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第三部門過去十年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有何顯著特徵?哪些因素在影響和塑造中國的第三部門?中國第三部門未來將走向哪裡?具體到慈善,如何理解和展示一個國家的慈善?
《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20)》是中國扶貧基金會資助、中國人民大學公益創新研究院、公域合力管理諮詢所著的《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出版的第十本報告,本年度報告旨在回顧十年來中國公益慈善領域的發展變化,為政策制定者和關心、參與中國慈善事業的研究者、實務者、捐方和社會公眾,提供一幅概要性全景圖和未來發展趨勢判斷。
本文摘取報告中的一些內容與大家分享。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20)》
Observation Report on the Third Sector of China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
公域合力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康曉光 馮利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國扶貧基金會資助
*本書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公域合力管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捐贈給基金會檔案館。基金會檔案館現收藏有全部十個年度《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
本書目錄
上篇:如何描述與解釋一個國家的慈善一 何謂「慈善」(一)慈善的本質(二)古今之辯(三)本書的慈善定義二 民族國家慈善的描述—解釋框架(一)描述框架(二)解釋框架(三)補充說明
中篇:塑造中國慈善的力量三 歷史(一)中華慈善傳統(二)現代慈善傳統(三)社會主義慈善傳統四 文化(一)歷史與文化(二)民族國家文化動力學(三)中國慈善文化格局的演變五 技術、經濟、社會結構(一)經濟—社會結構:中產階層的影響(二)IT技術革影響六 政治制度、法律與政策、態度與行為七 格局(一)中性視角看到的格局(二)市民社會視角看到的格局(三)格局的影響
下篇:中國慈善概覽八 慈善文化(一)經驗證據——新慈善文化(二)理論——文化要素取捨規則(三)經驗發現的理論解釋九 活動領域(一)二維矩陣中的分布(二)高關注度活動領域(三)低關注度活動領域(四)評述十 受益對象(一)人(二)生態環境(三)慈善體系(四)評述十一 行動主體(一)個體行動者(二)民間組織(三)官方組織
(四)境外行動主體(五)評述十二 實施方式(一)傳統慈善(二)現代慈善(三)網際網路傳統慈善(四)網際網路現代慈善(五)評述十三 資源及其動員(一)慈善資源(二)資源的動員(募款)(三)評述十四 系統結構(一)自然形成的結構(二)民間建構的協作結構(三)塑造的統合結構(四)系統結構的基本特徵十五 空間格局(一)區域格局(二)跨區慈善(三)跨國慈善(四)評述結語附錄大事記
本書系列精彩內容摘錄參見:
如何描述與解釋一個國家的慈善
塑造中國慈善的力量(上)
塑造中國慈善的力量(下)
中國慈善概覽(上)
中國慈善概覽(中)
中國慈善概覽(下)
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鎖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的年度力作《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20)》本文中我們與大家分享《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2020)》中篇「塑造中國慈善的力量」的部分精彩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加理解影響和塑造中國第三部門的因素,讓大家對中國慈善現狀有更深入的了解。
塑造中國慈善的力量
要點速讀
1、中華慈善傳統、資本主義慈善傳統和社會主義慈善傳統,構成了作為當代中國慈善的「初始條件」的歷史變量。
2、 一國的慈善文化格局之中,某種慈善文化的地位與其背後的社會支持力量的地位是一致的。一個國家的文化格局與其慈善文化格局基本上是同構的。
3、現代世界的慈善領域的參與者,無論是從業者,還是志願者,中產階級都是主力軍;中產階級的屬性、規模,他們的價值觀、偏好、行動力,對慈善具有直接的巨大的影響。
4、網際網路對慈善系統產生了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擇其要者言之:其一,創造了全新的基礎設施。騰訊、阿里、新浪等IT企業本身就是慈善基礎設施。其二,復活了傳統慈善的行動主體和實施方式。其三,改變了慈善主體之間的連接方式。其四,擴大了公眾參與,拓展了資源空間。
5、政府作為慈善系統最重要的環境要素之一,其首要意義在於提供了一個規範慈善系統的法律框架。
6、中國慈善法律與政策框架的特徵可以概括為:政府主導、雙重管理、行政分割、限制競爭等。
7、中國慈善正在「走出去」,但仍然是資金、理念、知識、技術、行動方式、組織模式的「淨輸入國」。
8、社會組織影響一國政治生態可能性的大小,直接影響政府管理境外組織和境外資源的嚴厲程度,也直接影響政府對待國內社會組織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式。
