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走進黑暗,而不是帶我走向光明」,這是前一段時間,諮詢師之家參加督導示範教學時,督導師說的一句話,我的感觸很深。
五一節的前後接了新的來訪者,對於來訪者的理解,諮詢進度相對也比較快,正好感覺來訪者的性格以及成長經歷的部分和我有些相似,於是我還是蠻有信心和他一起渡過心靈之河。
A是一名家庭主婦,她沒有孩子之前在世界五百強公司工作,可是因為有了孩子,之後就在家帶孩子,孩子逐漸長大,她開始嘗試工作。她的問題就是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母女關係、職場關係都比較糟糕 。她的內心比較矛盾,遇到衝突會迴避,可是衝突過後,她開始自責,她覺得自己為什麼不能維護自己的邊界。
在職場中遭遇到上次的打擊時,下次類似的情況,她就開始快刀斬亂麻,她去表達自己對於他人的不滿和憤怒,有時候還有帶著上次未被看見的憤怒。可想而知,這樣的不成熟的表達方式,很快就被排擠出公司。經歷過幾次這樣的經歷後,她不想繼續去上班了,她開始在家專心帶孩子。
她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也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太會與他孩子一起玩,自己的孩子好像總在吃虧或者獨自玩耍。她非常自責和內疚,畢竟很早以前,孩子在表達自我的時候,被她一次次打壓,孩子在受到一些欺負的時候,也學著忍讓。於是A覺得憑什麼自己孩子需要忍讓,A內心充滿複雜強烈的衝突感覺。
隨著諮詢師對於A的理解,A提及自己總是無法去判斷如何做選擇,好像所有選擇都是有利有弊的。經過和A 的溝通,發現其實很早以前的原生家庭中,她的父母就是這樣的溝通方式:父親讓A去東邊,母親讓A去西邊,所以經常A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諮詢師觀察A的特點,A是非常容易疲勞的一個人,她的精力聚焦於內耗。所謂的內耗就是內心強烈的衝突和不安,她會因為樓下鄰居和自己孩子說了句話,感覺到鬱悶和不安,會因為孩子上網課不用心而自責和內疚,也會因為老公的習慣性行為感覺到生氣。
所以老公不是非常理解A,天天不上班,一天還脾氣特別大。A在家也經常不做飯,他們都是點外賣,她就是帶孩子和自己學習心理學的課程,她也嘗試過幾個心理諮詢師,都是大概1-3次就結束了,覺得諮詢師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和A開始工作,我也能感覺到A的不安、焦慮、憤怒以及衝突和矛盾,她的內心糾結交織在一起,她精力常常用於內耗,難以進行深入思考。這種情況,也讓她有時沒有耐心,她的身體和情緒非常敏感。
第九次中:我想要帶來訪者走出那個黑暗的內心世界。在來訪者內心世界,來訪者也感覺到一些不安和焦慮,我感覺有些不安和焦慮。於是,我進行了動力學的解釋和分析,來訪者反饋效果還不錯。
第十次諮詢,來訪者推脫有事情,沒有繼續諮詢,於是直到現在,來訪者也再也沒有繼續提及諮詢。
這次諮詢之後,我開始反思諮詢中的問題。很重要就是在於諮詢師:用力過猛,比較著急。
隨後參加的團體督導中,督導提及和來訪者一起呆在黑暗之中會比光明更重要。本身很多來訪的問題就是不能忍受黑暗,他們需要一種力量與他們一起進入黑暗之中,實際進入黑暗,接受黑暗,也就是意味著接受光明。沒有黑暗也就沒有光明。
另外來訪者來說如果習慣帶著黑暗之中,諮詢師想要帶來訪者進入光明,那麼來訪者的眼睛是受不了的。所以黑暗和光明都可以帶著,才是正常。黑暗中有了陪伴和聲音,黑暗不再那麼難熬。
作為心理諮詢師,我越來越意識到自我成長、諮詢的設置、參與定期督導的重要性。有時候,我們所謂快就是慢。諮詢必須切近來訪者的情緒,陪著來訪者一起前行,有時候需要引領,有時候需要同頻一致。
諮訪關係常常不知不覺就可能成為母嬰關係,諮詢師的作用並不是為來訪者呈現出完美的「媽媽」,而是成為60分的「媽媽」,呈現出真實的媽媽。
諮詢中為了更好理解來訪者,為了更好地讓來訪者接受現實。如何讓諮詢中來訪者的自我覺察和反思能力提高,並且在現實中更好地適應的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