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草原 溫芳蘭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這首全球客家人耳熟能詳的客家童謠《月光光》,在近日廣東省舉辦的首屆「嶺南童謠節」少兒歌曲演唱比賽中奪得一等獎。
作為客家人耳熟能詳的童謠之一,《月光光》是客家童謠中的典型代表。童謠《月光光》源於何時,史無記載,它卻通過口口相傳、代代相承,已經成為幾十代客家人的童年樂曲。
在廣東梅州的老城區,經常可以看到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拿著蒲扇,坐在大榕樹下,教孩子們一字一句地唱《月光光》。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把這首童謠學會了。
「童謠是客家人千百年來對兒童啟蒙教育的兒歌,每首童謠都有它深刻的含義。」梅縣區博物館館長朱迪光告訴記者,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特定的民俗文化,進而所形成的童謠也都帶有當地的文化特徵。
據梅州市山歌劇團負責人介紹,《月光光》這首童謠在海內外也廣為傳唱,雖然每個地區有不同的版本,演唱方法不盡相同,但表達的意義卻差不多,單廣東地區就分有廣府民系、客家民系、潮汕民系等多種版本,每個版本的內容和折射出的思想均大同小異。
「廣府民系的《月光光》首句是『月光光,照地堂……』,而梅州客家地區的《月光光》首句是『月光光、秀才郎……』,前者純粹寫景,後者卻描景述人,告誡孩童要努力學習。」朱迪光說。
童謠《月光光》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悠久歷史與優良傳統,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成長,是億萬客家人刻骨銘心的記憶,同時,它也撐起了在外漂泊的客家人思鄉的精神之柱,也是他們思念家鄉故土的「月光曲」。
「每每聽到這童謠,總會想起小時候的事情,記憶中有故鄉、老屋、阿婆、兒時玩伴……」從印尼回家探親的鐘伯聽到《月光光》時熱淚盈眶,他說這首《月光光》60多年來一直印在他的腦海裡縈繞。
「《月光光》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客家童謠,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會有《月光光》童謠,吟唱著《月光光》就能找到客家人,因為那是客家人的搖籃曲和思鄉曲,是千年中華古韻的鄉音迴響。」朱迪光說。
在2013年廣東梅州舉行的央視中秋文藝晚會和2015年在河南開封市舉辦的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上,這首童謠《月光光》總會被第一時間在舞臺上傳唱,瞬間就能凝聚了全球客家人的心。
朱迪光表示,在很多有關「客家」的大型活動時,這首童謠《月光光》都會被搬上舞臺,在無形中喚起了「同是客家人」的記憶和共鳴。「對於生活在臺灣地區的客家人來說,《月光光》總能傳達一種鄉音鄉情,無論在哪裡聽到這首童謠,他們都會感到非常親切。」
來源中新網 韻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