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這個問題是@紫金陳兄提的,小孩看了《隱秘的角落》,他很喜歡,優先回答一下。
像你最近說的信創行業,你是如何懂生活和工作中沒接觸過的陌生公司陌生行業是如何賺錢的,如何生產運作的?
一、投資是否需要弄清楚陌生行業的運營?
我在通信行業從業十幾年,開始是做運營商。後面做過固網,最後10年做的是無線通信,從2G做到4G,對於通信行業所有的設備都很熟。
信創這一塊,我對於產品技術是了解的,原來通信行業時也會用Sun公司的solaris,Oracle資料庫等。對於公司運營是不了解的。
對於公司的運營,主要是通過研報、財務報表,還有大公司的相關書籍、網文、傳記等有積累。
但是再多的積累,作為普通投資者,也不可能把這些行業搞清楚。
我主要做板塊輪動,持股周期以數月到一年為主。一般來說,兩三年內股價的變化和公司的基本面相關性並非線性相關,更何況一年呢。需要的就是了解當下的市場預期,行業變化,機構情緒等。
我是職業投資者,2012年-2015年主要做熱點短線,所以對於兩市股票中至少一半都不需要看資料,就知道公司主營,歷史情況。這個不是有意去做的,而是因為當時市場環境下自然形成。
2016年後,由於外資進入,機構的主導權,賽道,社會發展等因素是更重要,我對於TMT行業中機構股,都有關注和跟蹤。職業投資5年,有時間也有精力做這些事。
現在我不在通信行業工作了,但華為等公司的同事,他們雖然是技術大拿,但論到5G行業的投資標的選擇,公司判斷,他們還是要來問我。反過來說明,即使你是業內人士,在公司上班,你對本公司的運營也很難搞清楚,只是看到一斑而已。
二、彼得·林奇的誤導。
我2010年時看過彼得·林奇的好幾本書,他其中有一條就是讓我們尋找生活中的牛股,比如說愛人用的絲襪,喝的咖啡等。
好象只要自己有接觸,就容易投資成功。
2011年,我就選了洽洽食品,三全食品,超市裡都是三全食品,家裡用量也很大。洽洽瓜子也很受歡迎。實際上我持股幾年,不僅沒有收穫,還虧損了。還有光明乳業。
這讓我知道,即使你投的公司產品完全了解,但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卻並沒有太大的作用。
最終還是需要你去觀察公司的變化,以及找出行業與公司的變量。
比如說三全食品的毛利率如何上升?
洽洽食品推出的新品堅果,市場銷量如何。
彼得·林奇本身講的也不能算錯,但他確實讓普通投資者誤解了,好象投資就買身邊能接觸的公司,就能成功,這是太過於簡化了。
三、投資中的方法論
我以前講過,投資方法有演繹與歸納。
價值投資偏向於演繹,也就是通過財報、公司分析、行業與社會變化,認為公司長期的增長,未來的現金流折現,當前的估值,從而得到合理的投資收益率。
當然,這個演繹已經是基於對前人,或者社會、股市歷史的歸納。只是我們把它條理化,作為公理應用。
我看鄧曉峰的訪談中講過,他管理社保基金時,就積累了很多行業的數據,從而得出行業變化的關鍵變量。
我沒有鄧曉峰他們這麼強的行業基礎,則偏向於歸納,通過對盤面與A股的歷史跟蹤,知道哪個變量,市場可能有反應。我就在這個方向上做選擇,注意賠率與概率。
現在的量化基金,大數據,則更多的是通過歸納,不需要知道原理,但知道市場的反應就行。
作者:行中衡連結:https://xueqiu.com/1553799558/167614573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