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突然發紅、脹痛,還伴有頭痛,或者嬰幼兒眼睛變大、角膜灰白……千萬別以為是小事,很有可能是青光眼。青光眼是世界範圍內排名首位的不可逆致盲眼病,手術一直是臨床上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但傳統小梁切除手術需要在眼球上做一個「小洞」,需要眼球付出代價,術後部分患者眼球外觀還會受影響,很多患者都難以接受。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微創手術更新迭代非常迅速,青光眼微創手術更是眼科手術的前沿熱點。日前,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青光眼手術團隊通過青光眼微創技術(MIGS)分別為7個月的嬰兒和一名七十多歲的老人進行了手術,讓他們的眼壓恢復到正常水平,降低了致盲的危險。
出生後左眼常流淚、黑眼仁變大
7個月嬰兒被確診先天性青光眼
近日,來自雲南的浩浩(化名)在父母的陪伴下再次來到重醫附二院眼科進行隨訪複查,這距離他手術已經過去九個多月了。當看到眼壓正常的結果時,浩浩父母懸了一年多的心總算放下了。原來,浩浩在出生後,父母就發現左眼常出現流淚症狀。父母多次帶他至當地醫院就診,並按淚道阻塞及結膜炎給予淚道衝洗、抗感染等對症治療,診斷不明確,症狀未見明顯緩解。病程中家長發現浩浩左眼「黑眼仁」較右眼逐漸增大。故自雲南千裡迢迢輾轉至重醫附二院眼科門診就診,接診的李蘭嬌醫生發現患兒角膜直徑大、角膜混濁,考慮診斷左眼先天性青光眼可能性大。入院後,在全麻下進一步完善房角鏡檢查、眼壓、眼底等檢查,最終確診為左眼先天性青光眼。
據重醫附二院眼科主治醫師周宇和李蘭嬌介紹,先天性青光眼是由於胚胎時期發育障礙,房角結構先天異常或殘留胚胎組織,從而導致房水排出障礙,眼內壓升高,使眼球不斷增大似牛的眼睛,故又名「牛眼」改變。通常嬰幼兒時期起病,其主要症狀表現為畏光、流淚、角膜混濁以及角膜增大,如不及時治療,將會引起不可逆的視神經損害,視力發育不良,嚴重影響外觀,甚至失明、摘除眼球。
創傷小、安全性更高
專家用一根比頭髮絲還細的導光纖維讓手術更微創
先天性青光眼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治療,其手術方式主要有傳統的小梁切開術,以及目前較新的採用青光眼微創技術(MIGS)的「粘小管切開術」。其中粘小管切開術為最新的治療先天性青光眼的手術方式之一,國內開展此類手術醫院並不多,而重醫附二院在重慶率先開展了MIGS相關的粘小管手術。
周宇醫生介紹稱,粘小管切開術是在一根比頭髮絲還細的特殊導光纖維引導下360°切開小梁,切開房角範圍較傳統小梁切開範圍>180°,降眼壓效果較確切,安全性較高且術後併發症較少。重醫附二院眼科曾多次採用該術式治療先天性青光眼患兒,患兒術後眼壓控制均較理想。
考慮到浩浩年齡僅7月,麻醉風險較高,而且角膜直徑已增大達14mm(正常成年人為11.5-12.0mm),嬰幼兒眼球結構較為複雜,大大增加了手術難度,重醫附二院眼科先後組織多次科內討論。與患兒家屬溝通相關利弊後,父母考慮到孩子年齡等各方面問題,最終選擇行360°粘小管切開術。之後由周希瑗教授、馬華鋒副教授、王秀青副教授、李蘭嬌主治醫師組成的手術團隊,在麻醉科的大力配合下展開手術,手術過程中成功找到Schlemm管外壁,利用導光纖維穿入Schlemm管,360°切開全周小梁,順利完成手術。術後患者角膜直徑已較術前縮小,眼壓一直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除了先天性青光眼之外,這項手術還適合原發性/繼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及部分難治性青光眼。重醫附二院眼科還為一位73歲的老人採用MIGS 技術進行「穿透性粘小管成形術」。林爺爺一直患有青光眼,期間他一直採用藥物治療,但幾年前他做了白內障手術,之後逐漸出現點藥不耐受現象,眼睛出現充血、脹痛現象,嚴重時不僅視力嚴重受影響,頭也痛,到醫院檢查,眼壓非常高,病情非常危險。經過充分的術前檢查和評估後,在重醫附二院眼科馬華鋒副教授帶領下的青光眼手術團隊為林爺爺制定了微創聯合手術的治療方案,李蘭嬌醫師和周宇醫師採用MIGS 技術進行「穿透性粘小管成形術」,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後眼壓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在日常的隨訪複查中,林爺爺眼壓一直控制在15mmHg以內,眼睛也不再脹痛,省去了長期點降眼壓藥物的麻煩,老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僅有兩個1毫米和3毫米大小的切口
適合原發性開角型、先天性青光眼
在採訪中,李蘭嬌醫生表示,青光眼是一組進行性以視神經凹陷萎縮和視野缺損為共同特徵的疾病,病理性眼壓增高是其主要的危險因素,是嚴重的致盲眼病之一。為什麼眼壓會升高呢?它是由於房水流出受到阻礙而發病的,「水」一旦流不出去,眼壓自然升高了,壓迫視神經導致視神經損害,就發生了青光眼。而各種類型青光眼最終損傷的都是視神經,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視神經一旦受損,以目前的臨床醫學技術尚無法恢復。
目前青光眼的治療主要分為藥物、雷射和手術三部分,其中手術一直是臨床上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周宇醫生表示,在傳統上,青光眼的手術種類較為單一,大部分手術原理都是通過人為地在眼球壁上製作一條新的通道,使無法通過正常流出通道排出而在眼內積聚的房水從這條人為通道流出到結膜下,起到降低眼壓的作用。這就需要「造瘻」,即在眼球上做一個「小洞」,讓眼內的房水流出進而達到減壓的目的,發揮控制眼壓的作用。這種引流會造成一個額外的、非自然的瘻道。這個瘻道從多個方面講都是不完美的,是需要眼球付出代價,而且這個瘻道產生的控制性本身是很難的,這也是目前青光眼常需再次手術的原因。
「而青光眼微創手術(MIGS)中的粘小管相關手術便繞過了這樣一個瘻道,無需重新建一個通道,而是重新開放一個原有的排洩通道,以發揮控制眼壓的作用,手術安全性較高,術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也大大小於傳統手術。」
同時,周宇醫生也提醒稱,並非所有青光眼患者都適合做MIGS相關的粘小管手術,目前更普遍地應用在開角型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手術時間一般也僅30分鐘左右,術後觀察一到兩天即可出院。而且還可與白內障手術同時進行,為青光眼患者提供了創傷更小、恢復更快、不影響後續治療的一個新的手術選擇。
就診指南》》
1. 目前重醫附二院眼科青光眼手術團隊在馬華鋒副主任的帶領下均可開展這項微創手術,患者可在重醫附二院官方微信公眾號上預約掛號,馬華鋒副主任(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在渝中院區,周二下午在江南院區),李蘭嬌主治醫師(周三上午、周五下午在渝中院區),周宇主治醫師(周二上午、周四下午在渝中院區)。
2. 青光眼微創手術在術前要進行詳細的術前檢查和評估,符合手術適應症後方可手術,手術時間在30分鐘左右,術後一到兩天即可出院。如果是進行的粘小管切開術,術後需要使用縮瞳藥3個月,如果是粘小管成形術則使用正常的消炎藥,然後定期隨訪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