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nenow
昨日下午,微博一條「女子因未孕虐待致死的暴力事件,因一審結果以虐待罪判處被告人以2至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話題一經發出便引發廣大網友的激烈討論,網友們討論的熱點在於定罪量刑的虐待罪。
來源:微博
根據我國《刑法》解讀,虐待罪具體是指經常以打罵、凍餓、捆綁、強迫超體力勞動、限制自由、凌辱人格等各種方法,從肉體、精神上迫害、折磨、摧殘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的行為。根據刑法的規定,犯虐待罪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近幾年在國內外新聞中,包括精神暴力內的虐待事件層出不窮。我們也不乏看到關於情侶間PUA、洗腦和煤氣燈效應之類的心理虐待、精神暴力的話題,明明生活在文明世界,為何各種精神暴力仍然頻頻出現?
事實上,早在1996年,第49屆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WHA)就採納了WHO49.25號決議,宣布暴力是全世界一個主要的而且越來越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並與「預防暴力——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形成WHA49.25號文件。
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和研究者以更大的熱忱關注暴力傷害,研究暴力給個人、家庭、社會在健康、心理和社會發展方面帶來的直接和長期的影響,從法律、宣傳、研究等各方面提出幹預措施。
暴力分型
(引自WHO,2006)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暴力與衛生報告總結》中將暴力定義為蓄意地應用強暴的力量或武裝,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侵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發育障礙、精神傷害、死亡或剝奪權益。
每年全世界共有超過160多萬人因暴力失去生命。暴力引致死亡和損傷,並造成嚴重和深遠的終生後果。它給國家經濟帶來很大負擔,國家每年為此在衛生保健和執法領域花費大量資金並因生產力喪失而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報告–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的全球和區域估計,Global and regional estimates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prevalence and health effect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non-partner sexual violence, WHO 2013
世衛組織2013年發布的另一份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尤其是婦女兒童群體,報告稱,暴力侵害婦女行為不是孤立的事件。在全球範圍內,有30.0%的婦女通過其親密伴侶(即在家)遭受暴力行為。據報告,多達38%的婦女謀殺案是由親密伴侶犯下的,而42%遭受伴侶的身體或性虐待的婦女因這種暴力行為而受傷,這些數字令人震驚。
哈薩克斯坦首都努爾蘇丹,10歲的柳芭正在準備去學校。她長大後想當醫生或是老師,來源:兒基會圖片/Karla Nur
近期聯合國多家機構聯合發布的《2020預防暴力侵害兒童全球情況》報告指出,由於各國未能有效落實兒童保護措施,全球每年約有近10億兒童遭受身體暴力、性暴力或社會心理暴力,導致受傷、殘疾或死亡,佔到全球兒童總數的一半,而新冠疫情和防疫措施可能使情況進一步惡化。
這一系列廣泛暴力行為,不只是軀體虐待,還包括心理虐待。
據橡樹基金會(Oak Foundation)發布的報告指出,有91%的人在戀愛關係中的某個時刻經歷了心理虐待,將近一半(49%)的被調查者經常遭受心理虐待;心理暴力對受害者的傷害與身體暴力是一樣的,從業人員報告說,這對受害者的心理和情感健康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性影響,影響了受害者的工作、社交和日常生活能力。
https://safelives.org.uk/psychological-abuse
此前,西班牙學者Manuel Vilariño針對親密伴侶暴力的女性受害者的心理危害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社會心理幹預》(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雜誌上。
Manuel Vilariño et al. Psychological Harm in Women Victim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Epidemiology and Quantification of Injury in Mental Health Markers. DOI: 10.5093/pi2018a23
該研究主要分析報告在警察局刑事投訴並且司法判決均確認身體和心理虐待的受害女性。結果表明,這些心理虐待女性受害者均報告了更多的臨床症狀(即強迫症、人際敏感性、抑鬱、焦慮、敵意、恐懼症、偏執狂和精神病)。
Df(49). MV = 親密伴侶暴力的受害者(IPV-Vs)組的平均值;MNS =測試值,標準樣品平均值。抑鬱和強迫症為53%,焦慮症為48%,人際交往敏感性為45%,恐懼症為44%,偏執觀念為43%,精神病為38%,敵對程度為20%。
http://dx.doi.org/10.5093/pi2018a23.
