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父之戰——二十萬秦軍傾覆下皇帝雄心的踉蹌

2020-12-28 漫漫行旅路

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列傳》

戰國末年,隨著天下諸侯國實力強弱盛衰的變化,崛起於西戎之地的贏秦之國固然在明眼人看來已經是統一天下的不二人選,但歷史統一的客觀規律如此,個人的感性情感卻難以接受。

就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利用「遠交近攻、分化拉攏」等謀略周密部署統一六國的戰爭的同時,關東六國的有識之士也在積極四處奔走、呼號,尋求各自國家存亡之道。

號稱「帶甲之士百萬」的楚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公元前225年,先後滅亡韓、趙、魏三國並大敗燕國的秦國轉頭便將統一天下的兵鋒指向了自名將白起攻破郢都、遷都壽春而實力也就大不如前的楚國。在經歷了一番激烈的唇槍舌戰之後,雄心壯志的始皇帝出於培養後繼者以及勢力平衡等因素選擇了他所欣賞少壯派傑出人物——李信

李信者,戰國末年秦國之名將也。生卒年不詳的李信首次以王翦佐將的身份出現在史官的記載之中,在北擊燕國的戰役中立下大功,並且憑藉著騎兵的高機動性追擊燕王、燕太子,迫使其獻上太子丹的頭顱乞降而名震天下,遂得到了始皇帝的欣賞。

然而,始皇帝對此寄予厚望,李信心中也是躊躇滿志,打算率領著二十萬秦軍建立未有之功業。不願楚國滅亡的老將項燕卻讓這位年輕的將領見識到了現實的殘酷和無奈。

公元前225年,以秦將李信、蒙恬為統帥的二十萬秦軍揮兵南下。鑑於秦楚邊境多為平原、無險可守的李信,篤定楚軍必將集中兵力於汝河兩岸利用河流地形來阻卻秦軍的進攻。

於是乎,二十萬秦軍尚且兵分兩路。一路由蒙恬率領,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面進攻楚軍。而另一路則由李信本人率領,從汝河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從而採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楚軍,聚而殲之。

沒成想,眼光老辣的項燕並沒有跟著秦軍的思路進行著布防。

同年,勞師遠徵的秦軍反而在汝河兩岸撲了個空,只得擊破一些零零散散的小規模楚軍部隊。心中疑惑之際,李信還是硬著頭皮繼續從汝河南下遠徵,並進而分軍攻佔了平輿、寢城,大敗楚國留守部隊,然後渡過潁水東進。

與此同時,項燕率領楚軍主力卻不計一地一城之得失,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和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的情報徘徊在秦軍主力附近,等待著破敵的大好時機。

「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史記·七十列傳·白起王翦列傳》

而就在秦軍分兵東進之時,項燕抓住了這一大好時機。

將門出身的項燕以秦軍轉變進軍方向,孤軍深入為由,立即率楚軍主力,日夜兼程急進,追擊李信率領的秦軍,給秦軍以沉重打擊。秦軍不敵,被迫向城父附近的蒙恬駐軍靠攏。而楚軍亦乘勝猛追,三晝夜戰鬥不息。

等到李信率領的餘部排除萬難趕到城父時,早已做好準備的楚軍主力同樣趁著秦軍勞累、彼此接應的大好時機大破秦軍大營,連斬七位僅次於將軍的都尉!連李信本人也只得在蒙恬的接應下倉皇地帶領秦軍餘部逃回秦國。城父之戰也就成為秦統一戰爭中宜安之戰後,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雖說勝負乃兵家常識,而秦國自秦穆公赦免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大將以來就很少了過度處罰敗軍之將的傳統,但在那個名將輩出、兼併戰爭日益趨緩的大落幕時代,失去始皇帝信任、同時又可能是出生寒門的李信自此也算得上是徹底銷聲匿跡了。

哪怕同為秦國的少壯派代表人物,就在蒙恬、蒙毅兄弟仍活躍在秦二世時期天下大亂的舞臺上,而後繼者章邯更是成為帝國擎天之柱時,曾經名震天下的李信不僅是生卒年不詳、沒有自己獨立的史冊篇章,還僅僅是作為一個附庸在《史記·七十列傳·白起王翦列傳》中被「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一筆帶過。

不過,在那個大動蕩時代,能夠平平安安地過完一生又何嘗不是一種福分。

看完,還不點讚關注?茫茫人海,以後你可就再也遇不到我了哦!

