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抖音世代的《中國觀察報告》

2021-02-14 臺北女孩看大陸
本文有點標題黨。請務必閱讀完整。本文約4200字,勞您花費八分鐘。這篇起源於一次與朋友的聊天。該位可愛的九零後臺灣小朋友,無可救藥的一中一臺論,無可救藥的...無感化可能。然而就在忘記多少時日前,迷戀上了大陸肖姓知名藝人,自此有了攻破口。肖姓藝人唱愛國歌曲,能理解;肖姓藝人之代言品,能買得起還是得買的;肖姓藝人如果對她喊話「回歸吧同胞」,那...這位臺灣小可愛有點動搖了。該臺灣小朋友身為肖姓藝人臺灣粉絲站的熱血一員,跟我科普了臺灣新世代追「中星」之心得。本文一些地方不用大陸明星,是因為比起陸星,小年輕們往往更強調自己追「中國明星」。我笑他們「在追中星中恨中」。突然想到,我好像沒有認真觀察過這批人。我對他們往往又敬又怕,臺灣很多成功的youtuber都是這年齡段,他們敢於表達,但我又感覺他們對許多嚴肅議題只有情緒。臺灣的抖音世代──出生於1995到2005之區間,使用抖音、IG,認為臉書過時,也就是歐美常說的Z世代,這一代成長過程中有B站、抖音。大陸的娛樂文化對他們的影響超越其他年齡段,同時對於「政治上的中國」反抗力度又是所有年齡中最強烈。幾年前我在公司雜誌寫過一篇「小鮮肉統一兩岸」,我始終認為對臺喊話說詞老掉牙是一回事,人選又是另一回事──兩岸一家親,找王一博喊遠比找老官員說有用嘛。然而,過去我的觀察對象與周遭,同齡人與1990至1993之間為多。昔日我請喝咖啡的這些學弟妹們,大多已畢業,他們已適應了中國大陸,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默默融入北京成為苦命北漂中的一員。許多人跟大陸室友合租、養貓、偶爾曬曬雲遊四海的成果。拚多多、九九六,轉發各種大陸社會熱點。只有在逢年過節,才會從他們朋友圈中看到比較多的臺灣味──搶機票,或是「終於回臺灣了」幾個字。於是,我把目光轉向更年輕、更早就受大陸電視節目「感染」的抖音世代。我設定的年齡層是「最老」也只能是22歲大學畢業(也就是1998年或更小,足足比我小十歲)。在請各路人馬「貢獻」這批童男童女給我時,碰到了第一個問題。「兩岸現在這麼可怕,有點敏感耶。」童男童女這樣回答,且不只一人有這疑慮。於是我給這幾位年輕人做了心理建設,在此也得告知在看文章的各位幾點重要事項。一,別舉報,本篇還原臺灣青年心聲,沒有太多政治正確,實在不舒服者儘快關上。二,近期我逛遍了年輕人的論壇,也做了一點實際訪談。但這也謹代表我個人之觀察心得,若您有實際接觸或觀察經驗,歡迎留言。本公眾號的關注者中有部分是兩岸相關從業人士,這篇寫予各位交流。若您對臺灣有興趣,願意一讀,那更是榮幸。

還是得老調重彈,講一下陸劇崛起的故事。

 

在數年前,臺灣最初興起陸劇潮,是步步驚心與甄嬛傳,彼時我常聽見的說法是「看陸劇僅能看古裝劇,因為兩岸文化多少有差,大陸現代劇不會符合臺灣人胃口」──這說法在2017年「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網上熱播時被打臉。該原著小說成為臺灣網絡書店銷售第一,某次出差回臺北的我看到一家咖啡店以劇名為蛋糕名稱。

 

在2011陸劇潮初始,再到2017年大陸現代劇在臺灣的慢慢熱門,與此同時是大陸綜藝的興盛,「臺劇沒落,陸劇興起」在媒體上不斷出現。在這段時間比較偏綠的三立電視臺,開始推出「華人電視劇」,也就是從過去主打的臺灣劇,到「全體華人共同的華劇」。有一段時間,「華劇」一詞頻繁被人提及。

