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密鄉村文創的實踐之路

2021-02-28 SMART度假產業平臺



黃傳進 

臺灣八識文創有限公司企劃創意總監

晚上睡覺時,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小地方,通常都是回歸自然,回歸心的本源。回歸心的本源,是找到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地方泥土長的是什麼?

從文旅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喜歡,舒適的,新的方式。

 

鄉村文旅的核心價值與實踐之道


故宮博物館有一個統計數字,入口如果有一張門票,那出口的賣店至少有三張門票的效果,全球博物館都有一個共通的經驗價值。鄉村旅遊是做什麼?是做生活環境的博物館,不管他是科普的,或是其他的,就是一個環境場景,一個博物館的概念,我們進到博物館後,會去談多十塊少十塊的事情嗎?我們是來學習的,所以人在心裡就會相對謙虛。

 

生活即是博物館,『生活環境博物館』是源自於永續發展經營理念,其根本精神在於環境原地展示;展示內容包括所有當地人文、歷史建物、時代景觀變遷及常民文化在都市生活中留下的脈絡,喚醒人們對一個區域的歷史記憶,活絡整個區域人文歷史與觀光產業,達到賦予環境新的意義。

 

90年代後期,將傳統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藉助文創思維邏輯,將人文、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從而開發、拓展傳統農業功能,提升、豐富傳統農業價值的一種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鄉村。

那怎麼來做鄉村文創,首先人住的地方一定有人文,人住了一段時間一定有歷史,中國大陸最喜歡把歷史和文化當成一個包袱背在身上,動不動就開始講曾經誰來過,其實這跟80後90後甚至00後的生活完全脫節。

整個鄉村在做這件事情時,要簡單,特色、賣點要很清楚,要與IP結合,更要分享、傳播,微信一次可以傳九張照片,那你至少要有九個場景讓大家可以去做分享。


鄉村文創,包含「文化」與「創意」兩個層次。文化是族群生活方式,族群聚集演化過程中的共有集體記憶,呈現以往到現代的生活軌跡,可透過歷史、地理、人文、產業等來展現。

泥土化、國際化、產值化、雲端化就是向泥土紮根,服務於庶民;向國際拓展,以軟實力領航;向雲端發展,讓文化與先鋒科技結合的理念,文化泥土化的重要文化據點基地,透過跨域加值方案的機制,進行產值化,並達到國際化與雲端化的目標。

 

鄉村文創,文創是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農業經營者,應先透過添加文化元素,找出特色、賣點、銷售點。有了賣點,再從創意角度,將賣點簡化、符號化、可傳播化,成為銷售主張或銷售論述。用文化和創意手段去改造農業,農業會把生產、生活、生態更加完美地呈現。目的為提高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文創農產品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消費產品。

 

我們在臺北做了非常多的城市文化旅遊或是鄉村的文化旅遊,第一個重點就是在地民的生活,跟泥土綁在一起這件事情一定是很重要。第二個是主題的元素特色,不管是紙張的或是電子的精彩照片、明信片、紀念章、體貼的服務,感動的體驗,感動這是一個最重要的文創紀念品,大家帶回去的統統都是文創紀念品,信賴的口碑他能夠回去很大膽的跟別人推薦說你去這個地方很贊、很棒、非常好。

中國大陸最習慣收門票,怎麼從一張門票經濟過渡到所謂的體驗經濟,變成一個產業發展,就要從資源豐富、節點、地球村、節慶文化活動、交通方便能不能停車,到底是自駕遊等等之類的方面來考量,創意這件事情,事實上有六個不同的面向,這個法則上面你要創造一個什麼價值,你的口碑記憶是什麼?你的風格是什麼?你的創意藝術感是什麼?創造的意義是什麼?還有特色的差異化。

鄉村文旅的創意法則

 

鄉村文創的實踐之道

1、戰略凸顯

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出自己的個性。農企哪怕只做一個產品,也要力求做精做強。

2、多元產品

追求一魚多吃,創造更多的消費。農產品需要多加工、深加工、精加工。這樣才會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

3、情感溝通

講故事,利用情感製造溢價。營銷的關鍵,是要有溫暖打動人心的好故事。賦予農產品充分情感,它才會更性感。

4、形象設計

包裝與設計,在農業文創化的過程中,是嘴後呈現的總結體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業是不可複製的。文化創意的力量,是農業走向品牌化的必備元素。

