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戲——一種神秘、古老的文化,由道真農民千百年傳承到今天,道真從此獲得了「儺戲王國」的美譽。
仡佬族儺戲是以驅邪逐鬼、祈福納吉、圓滿人願為主要表現內容的、兼有巫教儀式、戲劇表演的民間藝術,屬巫教範疇。道真儺戲依法事目標不同,有大巫小巫之分,大巫有「打保福」,「衝儺」,梓潼戲、陽戲等多種內容。小巫有「和梅山」、「祭壇」、「謝土」等數十種。儺戲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種,常用打擊樂10餘種,蟒袍等常用服飾頭飾各20多種,口條10餘種,師刀等道具50多種,「清水柳」、「搖板」等唱腔30餘種,《跑功曹》等常演劇目兩三百種。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道真儺戲融合了佛、道文化內容,呈現多宗混合的走向。
仡佬族儺戲豐富多彩,與國內其它地區儺戲有一定區別,自有特色。是研究民族民間戲劇和仡佬族先民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近年來,仡佬族儺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關注。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道真仡佬儺戲,至遲在元、明時期即已傳入境內,其大小形式,有衝儺、打保福、陽戲、梓潼戲、和梅山、打粉火、打財神、開天門、拋牌、酬山、謝土、跳壇、上錢、煞鏵等130餘種。各形式均由被稱為「道士先生」的民間藝人所組成的班子執掌,並以祈福迎祥、圓滿人願、服務當世為目標,娛神和娛人相結合,祭祀和藝術相交融。演出時,伴以鑼、鼓、鈸、嗩吶等樂器,佩有山王、秦童等角色面具,有歌有舞,或說或唱,莊諧並重,文武相戲。演示因信眾目標,與壇門派別不同而異,參與者一二人至十餘人不一,時間亦一二時至三天三夜、七天七夜不等。據初步估計,其全部演示過程,約需兩月之久,記錄成文,約有800餘萬字。並有宗教、歷史、文學、藝術、音樂、教育、民俗等多學科研究價值。
道真儺戲的大小形式,也稱法事,總計有一百三十餘種,每一種形式也都對應著一定的功能和目標。正式的演出或者操作,都因信眾的相應需要而起。具體的操作,是由基於共同的師承而形成七八人、十餘人不等的班子,即儺班來進行,其中的成員,即是民間稱作「先生」的巫教法師。其中又有玉皇、老君、淮南、師娘等支派的不同,這些法師,首先必須是已經入教的弟子,作為主持者,還必須是已經接法的「掌壇師」。因這些法師,除一部分單習巫教統領的儺戲內容,還往往兼習著主要以做薦亡法事為主的佛教、道教、清微教、儒教中的某一教,使壇班成為一種佛巫合一,或道巫合一、或清巫合一、儒巫合一的特殊形式。
儺戲的演示必須預先擇定吉日,其地點一般在主家的堂屋進行,也有的在院壩進行,或室內室外相間進行,或院壩與野外先後進行。進行時均須張掛神案,焚燃香燭,擺上刀頭或豬、羊等供品。法師也都要穿戴法衣、法帽。敲鑼動鼓,唱、誦、念,行、舞、跪,旦、醜、淨、末結合進行。其常演劇目有《跑功曹》、《收蚩尤》、《戰洪山》、《下天門》、《山王圖》、《五嶽圖》、《財神圖》、《花仙劍》、《雙富貴》等80多種。手訣有祖師訣、白鶴飛仙訣、金刀利剪訣等90餘道。至於咒語、符諱、文書約計300餘種。內容豐富,變化萬端
道真儺戲文化是古老而獨特的民俗文化富集礦藏,作為濫觴於史前,形成於商周,又不斷吸收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要素的民俗文化,它滋養並維繫著古老的民族。而且因以祈福迎祥,圓滿人願為目標,它又成為一種充滿朝氣、喜氣、生氣的文化。它除了給人以法則,給人以希望,既是民俗化了的宗教文化,也是宗教化了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