以下為正文
01
歷史
要討論歷史對當代的影響,首先要說明歷史與當代的邊界。本書的研究對象為「中國慈善」,不是有史以來的中國慈善,而是特定空間範圍和時間區間之內的中國慈善,其空間範圍為當下的「中國大陸」、時間區間為1976年至今,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慈善。所以,對於本書來說,「歷史」就是那些在1976年之前已經存在的、對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大陸慈善又具有重大影響的慈善傳統。
從古自今,有三種可以辨識的慈善傳統在中國大地上行雲施雨。清代之前,中華慈善傳統是中國土地上唯一的慈善模式。晚清之際,資本主義慈善傳統開始進入中國,並獲得穩步發展。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慈善傳統在中國開花結果,並憑藉強大的意識形態和政權力量的支持,掃除了本土慈善傳統和外來的資本主義慈善傳統,贏得獨尊地位。但是,好景不長,1976年之後,資本主義慈善傳統捲土重來,並迅速佔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中華慈善傳統逐漸復興,並且呈現出後來居上之勢,社會主義慈善傳統則日益邊緣化,喪失了主導地位,影響力日薄西山。由此看來,符合「在1976年前已經存在的、對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大陸慈善具有重大影響的慈善傳統」條件的,就是中華慈善傳統、資本主義慈善傳統和社會主義慈善傳統,所以,它們構成了作為當代中國慈善的「初始條件」的歷史變量。
1、中華慈善傳統
中華傳統慈善屬於前現代慈善,具備前現代慈善的一般特徵。例如,以個體、家族、村社、宗教機構為行動主體,由地方精英主導;項目運作上,主要由施助者與受助者直接對接,臨時性、地方性、小規模特徵明顯;以非正式組織為主,缺乏專業分工,參與者的業餘性、兼職性突出;穩定、清晰、單一的傳統道德、習俗、慣例規範著慈善行為;政府對慈善介入較少,也沒有專門性的法律對其進行調整。
在古代中國,慈善的實踐主要表現為親人、鄰裡、朋友之間的人際救助,也有對遭遇天災人禍的外鄉人的救助。但是,人際救助主要發生於宗族和村莊內部。在城鎮,既有一般的人際救助,也有專門的慈善會社,宗教組織也發揮慈善功能。但總的來看,慈善的主導模式是人際救助,由專門的慈善組織實施的慈善行為並非主流。中國傳統慈善的實施方式豐富多彩,包括個體慈善行為、家族互助救濟、宗教團體賑濟、善會善堂的慈善行為等。
*圖片來自網絡
2、西方現代慈善傳統
所謂「現代慈善」就是科技革命、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的產物。亞當·斯密的「分工」與「專業化」邏輯,同樣適用於慈善,並且深刻地改變了慈善,其結果可以概括為:專業化、組織化、中介化、職業化。
分工與專業化原理支配了慈善領域。社會分化出一類專業機構(慈善組織),其職能是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籌集資源、實施救助。公益組織是將助人者和受助者連接起來的「中介」。慈善組織的專職工作人員,不是業餘的、兼職的、不計報酬的「義工」或「志願者」,而是以此為職業並靠這份工作養家餬口的「從業者」。現代慈善也不再是臨時性的、地方性的、小規模的集體行動,而是常規性的、持續性的、大範圍的、大規模的集體行動。政府深度介入慈善領域,規定慈善組織的治理結構,制定慈善組織的運行規則,對慈善組織的運行實施監管,為慈善組織提供各種實際支持。
3、社會主義慈善傳統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的慈善,其實就是資產階級從掠奪的贓物中拿出一點零頭,以換取工人階級的苟安。顯然,這種慈善不是「善」,而是「偽善」,而且是「包藏禍心」的偽善,其目的是為了維護有利於資產階級的不平等,維持資本主義制度的長治久安。因此,1949至1976年間,在中國大陸,「慈善」遭到嚴厲批判,以「慈善」為名的行動銷聲匿跡,「慈善組織」亦不復存在。
1976年之前否定資產階級的「慈善」,不等於不存在利他行為,實際上,利他行為非但沒有消失,反而廣泛存在,最典型的就是轟轟烈烈的「學雷鋒」運動。可以說,這一時期,在否定資產階級慈善的同時,中國創造了自己的「慈善模式」。
*圖片來自網絡
02
文化
一國的慈善文化格局之中,某種慈善文化的地位與其背後的社會支持力量的地位是一致的。在經濟—政治方面佔據優勢地位的群體,他們所中意的慈善文化也會成為佔據優勢地位的慈善文化。實際上,塑造一國的文化格局的力量和機制,也在塑造該國的慈善文化的格局。正是由於同樣的力量塑造了文化格局和慈善文化格局,一個國家的文化格局與其慈善文化格局基本上是同構的。因此,當下中國的慈善文化與當前佔據主導地位的慈善模式高度吻合,即前者認可、肯定、支持後者。
四十多年來,中國的慈善文化格局與文化格局同步變化,經歷了由「一元」而「二元」再「三元」的演變。改革開放之前,得到統治集團支持的社會主義利他文化一統天下。這是典型的「一元格局」。伴隨著對外開放和市場化改革,資產階級崛起並日益壯大,統治同盟發生了更替。慈善文化格局也因此得到重塑,社會主義利他主義文化逐漸邊緣化。與此同時,符合其要求的西方現代慈善文化長驅直入,並迅速佔據了主導地位。這樣一來,原來的慈善文化一元格局被打破了,「二元格局」形成了。改革也改變了民間和政府對待本土傳統慈善文化的態度,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政治精英與本土傳統慈善文化沒有利益衝突,反而具有天然的親和性,因此,他們不但不打壓傳統慈善文化,反而大力弘揚,於是,本土慈善文化復興,慈善文化領域增加了新成員,其結果便是「三元格局」出現了。當下中國大陸,中華傳統慈善文化、西方現代慈善文化、社會主義利他文化並存,三者的碰撞、融合一直在進行之中。