5、文化營銷

深挖風土人情,嫁接文化。尋找歷史、尋找打動人心故事,產品才能持久於市場,更有著深厚的企業文化。

6、經營模式

因地制宜,遠交近攻。考慮市場半徑,把握了周邊市場。

從案例探尋臺灣實踐之道

橘之鄉


早期的宜蘭人不知如何運用金棗,因此往往放任滿山金棗落地。看在林陳阿鳳阿嬤眼裡十分心疼。阿嬤認為,金棗是深保養療效的水果,若能妥善加工,定能讓更多人受惠。為了承續阿嬤的精神,第一代老闆開創了甜蜜的橘之鄉蜜餞工廠。

 



礁溪溫泉米


湯戀物產結合礁溪溫泉及在地產業,以健康、安全、幸福為要求,設計出湯戀物產LOGO及開發其相關系列產品。並規劃湯戀物產館,象徵幸福百分百!讓來過"湯戀物產"的遊客充滿幸福及快樂。湯戀組合伴手禮即是結合當地溫泉香米、溫泉米粉及金棗 Q 軟糖的在地特產,產品包裝則以溫泉的圖像結合湯的概念。

 



苗慄花露農場


花露花卉休閒農場,佔地3.2公頃,以花卉為主題的農場,有香草能量花園、精油博物和民宿,是一座能提供遊客釋放壓力的花園。舊時原就是提煉香茅油、樟腦油的熱門產地,展示有製作樟腦油的模型,也有真正的精油蒸餾萃取設備,可實地示範茶樹、尤加利、檸檬香茅等植物精油的萃取過程。現以種植花卉香草聞名,用數百種香藥植物搭配造景,借著花香感受無形的能量,有如投向大自然懷抱,達到心靈療愈之效。

精油博物館,全臺首家以精油為主題的博物館,認識「精油的故鄉—苗慄」,看看臺灣最古早提煉香茅、樟腦油的古老磚窯,了解精油發展的歷史。

精油城堡民宿,苗慄古早盛產香茅油,農場內有18間房的精油民宿城堡,外型即是模仿香茅精油桶所設。

精油商品選購區,農產販賣多種天然精油,開發各種精油皂、乳液、沐浴保養系列商品。庭園泡茶區,夏天農場配設噴霧式灑水,既含豐富的負離子,又形成了霧氣氤氳的氛圍和神秘感養生蔬果餐廳,美味又健康的料理結合園內香草植物和有機蔬菜,如香水玫瑰餐、迷迭香宮保雙味。

 



高雄旗山香蕉/希望蕉園


希望蕉園由旗山老蕉農呂明先生,提供尊懷文教基金會無償使用。希望蕉園的成立,象徵旗山香蕉產業的另一種希望,提供工作假期、遊學臺灣、營隊辦理、戶外教學、小區教室,讓香蕉產業得以重新備受重視,進而帶動來旗山種香蕉、體驗香蕉文化的場所,讓大家一起親近在地小區,感受豐富的香蕉農事體驗,進而傳承香蕉產業的文化。

臺青蕉香蕉創意團隊,2008年由老王及一群熱愛旗山、熱愛香蕉產業的尊懷文教基金會青年志工組成,開創香蕉創意產業,協助組織推廣旗山文化及生態,目前成員主要有達摩、貽芬阿姨、老王、丸子、靜美、捲毛、玩具槍、合沅、鬱綾、五千等成員,來規劃設計相關商品及活動。希望經營旗山這片土地變成生活的品牌,不只香蕉,而是這片土地。

短期認養-不限日期,早上6點到10點為務農時間,提供農事協助工作,一同養護香蕉園並學習耕作。青年暑期小區工作假期-以暑假七月到九月期間,歡迎18-30歲的青年朋友,來旗山暑期服務,每日服務4小時,提供住宿、兩餐。(服務假期以一個月為單位)

希望認養-希望蕉園,將以契作的方式,邀請大家來認養香蕉樹,參與香蕉樹的命名、認養,在網絡上或現場和栽種的青年和蕉農,共同分享和經歷香蕉成長的軌跡,持續關切香蕉園,在一年後,香蕉成熟時,享受豐收的成果。


 