研究指出,身體和心理虐待可能導致受害者臨床症狀增加(煩躁不安的經歷、沮喪、快感不足、絕望、精神不振、自我毀滅的思想、其他抑鬱狀態的認知和軀體現象以及強迫症)。
最後,研究者建議考慮到心理健康受到傷害的嚴重程度以及對其他家庭成員的影響,在親密伴侶暴力中心理虐待不僅為司法或社會問題,而且還應視為對公共衛生的關注。
圖源:Pixabay
那麼,心理虐待是什麼?根據Wikipedia解釋,心理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通常稱為情緒虐待(emotional abuse),是一種虐待,其特徵是一個人使他人暴露於可能導致心理創傷的行為,包括焦慮症,慢性抑鬱症或創傷後應激障礙。心理虐待的根本動機是施暴者通過否定、打壓、質疑、扭曲等手段,渴望操縱控制他人並破壞他們的自尊心。
早前,加拿大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小組指出,遭受過嚴重心理虐待、身體暴力以及其他危險因素的女性可能會導致輕度和重度傷殘,加拿大的犯罪與司法統計2000年報告中也顯示情感虐待和控制行為可能是戀愛關係中身體暴力的先兆。
在加拿大公共衛生局頒布的《心理虐待:討論文件》(Psychological Abuse: A Discussion Paper)中顯示,2004年總體社會調查(GSS)發現,伴侶之間的心理和財務虐待的發生率是身體虐待的2.5倍,在收集研究過程中,有17%的男性和18%的女性報告遭受了心理虐待。儘管男女報告的心理虐待率相似,但對受害後果的研究表明,無論何種形式的傷害,女性遭受的負面影響要比男性更深。
https://www150.statcan.gc.ca/n1/en/pub/85-224-x/85-224-x2007000-eng.pdf?st=nDHvp4LL
https://www.canada.ca/en/public-health/services/health-promotion/stop-family-violence/prevention-resource-centre/family-violence/psychological-abuse-discussion-paper.html
該報告將心理虐待分為2種類型的行為:疏忽和故意。疏忽的策略包括停止正常的人際交往或拒絕證實受害者的感受,刻意的策略則是更具侵略性的控制形式,兩種形式都涉及故意造成精神或情感傷害。
所以,當對方這樣對待你,你要開始思考了:
1.總是提出不合理要求,強迫你放棄自己想法,滿足他/她的需求;
無論你多認真,對方總是不滿意,否定你的價值觀,譏諷嘲笑你的努力,批評打壓你的自信心;
2.公開或私下侮辱你,控制與朋友或家人見面,限制你的自由,以「愛」的名義無時無刻地掌握你的下落,翻看你的隱私;
3.利用恐懼,威脅,博取同情的方式來控制你,讓受害者自責是自己的錯,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沒人會喜歡自己;
4.扭曲事實和你的言語,黑白顛倒,誇大你的缺陷,避免為他/她的錯誤承擔責任;
5.當面對對方時,你會感到緊張和恐懼,感覺被束縛;
實際上,心理虐待不止出現在女性身上。
早前,葡萄牙學者Rita Começanha進行了一項關於心理虐待的研究,該研究著重分析情侶間心理虐待對男女雙方心理健康的影響,結果發表在《綜合精神病學》(Comprehensive Psychiatry)雜誌上。
Rita Começanha et al.Clinically speaking, psychological abuse matters. DOI:10.1016 / j.comppsych.2016.11.015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調查方式對661名18歲及以上的大學生進行研究,排除身體虐待和性虐待後的子樣本為364。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虐待受害者與性別無關。在總樣本中(OR=1.95,95%CI=1.04-3.65)和在無身體或性虐待史的子樣本中(OR=5.41,95%CI=1.88-15.55),首先進行心理虐待施害方與性別(女性)呈正相關。
DOI:10.1016 / j.comppsych.2016.11.015
在364個子樣本,對結果變量和預測因素進行了相關性分析。
心理虐待與創傷後症狀(r=0.50,p<001)、抑鬱症狀(r=0.29,p<001)、焦慮症狀(r=0.20,p<001)、關係持續時間(r=0.44,p<001)、結束關係時間(r=0.35,p<001)呈正相關。預測因素之間的相關性並不呈現多重共線性。
DOI:10.1016 / j.comppsych.2016.11.015
該研究結果表明,男性和女性之間心理虐待的發生率比例相似,受害後對情感障礙(創傷後應激、抑鬱和焦慮症狀)有強烈且獨立的不良影響,受害的嚴重程度影響這些症狀的輕重程度。
心理暴力與肢體暴力不同,找不到可見的傷口,卻讓你備受折磨無從開口,它點點滴滴滲透進你的生活裡,慢慢地,你認為自己就是永遠做錯事的小孩,你開始懷疑自己,開始沮喪,開始失去自我,摧毀你的精神世界。
所以,應該怎樣避免呢?
1.首先,認識心理虐待,當你開始感受到上述所說的種種的時候,要識別這些讓你內疚和恐懼的對話。
2.相信自己,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3.與支持你的家人、朋友多交流,轉移注意力,做自己喜歡的事。
建立邊界,在自己的心中確定願意容忍和不容忍的事情,明確自己的界限,你是自由的。
4.停止與施虐者爭論,所有爭論都會導致你的沮喪和憤怒,而他們通常不會對此做出回應。
5.照顧好自己,擺脫虐待,離開他/她。
來源:Pixabay
反暴力運動中,中國在行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於3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法律的實施標誌著政府在預防家庭暴力和保護家庭暴力受害者方面邁出了重大的一步。本法將家庭暴力從傷害行為、限制人身自由行為、威脅人身安全行為、精神侵害行為以及其他家庭暴力行為等五個方面進行表述。
儘管反暴力一直在路上,但是心理虐待、精神暴力作為新興詞彙,仍然在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注和法律支持,以避免類似悲劇發生。
授權轉載、投稿及爆料請聯絡梅斯醫學管理員
梅斯醫學MedSci(微信號:medsci_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