 

2017後越來越少人提到「陸劇潮」這一說,因為這成為一個正常的選項,根本不用刻意去說──若說韓劇和韓國綜藝是主流,陸劇,大陸綜藝,也算是正常選項的「次主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臺灣影視圈確實努力做出好劇本,拍出一些突破以往尺度的好作品,「華劇」一詞逐漸消退,「臺劇重現榮光」之說重回主流。

 

自然,與此同時大陸明星也在臺灣熒幕不斷出現,2015年之後鹿唅、TFBOYS在臺灣火起,論壇上陸續有人會在明星板塊討論大陸明星的八卦(比如這些明星來臺拍戲,是不是用工作證)──在這一時期,也就是2016、2017甚至是2018年時,用「大陸明星/陸星」稱謂的仍然算主流。

 

在那之後兩岸民間更政治對立,但軟實力這一塊的影響完全沒有消除。在2020年7月,論壇上有了「中星版」──在這一時期,使用「中國明星」者已經遠遠超過「陸星」。甚至若有人用「陸星」,還會被糾正「是中國明星」。這種「糾正現象」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沒發生過。

 

語言是非常神奇的。在我這一年代,使用大陸、中國大陸或中國,其實跟統獨藍綠沒有太必然的關係,我們更常混著用。有同齡的朋友到上海後以為大陸人不喜歡被稱「大陸」,所以都說中國,直到被同事糾正後才恍然大悟。

 

但是在抖音一代的語境中,講出「中國」確實有種政治上的劃分,更算是一種政治防衛,甚至會使一些人去糾正令一些人。這一代的「政治覺悟」,啟蒙得比我這一代還早、還要激烈。

 

他們更早地接受來自對岸的軟硬實力影響,他們更早受影響,也更早開始有防衛意識。然而,心理上防衛意識,在人人用淘寶的年代,是否防住?還是一邊防衛一邊繼續著便利的生活?

 

以及,對他們而言,「中星」真的完全等同韓星嗎?