臺東原生應用植物園


臺東地區因有太平洋洋流與黑潮調節氣候,加上不曾受到嚴重的環境汙染與破壞,自古以來即有多種藥草植物生長。日本人曾在臺東知本與太麻裡一帶山區種植藥草,並發展成「藥山」,除了少數是引進的物種,絕大多數都是臺東地區(包括蘭嶼)的原生種藥草。據藥草專家統計,臺東地區所擁有的藥草種類高達2000多種,可說是「臺灣藥草的故鄉」。

牧場餐廳以園區內栽種的各種有機養生野菜類為主的汆燙鍋。入口清爽的藥膳湯頭與獨家藥草醬料,綠園廳也提供養生御膳餐,都是健康滿點的選擇。「原生園」汆燙鍋設為品牌,拓點至高雄、臺北等地。

植物生活伴手館,全臺首創以健康保健特產為主題,佔地200多坪雅致購物空間裡,匯集了無汙染的臺東原生藥用植物系列商品及健康保健特產伴手禮。



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關渡自然公園自2006年起舉辦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是臺灣首次有大型自然藝術活動在以保育為出發點的自然公園舉辦。每年邀請多位國際藝術家,利用自然素材現地創作出能展現藝術美感、傳遞環境關懷的戶外裝置作品。創作過程重視公眾參與,透過對話與合作融入在地精神。活動紮根於深具生態保育價值與豐富河口文化的關渡溼地,打造人與藝術、自然的對話空間,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這門重要課題,期望能為現代社會與自然相處的失衡狀態找回平衡點。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2016年首辦,自然環境、部落生活、棲息居住、旅行壯遊、以臺灣東部海岸線區域的自然環境、部落生活、棲息居住、旅行壯遊為主題的藝術節。

透過駐地創作、藝術品設置、藝術活動、完善的旅行設施,讓觀光者在公共場所中找到情境涉入與幸福感之關係,繼而產生夢想的在地生根。

 



奔牛節(CowParade)


全球最大、最著名的國際公共藝術與城市營銷活動。以牛為創作目標、動員當地各項人力、資源一起參與公共藝術所舉辦的活動,參與者包括了藝術家、企業、市政府、公益團體以及所有市民。這項大型公共藝術活動強調的是for Art、for Fun、for Charity的精神,邀請城市居民共同參與創作,將「牛」當作畫布,恣意揮灑出具有當地獨特色彩的「藝術創作牛」;同時,「企業贊助→藝術創作→公開展示→拍賣→公益捐贈」的過程,讓每個舉辦CowParade的城市,結合企業、藝術與小區,共同營銷城市,提升國際知名度。

自1998年起,參展的城市包括蘇黎世,倫敦,巴黎,芝加哥、上海等,2009年初於臺北登場,臺北是第65個舉辦此項活動的「奔牛」城市。

臺北奔牛節歡迎各類型大小企業踴躍贊助藝術家,一頭或一群地將未經雕琢的白牛變成一件件公共藝術品。每一項作品都將永久標註贊助者,每一隻藝術牛的背後都將陳述贊助企業與藝術家美妙的互動故事,企業贊助、城市社會價值與在地藝術風華將永被傳頌。展覽的最後階段,主辦單位將進行公開拍賣藝術牛隻,並將拍賣收益捐贈給公益團體,尤其偏重於兒童美學或藝術推廣公益機構,期許透過 CowParade 的帶動,為國內兒童美學發展奠定良善的基礎,並為臺灣埋下更多顆藝術種子,達到藝術傳承的深遠意涵。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文藝渲染的山坡聚落,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就位於一座小山丘上,沿著蜿蜒錯綜的山路許多違章建築因此在60、70年代形成。也因為這樣特殊的人文景觀,使其在臺灣發展的建築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免於被拆除的命運。2004年正式被登錄為歷史建築,2006年北市文化局利用藝術與文化的養分使之活化,2010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開放藝術家駐地創作,新的在地生命力從此延續。

以「聚落共生」概念引入「寶藏家園」、「駐村計劃」與「青年會所」等計劃,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創造聚落多元豐富的樣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搭起了聚落居民,以及駐村藝術家之間的媒合平臺,注入了寶藏巖新的生命力。

 



社區營造VS特色鄉村


臺灣社區營造的核心理念

臺灣的社區營造,1960年代臺灣開始有社區發展的核心理念和政策推動。1994年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小區共識、建構小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類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作為主要目標。主要目的是為了整合人、文、地、景、產五大小區發展面向,而產生出來的。

