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家在對巴拿馬的基卡隆島上的一種特殊的猴類,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後,在2017年,對外發布了一個發現——生活在該島上的白臉捲尾猴,可以熟練使用石器作為生活工具,且使用的頻率很高。
據記錄,它們在一年之中,有大約200天在使用石器。它們會尋找尖銳的石頭去砸開堅果或貝類,獲取食物食用。還會尋找平坦的木頭或者石塊,當做「砧板」使用。它們特別聰明,學習能力很強,通過模仿可以很快學會簡單的人類器材。
雖說自然界會使用工具的動物並不少,除了猩猩,獼猴等靈長類動物,還有烏鴉,海獺,海豚也會使用石頭或樹枝來獲取食物。
但白臉捲尾猴比它們要更高一籌,除了使用工具,它們還知道將不同形狀的石頭進行歸類並收集起來,並按照需求挑選最為合適的石頭重複利用。智商顯然高於一般的猴子。
這似乎可以表明巴拿馬猴已經步入石器時代,似乎有可能沿著人類的進化方向演化。有人擔心它們有朝一日會威脅到人類的霸主地位。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樣的擔心是否多餘。
人類的石器時代始於260萬年前,並一直持續到大約1萬年前。在這個漫長的時代,人類學會了製造以及使用工具,還學會了用火。陶器、骨器,紡織都是在石器時代誕生的。
石器時代的工具都是人類經過思考,有意識地設計加工出來的,比如打制或磨製精美石器,將木棍用繩子綁在石頭上面,製作出錘子等等,是具有一定創造性的。
所以說,巴拿馬猴利用工具的功力根本談不上進入石器時代,它們頂多只能把未經加工的石頭當工具,並沒有能力對石頭進行打磨或組合,更不懂得用火。
專家還觀察到,並不是島上所有的猴子都會使用石頭工具,就只有離海岸較近的猴群會用,而且只有雄性猴子才會使用石器獲取食物,雌性則都是跟在一旁坐享其成。因此,如果說它們處於石器時代,那實在是過於誇張了,即使是距離舊石器時代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那麼,捲尾猴是否會進化出新型人類?
我們都知道,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是存在某種親緣關係的,曾擁有共同的祖先。離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是黑猩猩,從基因上,相似度高達98%,但就是那一點點的差異塑造出了差異巨大的兩個物種。而我們人類的祖先與猴科則早在3000多萬年前就分道揚鑣,走向完全不同的進化之路。從血緣關係上,猴類與人類要相差得更遠,進化成新型人類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的。
生物進化的方向是充滿不確定性,或者說是沒有方向的。
人類也是在充滿各種偶然性的進化路上,形成的高等物種,是地球生命進化史的奇蹟。
而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根本的區別,是人類的腦容量,使人類產生了自我認知意識和思維,這使得人類從靈長類動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的主宰者。最接近人類的黑猩猩大腦容量不足500毫升,人類的大腦容量卻達到了1500毫升。
所以,靈長類動物使用工具的能力,與人類石器時代情況的背後,有本質上的差別,根源上是腦部發育和認知水平的不同。關鍵點不在會使用製造工具,而是創造出了想像中的石器,是思維的產物。也就意味著人類擁有創造出想像的一切的潛力。
所以,巴拿馬猴不光要會使用工具這麼簡單,腦容量還必須同步進化,而這一點是巴拿馬猴目前還沒有達到的。
進化結果取決於基因隨機突變+環境選擇。而巴拿馬猴及其他靈長類動物如今都缺乏相應的演化環境,現在的自然環境不足以支撐它們的大腦快速進化,也就很難往智慧生命的方向進化了。
況且,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不會給任何動物進化出高級智慧稱霸地球的機會。巴拿馬猴也將會一直生活在人類的觀測與掌控之中,對人類構成不了任何威脅。就算它們進入了石器時代,但物種的進化是一個極其緩慢而又漫長的過程。假如現在的巴拿馬猴即使能夠進化到人類的水平,那也是數百萬年之後的事兒了。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人類早已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文明。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