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常紅的一部電視劇《小娘惹》,翻拍自2008年的同名電視劇,講述了嫁入黃家的女子天蘭和她的女兒菊香、外孫女月娘,三代人充滿磨難又勵志的歷程。
天蘭作為大戶人家的妾,逆來順受,任勞任怨;而她的女兒菊香有了反抗意識,為了逃避做妾的命運逃出家門與自己的愛人山本結為夫妻,但是二人卻死於當時的日本侵略戰爭。菊香的女兒月娘則是更為堅強不屈,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不將命運完全依託於男人。
《小娘惹》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緊緊地牽扯著每一個觀眾的心弦;但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卻是斑斕多彩的娘惹文化,包括娘惹菜、娘惹糕點、娘惹珠繡、娘惹服飾,娘惹婚嫁等等。
娘惹菜
娘惹菜系吸收了中國菜系和馬來菜系的精華,尤其是各種香料的運用,融會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所用的醬料都由起碼十種以上香料調配而成,包括小蔥頭、蒜頭、姜、南姜、山姜、香茅、香花菜、辣椒、薄荷葉、亞參膏、峇拉煎、肉桂、蘭花、酸柑、班蘭葉等等,每個娘惹家庭的廚房都預備著種類齊全的香料,以備各種料理的進行。因此我們看到無論是菊香還是月娘學習做娘惹菜都是從研磨各種香料開始。
《小娘惹》裡的代表菜品有娘惹叻沙:就是一種海鮮米粉湯,分為常見於新加坡的咖喱海鮮椰漿式和常見於檳城的酸角蝦膏魚湯式。
椰漿飯:把米飯用椰漿蒸煮,佐以咖喱雞、牛肉或魷魚,搭配黃瓜、炒江魚籽和辣椒醬,再放在香蕉葉裡用勺舀著吃或乾脆用手抓著吃的一種傳統小吃。
黑果燜雞:黑果是一種苦澀的果實,做這道菜很費功夫,而且成菜質量差別很大,做的好的真是非常好吃。
娘惹雜菜:娘惹雜菜雖然普通,但也很考量做菜者的功力。《小娘惹》裡的玉珠因為食材被珍珠破壞,在月娘的幫助下完成了一道娘惹雜菜,結果頗受好評。
娘惹糕點
菊香在走出黃家,丈夫失蹤的情況下,靠做娘惹糕點來賣維持生活。娘惹糕點用的材料有香蕉葉、椰漿、香蘭葉、糯米等,娘惹糕很美,很甜,如同美女一般令人留戀,因此有「糕如月,意綿綿,中有絲萬千。味覺甘,情似甜,柔情鋪滿卷」的說法。
月娘做的娘惹糕包括芋頭糕、木薯糕、椰汁渣渣等,最受歡迎的是蝦米糯米糕。
娘惹珠繡
傳統的娘惹們在家庭的方寸之地,打理好內務輔助丈夫就可以了,因此考察一個娘惹的標準就是娘惹菜娘惹糕做得好,娘惹珠繡精緻唯美,這些技藝就是由母親傳給女兒,一代代的娘惹口授身傳,夫家非常看重女子的這些技藝,心靈手巧的娘惹會得到婆家的。
《小娘惹》裡經常提到的是一種珠繡鞋,娘惹一般愛採用產自歐洲的切割珠來縫製她們的傳統珠繡鞋。因為每一顆珠子都有其特定的傾角,製成後更能增強立體感,穿戴在足下閃閃發光,貴氣十足。據說,她們可以將千粒微如米粒的珠飾穿透細如髮絲的針線,用幾個月的功夫才制好一雙珠鞋。娘惹們還會為她們的婚禮準備珠繡床罩、新娘蓋頭以及一些器皿的套罩。
娘惹服裝
娘惹服飾最能展示華人與馬來文化融合美感的精髓。多為輕紗,非常典型的熱帶風情,在馬來傳統服裝的基礎上,改成了西洋風格的低胸襯肩,再加上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盡顯精緻與秀美。娘惹服裝的顏色不僅有中國傳統的大紅及粉紅,還有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五彩紛呈。而服裝上點綴裝飾的圖案,則通常是中國傳統的花鳥魚蟲、龍鳳呈祥等等。
《小娘惹》裡經常穿的Kebaya是一種緊身的服裝,由於剪裁充分顯示腰身,再配上峇迪沙籠裙,讓娘惹們顯得格外婀娜多姿。
娘惹首飾
娘惹們的身上離不開首飾。項鍊上鑲著珠寶,耳邊垂著耳墜,胸前的金銀扣牌鑲嵌著珍珠寶石,而且還有精緻得不能再精緻的花紋。訂製首飾的圖案經常是中國的鳳凰、牡丹和八仙,代表著代表。
設計誇張的金項鍊,頭冠是是娘惹新娘出嫁時必戴的飾品,就像珍珠出嫁時的紅嫁衣和金首飾,充分體現了富貴吉祥的寓意,不過珍珠為此很煩,因為這些首飾太沉重了,服裝也太繁複了,穿上連上廁所都成了一種負擔。
娘惹婚嫁習俗
娘惹婚嫁還保持了純正的華人習俗,排八字、納採、吃湯圓、斟茶、上頭等儀式。婚禮上,新郎新娘要吃紅白湯圓,紅色代表喜慶,白色代表純潔。洞房當晚還要在床上鋪上白紗布,以此作為新娘是否純潔的測試。新郎新娘結婚那天都要穿白衣,而後收起來,等到百年之後再穿,這樣這對恩愛的夫妻就可以在天堂團聚。
娘惹瓷器
中國景德鎮的制瓷技術也走進了東南亞,成為貴氣精雅的娘惹瓷。娘惹瓷用粉彩裝飾,主要圖案為鳳凰牡丹圖,用雲紋、八寶、蓮瓣、八寶等紋理裝飾,瓷器口沿、提鈕等部位經常會用鍍金來裝飾。據說在蘇門答臘島的巴塔克族有一條不成文的法規,如果男人對女人行為不軌,要用瓷器賠償對方的損失;部落間發生械鬥,一條人命所得到的賠償就是一個娘惹瓷器。《 小娘惹》中也多處提到了娘惹瓷器,例如月娘就總是抱著一隻娘惹蓋盅。
丫環阿桃失手打碎了大姑帶來的瓷碗,被追著抽打,讓她賠三十塊錢,從此可以看出娘惹瓷的貴重。陳盛安排石燕子到古玩店幫堅叔打理生意,陳盛從破產的峇峇娘惹家族收購了很多寶貝放到古玩店出售,其中就有峇峇瓷罐,黃美玉因為吃醋賭氣把陳盛帶回的瓷罐摔得粉碎。
斑斕多彩的娘惹文化,也是東南亞土生華人的曲折奮鬥歷史,如泣如訴,可泣可歌。
本文主要轉自百家號,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