*圖片來自網絡
03
技術、經濟、社會結構
慈善植根於市民社會之中。慈善是市民社會自我解決自身問題的機制。市民社會培育慈善,市民社會的狀態決定慈善的狀態,市民社會變遷帶來慈善變遷。四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制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慈善也隨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最近十幾年,IT技術革命、經濟發展、教育發展、產業結構升級、中產階級崛起、國際交流深化,推動了現代慈善迅猛發展,也為後現代慈善的湧現創造了有利條件,還開發出一系列前現代慈善的新形式。毫不誇張地說,最近十幾年中國慈善系統的變化,可以從技術、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中得到完滿的解釋。
1、經濟—社會結構:中產階級的影響
技術進步,經濟發展,收入水平提高,整個社會越來越富裕。與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同步發生的還有產業結構升級,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和素質提升。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和素質提升,表現在就業結構上就是中產階級的比重提高和素質提升。這樣的社會結構變化帶來兩個重要後果:其一,中產階級成為重要的社會力量;其二,中產階級成為慈善的中堅力量。
中產階級的政治屬性是「中間派」,既對權貴不滿,所以對現實有批判,又不會完全徹底否定現實,畢竟屬於「小」既得利益集團,所以它奉行改良主義路線,而慈善就是一個合適的行動領域。
中產階級有自己的價值觀,有專業知識,有組織能力,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溫飽有餘,能夠使用現代技術,也能夠與世界交流,既有行動的意願,又有行動的能力,因此,現代世界的慈善領域的參與者,無論是從業者,還是志願者,中產階級都是主力軍;中產階級的屬性、規模,他們的價值觀、偏好、行動力,對慈善具有直接的巨大的影響。
2、IT技術革命的影響
科學、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引發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在這場革命中,網際網路成為新型的公共基礎設施。網際網路以其強大的「連接」能力,使得所有的人、事、物都能被瞬間觸及,便捷、高效而且成本低廉;廣泛而頻繁的「互動」則使這種「連接」變得開放、高效且富有活力。網際網路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打破了自然和人為的種種限制,並使個體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長,集體行動廣泛發生,組織方式和行動方式也發生了巨變,並深遠的影響著人們的理念和行為方式。
網際網路對慈善系統產生了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擇其要者言之:其一,創造了全新的基礎設施。騰訊、阿里、新浪等IT企業本身就是慈善基礎設施。其二,復活了傳統慈善的行動主體和實施方式。其三,改變了慈善主體之間的連接方式。其四,擴大了公眾參與,拓展了資源空間。
*圖片來自網絡
04
政治制度、法律政策、政府態度與行為
政府作為慈善系統最重要的環境要素之一,其首要意義在於提供了一個規範慈善系統的法律框架。法律對於慈善系統的發展至關重要,沒有法律慈善系統將陷入無序、混亂的境地。
1、中國慈善的法律與政策體系
慈善「法律與政策體系」的構成內容包括,與慈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規章、其他規範性文件、口頭指示和不成文規則等。具體而言,中國慈善法律與政策體系的構成內容包括:對「非營利法人」做出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一部調整、規範慈善事業的總體性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與《慈善法》相配套的一系列配套性規章、政策相繼出臺,如針對慈善組織定義的《慈善組織認定辦法》,針對公開募捐活動的《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針對募捐平臺管理的《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針對慈善信託的《慈善信託管理辦法》,針對信息公開的《慈善組織信息公開辦法》和《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辦法》,針對慈善財產的《慈善組織保值增值投資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等;對於社會組織中相對特殊的8大人民團體和25家免登記社團,政府專門設立的相關的法律、法規;針對境外非政府組織的《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與社會組織和慈善部門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等也是調整慈善事業的重要法律;還有除正式法律、法規、條例外的眾多決定、意見等,它們也是慈善法律和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
2、中國慈善法律與政策框架的特徵
