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36歲那年,我堅持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明

2020-12-22 含沁說歷史

王陽明出生於狀元之家,他的父親是明成化十七年的狀元,可以說這一點給王陽明的成長奠定了很好的文化基礎。然而可惜的是,王陽明雖然懷才,但卻「不遇」,他的一生坎坷,直到晚年才有所建樹,而且因為「功高震主」,又被冷落,待到再次被重視的時候,他卻因病離世。

這樣一個「悲慘」的人,他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呢?然而王陽明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毫無爭議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千古聖人,曾國藩這樣評價王陽明:「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話下」

王陽明繼承發揚了宋代儒家集大成者陸九淵的學說,加以改進和完善,形成了一套響徹千古的「心學」體系,王陽明認為:人活一生,所有的煩惱苦悶皆生於心,他提出的「處世五法」成為了引導人心、抵禦外界幹擾的秘訣。王陽明說:36歲那年,我堅持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明。

1508年,來到龍場那年,王陽明36歲。不誇張地說,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活下來。

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逮捕戴銑、薄彥徽等官員。王陽明義憤難平,向明武宗上書直言。

皇帝看沒看王陽明的奏摺我不知道,反正劉瑾是很認真地看了。劉瑾非常生氣,後果非常嚴重:王陽明被打入大牢,杖責四十。

這種刑罰,身體不好的人根本扛不住。當時戴銑被廷杖三十,直接死於杖下。王陽明的運氣還算好,至少他活了下來。隨後,王陽明被貶官,擔任貴州龍場驛站站長(龍場驛驛丞)。

第二件事:在龍場,活下來也確實不容易。而王陽明放下身段,自己找事做。

當年的龍場,是一個荒蕪的小村落。關於這個村落,《陽明先生年譜》裡有這麼兩句描述:

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

生活環境極為艱苦,很多人到這裡來之後,不是病倒就是鬱鬱寡歡,而這個時候,王陽明放下身段,自己主動幹活,還悉心照顧僕人,在他的照料下,僕人疾病痊癒。

王陽明還辦起了教育事業。很多學子仰慕王陽明,紛紛前來求教。

王陽明帶著他們,一邊暢遊山水,一邊隨處傳道,真是不亦樂乎。

第三件事:不把生命的意義,寄托在外物身上

王陽明在龍場的小木屋,黑暗中突然傳來一陣狂笑:「我明白啦!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明白啦!」「我終於明白啦!」

百死千難,但為此心。黑暗之中,萬丈光明!

生命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不把希望寄托在外物身上,只有內心強大,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會有萬丈光芒!

就是從龍場頓悟開始,王陽明有了人生的轉折點,從低谷走向了萬丈光芒!

縱觀龍場頓悟,仿佛王陽明在向後人說:在36歲時,我做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

從王陽明的身上我看到了成功需要具備的三種品質,願與大家一起分享:

1、不動心:無論遇到什麼處境,都要控制自己的心。

王陽明心學的目標,是「觸之不動」。無論遇到什麼處境,都要寵辱不驚,不因得失而動心。

對普通人而言,做到不動心,是很難的。常人的心態是,得之則喜,失之則悲;順境得意,逆境抱怨。這是心隨物動。

觸之不動,是不以物喜,不患得失。控制自己的心,不隨物而動。

2、事上練:不停留在理論上,要在實踐中,不斷磨鍊自己。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心即是理,致良知,理論的東西,人人都可以背誦下來。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做到一時,不等於做到一世。王陽明經常和弟子說,要在事上練。

王陽明的心學,看似簡單,難在實踐。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控制外在的遭遇,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當不幸的事情發生時,就是最佳的「練心」機會。只有把自己本能的負面情緒,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才能保持冷靜,想出最好的應對方法。

3、致良知:堅定內心的力量,順時而動,順感而應。

很多人以為,致良知,是尋找自己的良心。其實不完全準確。

讀完王陽明的一系列故事,就會發現,致良知,是剔除欲望和雜念的幹擾,直接聆聽真正的內在聲音。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存在的價值,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這個過程,是順時而動,順感而應。

所以,聆聽自己的內在聲音,很重要。堅定自己的意志,勇往直前,做自己該做的事,為自己的目標努力。這就是致良知。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他的一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誰能保證自己能堅守初心呢?

