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便利店,刷新了上海人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

2020-12-27 騰訊網

90年代,便利店這種全新的業態刷新了上海人,尤其是70後、80後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

「一直為你開著的羅~森~」方霄鶴到現在還會哼1998年羅森店慶時的電視廣告歌。

「你不覺得晚上看到羅森那個帶牛奶瓶圖案的小logo還挺興奮的嗎?」他說。

1997年,方霄鶴在七寶中學讀高二,第一次走進了羅森開在古北新區的首家門店。

從小喜歡喝可樂的他,印象最深的是在那裡可以買到冰可樂。「那時煙紙店是沒有冰可樂賣的,相比之下,羅森的可樂就稍微貴幾毛錢吧。」

■1997年羅森開業一周年的抽獎活動廣告

張悅(化名)第一次吃三角飯糰是在華師大附近、棗陽路上的羅森。

「店員把飯糰遞給我的時候,我不好意思問怎麼打開,第一次是野蠻拆開的,裡面的蛋黃醬很好吃。」她回憶說,

「等再一次吃,我仔細看了包裝上的說明。等拆開後看到完整包裹著海苔的飯糰,覺得日本的設計真是太精妙了。」

「便利店裡提供微波爐加熱、熱水泡麵,而且店員會很主動地說:需要加熱嗎?當心燙……這讓20歲出頭、收入不高的我感覺很新鮮,有種被服務到的感覺。」她說。

吳琰當時就是一名羅森的店員。她是1997年3月開始在家附近、東平路嶽陽路上的門店工作的。

■1997年羅森刊登在報紙上的招牌啟事

她記得,那時店裡最熱門的產品是漢堡、炸物和麵包。

「當時除了肯德基、麥當勞,外面基本看不到漢堡。我們有牛肉漢堡、吉士漢堡、烤雞漢堡等等,最便宜的4塊錢,貴一點的6塊多。」

「炸物當時是店裡現炸的,品種蠻多的,有蔥油餅啊、炸魚排啊、可樂殼……賣得相當好,因為價格不貴,有的賣2塊5,有的3塊5。」

便利店貨架上的麵包品種繁多,也格外受歡迎。

「外面那個時候只有切片麵包,沒啥其他花頭。我印象裡賣得最好的,比如豆沙夾心麵包,單店一天可以賣六七十隻。」

「還有日式的咖喱麵包也賣得很好,現在你在山崎麵包房還可以看到。」

■在羅森便利,有許多別處買不到的特色食物。

在羅森可預訂節日限定蛋糕的服務,也是從90年代就開始了。

「日本人愛過西方人的節日,我們上海也跟著同步,特定節日有特定商品。」

「6寸、8寸的蛋糕採取預約形式,聖誕節期間一家店可以賣掉幾十個。」

如今已是上海羅森運營部部長的吳琰,回憶起當年做店員的經歷,「感覺蠻開心的」。

「店裡員工年輕人比較多,大家比較有共同話題。」她說。

無論是店鋪的環境,還是當時的收入,都讓她覺得「蠻自豪的」。

1996年、1997年的時候,店員收入就有一千多塊。那時上海的最低工資是三百多塊。在零售業裡,我們的收入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

參考資料:

1. 王欣,《本市喜添「便利店」》,新民晚報,1993年05月03日。

2. 陳啟甸,《小商品連鎖便利店應運而生》,解放日報,1993年07月10日。

3. 黃強,《黃浦區新開廿二家便利店》,解放日報,1993年12月23日。

4. 沈國芳,《糧油店改建成便利連鎖店 拆零供應細小商品受歡迎》,解放日報,1993年12月05日。

5. 顧國建、邱源昶,《上海已進入便利店規模發展期》,文匯報,1997年10月10日。

6. 蕭美瑾,《糧食便利店如今陷入困境》,新民晚報,1997年06月09日。

7. 王崇、黃維,《上海總部負責人首次透露 百式在上海一直沒贏利》,新聞晨報,1999年05月04日。

8. 傅賢偉,《上海便利店「五虎爭雄」》,解放日報,2000年07月26日。

9. 楊燕青,《連鎖便利店 市民得便利》,解放日報,1998年12月24日。

10. 季穎,《申城便利店相煎莫太急》,新民晚報,2002年03月25日。

11. 吳衛群、陳杰,《百米內不能有兩家便利店》,解放日報,2002年07月02日。

12. 錢鑫,《便利店扎堆開「選址公約」遭拒絕 前輩「守」新銳「搶」》,新聞晨報,2002年07月09日。

13. 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捕捉13億人的欲望 中國超市之戰),日本NHK,2005年。

