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是不是被《釜山行》刷屏了?
看過殭屍片,沒看過讓人熱淚盈眶的殭屍片。
相比好萊塢的殭屍故事,這部韓國電影不僅有出色的視覺衝擊:
還彰顯了親情和愛情的偉大:
最重要的是,影片僅僅用了不到6000萬人民幣,就打造出了如此出色的效果,讓將近五分之一的韓國公民走進影院!
也難怪片子一出,不少網友紛紛驚呼:中國電影又被拉開了10年……
不過今天小編不想再介紹一邊《釜山行》了,相信很多網友都已經看過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釜山行》應該算是一部外傳作品。
沒錯,其實整個電影故事是導演延相昊在構思一部動畫電影時衍生出來的。
這部動畫叫《首爾站》。
很多人管它叫《釜山行》的前傳,從時間上來看可以這麼講。
因為影片的時間設定在《釜山行》的前一天。
不過兩者是完完全全獨立的故事線,《首爾站》的女孩也並不是登上《釜山行》列車的感染者。
雖然兩者都是由沈恩京配音/扮演的。
導演延相昊真正希望通過殭屍故事表達的思想,更多隱藏在這部動畫之中。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小編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知道《釜山行》原本的結尾麼?
在影片最後,孔侑飾演的父親和金意成飾演的公司常務在火車頭搏鬥。
父親為了救自己的孩子和孕婦被咬,隨後自行墜車犧牲了自己。
孕婦和孩子差點被士兵射殺,還好一首歌挽救了兩人的性命。
這是一個悲壯,但帶有希望的結局。
如同《雪國列車》最後讓一男一女倖存下來一樣,可以稱之為陽光版結局。
但其實,延相昊劇本中原本的結局是這樣的:
父親在踢踹爬上來的殭屍時被感染,最後墜車。而公司常務一直躲在駕駛室的儲藏間中,並跟隨著孕婦和孩子下車,悄悄跟隨在兩人後邊。
士兵遵循命令射殺了孕婦和孩子,前往查看才發現鑄成大錯,這時公司常務才現身並獲救。
整個事件,只有最自私的人活了下來。
如果看到這樣一個結局,你會如何感想呢?
是更歡快了?還是更難受了?
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樣一個結局並不是市場所需,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它太黑暗了。
即便這個結局更加真實。
回想下你的成長道路,自私的人真會受到應有的懲戒麼?老實人是否終究會獲得回報?
1978年出生的延相昊作品列表很短,《釜山行》甚至都只是他的第一部真人電影。
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飽含著憤怒因子,保持著一種精神硬度。
與其說他想講個殭屍故事,不如說他在嘗試用各種方式來控訴這吃人的社會,痛罵卑劣的人性。
和很多動畫創作者一樣,年輕時候的他也是宮崎駿的粉絲。
但同樣是講人的異化,前者用《千與千尋》闡述勇敢和愛的意義,他卻拍出了殘酷血腥的《豬玀之王》。
所以,如果你看過《釜山行》後大呼過癮,那只是了解到整個故事的皮毛。
這也是為什麼今天叔要和大家說道說道《首爾站》的原因。
如果說《釜山行》是一個人性寓言,那《首爾站》就是低層面中絕望生活的白描。
這裡沒有基金經理,沒有棒球隊員,沒有公司常務。
故事中的角色,都是在社會底層絕望掙扎的人。
甚至《釜山行》的流浪漢一角,也是為了和《首爾站》有更緊密的聯繫而臨時添加的。
影片一開始,就展現了繁華都市中露宿者的生活狀態。
一位不知名的老者,拖著脖子上流著血的傷口,回到大街上坐下。
周圍的人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危險的病人,畢竟,誰會關心一個露宿者的生死?
很明顯,這個老者就是「0號感人者」。
老者的弟弟發現了這個情況,並開始尋求幫助。
可惜管理者無視露宿者的死活,收容站也沒有善意可言,最後他只是在藥店老闆那裡討來了創可貼。
這個城市因為它的冷漠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而第一個受害者,當然是被「自然淘汰」的弟弟。
影片的女主角從睡夢中驚醒,出門尋找失蹤的男友。
兩人拖欠房租多日,一個是從紅燈區逃出的賣身女,一個是整天混跡網吧的小混混。
愛情?不,維繫他們關係的只是對生活的恐懼和相互利用的機會。
男友來到網吧的目的,是發布女友照片,希望讓她通過援助交際來賺取房租。
女友不希望重操舊業,兩人一頓爭吵,最終分手。
可悲的是,在此後的逃亡過程中,他唯一能聯繫到的人,唯一能尋求幫助的人,還是自己的「男友」。
尊嚴,被生存的本能所掩蓋。
殭屍潮在這些人群的生活中激起了巨浪,但也只是加速了他們悲劇的命運進程。
此外,發現自己女兒照片被發布在網上的老爸前來尋女。
他找到了男主角,並責令他跟著一起找人。
此時殭屍已經開始肆虐,獨行的女主也開始跟著一些倖存者逃亡。
一邊是殭屍大潮,一邊是尋女心切。
冷漠的故事總算有了點親情的溫暖。
可惜……這樣的話就不是延相昊的風格了。
這個尋女故事是《首爾站》的最大反轉。
你會發現,原來相比較只知道吃人的殭屍,人心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
最後的結局小編賣個關子,留給大家自行觀看解答。
其實說了這麼多,你會發現殭屍故事最後還是講人性。
在所有的末世題材中,殭屍是最有發揮空間的。
由病毒催動的屍體不僅是恐怖殺手,也是前一秒你曾經認識的人。
除了血腥和暴力元素,這其中還多了點「身份認同」的意為。
所以你會發現,殭屍故事有著極大的可塑性。
爽快如《生化危機》、艱辛如《行屍走肉》、批判如《首爾站》、搞笑如《殭屍肖恩》,還有令無數玩家難以釋懷的《最後的生還者》。
電影、電視劇、遊戲、小說……通過這些故事,我們看到的是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體驗過驚恐、反抗、逃亡,我們都應該用最大的善意迎接明天。
然後,享受最血腥的殭屍故事,珍惜最平凡的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