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為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副研究員、博士,《古生物學報》編輯。出版科普書《遠古的霸主——中國恐龍》《尋根——中國古人》等,參與編寫《十萬個為什麼(古生物)》。
儘管志留紀和泥盆紀並稱「魚類時代」,但魚類在泥盆紀的演化才可謂盛況空前,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有了飛躍增長。盾皮魚類是泥盆紀乃至整個古生代最繁盛的魚類,南京龍潭擂鼓臺上泥盆統五通組砂巖中發現的中華魚和星鱗魚就屬於這個龐雜的大族群。
盾皮魚類身披堅硬的骨甲,頭甲和軀甲分別由大塊的骨片拼成。多數盾皮魚類的頭甲和軀甲由可以活動的關節相連,少數種類頭甲和軀甲相互癒合,沒有關節。盾皮魚類數量眾多,形態各異,其中最著名的兩個家族是胴甲魚類和節甲魚類。
胴甲魚是一類個體較小、身體扁平的盾皮魚,營底棲生活但分布很廣。龍潭的中華魚和星鱗魚都是胴甲魚家族的成員。不過胴甲魚家族最著名的成員還數溝鱗魚,其化石几乎遍布全球。溝鱗魚有著魚一樣的身體,骨甲像烏龜殼,胸部還長著一對像昆蟲節肢那樣的骨質胸鰭。
節甲魚類有一條歪形尾,外形像披了盔甲的鯊魚,是泥盆紀最佔優勢的類群,到泥盆紀中後期演化出很多掠食者,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體長可達10米的鄧氏魚,是當時海洋中的霸主。關於節甲魚還有一段逸事:1962年,古魚類學家潘江先生在《古生物學報》上發表文章,將幾件原被古植物學泰鬥斯行健先生認為是植物化石的標本重新鑑定為節甲魚類的胸部棘刺化石。一位同行給斯先生寫了封嘲諷信,大意是:以前我錯定某種植物,你批評說那表明我知識貧乏,可我的錯誤至少還沒有跨出植物界的大門,而你卻將動物界的魚類鑑定成植物,你的知識不是比我更欠缺了麼?斯先生看後大笑,並將這封信轉交大家傳閱,坦蕩的胸襟值得後人學習,坦蕩的大師本色令後人稱讚。
在生命史中,盾皮魚類雖為泥盆紀古海洋的主宰,但只是稱霸一時。厚重的骨甲限制了盾皮魚類的運動能力,雖然有些後期的盾皮魚類已經開始退化掉它們的盔甲,但其演化潛力還是趕不上硬骨魚類和軟骨魚類這樣機動靈活的後起之秀。泥盆紀末,盾皮魚類和它們的祖先甲冑魚類一起全部退出了演化的舞臺。
龍潭擂鼓臺上泥盆統五通組砂巖中還發現有肉鰭魚家族的全褶魚(屬孔鱗魚類,與肺魚類同屬於肺形魚類)和肺魚類的碎片化石。肺魚類最早出現於泥盆紀早期,曾廣泛分布於全球,但現存只有3屬6種。肉鰭魚家族的四大分支中,被大書特書的是在泥盆紀中期演化出四足動物的四足形類,其次受關注的是空棘魚類,這個大類曾被科學家認為已經全部絕滅,直到20世紀30年代發現了它們倖存到今天的代表——被譽為「活化石」的拉蒂邁魚,轟動一時。只有已滅絕的爪齒魚類的知名度比肺魚類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