相關焦點

  • 結果二十萬秦軍被坑
    然而,王離戰敗的消息已傳到了朝廷狗皇帝秦二世耳裡,他三翻兩次派人來罵章邯道:媽的,連個小小的趙國都拿不下,你是咋整的?章邯滿腹牢騷,但也無可奈何。實踐證明,牢騷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真險啊,幸虧多學了兩招防身之術,不然又成了趙高的一盤菜。司馬欣一回到章邯處,就對章邯哭訴道:「趙高真他媽的不是東西啊,如果我不是逃得快,早就成為他的刀下鬼了。章將軍呀,現在朝廷被他掌控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今天我們如果戰勝了,他肯定嫉妒您;如果戰敗了,則必死無疑。戰是死不戰也是死,將軍你要考慮清楚啊。」
  • 王翦—破楚之戰
    李信說:「二十萬就差不多了。」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卻說:「二十萬人攻楚必敗。欲勝必六十萬不可。」秦王暗嘆:「王翦老啦!」秦王遂命李信為大將軍,蒙恬為副將,率兵二十萬伐楚。王翦則託病歸鄉養老。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攻下平輿(今河南平輿北)直指壽春(今安徽壽縣,楚國新都)。楚王拜項燕為大將,率兵二十萬,水陸並進,於城父(今河南寶豐)迎戰李信。
  • 巨鹿之戰中秦軍如何才能反敗為勝?
    秦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王離將軍(王翦之孫)率領,人數有十多萬,主要的任務是圍攻巨鹿城。另一部分由章邯將軍率領,人數約二十萬,負責押運糧草,從距離巨鹿幾百裡遠的棘原源源不斷地通過河流、甬道向王離軍輸送糧食。 項羽聯合諸侯一同救趙,各路諸侯兵加起來在人數上應該跟王離軍差不多,但從戰鬥素養上看,諸侯聯軍遠遠遜於秦軍。
  • 長平之戰後,為何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軍隊近乎全滅的趙國
    為什麼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近乎全滅的趙國呢?當時在贏得長平之戰的空前勝利後,白起準備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畢竟當時秦軍的士氣高漲,而趙國又是處於空前虛弱的狀態,此時不滅趙國何時滅。可惜的是,範雎跳了出來,他對秦昭襄王說道:此時的秦軍經歷了長平之戰,已經非常疲憊了,再打下去不好,不如撤兵,然後讓趙國割地求和。秦昭襄王一聽,有點道理,再者說如果真讓白起一舉拿下趙國,功高蓋主啊!
  • 宜陽之戰:秦軍重創韓國,成為秦國一統六國的裡程碑
    在秦惠文王去世後,即位的秦武王致力於向中原之地擴張,這成為宜陽之戰爆發的重要原因。對於宜陽之戰來說,是秦國和韓國爭奪宜陽之地的戰役。此戰,秦軍先後投入10萬人,而韓國也派出10萬大軍前往宜陽防禦。那麼,問題來了,宜陽之戰的結果如何呢?一首先,秦武王即位後主張出兵三川,聽取了樗裡疾的建議,使甘茂為大將,發兵五萬,攻取宜陽。
  • 堪比廉頗的趙國名將,曾打破了秦軍不敗神話
    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果不其然,在後來的長平之戰中,趙王啟用趙括換下廉頗,指揮四十多萬趙國軍隊與秦軍決戰,結果輕敵冒進,落入秦國武安君白的圈套之中,最終趙括死於亂軍之中,趙軍四十餘萬大軍全軍覆沒,邯鄲城內幾乎是家家戴孝。
  • 伊闕之戰中,白起為何能大敗兩倍於秦軍的韓、魏聯軍?
    提起戰國名將白起,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傷亡慘重的長平之戰,而其實,白起的成名之戰是伊闕之戰。這一戰中,白起斬首24萬,這個數據就和長平之戰中斬首45萬一樣,數據可能存在作假,但仍舊讓人心驚。白起的活動期基本都集中在秦昭襄王時期,也正是這對君臣對秦國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 如果由韓信統領趙軍,兵仙決戰人屠,長平之戰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在濰水之戰中,韓信水淹龍且統領的二十萬楚軍精銳,從而在戰略上,使漢軍從戰略防禦改為戰略進攻狀態;在垓下之戰中,韓信以十面埋伏計策最終逼的楚霸王項羽於烏江自刎。因此,韓信被後世奉為「兵仙」、兵家四聖之一。以韓信的取得一系列戰績,稱得上「兵仙」稱號。
  •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戰國時期的魏國有一部分精銳,就是雄霸中原的魏武卒。曾在吳起的率領下,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 肥之戰為何會讓李牧功成名就?上次秦軍被全殲還是近400年前事?
    首先,肥之戰並不是李牧功成名就之戰,在肥之戰以前,李牧已經功成名就。其次,在肥之戰以前,秦軍並不是全勝。最後,在肥之戰以前四百年,秦軍的確遭遇了歷史上唯一一次全軍覆沒之戰。以下,逐條進行說明。秦晉崤之戰崤之戰,秦軍唯一一次被全殲的戰役肥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秦軍唯一一次被全殲的戰役,叫做崤之戰,發生於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從時間上看,的確相差了將近四百年,這一點,題主說的並無問題。崤之戰是秦國和晉國發生的一場大規模決戰,秦國的國君是著名的秦穆公,晉國的國君是當時還未摘孝的晉襄公。