「人」指的是社區居民的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之創造;

「文」指的是社區共同歷史文化之延續,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

「地」指的是地理環境的保育與特色發揚,在地性的延續;

「產」指的是在地產業與經濟活動的集體經營,地產的創發與營銷等;

「景」指的是社區公共空間之營造、生活環境的永續經營、獨特景觀的創造、居民自力營造等。

 

社區營造基本上是小區自發的行動自下而上的發展。而多數公共議題的處理必須運用公權力或者需要公部門的補助,因此政府為了支持社區營造往往訂有特定的政策。「由基層到政府」、「民眾參與」、「社區自主」 、「永續發展」等運作原則與方式, 培育和凝聚社區意識。

 

臺灣的社區營造與中國大陸在講的特色小鎮,其實講的是一樣的東西,只是臺灣社區營造基本上是小區自發的行動,政府再來獎勵配套政策,自下而上的發展與智測的配套推動。大陸的特色小鎮多數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導或是上下齊頭發展的方式,兩岸發展有別,核心價值相同,目標殊途同歸。

 

桃米奇蹟——地震廢墟成生態天堂


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後,從家園母土找到重建的契機,當時的桃米裡長黃金俊尋求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協助,雙方展開長期的重建合作關係,而後新故鄉引介區域活化運籌團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單位的協力,在與居民不斷創發願景的過程中,由「桃米休閒農村」逐漸發展出「桃米生態村」的方向,決定從孕育家園的山與水出發,找尋傳統山村新的可能出路。一波不同於硬體重建的家園再造運動,就此蔓延開展,百多年來靜謐沉緩的桃米坑,終於激蕩出昂揚的生命力。

2005年1月,廖嘉展前往日本參加阪神地震10周年暨年活動,被鷹取教會Paper Dome58根紙柱呈獻的溫暖分為深深感動。不是教徒的他,竟然在毫無資金規劃下,大膽提議將Paper Dome移到臺灣,作為臺灣與日本地震社區重建經驗的交流中心。如今,紙教堂已成為廖嘉展在桃米社區打造新故鄉見學園區的核心。

桃米自主營造團隊採用自然工法,進行一連串溼地復育、改造計劃。從一個傳統農村,經過漫長的環境復育和有計劃的小區體質改造,轉型成為一個結合有機農業、生態保育和休閒體驗的教育基地。

從了解己身的特色及資源開始,居民拾起書本重新認識桃米裡中的生態環境,並且考取生態解說員執照,連他們都訝異原來桃米裡中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包含十九種的青蛙、四十三種的蜻蜓與豆娘、六十餘種的鳥類以及多種溼地生態植物,也設置森林浴步道、水上瀑布、生態池與苗圃等設施。

 

卓也小屋


質樸的、新穎的、層層堆棧的染出一片世外桃源。

卓也小屋是一個以苗慄三義的客家聚落及文化生活為主調的民宿,其中以藍染最具特色,民宿主人為了保留祖先們最古老的藍染技術,從大量栽種大菁,也就是俗稱的馬藍,到採藍、打藍、培養菌株、建染缸到染布,無一不是採用最原始的古法來製作。

依山傍水而建的卓也小屋,有古意盎然的石板老街、手工小鋪、創意料理餐廳、溫馨有趣的古亭、文化傳承的藍染工坊、縮小版臺灣庭園、高掛的燈籠等,十足臺灣風。

餐廳與住屋間的水塘,還有不請自來的綠頭鴨、白鵝嬉戲其間,引來小朋友爭相餵食;茅草屋上偶爾也傳來公雞喔喔啼,遊客就著水塘邊泡茶閒話家常形成好一幅簡單而幸福的農村景象。

一入藍門深似海,一去10年回不來!創辦人之一鄭美淑因深愛藍染領域,另設藍染工坊,把衣飾也農業來,幾年後,這座藍染工坊,意外翻轉了農業,並帶領苗慄農業走入新潮流,發展出時尚農業新商機。

民宿以節能、減碳與環保概念,建造綠建築住房空間。以原木地板、落地玻璃窗與半開放式的穿透隔間設計,讓戶外的自然陽光打進室內,亦能透過落地玻璃,一邊泡澡一邊欣賞窗外的林間綠意。室內並以自家制的藍染手作枕套、床飾布置。

鄉村文創的實踐之道

深掘鄉土+多元創新

原生態鄉村,與村民共贏,讓產業升級

 

