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一善」微信群管理員會及時公布善款去向及餘額,力求公開透明。
「紅包群」只發不搶 每天捐錢助他人
●半年多募集愛心款超過4萬元,救助了幾十名流浪人士和多名重病患者
●法律人士建議,網絡捐助最好通過線上線下聯動,通過合法慈善組織運行
這是一個安靜的微信群,每天群裡的200多人很少閒聊;這也是一個熱鬧的微信群,每天都有上百個紅包不停「刷屏」。在這個愛心人士自願組成的微信群裡,很多人每天都會發出一個紅包,由專門的志願者收集,徵求群員意見後,統一救助需要幫助的人。微信群成立半年多,已募集超過4萬元,救助了幾十名流浪人士和多名重病患者
奇
這個群紅包只發不搶
12月13日,在一個名為「人間有愛 日行一善」的微信群裡,不時有一個個紅包跳出來,但大家只發不搶,只有幾名管理員稍後逐個收取了紅包。「清雅2元、思雨3元、志1元……」管理員領取紅包後,及時通報了捐款者名字及捐贈金額。
管理員唐鈺介紹,這個群成立近一年,現有成員239人,大多是南寧人。他們有公務員、商人、打工者,大多並不熟悉,但因為熱衷公益事業而走到一起。雖然眾人平時並不閒聊,但很多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遇到有喊著互助去獻血,或者探望弱勢群體人士時,往往一呼百應。
「最開始,有群員會偶爾打些與工作、生意有關的小廣告,遭到別人的抱怨,我們就開玩笑,打一次廣告要捐一元錢作為公益基金。」唐鈺說,這個建議立即得到全部群員的同意,一些人即便不打廣告,也開始堅持每天捐錢。很快,每日群裡的屏幕上都會出現很多愛心紅包,所以,群名也隨之修改為「人間有愛 日行一善」。
暖
這些捐款幫了很多人
為了確保捐款募集、使用公開透明,微信群管理員在收到每一個紅包後,都會及時發布捐贈數額、捐贈者名字以及善款總額。每次以群名義進行對外捐贈之前,會先徵求全群意見。捐贈後,截圖或拍照公布捐贈數額和善款剩餘總額。因為資金的監管和使用都相對透明,唐鈺說,直至目前,還沒有人提出過質疑。
募捐的善款都用到哪裡了?唐鈺介紹,按照捐款總額,微信群每月會固定轉3000~5000元給南寧首個民間公益組織「大愛之家」,用於援助暫住在那裡的50多名流浪人士。隨後,記者向「大愛之家」負責人馮可波進行了核實,確認了她的說法。
此外,「日行一善」微信群還零碎援助了一些核實過的重病患者,大約捐出幾千元,其中包括一名柳州的白血病患兒。今年9月,微信群為85歲的流浪漢覃威捐款1200元,幫他裝了一口結實美觀的假牙。老人在滿口牙齒脫落20年後,再次能口齒清晰地說話,並有滋有味地吃上了花生和黃豆。
「善舉的力量,不是一個人做很多件大事,而是很多人一起,每個人都做一點小事。」群員「新宇」每天都堅持捐出幾元錢,他告訴記者,每天捐出一元錢,對大部分人來說都微不足道,但涓涓細流匯聚成汪洋大海後,可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
問
微信募捐如何更放心
近年來,各類網絡募捐不時出現,便捷的手機轉帳方式,也讓愛心捐款變得更快捷。不少經過微信朋友圈轉發的求助,都得到了及時捐助。
不過,網絡募捐在釋放了民間公益熱情的同時,也因為其來源難以核實、傳播渠道眾多等特點,往往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人們應該如何辨別真假,防範「愛心詐騙」?如果愛心款超出受助者實際需求,該怎麼辦?
對此,本報南國法援律師趙明堂認為,通過微信朋友圈籌集善款,應當遵循專款專用原則,明確獲贈資金的用途、去向,以及妥善處置超出部分善款等問題,合理合法地運用好慈善公益平臺。他提醒,如果愛心人士通過微信幫助別人籌集到善款後,將超出部分善款擅自挪作他用,包括自行決定捐助另外需要幫助的人,從法律上講,這種行為可能涉嫌職務侵佔行為。「對於獲贈人來說,如果善款已經超出所需,應當及時退回或轉交給慈善機構並進行登記備案。如果堅持不退回而繼續佔有,則構成民事上的不當得利行為」。
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地對「微信募捐」等網絡捐贈形式尚未出臺相關規範細則。趙明堂建議,網絡捐助最好通過線上線下聯動,通過合法慈善組織運行,這樣可以避免出現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不讓好事變成負擔,從而真正達到助人的效果。(記者 王春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