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影
戀愛是兩個小情侶的事情,只要互相歡喜就能在一起,而婚姻是兩家人的事情,不僅要夫妻有感情基礎,而且還要雙方父母明事理,不過多幹擾是最基礎的,還要父母品德好,不要老想著為自己的子女撈福利而一再壓榨對方。
就算不能把女婿兒媳當親生的子女,平時也不要太過偏心自己的孩子,從而讓夫妻倆產生隔閡。也許偏袒自己的孩子,可以獲得短暫的利益,但時間久了,年輕夫妻感情也許會因為這些瑣事變得淡薄。
朱女士的自述:
我和我老公是大學時候認識的,感情一直不錯,結婚一年後,我們就孕育了一個女兒,就是在孩子照顧的問題上,我們第一次有了分歧。
我想讓婆婆來伺候月子,順便照顧孩子,可老公說婆婆身體不好,恐怕不行。沒辦法我就把我媽請了過來,讓她照顧我和孩子。
我生孩子的時候,老公把婆婆也接了過來,這也很正常,但直到孩子都要過滿月酒了,婆婆還在我們家住著。
我坐月子的那段時間,都是我媽幫我做的營養餐,順便還要做婆婆和老公的,晚上孩子哭鬧,也是我和我媽一起照顧,婆婆平時除了抱抱孩子,衝個奶粉,基本就是個甩手掌柜,婆婆呆在這裡時間越久,我越覺得心裡膈應。
等孩子過了滿月,婆婆依舊住在我們家中,剛開始我媽負責做飯,做家務,婆婆以身體不好為理由就洗個碗,可時間久了,婆婆吃完飯就把碗推一邊,抱著孩子就跟老公聊起天,就這樣連碗都不用洗了,我心疼我媽,就去廚房幫我媽洗碗。
大多數時間,婆婆跟老公在客廳看電視聊天,或者是抱著孩子跟老公聊家常,本來這是挺溫馨的畫面,但看著在廚房忙前忙後的母親,我覺得很不公平。
平時婆婆不幹活也就算了,好幾次看著我媽在洗衣服,婆婆就把自己的衣服也拿過來,讓我媽順手洗一下,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婆婆住幾天就走了,便不好說什麼,可我發現她壓根沒有走的意思。
時間久了,我母親也有一點意見,就藉口提出回老家看看,婆婆就說:「這是對我有意見哦?你是來照顧孫子的,你要走,倒不如我先走呢」,我媽聽了這話又不好意思撕破臉,只好說:「哪裡的話,那咱們就一起留在家裡,照顧咱孫女去。」
我老公聽說我媽想走就不耐煩,嘴裡嘀嘀咕咕的說:「照顧自己親孫女還累著了?」我本來想跟老公說說心裡話,可看著坐在旁邊的婆婆,還是閉了嘴,只能平時多幫幫我媽。
可時間久了,我也受不了了,每次我和我媽在廚房忙活,老公和婆婆就在客廳哈哈大笑,廚房的勞累和客廳的歡聲笑語,形成了鮮明對比。
我媽掃地,婆婆和老公就把腳往上抬抬,他們在這兒享福,而我和母親卻成了他們的保姆,特別是我婆婆,總感覺好像看不起我媽,也許是覺得我媽是農村來的,就該勤快一些吧,雖然她沒有擺在明面上說,可他們的表情,還有一些話裡帶刺都讓人很不舒服。
前幾天,老公和我媽因為沒倒垃圾的事兒吵起來了,婆婆在旁邊說是勸架,其實是煽風點火,婆婆說:「親家啊,也別怪我兒子說你,你這年紀比我還小几歲呢,怎麼忘性這麼大,城裡不是你們農村,這兒空間小,垃圾就要天天倒,廚房的垃圾臭了,我在客廳都聞到味兒了!」
我在門口聽著就上頭,平時他們吩咐我沒關係,但我母親就我一個女兒,平時沒享著福,現在來照顧我還要被別人說。我絕對不允許別人欺負我媽,我直接說道:「婆婆,要不你先回去吧,我媽是來照顧孩子的,不是來這兒伺候你養老的!」
這話剛說出來,我就有點後悔了,畢竟她是長輩,我說話實在太衝動,可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婆婆估計也沒想到我說話這麼直白,尷尬的說:「都怪我沒點眼力勁,住了這麼長時間被人嫌棄了還不知道,我這就走」
聽著婆婆說軟話,我更自責了,解釋了幾遍,婆婆還哭了,我老公氣憤的說道:「你怎麼能趕我媽走呢?我媽就我一個兒子,多不容易啊!要走也是你們走,這房子可是我買的!」
不一會兒,婆婆就收拾好東西,準備要回老家,婆婆眼眶裡好像還有淚水,老公攙扶著婆婆,臨出門之前他提出了離婚,然後就跟婆婆一起摔門而出。
我媽聽了這話,哭著罵我說話不過腦子,現在房子是他們的,我要是離婚還剩下什麼?我也越想越煩,房子雖然是他買的,可我們家也出了裝修錢,本來就是婆婆來我們家做大爺,讓我和我媽天天做飯洗衣的伺候他們,反而落得裡外不是人了,難道我說的不是大實話嗎?老公不分青紅皂白提出離婚,這是什麼事兒啊!
雪影說:
我很能理解朱女士的心情。有些時候壓抑的越久,反抗的時候越激烈,朱女士和她母親確實為這個家付出的最多,但說話是一門藝術,如果朱女士能換一種說法,也許就不會發生吃力不討好的狀況。
比如朱女士可以說:「其實我們這邊有一個老人照顧就可以了,累了還能換個人接班兒,你們兩個老人都呆在這裡,反而兩個都操心,要不我讓我媽先回去,等您照顧的累了,我再讓我媽來照顧一段時間,您看如何?」這樣說的話,一般明事理的都能明白,這是做二選一呢,婆婆既然身體不好不能照顧,就會選擇自己走,讓親家留下。
就算是佔理的事兒,只要快言快語說出來,只會讓人記得不好,朱女士媽媽的付出,也因為衝動說話化為虛有,人性就是如此,做一件錯事,就把以前的好全忘了。
而朱女士的母親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做錯了,如果剛開始就不是把婆婆當客人,家務事不要大包大攬的,也許就能形成和諧的相處狀態。
或者,也許婆婆想做事,只是因為親家母太過賢惠,所以時間久了,也就隨她去了,慢慢的變成了理所應當。這跟兩位母親的性格有關,一個勤快,一個投機取巧。剛開始就立好規矩,形成習慣,也許就沒有這些麻煩。
另外,朱女士也應該跟老公好好溝通一下,夫妻的家庭最好不要有過多人的來幹預,兩口子的事兒還是要自己解決。
朱女士說了一個細節,想要和老公說心裡話的時候,婆婆總是在旁邊,讓朱女士有苦難言,所以導致壓抑太久,在那一刻爆發,平時夫妻遇到事情應該及時溝通,耐心解釋,而不是遇到事兒了就說離婚。
有句話說得好:「當你不會遊泳技巧的時候,換個遊泳池也一樣溺水」,婚姻就是遊泳技巧,伴侶就是遊泳池。如果你不懂得經營,那換個伴侶,也一樣不會幸福,您認同這個道理嗎?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