14. 周凱,《便利店百家爭鳴釀變局》,解放日報,2005年02月26日。

15. 王越,《假如非要離開上海,我只想帶走一間便利店》,DT財經,2017年09月25日。

16. 盧杉、張偲,《每3192人擁有一家店 未來上海便利店的機會在哪兒?》,21世紀經濟報導,2019年07月31日。

- END -

寫稿子:韓小妮 姜天涯/

編稿子:韓小妮/ 畫圖畫:二 黑/

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相關焦點

  • 上海便利店簡史
    深夜走進24小時便利店,從冷櫃裡拿一瓶三得利烏龍茶,再點些關東煮做宵夜…… 這樣的場景如今在都市裡早已司空見慣。不過,要是我們說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呢?
  • 十大便利店排行榜
    用京東的商業理念賦能線下門店,除了提供優質貨源外,京東還將輸出品牌、模式和管理。京東便利店將採用統一形象標識。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劉強東提出,要在未來5年內,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
  • 刷新認知,花香盛世國際體育用科技重塑體育培訓
    刷新認知,花香盛世國際體育用科技重塑體育培訓在大數據時代,花香盛世國際體育也從傳統體育培訓公司,逐漸步入「網際網路+」時代,以線下培訓 +線上課程+智能穿戴+AI體測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以「硬體+軟體+數據」方式
  • 有一種羨慕,叫上海人的早餐!網訂櫃取、流動餐車、便利店挑花眼...
    便利店早餐: 200多種花色任你選 在上海,到便利店買早餐,已成為越來越多上班族的習慣。不過,很多人都覺得便利店的早餐品種不夠豐富。 像這樣的BK24光明便利屋,全上海有12家,是從良友便利升級而來。 良友便利總裁何立新介紹,依託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的鑫博海鮮食工廠和光明乳業,良友便利的商品大庫目前共能提供478個單品品類的早餐系列產品,涵蓋乳品、蒸點、熬點、鮮食、麵包、微波即食品、烘烤、現制飲品等大類。
  • 臺灣便利店做了什麼讓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生鮮之後就是低溫商品,恰好都是我們便利店行業非常重要的品類。那麼,我們現在在中國大陸從事的便利店行業,終將走向哪裡?是否和臺灣便利店殊途同歸呢?我只能告訴你,我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還有什麼服務是臺灣便利店沒有的?
  • 上海共享早餐已遍布4000多家便利店,進一家門吃百家餐
    9月24日,界面新聞從上海市商務委獲悉,上海「便利店+早餐服務」、「新零售+早餐服務」、「流動餐車+早餐服務」、「網際網路平臺+早餐服務」四大新場景逐步顯成效。 上海正在加快布局流動餐車。光明、百聯、糧全其美、盒馬、巴比等流動餐車運營主體近期正在商圈、地鐵、園區、社區布局。
  • 集齊了政策、資本和黑科技的便利店,在中國會更好嗎?
    在上海,有研究機構曾對經常光顧便利店的人群做出這樣的描述:受過良好教育、喜歡好的東西、租在市中心90年代老公房、不做飯、新上海人。這些標籤也幾乎囊括了一線城市新興消費力階層的全部特質。2018年,好鄰居的門店裡出現了炸醬麵,相比於日系便利店的壽司關東煮,陶冶認為「面」是在北京擁有最大受眾基礎的基本款,也因此,做好北方胃喜歡的「麵食」成為好鄰居現實差異化的鮮食策略。在商務部下發的《通知》要點中,也強調「要支持便利店企業開發自有品牌商品,擴大鮮食產品銷售,提供簡餐、飲品等現場製售服務,搭載各類便民生活服務項目。」
  • 喜茶推出汽水產品,便利店開賣
    喜茶推出汽水產品,便利店開賣來源:聯商網2020-07-13 20:51聯商網消息:7月12日,喜茶通過官方公眾號宣布,繼通過子品牌「喜小茶」推出首條果汁產線後,又推出了一個新的汽水產線,正式投入生產,商標仍為「喜小茶瓶裝廠
  • 「清美」便利店為啥介討人歡喜?
    「清美」便利店為啥介討人歡喜?提到「清美」這個品牌,好多上海人第一印象就是其優質的豆製品。近年來,清美推出了「清美鮮食」社區便利店,又頗受市民歡迎。
  • 上海7800家便利店推進「早餐工程」,新一批示範點將授牌
    上海市委辦公廳已明確:「便利店+早餐服務」「新零售+早餐服務」「流動餐車+早餐服務」「網際網路平臺+早餐服務」為「早餐工程」四大新場景。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直接關乎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2011年,上海成為「全國早餐示範工程試點城市」。此後7年,「早餐工程」被列入實事項目。