能把看大陸劇,視為「追韓劇」嗎?認為是的請舉手──在那時大陸古裝劇熱播時,這是我北大畢業論文焦點訪談的其中一題。而在座的十位臺灣受訪者(與我同齡)的反應,只有一個馬上舉手,有幾位都是想了一下,才緩緩舉手。你能把大陸人(或是各位口中的中國人)視同等同於韓國人之外國人嗎?你能把「中國明星」視為等同於韓星嗎?「追大陸明星,跟追外國明星一樣」,這個認知,是真正這樣想多一些,還是政治防範多一些?我問了我訪談的抖音一代這些問題(他們基本都稱大陸明星為中國明星),但對於「中國明星/中國影劇等於外國影劇」這一點全都存在猶豫。有人給我的解釋是,會說「追大陸明星等同於喜歡外國明星」,是因為近年兩岸老是喜歡拿「天然獨一代看大陸電視劇」說嘴,他們對這個反感,想強調「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故有這樣的說法。但普遍認為,文化和語言相同,臺灣是受到文化產業直接影響的第一波人,也確實讓這個「政治上的他國」很難直接被視為「全然的外國」。其中一位在北京讀書的1998年受訪者說,當初他跟同學開玩笑,要到北京「留學」──說完這個詞他和朋友都笑了,因為自己知道「留學」一說挺奇怪的,跟去韓國、日本不太一樣。「追中國明星和追韓國明星差不多,我和朋友會這樣說,往往是因為鄙視鏈的關係──追歐美明星、日韓明星,或是電視劇,似乎比追中國的『正當』一些。所以我們更想強調政治歸政治,明星影視是另一回事,你可以說是一種合理化。」「當然,我們也是用這個告訴自己,中、臺灣是不同的。」其中一個小年輕這樣說。而這大致也符合我對年輕一代輿情的感受。而這些小年輕也都認為「看中國該把政治(政府)與人民分開看待」──我這一代提中國大陸,比較多是整體概念,但抖音一代因為使用抖音、甚至用微博B站,更傾向表態「對大陸人(中國人)沒意見,有問題的是政治」。這一點,與我同齡的大陸朋友可能認為是無知或笑話,但就是真實。因此,他們也能很坦然接受綜藝上的臺灣參賽者被打上「中國臺灣」,或是自己粉的明星各種愛國表態。我從年輕一代的表態中看見文化的確實影響力。可以肯定的是,你會因為追星而對大陸城市有個大致認識(追肖某的至少認識重慶),也很可能因為追星把對岸「去極端化」(不會多喜歡,但不會蠢到相信對岸人民飢寒交迫),這就是軟實力之影響──儘管一再告訴自己「對岸要吃了臺灣」、「兩邊不同」。天然統世代,這篇文章是在2017年時一位臺灣學者所寫,那時有一些迴響,自然也有不少訕笑。我本來認為「天然統」太言過其實,然而在我觀察各社交媒體的輿論、又做了一些談話後,有了一點新心得。統,若用「支持祖國統一/支持政治統一」為唯一的統一解釋,那麼完全沒戲(而這是兩岸網民第一直覺反應,所以都認為天然統一詞荒謬)。但臺灣一代一代,已經發生變化。其一,「中國與美國」在信息傳播上之重要性已經差不多(都是強國),而且傳播的內容涵蓋各方面,科技、醫學、經濟、生活就業、文化出版──臺灣新聞上都是些獵奇的「大陸尋奇」,但臺灣沒多少年輕人看新聞和政論節目(頂多就是網絡新聞,但那些新聞大家也知道準確性存疑)。大眾主要是從油管或短視頻上獲取新知。而這些平臺上涉及「中國」的內容,比如戲劇、手機遊戲、工作就業等等,數不生數(當然有正面有負面)──這些的影響力遠超過網絡新聞。相比之下,我這一世代,媒體對中國大陸之報導多以經濟和軍事為主。我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都認為美國為毫無質疑的老大,且我們成長時期是真的只能透過「新聞」來認識對岸──新聞上要嘛是「陸客沒素質」,要嘛是「軍事威脅/經濟崛起」。身邊有大陸朋友至今還在說,因為臺灣政論節目/新聞太亂七八糟了,臺灣年輕人對大陸才如此負面,在我這一代這是事實,但現在不太準確。其二,承上所述,抖音世代不只用抖音,追星族用微博,還有不少B站用戶,比起奇怪獵奇的大陸新聞、或是「中國經濟」這種老論調,他們關注的更是偏軟的文化層面。若長期觀察臺灣社交媒體,不難發現,他們的用語與B站等大陸用戶的用語已經無縫對接。幾年前我做新聞時,還整理過兩岸用語大不同之表格,現在看來已經可以作廢。許多詞語就算這些小年輕不用,也完全能看懂。偶爾論壇上會有「現在中國用語好多」、「警惕中國用語侵入臺灣」這種論調,但一下子就過了,大家繼續使用。其三,綜合以上,比起我這一代,抖音世代基本比較能直面「對,中國影響力對我們挺大」之現實(當然也會同時強調,韓國也大,美國也大)。但另一方面,對於政府的「防火防盜防中國」之舉措也表示贊同。我在與受訪者的接觸中(雖然人數很有限),都有種感覺,比起他們「恨中國/厭惡中國」,我感受到的是他們真正討厭的,是那些無奈的現實。有一個受訪者在我掛電話之前跟我說,其實如果他是「中國人」,他現在也會討厭臺灣,在兩岸上也會是急統派(這位受訪者並非親藍,抖音一代幾乎沒有親藍者)。討厭現實,但還是得繼續生活。討厭對岸,抖音和B站還是極好的。我們的生活,從來都是在跟人交流下建立起來的。政治上的中國、文化影響力下的中國、以及自己所粉過所遇見的「中國人」...這些,誰能完全區隔誰?許多東西攪在一起,最終兩岸,誰能完全不受誰影響?誰又能全然區隔誰呢?

這篇我寫的快吐血,還不打賞嘛!

