿之戰,項羽以少勝多全殲王離的秦國精銳部隊。等於蒙恬的這些軍隊,都被項羽給打敗了或者是收編了。
  • 城父之戰——二十萬秦軍傾覆下皇帝雄心的踉蹌
    李信者,戰國末年秦國之名將也。生卒年不詳的李信首次以王翦佐將的身份出現在史官的記載之中,在北擊燕國的戰役中立下大功,並且憑藉著騎兵的高機動性追擊燕王、燕太子,迫使其獻上太子丹的頭顱乞降而名震天下,遂得到了始皇帝的欣賞。然而,始皇帝對此寄予厚望,李信心中也是躊躇滿志,打算率領著二十萬秦軍建立未有之功業。
  • 攖其四合之兵鋒,攘關東六國群起蜂盜,大秦最後的將星:少府章邯
    早在秦始皇時期,便大肆修建阿房宮、驪山墓、萬裡長城而多集聚犯刑之徒進行勞動改造,由此薈萃了這些潛在的兵源。可首當其衝的是章邯準備如何統率這支成色繁雜的軍隊,如今天下劇變,人有異心已成常態,如何能夠控制軍伍不譁變,還能夠戰勝來犯之敵?要知道陳勝不就是因為遠戍誤期罪當一死而起兵造反的麼,可見刑徒當中懷怨者並不在少數。
  • 歷史上有名的3大猛將,最後一名能力戰百人!
    而且對於兵家的形勢也是非常的了解的,關於項羽,最著名的戰爭就是楚漢戰爭和巨鹿之戰。那麼當時項羽在巨鹿的那一場戰役之中是,完全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可以說,在項羽的帶領之下,當時的隊伍是所向披靡。項羽的隊伍在巨鹿,推翻了秦軍的主力。那麼也是為直接推翻秦朝,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為什麼當時的項羽會被稱為西楚霸王,這是有據可依的。在這裡呢,我們將當時巨鹿之戰的具體情形向大家簡要介紹一遍。
  • 50歲秦始皇駕崩時,48歲劉邦的事業剛開始,他如何做到7年稱帝的
    劉邦是如何做到用如此短的時間當上皇帝的呢?秦始皇死了,給了劉邦出頭的機會秦始皇50歲的時候駕崩了,繼位的是無能的秦二世,這時候大秦統一了13年的時間了,還有兩年秦帝國就亡國了。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人都加入到反秦的大軍當中。
  • 秦朝覆滅的原因不止暴秦:秦始皇埋下兩個隱患,百萬秦軍去了哪?
    僅僅15年,百萬秦軍原地消失,這在很多人眼裡像是個未解之謎。但是其實仔細查看史書裡的蛛絲馬跡,人們就會發現秦軍並不是原地蒸發的,而是南北並進,執行一項偉大的任務:開疆拓土。 秦始皇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的群山——百越。他向貴州及兩廣地區的百越政權用兵,前後花了七八年,調軍50萬徵服了古中國的南方邊境。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巨鹿之戰成就了項羽,也貢獻給我們兩個成語
    另外就是項羽的橫空出世,秦始皇南巡到會稽山時,人群中看熱鬧的他,看的興起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這哥們兒的性情、膽魄可見一斑,那時他才二十三歲。大秦帝國到了秦二世手裡已經風雨飄搖,幸好這緊要關頭,糊塗的他難得做了個聰明的決定,起用章邯。此人確是個軍事天才,殺陳勝於下城父,滅魏咎於臨濟,破項梁於定陶。
  • 秦魏陰晉大戰中,秦國傾50萬之眾開戰,卻被吳起帶5萬人完虐
    凡戰之要,必先佔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吳子兵法》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案例有很多。淝水之戰、巨鹿之戰、三國三大戰役皆是以少勝多。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陰晉之戰,在魏國與秦國之間發生。當時聲勢浩大,雖然它在《史記》中未有記載,可是在《吳子兵法》中卻有著詳細的記載。《吳子兵法》就是這場戰役的重要人物吳起所著。
  • 怎樣才能反敗為勝?有個心法一直有用
    今天我們來解決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做到反敗為勝?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向歷史上最難反敗為勝的情況學習。讓我們把視線放回1984年,當時英特爾的核心存儲器業務,不斷在虧損,管理者格魯夫需要決定是否關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