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覽,本屬袁紹部將,後與張郃一同投降曹操。在名氣上,高覽與顏良、文丑、張郃並稱「河北四庭柱」。論戰鬥經驗,文丑曾以一敵二,射翻張遼、打跑徐晃,而高覽也曾在官渡之戰,與許褚、徐晃大戰而不分勝負。由此可見,二人均非浪得虛名,姑且認為此二人武力不相上下吧。
這裡順便澄清一下,本文之討論,乃基於小說《三國演義》,與正史無關。「河北四庭柱」這個稱謂,史書中並無記載,甚至演義中也無提及,其乃出自於張國良《三國評書》,除「四庭柱」外,尚有「一正梁」韓瓊,皆為評書杜撰。
文丑 VS 趙雲
《三國演義》第七回:公孫瓚就橋邊與文丑交鋒。戰不到十餘合,瓚抵擋不住,敗陣而走。文丑乘勢追趕。瓚走入陣中,文丑飛馬逕入中軍,往來衝突。瓚手下健將四員,一齊迎戰;被文丑一槍,刺一將下馬,三將俱走。文丑直趕公孫瓚出陣後,瓚望山谷而逃。文丑驟馬厲聲大叫:「快下馬受降!」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髮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於坡下。文丑急捻槍來刺。忽見草坡左側轉出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文丑撥回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趕。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
文丑
高覽 VS 趙雲
《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劉備行到數裡,一棒鼓響,前面擁出一彪人馬,當先大將乃是張郃,大叫:「劉備 快下馬受降!」玄德方欲退後,只見山頭上紅旗麾動,一軍從山塢內擁出,為首大 將乃高覽也。玄德兩頭無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極耶!事勢至此,不 如就死!」欲拔劍自刎。劉闢急止之曰:「容某死戰,奪路救君。」,言訖,便來與高覽交鋒,戰不三合,被高覽一刀砍於馬下。玄德正慌,方欲自戰,高覽後軍忽然自亂,一將衝陣而來,槍起處,高覽翻身落馬。視之,乃趙雲也。玄德大喜,雲縱 馬挺槍,殺散後隊,又來前軍獨戰張郃。與雲戰三十餘合,撥馬敗走。
高覽
開頭講過,高覽、文丑齊名,實力也相當,為何同樣遭遇趙雲,結局迥異?我想原因大約有三:
1、趙雲的實力不同
文丑遭遇趙雲並與之大戰幾十回合時,趙雲方出道少年,實力未成熟,實戰經驗不足。而高覽遭遇趙雲時,趙雲已身經百戰。
2、趙雲的心態不同
趙雲大戰文丑,救了公孫瓚,趙雲當時與公孫瓚素昧平生,不至於以命相博,文丑拔馬去時,趙雲也不追。而趙雲殺高覽,是為了救劉備,劉備正處在生死關頭。
3、遭遇方式不同
文丑遭遇趙雲,是正名交鋒,文丑看得清清楚楚,「少年將軍,飛馬挺槍」而來,早已做好迎戰準備。而高覽遭遇趙雲,趙雲是從背後突然殺出,根本措手不及。
總結:
高覽實力並不在文丑之下。在張國良《三國評書》中,高覽武力與張飛相若。張飛的矛,是演義中一桿秤,許多名將的實力都要到他這桿秤上來衡量一下,如虎牢關的呂布、西涼的馬超、古城時二哥雲長,包括百萬曹軍正先鋒高覽等,都在這桿秤上掂過分量。在張飛看來,高覽的分量足足一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