相關焦點

  • 十年解讀中國公益《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20)》發布
    日前,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公域合力管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協辦的《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20)》發布暨十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20)》由中國扶貧基金會資助,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康曉光教授、公域合力管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馮利博士共同撰寫,是《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系列的第十本。《觀察報告》在建立慈善研究框架、打通傳統慈善與現代公益,透視中國慈善的系統結構,及梳理公益慈善的時代特徵等方面,進行了獨到的觀察和思考。
  • 特別關注:中國臺灣轉讓定價報告將採三層架構編制
    )應G20國之要求,所制定發布的報告,藉以防杜跨國企業的避稅行為。三層架構報告將更利於稅局查稅中國臺灣賦稅署署長吳自心日前於中國臺灣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舉辦之「BEPS臺灣暨全球最新發展趨勢」研討會中提及,中國臺灣賦稅署已針對2014
  • ABC新聞 |《2019年度中國演藝明星公益觀察報告》正式發布
    繼《2018年度中國演藝明星公益觀察報告》在2019年發布後,2020年11月9日,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丁俊傑教授
  • 2020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是什麼在塑造中國慈善?
    《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20)》是中國扶貧基金會資助、中國人民大學公益創新研究院、公域合力管理諮詢所著的《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出版的第十本報告,本年度報告旨在回顧十年來中國公益慈善領域的發展變化,為政策制定者和關心、參與中國慈善事業的研究者、實務者、捐方和社會公眾,提供一幅概要性全景圖和未來發展趨勢判斷。
  • 瑞銀:泰國和臺灣地區或將進入美國的匯率操縱觀察名單
    據瑞銀集團(UBS Group AG)說,泰國和中國臺灣在符合美國財政部制定的所有標準後,可能會被列入美國的匯率操縱觀察名單。瑞銀的分析顯示,2017年從美國監測名單上撤下來的中國臺灣和泰國現在都符合這三項標準。這兩項都沒有包括在美國財政部1月份的調查結果中。包括Rohit Arora和Teck Quan Koh在內的瑞銀策略師在7月21日的一份報告中寫道:「泰國和中國臺灣的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理所應當上榜。」
  • 在臺灣做網紅有何不同?——《海峽兩岸新媒體觀察2019》聚焦網紅商業
    1月3日,《海峽兩岸新媒體觀察2019》在海峽兩岸新媒體創業大賽頒獎典禮上發布。  該報告系東南網旗下海峽新媒體研究院於2019年第四季度啟動的研究項目,內容分為環境、生態和數據三個部分,以兩岸新媒體領域當下熱點的網紅商業為著眼點進行觀察研究。  報告以臺灣地區新媒體數據為主,與大陸對應數據進行適度比對。
  • 【中國新聞網】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北京香港澳門上海臺灣已進入第...
    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專家座談會後合影。孫自法 攝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26日在北京發布最新完成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顯示,2017年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處於初等發達國家行列,中國34個省級地區中,北京、香港、澳門、上海、臺灣已進入第二次現代化。
  • 美國會報告揚言提升AIT級別,國民黨「立委」:將給臺灣帶來風險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天行】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USCC)1日發布2020年國會報告,用了大量篇幅談論臺港議題,粗暴幹涉中國內政。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是美國政府2000年10月通過國會授權設立的,負責監督和調查所謂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國家安全和貿易問題;成員由兩黨國會議員任命,每年發布年度報告,被認為是美國國會、白宮決定美中政策的重要指南。12月1日, USCC發布長達587頁的年度報告,聚焦美中戰略競爭、大陸兵力投送與遠徵能力以及臺灣與香港等多項議題。