  • 項羽擊敗秦軍真的靠「破釜沉舟」?
    ►作為中國古代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充滿種種看似匪夷所思的奇蹟,摔鍋砸碗燒船,幾萬楚人打掉秦軍幾十萬,如此不可思議,其實應了一句老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再經典的戰術要成功,心智手腕必須有,但硬實力才是根本。
  • 秦國最慘烈的「將相之爭」:導致白起自盡,20萬秦軍傷亡!
    在這場最慘烈的將相之爭中,可謂沒有贏家,並且還損秦銳士二十萬,推遲了秦朝的建立時間。 一 首先,秦國最慘烈的「將相之爭」,發生在白起和範雎之間。一方面,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名將, 「兵家」代表人物。另一方面,範雎(?
  • 歷史上的邯鄲之戰,比《大秦賦》中所描繪的要更加殘酷和精彩
    近日,「大秦帝國」系列的最新一部《大秦賦》(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正在熱播之中,該劇以演員精湛的演技以及精良的服化道廣受好評。這部電視劇的開篇便是以秦趙邯鄲之戰作為開始,展現了宏大的戰爭場面,給人以十分震撼的視覺衝擊。
  • 為什麼說「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因為項羽打破了秦軍的百年神話
    中國的項羽、西方的拿破崙,都是現象級的「怪傑」,即不符合常理的BUG般的存在,因此歷經百世,仍讓人聞之而生畏;況且,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諡號形形色色、字眼無所不用的皇帝多達數百人,而公認的配得上「霸」這個字的,卻只有項羽一人,幾乎是一個VIP級別的BOSS,這在絕對權威的皇權體制下
  • 白起真的坑殺了趙國降兵40萬之多?
    可以說是白起的強大戰力讓秦國牢牢坐穩了秦帝這一座位,而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在長平之戰中一舉擊垮併吞並趙國(秦國最大的對手)。在中國古代戰爭史最為震撼人心的便是長平大戰,秦軍以步兵為主力的兵團,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把趙軍團團圍住,並且始終牢牢圈住趙軍的突圍,最後逼得二十餘萬趙軍放下武器,堪稱為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經典之戰。
  • 透過大秦賦,看看歷史上真實的邯鄲之戰
    不過劇中開篇的邯鄲之戰只是為了給公子異人的回國和與趙姬母子的失散做劇情鋪墊之用,並未對這場戰役的進行全面的描寫。實際上,歷史上的邯鄲之戰是一場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的戰爭,此戰中出現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也發生了許多歷史典故,許多我們至今耳熟能詳的成語都出自於此,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場戰爭的詳細經過。
  • 【不叄說秦】邯鄲之戰:沒有勝利者的戰爭(下)
    長平之戰,趙王君臣並沒有展現出必勝的意志,五國對它缺乏信心;如今秦軍圍困了三年仍沒能拿下邯鄲,這卻使諸侯們悄然心動:與其坐等秦國滅趙、實力繼續膨脹,不如助趙國解圍,這樣秦國被擊敗後,短時間內會無力東進,脫險的趙國同樣無法構成威脅,數十年前的燕齊之戰正是如此,這個雙輸的結局對弱國們是最有利的。       戰國後期最波瀾壯闊的合縱就此展開。
  • 晉國名將先軫取得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勝利,為何最終主動自殺?
    先軫是晉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先後為晉國贏得了與楚國的城濮之戰和與秦國的崤之戰,輔佐晉文公成為一代霸主,但因為對晉襄公將秦國的三名將領歸還而對晉襄公不敬,自己脫下頭盔和鎧甲而衝進狄軍中戰死,捨身盡臣節,這樣的死著實震驚了世人。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名之戰。此戰中他帶領秦軍突襲強行,連拔五城,斬首韓魏兩軍24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的材士步兵與魏國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戰中被一掃而空。史書中對伊闕之戰的記載十分簡略,僅以短短二十來字將一場斬首24萬、拔城5座的大戰一筆帶過。然而這一戰正反映出了白起戰爭藝術的最大特色。現在我們只能根據白起的寥寥數語,來復盤這驚心動魄的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