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我國舉行了全國性哀悼活動。當天,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人們注意到,默哀過程中,從北京到武漢,從湖北到全國各地,人們胸前佩戴白色的菊花,向烈士和逝世同胞鞠躬致敬。在中央電視臺直播過程中,一朵白色的菊花圖標始終在左下方轉動,顯得十分醒目。也有許多群眾,向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敬獻了一束束的菊花。
菊花原產中國,在我國至少有3000多年的栽培史。早在東周,即有「九月榮菊」的記載;西漢《禮記·月令篇》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菊花作為寄託哀思之物,今天為人們所熟知,但熟悉中國古詩詞和古文獻的人們或許會發現,菊花在我國古代並不用於悼亡。
這並不是說,我國古代沒有寄託哀思之花。唐代元稹寫有《離思五首》,其五曰: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這首詩,就是以梨花悼亡妻。
在我國古代,寄託哀思的花木,有梨花、柳木等等,但菊花沒有悼亡之意。菊花在傳統中國喻意豐富,常為高雅聖潔、吉祥長壽、隱修淡泊之象徵。
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喜愛菊花,《離騷》裡有「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品性高潔,這裡的菊花就有聖潔的喻意。
菊花在我國文化中有吉祥長壽的喻意。唐朝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首詩說明菊花就栽在故人田家庭院裡,是一種讓人有親切感的喜慶花。
菊花在秋季開放,為秋的象徵,九月可稱「菊月」,因為菊與「據」同音,「九」又與「久」同音,所以菊花常用來象徵長壽或長久,並以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採的菊花最有意義,這一天採菊泡陳米酒,或用菊花沐浴,取「菊水上壽」之意。
菊花在我國有「花中隱士」的美譽,蘊含淡泊悠然之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說「晉陶淵明獨愛菊」「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並言「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菊花白黃為主的色調,顯得不與它花爭鋒,在陶淵明寫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後,菊花就成為隱修者的象徵物。
菊花更有君子之義。北宋蘇軾《贈劉景文》的七絕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菊殘猶有傲霜枝」,是說菊花不畏寒冷,喻有正值不曲的品格。在中國文人書畫中,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而「君子」是我國正統文化儒家思想修養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見菊花在我國文化意蘊中的地位之高。
菊花在我國留下太多的文人雅趣。《紅樓夢》第38回寫寶玉和眾小姐們酒足蟹飽之後,詩興大發,分題作了十二首詠菊詩,分別是《憶菊》《訪菊》《種菊》《對菊》《供菊》《詠菊》《畫菊》《問菊》《簪菊》《菊影》《菊夢》,末卷以《殘菊》總收。
其中,黛玉「魁奪菊花詩」,其詩曰: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毫端蘊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曹雪芹在《紅樓夢》菊花詩會的描寫中,深情精構,足見對菊花的喜愛。
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黃色菊花因為和黃土地一種顏色,屬於古代皇權尊崇之色,更顯得貴重。
在東方諸國中,日本也尊崇菊花。大約在公元386年前後,我國菊花經由朝鮮傳到了日本。日本人認同菊花那高潔、堅忍、貴氣的喻意,並一度成為日本的國花。二戰期間,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寫出了著名《菊與刀》一書,揭示了日本以菊為象徵的溫和尚禮的國民精神和以刀為標誌的武士道文化之間異常矛盾的民族特性。
在我國,菊花從「君子之花」演變為「悼亡之花」,並未失尊崇之意,但用途變了,這其中是有一些曲折的。
菊花喻意的變遷或延伸,是中西方文化交匯的結果。專家考證,菊花從「君子之花」演變為「悼亡之花」,得從300多年前說起。
資料記載,1688年荷蘭商人從中國引種菊花到歐洲栽培,1689年荷蘭作家白裡尼曾寫作《偉大的東方名花——菊花》一書。18世紀中葉法國人路易·比爾塔和十九世紀英國植物學家福瓊又分別從中國引種菊花到自己的國家栽培,於是菊花在歐洲流傳開來。福瓊引種之後,不久菊花就又流傳到了美國和拉丁美洲,至此菊花完成了世界範圍內的傳播。
青島農業大學高級講師張凌雲考證:在西方,菊花一般栽植在墓地之中,被看做是墓地之花,後來隨著文化的逐漸交流,用菊花來祭奠死者,表達對已故之人的尊重和哀悼之情的習慣傳入我國,並逐漸流傳開來」。
據有關考證,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菊花在西方的含義大約在民國期間傳入中國,菊花的哀悼含義漸漸被國人認同。
但是不是說,菊花寄託哀思之意,全部來自西方,筆者觀察認為也不盡然。
第一,我國有紅白喜事之說,喪葬之事,在我國屬於白事,喪禮要穿白色的孝服,而白色的菊花和傳統白事恰恰相合,在民族心理上,接受用白色的菊花表示敬悼之意,不難接受。
第二,在我國古代,菊花雖沒有哀思之意,卻有相思至極至苦之意。
宋代李清照寫過一首《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作於崇寧二年的重陽節,當時丈夫趙明誠遠在他鄉,詞人獨自一人守著閨房,望著其他人家的團圓景象,黯然神傷,用詩作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心情。後來,「人比黃花瘦」這句專喻人憔悴,暗示相思之深。
菊花的花瓣,一條條,呈長絲狀,也真像人相思時的思緒萬千,「人比黃花瘦」,也是相思到極點了。相思,哀思,生死之間,雖大有不同,但情思若一。
當然,今天在我國, 即使菊花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寄託哀思之花,但菊花高雅聖潔、吉祥長壽、隱修淡泊之象徵意義仍然並存。也就是說,菊花在我國,是一朵喻意相當豐富的花,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物。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