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列傳》
戰國末年,隨著天下諸侯國實力強弱盛衰的變化,崛起於西戎之地的贏秦之國固然在明眼人看來已經是統一天下的不二人選,但歷史統一的客觀規律如此,個人的感性情感卻難以接受。
就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利用「遠交近攻、分化拉攏」等謀略周密部署統一六國的戰爭的同時,關東六國的有識之士也在積極四處奔走、呼號,尋求各自國家存亡之道。
號稱「帶甲之士百萬」的楚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公元前225年,先後滅亡韓、趙、魏三國並大敗燕國的秦國轉頭便將統一天下的兵鋒指向了自名將白起攻破郢都、遷都壽春而實力也就大不如前的楚國。在經歷了一番激烈的唇槍舌戰之後,雄心壯志的始皇帝出於培養後繼者以及勢力平衡等因素選擇了他所欣賞少壯派傑出人物——李信。
李信者,戰國末年秦國之名將也。生卒年不詳的李信首次以王翦佐將的身份出現在史官的記載之中,在北擊燕國的戰役中立下大功,並且憑藉著騎兵的高機動性追擊燕王、燕太子,迫使其獻上太子丹的頭顱乞降而名震天下,遂得到了始皇帝的欣賞。
然而,始皇帝對此寄予厚望,李信心中也是躊躇滿志,打算率領著二十萬秦軍建立未有之功業。不願楚國滅亡的老將項燕卻讓這位年輕的將領見識到了現實的殘酷和無奈。
公元前225年,以秦將李信、蒙恬為統帥的二十萬秦軍揮兵南下。鑑於秦楚邊境多為平原、無險可守的李信,篤定楚軍必將集中兵力於汝河兩岸利用河流地形來阻卻秦軍的進攻。
於是乎,二十萬秦軍尚且兵分兩路。一路由蒙恬率領,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面進攻楚軍。而另一路則由李信本人率領,從汝河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從而採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楚軍,聚而殲之。
沒成想,眼光老辣的項燕並沒有跟著秦軍的思路進行著布防。
同年,勞師遠徵的秦軍反而在汝河兩岸撲了個空,只得擊破一些零零散散的小規模楚軍部隊。心中疑惑之際,李信還是硬著頭皮繼續從汝河南下遠徵,並進而分軍攻佔了平輿、寢城,大敗楚國留守部隊,然後渡過潁水東進。
與此同時,項燕率領楚軍主力卻不計一地一城之得失,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和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的情報徘徊在秦軍主力附近,等待著破敵的大好時機。
「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史記·七十列傳·白起王翦列傳》
而就在秦軍分兵東進之時,項燕抓住了這一大好時機。
將門出身的項燕以秦軍轉變進軍方向,孤軍深入為由,立即率楚軍主力,日夜兼程急進,追擊李信率領的秦軍,給秦軍以沉重打擊。秦軍不敵,被迫向城父附近的蒙恬駐軍靠攏。而楚軍亦乘勝猛追,三晝夜戰鬥不息。
等到李信率領的餘部排除萬難趕到城父時,早已做好準備的楚軍主力同樣趁著秦軍勞累、彼此接應的大好時機大破秦軍大營,連斬七位僅次於將軍的都尉!連李信本人也只得在蒙恬的接應下倉皇地帶領秦軍餘部逃回秦國。城父之戰也就成為秦統一戰爭中宜安之戰後,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雖說勝負乃兵家常識,而秦國自秦穆公赦免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大將以來就很少了過度處罰敗軍之將的傳統,但在那個名將輩出、兼併戰爭日益趨緩的大落幕時代,失去始皇帝信任、同時又可能是出生寒門的李信自此也算得上是徹底銷聲匿跡了。
哪怕同為秦國的少壯派代表人物,就在蒙恬、蒙毅兄弟仍活躍在秦二世時期天下大亂的舞臺上,而後繼者章邯更是成為帝國擎天之柱時,曾經名震天下的李信不僅是生卒年不詳、沒有自己獨立的史冊篇章,還僅僅是作為一個附庸在《史記·七十列傳·白起王翦列傳》中被「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一筆帶過。
不過,在那個大動蕩時代,能夠平平安安地過完一生又何嘗不是一種福分。
看完,還不點讚關注?茫茫人海,以後你可就再也遇不到我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