競賽詳情點擊圖片


官方答疑圍觀群主

競賽詳情諮詢

聶小琴 18222032320

鄭佳 15373296544

資料下載點擊這裡

相關焦點

  • 觀點-向勇:創意旅遊——地方創生與鄉村文創的思考與實踐
    在2019年12月26日,由河南省文化產業協會和大河報社主辦的2019河南文化產業盛典上,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應邀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結合自身實踐案例,從創意旅遊的角度,分析了地方創生和鄉村文創的邏輯機制。現將發言內容整理如下,以饗文化產業同仁。
  • 《餘江宅改》新書發布,解密鄉村振興的「餘江之路」
    當你走在餘江的鄉村,有時可能會被正在進行的宅改拆退危舊房、空心房的場面所震撼,新書《餘江宅改》解密鄉村振興的「餘江之路」。該書講述的是,餘江迎難而上、積極申報,成為江西省唯一的試點縣,主動承擔了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任務的故事。江西的改革試點工作也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話題。
  • 用文創點亮鄉村——鄉村伴手禮開發
    鄉村,帶給人的是一種歸園田居的恬淡之感。鄉村文創可以以一種創意的方式,將鄉村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展現出來,給城市中的人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來到鄉村,帶一份精緻的伴手禮,帶走的不僅是一份特產,也是一片鄉愁。
  • 南方眼|新文創的思索與實踐,坪山探路文創發展新方向
    在開幕式上,坪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筠以「以文營城:新文創的坪山實踐」為題做了主旨演講,提到坪山作為一個年輕的創新城區,在面對新文創這一命題時,通過堅持人文本色、堅持本體衍生、堅持原生原創、堅持匠心品質,不斷的在實踐中探求,在探求中思索的歷程。
  • 依託紅色文化資源 助推鄉村經濟發展——解密通化縣興林鎮曲柳川村...
    依託紅色文化資源 助推鄉村經濟發展——解密通化縣興林鎮曲柳川村的「蝶變」密碼 2020-11-13 12:3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媒體聚焦】文明實踐+鄉村振興、文化助推茶旅融合,茶文化節獲點讚
    近日  青島市茶文化節暨第17屆嶗山茶文化節  活動相關報導  登上大眾日報和中國文明網首頁  其中以文化助推茶旅融合升級、  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與鄉村振興結合
  • 去臺北看誠品生活、故宮博物院,感受文創產業的魅力!
    / 刺蝟臺灣文化創意深度研學 / 不限專業、學歷、學校 7天解密文創商業之道這趟文化創意深度研學之旅,將為你講解文創的脈絡,帶你去探索抽象創意的源頭,同時也會讓你親見自己的所學落實於實際運作中。相信這對於深度體驗臺灣/了解文創產業的前世今生/掌握廣告創意現狀及趨勢,都是不可錯過的一次旅程。
  • 臺灣文創與體驗商業深度遊學
    駁二文創園高雄文創地標"北華山,南駁二」誠品松煙店臺灣最具國際能見度文化標誌,臺灣文創領頭羊。夢時代購物中心臺灣唯一世界獲獎購物中心,最萌主題化。好樣餐廳VVG Bistro——峇里島&法國鄉村創意餐廳整個好樣集團中最早的成員:不統一的家具充滿了樂趣,值得玩味再三;牆上的畫作和粉彩壁畫都出於老闆的藝術家朋友之手,且不定時更換;還有戶外花木扶疏的院子瀰漫著無盡的悠閒。
  • 舒城縣河棚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助推鄉村振興
    舒城縣河棚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助推鄉村振興 2020-08-24 14:16:37   來源:六安新聞網
  • 臺灣的文創 IP ,己成為世界模仿聚集地!
    、日本、歐洲為核心的文創之旅正在悄然興起,而臺灣——這座肩負起中國傳統繼承之路與未來發展之道的寶島,無疑是文創之旅的首選地。因此,特色民宿產業的發達也構成了臺灣文創產業的一個重要特色。以地方特色來說,像宜蘭的民宿強調田園鄉村主題,墾丁則以南洋異國休閒風為主題,花東民宿強調原住民文化的奔放與山海相遇的激情,臺北九份的民宿以礦山小鎮懷舊為主題,澎湖民宿以離島度假、水上娛樂為特色,苗慄縣南莊鄉的民宿則散發著濃鬱的客家風情。
  • 直播預告|【聽見河北文創的聲音第1期】 城市有風景 匠造好文創
    6月19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主辦,河北工業設計創新中心承辦的系列直播訪談節目《聽見河北文創的聲音》第一期將與觀眾見面。本期節目以「城市有風景 匠造好文創」為主題,以高端對話、文藝表演、優秀文創項目展示等形式呈現。屆時,網友可以通過冀雲·融媒體平臺、長城24小時新聞客戶端、抖音等多個平臺觀看。宣傳海報。
