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羅娜啤酒表示願意捐1500萬美元,以希望病毒命名其他任何名稱。如果將病毒命名為「百威病毒」的話,願意加贈500萬美元。這一讓人看不懂的操作將科羅娜啤酒推上了熱搜。
這一切還要從一隻蝙蝠說起。
2020年1月12日,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即2019-nCoV,英文全稱Coronavirus。而科羅娜啤酒的英文全稱為Corona!所以此次新病毒的英文直譯,可以說是「科羅娜病毒」。新病毒居然和自己品牌撞車了,這可急壞了科羅娜啤酒的管理層,在他們看來,這會影響到啤酒的銷量,以及科羅娜股票價格!所以科羅娜管理層才這麼著急,想捐贈1500萬美元給病毒改名。至於為什麼改名成百威病毒(BudLightvirus)就追加500萬美元,因為科羅娜啤酒在北美市場的競爭對手之一,就是百威啤酒(Bud Light)。
這是種非常不合理論但非常正常的市場現象,當人們對某一名稱及其恐慌或充滿信心的時候,與該名稱相關的產業都會受到影響,這一現象並不符合理性人假說,但非常符合投資心理。所以也不能怪科羅娜啤酒小題大做。
歷史上也有多次類似現象,尤其鬱金香危機,南海泡沫等時期最為明顯。遠的不談,就說最近。
近日,有人爆料稱超市其他方便麵都被買光,但是武漢熱乾麵居然全剩下了。前幾日,搶購雙黃連時也有人稱,連獸用雙黃連銷量都暴增,甚至有人聲稱,自己銷售雙黃蓮蓉月餅的,銷量暴增不得不下架!樂視舉報快播的時候,樂事薯片躺著也中槍。郭美美被舉報抵制的時候,同名歌手郭美美銷聲匿跡了。
以上皆為傳聞,僅供娛樂,事實亟待證實。
同名或近似名稱造成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市場經濟行為方面,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
兩年前,紫光閣等媒體曝光某明星,該明星腦殘粉在粉絲群認為紫光閣是家飯店,於是「紫光閣地溝油」事件被推上微博熱搜!去年,臺媒體人馬西屏在著名談話節目上則聲稱:「東風快遞」是一家國有企業!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
而且在某些行業還有這很好玩的現象,比如很多看起來像洋名的品牌:Camel駱駝,Walch(威露士),吉野家,jeep男裝,德力西,卡爾丹頓(KALTENDIN),東洋之花,PLAYBOY花花公子,MO&CO,通通都是國產品牌!這在化妝品行業尤為突出,像卡姿蘭實為國產,深藍之謎看上去像海藍之謎,BellaBee全名為貝拉小蜜蜂,但這是國內註冊的,並不是美國人熟知的burt's bees小蜜蜂,契爾氏搶註的Kihl'se的習慣譯名,Kihl'se後來只好註冊的科顏氏,更扯的則是很多帶韓字的化妝品牌,韓束、韓後、韓雅、韓伊、韓熙貞、韓粉世家、韓方肌蜜,統統國產!這些行業其實不僅僅是自身覺得包裝成洋品牌更好銷售,更多的還是消費者認為洋品牌好,所以造成了行業如此!
令我們汗顏的是,很多外來品牌的中文譯名,反而更本土化!可口可樂,金拱門,寶馬,大眾,強生,雀巢等都是實打實的外來品牌,譯名卻非常本土化,目前做的也都很好,根本不用宣稱是進口品牌。
受名稱關聯影響的商家和消費者都是信心不足的表現,希望各位能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