中國慈善法律與政策框架的特徵可以概括為:政府主導、雙重管理、行政分割、限制競爭等。所謂政府主導是指,無論從社會組織在參與相關立法上所擁有的權利來看,還是從法律框架所體現出的政府與社會組織關係來看,其特徵都體現為政府主導。所謂雙重管理是指,政府對社會組織採取的是雙重管理體制,即社會組織要同時接受「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部門」的管理或指導。所謂行政分割是指,民政部要求對社會組織進行屬地登記,把社會組織限定在一個個由行政界線分割而成的大大小小的格子裡。政府通過設立業務主管單位,建立了針對社會組織的「條條化」管理,通過設立屬地登記制度,建立了針對社會組織的「塊塊化」管理。所謂限制競爭是指,在絕大多數重要的領域,政府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官辦社會組織,並通過法律限制民間再成立類似組織與官辦社會組織形成競爭,以進一步鞏固官辦社會組織的壟斷地位。
*圖片來自網絡
05
國際格局
本書從兩個視角觀察慈善的國際格局:其一,將慈善視為政治中立的事業,主要關注慈善資源與慈善行動的國際流動,即慈善資源與慈善行動在國與國之間的輸入、輸出,稱之為「中性視角」;其二,擺脫「不涉及政治」的限制,進入社會政治領域的「深水區」,將慈善視為改變社會政治結構的重要力量,這樣的視角不妨稱之為「市民社會視角」。兩個視角呈現出的慈善世界是不一樣的,中性視角讓我們看到的是樂善好施、溫情脈脈的人類世界,市民社會視角呈現出來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既有溫情的一面,也有兇險的一面,見仁見智,因人而異。
1、中性視角看到的國際格局
經歷了持續30多年的高速發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國家綜合實力大幅提高,國際交往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慈善事業也有了長足進展。中國慈善正在「走出去」,但仍然是資金、理念、知識、技術、行動方式、組織模式的「淨輸入國」。
慈善全球化正在席捲全球。慈善需要全球化的視野和心態。具有全球思維的慈善,不能滿足於解決自己國內的問題,而要把目光投向普天之下。所以,中國應擁有更廣闊的心胸,承擔更大的責任,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上——貧困、性別歧視、種族衝突、流行性疾病、環境汙染、恐怖主義等等——發揮自己的作用,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問題,不局限於任何地域,也無法依靠單方面力量解決,只能在全球範圍內,動員各方力量,融合多種方式,進行跨國界的合作,才能最終獲得解決。中國需要在慈善領域扮演更為積極、主動、創新的角色,為世界慈善做出應有的貢獻。當今世界,為慈善全球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也賦予慈善更大的責任。國際合作是未來中國慈善的必經之路。
2、市民社會視角看到的國際格局
境外勢力基於國家利益進行資本擴張和民主營銷,其實現路徑之一就是透過社會組織影響目標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生態,從而促成非民主政體向西方意義上的民主政體轉變。對境外勢力來講,建立全球性的霸權地位,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明確而恆久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境外勢力可以綜合運用思想、經濟、軍事力量和公民社會等多種武器,通過社會組織來影響一國政治生態,成本低、收效大,而且滲透性和持久性強。
社會組織影響一國政治生態可能性的大小,直接影響政府管理境外組織和境外資源的嚴厲程度,也直接影響政府對待國內社會組織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式。近年來中國政府收緊了對境外社會組織的管理,嚴格審查和過濾境外輸入資源,嚴厲限制境外組織在國內的活動,加大對有挑釁行為的國際組織的打擊力度,同時嚴格管控境外組織與國內組織的接觸與合作。
3、國際格局的影響
全球化與國際格局會對一國慈善系統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最直接的表現是慈善資源與慈善行動的跨國流動。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慈善事業主要依賴於境外「輸血」,慈善組織大多也是「喝洋奶」長大的。近十年來,境外資金在中國慈善事業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小,但是在價值觀、方法論、專業知識等無形資源方面,中國仍扮演著「淨輸入國」的角色。來自境外的無形資源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慈善運作的全過程。過去四十年間,「公民社會」「新公共管理」以及「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等思潮已經實現了「全球化」。這一整套詞彙、理論以及相應的行動模式的產生與流行,與新自由主義的霸權,與西方發達國家推行的全球化,以及商業和資本滲透全球慈善的過程相伴而生。
慈善根植於人心,慈善是引領人類與世界向善的事業,但慈善從來都不是政治無涉的。就國家間關係而言,慈善既可以承擔患難相恤、增進友誼的功能,也可能充當對外殖民、和平演變的國際政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