在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價值追求和內心信仰極度稀缺的時代,就更是如此。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當你人生不順心的時候,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王陽明,合上書籍,豁然開朗,對於這世界上的一切也就都釋然了!

想要讀王陽明的,筆者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

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

怪不得有讀者說:即便已經看了5遍以上的《傳習錄》,但每讀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無窮。隨便摘取片段,便能領略到心學思想的偉大。

另外一本是《知行合一》,這本書可以說是王陽明的人物傳記,讓你了解到他的一生,有輝煌有坎坷,裡面有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讀起來有趣還能學到智慧,能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兩本智慧才79元,也就是一頓快餐錢,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36歲時,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我做對了這2件事
    人生不會一直平平順順,總會遇到一些坎坷,而那些成功的人同樣也是如此,走過無數個漆黑的夜晚,最後才走向人生巔峰。但是可惜的是,王陽明雖然懷才,但卻「不遇」,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直到晚年才有所建樹,而且因為「功高震主」,被貶龍場,待到再次被重視時,他卻因病離世。在他被貶龍場時也並沒有放棄,他日夜反思,悟出了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意思就是只要心中充滿光明,光芒總會來到身邊!
  • 王陽明:36歲面臨人生低谷時,我做了三件事,從此人生一路開掛
    王陽明:36歲面臨人生低谷時,我做了三件事,從此人生一路開掛談及王陽明,大家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是明代中期以後最有影響力的儒家學派。按王士禎來說:「王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最終成為「聖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
    王陽明以前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需心裡充滿光明,遲早會見到成功的光芒。貧困潦倒時,恰好是磨練一個人氣魄的時候,如果能從困境中自救,那麼就能從低谷期邁向光芒萬丈,如果就此沒落,人生的黑暗將無邊無際!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對這3件事狠心,是對自己大愛
    王陽明忠告: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對這3件事狠心,是對自己大愛。第一:狠心控制自己的欲望王陽明說過:人活到極致,是節制!王陽明的一生是行動的一生。王陽明追求的就是一種內心的自由,而我們活到半百,也應該明白人生不只有欲望這東西,內心的光明才是真正的美好。如此的「心狠」,就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大愛。第二:對自己的兒女要狠心中國有句古語說「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 王陽明忠告:當你低谷時,牢記這3點,堅持下去,照樣出人頭地
    所以,「起點並不能決定終點」,人的起點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往上爬,甚至還覺得就這樣庸庸碌碌也還不錯,可以管個溫飽,過著平凡的日子就已經很好了,這樣甘願在低谷,從不想往上走的人,自然怎麼都不會成功。王陽明曾告誡過他的弟子們:人生低谷時,記住這3句話,就算沒錢沒勢,也照樣出人頭地!志不立,事不成一個人到底能走多遠?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記住這2句話,成功不難
    很多偉人,成功人士都經歷過低谷時期。就像我們熟悉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四十多歲失業離婚,還欠錢。但他依然重新出發,成就一番大事業。心學大師王陽明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低谷中創造的,比如說著名的龍場悟道。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牢記王陽明下面的這2句話,註定是人上人,早晚飛黃騰達。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在這3件事狠心,是對自己大愛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王陽明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 也許這就是歲月的年輪帶給一個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人到了五十歲,要對這3件事狠心,也許看似刻薄,但這確實是另外一種大愛,對此慢慢細品,也許你才能知道這壺老酒的味道。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成為了日本人的偶像,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告誡,其中一個就是對於年過50的人!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對這3件事心狠,是對自己大愛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教乃萬人師」是後人對王陽明的評價,王陽明創良知之說,並為暗世一炬,是王陽明創立的心學是新儒學的誕生。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要狠心遠離掉這三種人,對自己所負責。1、狠心控制自己的欲望王陽明:人活到極致,就是節制!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對這3件事心狠,是在積攢大愛