  • 「阿爾山鄉村民宿和文創人才幫扶活動」在阿爾山市開展
    「阿爾山鄉村民宿和文創人才幫扶活動」在阿爾山市開展 2020-12-18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實文學作品《古路之路》書寫脫貧攻堅新實踐
    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記者史競男)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書寫 「懸崖上的村莊」古路村脫貧攻堅生動實踐的紀實文學作品《古路之路》近日已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發行。  位於大渡河峽谷絕壁之上的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永利鄉古路村,平均海拔2000多米,交通出行條件極差、長期物質貧困,加劇了村民的精神貧困。
  • 為什麼臺灣文創、IP居世界第一?
    導讀:近年來,以臺灣、日本、歐洲為核心的文創之旅正在悄然興起,而臺灣——這座肩負起中國傳統繼承之路與未來發展之道的寶島
  • 鄉村振興提速,兩岸青年如何融入?
    三樓村擁有鳳凰梯田、千年古樟、龍鳳瀑布等充滿美好寓意的景點,抓住這一特色,我們建議打造兩岸婚紗文創攝影基地,並設計了以當地稻米為婚慶產品的「喜米」系列包裝,希望以此帶動錐慄、筍乾、洋芋粉等傳統農業活化升級,從而形成三樓婚慶產業鏈。幹坑林場被列為「福建省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幹坑正山小種紅茶具有很好的文創開發價值,但由於沒有統一強大的品牌支撐,影響了消費者的認知與市場行情。
  • 《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出版發行
    本書以精準扶貧理論的形成和實踐、如何減貧為出發點,對脫貧攻堅中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等重點問題進行詳細解析和論證,提出了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集中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開發式扶貧和保障性扶貧相統籌、加強組織領導和責任落實等一系列具體措施及實踐參考。
  • 【臺灣文創與體驗商業深度遊學】 知學學院8月20日-26日
    駁二文創園高雄文創地標"北華山,南駁二」誠品松煙店臺灣最具國際能見度文化標誌,臺灣文創領頭羊。夢時代購物中心臺灣唯一世界獲獎購物中心,最萌主題化。臺北文創星雲的核心臺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
  • 巧用資源 設計賦能鄉村振興(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版式設計:趙偲汝脫貧攻堅中的設計創新,作為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上的亮點,凸顯設計獨特的社會價值,感召著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走進鄉村,致力於用設計讓鄉村生活更加便捷、舒適、美好。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為幫扶四川崇州懷遠鎮,四川美術學院為當地「藤編家具手工作坊一條街」設計製作150餘件(套)創新家具,將綠色設計理念與技術融入當地傳統材料與工藝之中,獲專利30餘項,同時方便了村民就近就業、居家就業,成為以器物設計振興鄉村經濟的有益實踐。
  • 國風漫畫《女駙馬》上線,再芬黃梅與文創領域跨界深度合作
    國風音樂《黃梅故裡》驚豔開場此次再芬黃梅整合各方資源,與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安徽漫林文化傳播有限有限公司以及品牌設計師汪灃、獨立音樂唱作人餘楊合作,攜手開發國風音樂、國風漫畫與動漫、文創研發、短視頻等領域,藉助流行文化元素及現代科技手段,讓戲曲內容更為多樣化,表現形式更加豐富。
  • 浙江縉雲三溪村:實現「紅綠融合」鄉村文旅發展之路
    10月25日,第六屆河陽論壇在浙江縉雲縣舉辦,此次論壇以「『紅綠』融合的全面小康樣本:歷史、理論與實踐」為題,來自全國各地和縉雲本地的學者、研究生、領導幹部、企業和社會人士齊聚一堂,聽取一線鄉村振興實踐經驗,圍繞媒介傳播和文化建設的話題,討論鄉村振興國家戰略下的鄉村建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