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雲臺》唐嫣演的契丹族少女蕭燕燕靈巧動人、螓首蛾眉,第一集就與契丹大漢耶律磨魯古上演了一場草原對決,展現了契丹女子剛柔相濟的特點。在真實的歷史上,蕭燕燕就是北宋時期遼朝的蕭太后,在她的努力下,大遼走向了興盛。
在《燕雲臺》中,一直稱她叫蕭燕燕,這是她的小字。蕭燕燕的本名蕭綽,是遼朝北府宰相簫思溫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最小的女兒,後來成為大遼的蕭太后。在出嫁前,蕭燕燕就展示出她的聰明伶俐、頗具韜略,在她身上不僅有契丹人的英武果敢,又有漢人的文採才華。她辦事妥當,在為人處世上也有過人之處。《遼史》記載,在一次家務中,她的姐姐們草草了事,並沒有認真完成父親簫思溫吩咐的任務,只有蕭燕燕一人獨自完成,被簫思溫發現後,蕭燕燕並沒有責備姐姐們留下她獨自整理家務,反而為姐姐們開脫。種種事情簫思溫都看在眼裡,經常讚許她,說「此女必成大事」。在戲曲《楊家將》中,蕭太后的名字深入人心。在許多民間傳說中,她是「楊家將」的死敵,楊家眾人都慘死於其手中,所以在人們心中她的形象很差。
969年,簫思溫聯合樞密使高勳、飛龍使女裡,協助與自己關係甚密的耶律賢,將殘忍暴虐的遼穆宗刺殺於黑山,耶律賢在靈前繼位。耶律賢繼位後,因為簫思溫在黑山刺殺穆宗一事,封其為北府樞密使,同時將蕭燕燕召入宮中為貴妃。不久,立其為後。耶律賢常常與蕭燕燕商談國家大政方略,蕭燕燕在政治上的才能深得耶律賢的賞識。976年,耶律賢召集學士、大臣,宣布蕭皇后的言論決斷與他一樣要共同記錄下來。不久,在耶律賢的默許下,蕭燕燕開始對日常的國家政務進行裁決。耶律賢與蕭燕燕十分恩愛,在生活中,他們經常相伴左右,在國家政務上,他們總是意向相投。在遼景宗耶律賢和蕭燕燕的治理下,遼國軍事逐漸強盛,政局和經濟不斷穩定,走向正軌。
好景不長,982年,耶律賢在出行打獵的途中病逝於雲州,臨終前他留下遺詔,宣布讓蕭皇后的長子梁王耶律隆緒繼位,將國家大事託付於蕭燕燕,任命耶律斜珍和韓德讓為顧命大臣,輔佐蕭後,共理朝政。但一女子攝政國事,新君年幼,蕭燕燕如何贏得眾臣信服愛戴,宗族臣服呢?
攝政前蕭燕燕心裡就很清楚,各宗族擁兵自重,在地方上勢力雄厚,恐意圖篡權,於是召見顧命大臣耶律斜珍和韓德讓,哭訴:「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二位大臣均立下重誓,宣誓效命於皇太后。所以在遼聖宗繼位前就採納了韓德讓的建議,下詔「諸王歸第,不得私自會面」,就是限制諸王,讓他們失去兵權和共同造反的機會。同時蕭燕燕安排娶其侄女的耶律休哥留守南京(今北京),管理內政,監視諸王貴族,也安排宗室貴族的親屬進宮任職。這一系列舉動,消除了宗族內部奪位的隱患,同時將遼國的軍政大權掌握於她一人手中。遼聖宗耶律隆緒繼位後,率眾臣給蕭燕燕上尊號「承天皇太后」。
沒有了內部爭鬥的可能,蕭太后將目光投向國家治理上,她開始指導百姓自足耕種,大興儒學,倡導廉潔為本,還整理了以前的冤案,平復了北方漢人對遼朝的不滿,釋放奴隸,重組諸部落族群,為國家進一步富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蕭燕燕善用賢臣、知人善任,將許多漢人和平民納入國家統治管理層,進一步緩和並改進了契丹人與漢人的關係。這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再次顯示了她的政治才能、膽識和魄力。
在乃父蕭思溫的薰陶下,她自小熟讀兵法,了解排兵布陣,習得帶兵打仗的方法。在《遼史》中記載,蕭太后能夠自己駕駛戰車,指揮眾將,治軍賞罰分明,善用將領。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古代軍事展廳中,就有一幅契丹軍事家、大遼國承天皇太后蕭綽的畫像。
第一次展現她的軍事才能就是在她的兒子遼聖宗繼位不久,宋太宗得知遼國少主在位,皇后攝政,以為正是徵討時機,於是兵分三路下令北伐。蕭太后親自來到前線,派耶律休哥率領東路軍鎮守幽州,派耶律斜珍率領主力軍從正面與西面與來襲的宋軍交戰,自己則和遼聖宗駐紮駝羅口策應,伺機夾擊宋軍主力。不久,宋軍與蕭太后正面交戰,蕭太后派遣駐紮幽州的耶律休哥包抄宋軍主力後方,大破宋軍。宋朝就此喪失大量軍隊和國力,此後再也沒有北伐遼國。
1004年九月,蕭太后親帥大軍伐宋,她命令遼軍繞開敵人固守的城池,分為兩路,一路攻打黃河重鎮澶州,一路直搗黃龍,攻擊北宋都城汴京。宋軍一時毫無還手之力,連連潰敗,最終選擇派使求和,最後雙方籤訂協議: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據此來相稱。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10萬兩,絹20萬匹(也就是歲幣),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這就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維持了宋遼疆界的同時,也為遼國提供了大量的物質財富。通過一系列戰爭,大遼結束了邊疆危機,且與宋朝保持良好的關係,人們世代保持友好、和睦共處了近百年。
在古代歷史的浪潮中,女子幾乎都是男子的附庸,少有建功立業者,蕭太后跳出了這個歷史的邏輯,她不僅僅是一位傾國傾城的美人,同時還是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最為鼎盛的時期。傳統史家會站在宋朝的立場上爭一個所謂的「正統」,然後對少數民族政權的英雄人物多加貶斥。受這種思想的影響,《燕雲臺》上線之後也受到了一些網友的批判。但千年後的我們,或許應該站在更中立的立場上,去看待當年的這些政權紛爭?你怎麼看這個問題?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遼史》,中華書局,1974年。
(作者:浩然文史·仕霖)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