  • 臺灣學者:臺灣對中國大陸貿易擁有巨大順差,說明其依賴高度臺灣
    2020年1至10月,中國大陸對臺灣出口482.12億美元,自臺灣進口1,613.43億美元。亦即今年前十個月,臺灣對中國大陸享有的貿易順差就高達1,131.31億美元。此前,中國國臺辦發言人稱「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程度卻越來越深。
  • 融合嘻哈頒獎典禮盛大舉辦 中國首份說唱大數據觀察報告重磅發布
    同時,國內知名青年研究機構青年志基於QQ音樂聽歌大數據在頒獎典禮上聯合發布了《中國說唱青年秘密圖鑑》,成為中國首部說唱大數據觀察報告。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說唱盛典,現場匯聚了中國最頂尖的說唱音樂人,他們和超過110萬通過QQ音樂獨家直播收看了頒獎典禮的用戶一起,共同見證中國嘻哈文化騰飛發展的時刻。
  • 「2019年美國軍力指數報告」談及臺灣:大陸統一臺灣目標從不曾改變
    【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今日公布「2019年美國軍力指數報告」,該報告聲稱,「與臺灣交往法」通過後,未來幾年美軍訪臺人數與層級可能會顯著增加。但中國大陸從未放棄「武統」,隨著解放軍現代化,中國大陸對臺採取軍事行動的能力正在升高。
  • 臺灣少年司法制度考察報告
    鑑於臺灣在少年立法、少年司法方面均與大陸有較大區別,本報告將從少年事件處理法、少年法院、少年保護處分制度、少年警察、臺灣檢察制度五個方面入手,結合此次參訪的相關機構依次進行介紹,以期充分展現考察團所見到的臺灣少年立法、司法體系,為海澱區完善未成年人案件配套工作體系與未成年人犯罪社會化幫教預防體系提供參考。
  • 臺灣真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廢柴」嗎?|2017上半年臺灣移動網際網路報告
    Cheetah Lab基於獵豹移動大數據平臺libra數據、廣告主調研結果以及第三方數據數據,集結成《2017上半年臺灣移動網際網路報告》,從數據角度為讀者解讀臺灣移動網際網路現狀,觀察維度覆蓋移動硬設備、行動網民行為偏好、移動數字廣告、廣告主偏好等。
  • 《2020報告|網絡劇綜節目觀察》:愛奇藝綜藝56億有效播放穩居全網...
    《2020報告|網絡劇綜節目觀察》:愛奇藝綜藝56億有效播放穩居全網首位 2021-01-11 13:38
  • 觸及美國利益,臺灣地區被美國列入「觀察名單」
    編輯:陳彧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期,美國財政部將「中國臺灣」列入匯率觀察名單,據悉,這已經是臺灣地區第四次被美國政府列入該名單可以說,美國和臺灣的關係正是由利益為連接紐帶的「典範」。
  • 亞金協發布2020年度《全球產業金融觀察報告》
    亞金協3日發布《全球產業金融觀察報告(2020)》,報告主題聚焦如何建立金融支持智慧財產權的機制,旨在探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推進智慧財產權融資發展報告提五建議  報告稱,當前疫情形勢下,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均提出了創新發展戰略和智慧財產權戰略,以此不斷完善智慧財產權制度,培育具有競爭力的智慧財產權新優勢。
  • 戳破showme淚腺液五大謊言,實錘假中國臺灣,還拿我檢測報告洗白?
    大家好啊,我今天真的好生氣好生氣好生氣昨天寫了那個假中國臺灣的showme口服淚腺液之後貓狗營養品真的有激素!中國臺灣瑪麗洋去淚痕產品測出激素地塞米松對方居然不承認,發了一個公告說換公司了,然後一通洗白我來一個個揭穿他的謊言
  • 美國再次出手,這回遭殃的是臺灣
    導讀:近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是關於川普政府最後一份匯率政策報告。也正是這份報告,讓蔡英文再度陷入尷尬。據這份報告顯示,臺灣再次被美國列入「觀察名單」中。2017年臺灣才被美國移出「觀察名單」,時隔3年臺灣再次被列入「觀察名單」中。
  • 臺軍報告:2020武統臺灣,蔡英文驚慌防斬首|臺灣「走狗主義」必將滅亡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向中評社分析認為,這個可以從疫情後,大陸觀光客會不會來,大小三通是否回復,以及ECFA會不會繼續這幾個指標可以觀察。美智庫:武統臺灣「在所難免」蔡英文驚慌防「斬首」之前,臺軍發布了一個叫作五年兵力整建以及施政計劃報告,在這份報告書當中就指出
  • 臺灣普悠瑪列車事故調查報告公布
    臺灣普悠瑪列車事故調查報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