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36歲面臨人生低谷時,我做了三件事,從此人生一路開掛
談及王陽明,大家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是明代中期以後最有影響力的儒家學派。
按王士禎來說:「王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梁啓超更是讚嘆:「王陽明先生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去年,在「致良知與書院教育」論壇上,也提到了王陽明。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書院院長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新時代陽明心學和書院教育之間的關係、書院承擔的歷史使命、未來書院教育如何創新發展等話題。嘉賓們各抒己見、妙語連珠,共同「烹飪」了一場陽明心學和書院教育的「思想盛宴」。
那麼有人就問了:王陽明真的那麼厲害嗎?為什麼經歷了千百年王陽明的招牌依舊屹立不倒?他有什麼能力能讓自己的思想傳承百年,經世致用?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作為軍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作為思想家,開創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正如梁啓超對王陽明的評價:「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勳業。」但他的一生,又坎坷波折,歷經貶謫、受誣、辭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
1508年,王陽明得罪了宦官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這一年他36歲,這也是他人生中最低谷的時候,而他只做了三件事,讓自己的人生一路開掛!
一、龍場頓悟
很多人都問,王陽明人生中,最重要的龍場頓悟,到底悟出了什麼?
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外在形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價值要在我們的心中,善於發現自己人生的價值,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就是在龍場頓悟,王陽明的心學誕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只要心中有良知,不逆天而為,人生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
二、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當年的貴州龍場,還是未開化的地區,「萬山叢薄,苗、僚雜居」,生活環境極為艱苦,很多人到這之後承受不了環境的惡劣,不是愁眉苦臉就是抑鬱而終。
而王陽明此時卻放下身段,主動幹活,還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
三、知行合一,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王陽明所強調的知行合一,就是將知與行合作一處,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
使良知時刻關照著人的行為和心理,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使人不會失其本心,不會讓意志為外物所動搖,淪為外物的奴隸。
36歲的人生低谷,王陽明只做了三件事爬出人生低谷,走上巔峰!
王陽明用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心學的修煉門徑只能是: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找到「自性」,從而絕處逢生。在良知的指引下,縱使險象環生,最後終能得到一線生機;做任何事既要現場發揮好,又要注重長遠利益;既要立大體,又要心思細密。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該讀讀王陽明!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
很多成功人士,比如曾國藩,稻盛和夫,梁啓超等人,都是通過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不斷激烈自己,最後超越了客觀上的困難條件,實現了自我超越,慢慢強大起來。
請相信,人生是一場修行,生命一定有其他意義。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著,如果我們的心不定,沒有根,如牆頭的草,水中浮萍,一味向外,被外在事物控制,蠅營狗苟,那麼活著一定疲憊不堪,一定破綻百出,一定支離破碎。最終,一定迷失了自我。
用王陽明的觀點看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人最大的障礙是自己。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事情不符合「我」的預期。 「我執」越重,人越痛苦。 但是一旦學會放下,學會控制,「我執」自然也就消失了,你的人生,自然就參悟了、灑脫了。
人的一生一定要讀一讀王陽明!看似玄而又玄,晦澀難懂,但是當你真正了解之後你會發現,你將會比別人多出不一樣的關於人生、事情發展的感悟。下面這套王陽明全集是王陽明心學入門第一關。
這一套書有兩本,一本是《知行合一王陽明傳》,另一本是《傳習錄》。
《知行合一王陽明傳》是一部關於王陽明成長曆程的小說。書中解開了有關王陽明生平和思想的諸多謎題,讓讀者了解到一代先哲是如何在大明王朝的風雲變幻中達到「立德、立功、立言」的至聖追求的。
這不僅是一部「從凡至聖」的勵志書,更是一部全面了解王陽明傳奇一生輕鬆讀懂陽明心學精髓的作品。
而《傳習錄》是王陽明心學的精華和核心,裡面通過一些有趣的記載,講出王陽明心學智慧,一直是很多讀者的枕邊書。
人生是一場修行,生命一定有其他意義。用王陽明的觀點看世界,學做良士致良知!
現在這一套書只需要75元,一本才合三四十元,一頓飯錢就能把王陽明的畢生絕學帶回家!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心學,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心動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