    五十歲就是一個人生的分叉口,因為自己也知道了這是知天命的時候,也明白自己不再是滿腔熱血的青年人了,也知道自己可以幹嘛自己不可以幹嘛,許多的事情也已經不再像年輕時那麼有精力了,所以這個時候的自己不要別自己太多,適可而止就好。
  • 遇到低谷期,堅持做好4件事,才能夠翻轉人生!
    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的生活總是一帆風順,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夠步步高升,人生總是充滿意外的,所以我們很有可能在自己沒有準備的時候就進入了低谷期。低谷期當然不好過,處處都不順利,甚至也看不到希望,最可怕的低谷期是工作遇到了瓶頸或者遭遇失敗,然後賺不到錢,生活一下子失去了經濟支撐。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生在世,對這2件事上要「心狠」
    人生在世,一時心軟可以讓人看到你的慈善,可若是一世心軟,那旁人只會看到你的軟弱無主見,你自己也缺乏成功的堅定意志。長此以往,那心酸窮苦一生也只是必然的。故人生在世,在這兩件事上,不得不「心狠」!即便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這於他們而言也是一次寶貴的經歷,苦難挫折才能讓他們茁壯成長。2、對自己心狠人生路上,唯有不斷奮鬥,我們才能實現自己想要的夢想與生活,若是心中惰性叢生,一直拖延,對自己心狠不起來,那我們終將會碌碌無為一輩子。
  • 《小歡喜》中的人生至暗時刻,走過去了,就是萬丈光明
    面對人生的高光時刻,我們可以盡情歡愉,而面對人生的低谷時刻,我們就要擁有正確的心態,為自己的未來積蓄能量。人生在低谷的時候,最容易發生的狀況就是內心五味雜陳,各種情緒肆意滋生。為什麼我的運氣這麼差?為什麼倒黴事偏偏就要發生在我身上?憑什麼非得要要針對我?……邱晨在奇葩說中坦言自己被確甲狀腺癌後的經歷時,說:「我清晰的記得拿著醫生的診斷書,從診室的門口走我到醫院門口。走到我上車的地方。
  • 王陽明:操心之人累一生,若想幸福,這3件事你別「瞎操心」
    王陽明:生而為人,這3件事無需操心。一、早已過去的事,無需操心王陽明說:「過去之事,思之合益?」意思便是勸誡大家無需為了早已過去的事過度操心。往日的不順,該過去就由他過去吧,以前做生意失敗,工作遇上挫折,沒必要心心念念,假若沉浸在過去的失敗中,必將為其所困,難以前行。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對於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王陽明認為: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1、不要總是去指責他人,這會讓你退步王陽明認為,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時常反省,如果只能看到別人的不足,過度的指責別人,卻忽視了自己的,那麼自己什麼時候才能成長呢,如果時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加以彌補,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指責別人,從而還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正所謂,物極必反。
  • 王陽明:「貴人多忘事」,一個人,要想交好運,忘卻這4件煩心事
    王陽明:「貴人多忘事」,一個人,要想交好運,忘卻4件煩心事想要真正成為一個「貴人」,就要明白,只有交好運才能有貴氣,想要交好運,首先就是忘卻這4件令人煩心的事情。第一件要忘卻的事:雞毛蒜皮的事人生在世難免有許許多多雞毛蒜皮的瑣事,不重要但卻令人煩心。
  • 王陽明:「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一句更經典,道出男性缺點
    其實一個男人的一生,總是要經歷那麼幾個階段,而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去重視,會影響到自己今後的人生走向。而對於男人來說,四十歲是一道坎,五十歲也是一道坎。而很早以前,王陽明就對男人如何度過這兩個階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說到王陽明,他可是一位傳奇的存在。
  • 當你身處人生低谷,做好這三件事,可以幫你走出去
    人生的起起伏伏是必然的,而做好這三件事,是直面低谷的關鍵。1不被負面情緒所牽絆。常聽人說,「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實際情況卻常常相反,心想難以事成,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讓人變得情緒難定。人生低谷的時候,最容易發生的狀況就是各種負面情緒肆意滋生。為什麼運氣這麼差?為什麼倒黴事就要發生在自己身上?
  •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
    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01、不要在意得失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因為軍功卓著,遭到小人記恨,很多人故意散播謠言,對王陽明百般侮辱。王陽明卻沒有發火,全當沒聽見。他說: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若是你一生一事無成,那就是因為沒有看透這5件事情;而這也成了你人生最大的弱點!
  • 王陽明:與人交談,少提自己的這3件事,越是不說,越能涵養福報
    明代的心學大師王陽明說過,與人交往一定要少說自己3件事,就會越來越有福氣。1、少說煩惱事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開心,而不是一味地向他人訴說你的煩惱,因為沒有人願意聽你傾訴負能量,也沒有人有責任去幫你解疑答惑。聽過一句話:「世界上最容易的得償所願,就是自尋煩惱。」其實仔細想想,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