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俞永福說的是真的,他不會離開阿里——至少在最近。
/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馬鉞
今天早上俞永福離職阿里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我第一時間詢問阿里大文娛公關,得到的回答是「阿里對傳言不作回應」。3個小時後,俞永福終於在微博上發聲:「我不會離開。」阿里公關負責人王帥則指斥傳言是「胡扯」。
我相信,俞永福說的是真的,他不會離開阿里——至少在最近。
至於以後,誰說得準呢?馬雲以前還說餓死不做遊戲,劉強東還說京東不賣書,雷軍還說小米不做低端機呢,俞永福自己也說過UC是非賣品。時移勢易,變才是常態。
十月底我寫過一篇俞永福整合大文娛的封面報導。接受採訪時,他顯得躊躇滿志,大談整合情況和未來規劃,「阿里的戰略一做就做10年」,「我特別有信心」,絲毫沒有表露出要離開的意思。
如果現在離開,相當於半途而廢——俞永福自己坦承,大文娛整合分三階段,現在只是完成了第一階段而已——在此之前每個人生節點都贏得非常漂亮的俞永福,會容忍這樣的失敗嗎?
而且,現在離開絕不是什麼好時機——雙十一這個阿里的大日子剛過,上上下下還處在既興奮又疲乏的狀態中,驟然出走,顯然是給阿里添大堵。以俞永福的情商,不會做出這樣的事。
但要說俞永福離開純屬謠言,除了他本人的闢謠外,也並沒有特別有力的證據。不止一個信息源告訴我,早在幾個月前,俞永福要走而「老馬不同意」的內部傳言就出現了。
今年9月份阿里18周年的「成年禮」上,總共三位阿里高管上臺演講,馬雲壓軸,張勇開場,井賢棟居中。我後來在阿里高管一起跳舞的環節中看到了俞永福。
眾所周知,俞永福是個心氣兒很高的人。「我不會為任何人打工,」俞永福說過,「我是合伙人。」
2014年6月,阿里收購UC,作為UC創始人,俞永福進入阿里。一個月之後,俞永福就受命整合高德。在此之前,阿里對於非電商業務的整合鮮少成功。俞永福沒有讓馬雲失望,他果斷砍掉O2O業務,聚焦地圖服務,率領高德走上正軌,如今與百度地圖兩分導航市場;他帶進阿里的UC則連續數年增長超過100%,趕上了內容分發的風口。
2015年,通過「大考」的俞永福被任命為阿里媽媽總裁,以非嫡系之身掌管整個阿里體系的錢袋子,當年末,俞永福全票當選阿里上市後的第一撥合伙人——這時距他進入阿里才過去一年半,在阿里18年的歷史中,從未有人上升如此之速。
俞永福並非電商出身,這對他來說,反而是優勢所在。2014年是阿里從PC端向移動端遷徙的變革之年,PC端的成功經驗反而可能成為「ALL IN無線」的阻礙和桎梏。張勇帶領阿里從PC跨越到無線的成功關鍵,就是啟用了一批毫無電商基因的年輕人。俞永福看似電商異類,其實阿里當時求之若渴的並非電商人才,而是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浪中戲過水的時代弄潮兒,俞永福於是應運而升。阿里二號首長蔡崇信三年後還在投資者日上念念不忘,「UC的收購使得阿里收穫一名非常優秀的人才。」
馬雲曾手書「永福」二字,鼓勵俞永福:「千萬不要被電商給同化了,你要保持非電商的特性。」阿里CEO張勇對《中國企業家》表示:「永福是個很有才的人,他有他的世界觀和帶兵方式,有他坐鎮北京,我就輕鬆一點。」
沒有被阿里完全同化的俞永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阿里。喜歡大學氛圍的他在UC實施的「班委」制,現在推廣到了整個阿里,幾乎成為阿里經濟體上上下下各個業務板塊的管理層架構「標配」。
之所以優容俞永福,是因為阿里也正在去電商化。馬雲、張勇等阿里高管多次指出阿里不是電商公司,而是大數據公司,是科技公司,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基礎設施公司。
時至今日,阿里的戰略版圖已經囊括五大板塊,還在不斷擴張。邊界的擴展增大了阿里的體量,而龐大的體量又驅動阿里不停擴展邊界。在這樣的滾動循環之下,阿里不止要成為馬雲所宣稱的「國家公司」,簡直要成為「普世公司」了。
這需要阿里高管保持清醒頭腦。張勇曾說,阿里每年都會砍掉很多項目。2016年底的「圈子事件」,讓螞蟻金服斷了做社交的心思。
更具標誌意義的,是「五新」特別是「新零售」的提出。各個板塊有了凝聚的核心、服務的對象和明確的目標。現在的阿里業務邊界不管如何擴張,都和新零售這個核心存在明確的邏輯關係,只是或近或遠、或強或弱而已。
在7月份成立的「五新執行委員會」委員名單中,沒有俞永福。世界永遠分為廟堂和江湖,對於阿里來說,新零售恰似廟堂,大文娛仿若江湖。處江湖之遠的重任,阿里交給了俞永福。
相對長期的目標,以及和電商主業相對較遠的業務,正是俞永福的用武之地。這些業務是新零售的組成部分,但現在對新零售這個核心的驅動目的不強,俞永福的任務,就是像一個牧馬人那樣,將這些邊界之馬養得膘肥體壯,然後鞭策他們長驅至阿里之心,成為推動阿里繼續向前的核心力量之一。
去年12月底,俞永福和阿里大文娛班委提出了大文娛的戰略方向:做文娛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今年6月份,在上海電影節上,俞永福正式把這個戰略公之於眾。他把涉及電影產業——也是整個文娛產業——的基礎設施總結為「3個C」,分別是用戶(Consumer)、內容(Content)和商業(Commerce)。俞永福表示,阿里影業以後只會生產極少量的影片,主要業務將是利用其強大的用戶觸達能力、內容產業化能力和商業運營能力,專注於智能宣發和衍生品運營,並以此為上遊的內容生產者提供服務。
「基礎設施」是馬雲和張勇在接受採訪時提及率最高的詞語之一。話術的統一,意味著作為邊界的大文娛和阿里核心的邏輯聯繫得到了增強。
可以肯定的是,俞永福離開阿里與否,絕不會是因為大文娛做得好還是不好。對於虧損,阿里並不在乎。馬雲曾說過,大文娛要給11年時間,而俞永福說,跟阿里別談錢,要談進步。
對於俞永福來說,或許也是如此,能影響到他人生決策的,不是錢,而是能否取得足夠大的進步。
以下是中國企業家雜誌2017年21期的封面報導,點擊圖片可閱讀:
馬鉞 mayue@iceo.com.cn
值班編輯:陳睿雅
審校:張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