  • 魔都便利店居然還有這些「隱藏服務」,儂曉得伐?
    尤其是滿大街幾乎都是24小時便利店,只要步行3分鐘,就能找到一家!的確便利了我們的生活,如今不少便利店更推出不少便民服務,但卻很少人知道,今天小儂就來為你科普一下!★滬語服務算是上海本地老牌便利店了,在這兒,「滬語服務」也算是便民服務之一,「周邊小區老人比較多,普通話聽不太懂,上海話比較貼心。」
  • 你好小七┊臺灣便利店做了什麼讓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2000年之後,臺灣政府和金融機構為了提高運轉效率,前者釋放了大量「不太重要的功能性項目」,後者願意將利潤較低的項目交由第三方運作。於是,才有了臺灣便利店增值服務大爆發的年代。當然,臺灣便利店來接盤不是偶然事件,規模性的商業網點布局是先決條件。
  • 連鎖便利店們的絕地求生,從下沉到縣城開始
    /羅森上海官方微博 布局更早,下沉更深的羅森,最新的商業版圖已經擴張到了馬鞍山。馬鞍山,比鞍山還要小上一點,是安徽省的一座地級市,常住人口200萬出頭。這麼一看,這些連鎖便利店,就算開到宇宙盡頭的鐵嶺,也是指日可待。 「獨身、年輕、受過良好教育,新上海人。喜歡用好東西,租在市中心一間90年代的老式公房裡,家裡沒人做飯。」
  • 火熱上映的《鬼滅之刃》帶動便利店和食品企業產品熱銷
    正在日本上映的《鬼滅之刃》劇場版人氣日漸高漲,便利店和食品企業都相繼推出關聯商品來蹭熱度。
  • 小小便利店提供30餘種增值服務
    八一橋附近的千惠超市內,顧客楊女士對其便民服務讚不絕口。紮根長沙17年並穩步發展到270餘家店面,千惠便利店如何在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外來超市巨頭紛紛搶灘長沙的背景下做到巍然屹立?記者近日探訪了其背後的發展故事。  幾個下崗工人開啟千惠之路  千惠,聽上去有點舶來品的味道。「千惠的來源並不是日本,而是取自『千種商品、萬般實惠』的意思,我們是正宗本土企業。」
  • 全家便利店道歉 因推廣產品打擦邊球被投訴
    來源:紅星新聞剛剛,全家便利店道歉剛剛,全家便利店在微博發布道歉聲明:全文如下:我們非常抱歉,5也請您繼續監督我們、鞭策我們,我們會更加努力,為您繼續提供更好的便利生活服務。此前報導:5月27日,帳號主體為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的「全家微生活」發布了一條推文,該推文一經發布後引起眾多網友的質疑與投訴,有網友直言「真low,根本沒考慮過一個便利店帳號可能有老人孩子關注。」
  • 【便利店】臺灣便利店全球最密集 便利店為何這樣火?
    ,平均每2000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正影響和改變著臺灣人的生活方式,它的發展也是臺灣經濟和社會幾十年變遷的寫照。賣點是便利不是便宜便利店的概念興起於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小型超市的經營模式取代傳統的雜貨店,開放的貨架、明亮的店面、全年不關門、食品和日用品一應俱全……這樣的小店立即得到附近居民的熱捧,連鎖的便利店產業應運而生。
  • 7-ELEVEn便利店們的絕地求生,從下沉到縣城開始
    7-11和羅森又上了什麼新品,那些留在老家的初中同學,可能比你要更早知道。 開,往城市邊緣開 上個月底,河南首家7-11在鄭州開業。 這間位於國貿360商圈的門店,不僅一舉拿下單日65萬元的營業額,還直接刷新了業內全球銷售紀錄。
  • 看完陳飛宇爆料的舊照,刷新了我對美的認知!
    提到娛樂圈的高顏值美女明星,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最近很火楊超越、孟美岐、鄭爽等等。尤其是那些通過選秀出道的新人女星們,本身就充滿了青春活力,再加上天賜般的顏值,很快就受到粉絲的熱捧,說明顏值很高很受歡迎了。
  • 38張90年代上海老照片 再也看不到了
    90年代的上海灘,復古風正流行,氣質恰似一位舊上海歌女,身姿窈窕,活色生香。喧囂繁忙的90年代上海,正處在向現代化大都市和復古韻味之間搖擺的時機。人們生活得忙碌而有意趣,有豐富多彩的活動。那個時代的文化和記憶正在逐漸消失,20來年過去,許多上海本地人印象中的舊上海印象都已經模糊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影像留下的90年代老上海的生活,看看其中有多少,是你記憶中不可割捨的美好呢?夏夜熱鬧的大街,人們搬著竹椅在路邊乘涼,面前是來來往往的人流和車輛。佔了整面牆的高大的廣告畫,一代人記憶中的鳳凰自行車。廣場上跳交誼舞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