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寬仁新星]編者按:
「愛上這份職業不知是從哪一刻開始,是從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開始,是從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贊同開始,是從心電圖曲線重新波動開始……」
——在重醫附二院這所百年醫院裡,有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醫生。從畢業小萌新,到醫學界「後浪」,他們在一次次與死神與病魔的較量中練就盔甲,直到獨當一面。他們是在不斷蛻變、成長的寬仁新星,為了他們深愛的白衣戰袍,為了病人的性命相託,他們揮灑著青春,秉承醫者初心,正在逐夢前行。
從門診,到病房,從手術臺,到實驗室……上遊新聞帶你們走進這一群「寬仁新星」,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看見他們,了解他們,信賴他們……
每一次救治都是一場戰爭,而戰爭中最激烈的戰鬥無疑打響在重症監護室(ICU),這裡是離死亡最近的前線,是搶回病人的最後一場戰鬥。如果說,普通人的時間按小時計算,這裡的危重患者則以分秒計生死。楊平,在重症醫學科工作11年,與死神「搶人」是他每天的日常,每一天都是一場硬仗。在他眼中,ICU從不相信眼淚,想要救回病人,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練就過硬的醫術,才是戰勝死神的殺手鐧。
[本期寬仁新星]楊平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內科學碩士
從一名外科醫生到ICU醫生
硬核「全掛子」才能與死神決鬥
重症醫學是什麼?「重症患者就像徘徊在懸崖邊上,生與死一線之隔,重症醫學科是他們最後的希望。」楊平告訴記者,重症醫學科又苦又累,但為了讓病人轉危為安,每一次都值得傾盡全力去付出。
而選擇重症醫學科,成為一名ICU醫生,並不是楊平走上醫學道路最初的起點。「我的專業是呼吸危重症,內科碩士畢業,但最初工作卻是一名外科醫生,在外科工作了三年。」這三年的外科工作經歷,讓楊平很快遇到一個專業瓶頸——如何做好圍手術期病人的管理。外科醫生重點在術中,術前和術後如果能有一個全程化精細化的管理,病人的預後將會大大提升改善。為了突破自己的瓶頸,提升病人預後治療效果,他大膽地做了一個決定:轉攻重症醫學科,成為一名ICU醫生。
重症醫學科是一個各種前沿的科學技術和醫學的理論實踐交匯的學科。同時具備內科和外科專業能力,並且熟知呼吸危重症的楊平,在ICU發揮出了他最大的專業優勢。在這裡,病人來自各個科室,有術後病人、有內科病人,也有急診送過來的。「雖然病症各不相同,但又有著共同點:病情嚴重。」有的是需要緊急搶救,有的是器官損害、衰竭,需要設備維持生命體徵。這就需要醫生了解病人到全程,對病人的原發疾病、病情發展和進程演變有非常詳細的了解和預判,找到治療的關鍵節點。
進入重症醫學科工作後,楊平不斷積累經驗,提升專業能力,逼迫自己成為一個「全掛子」。 面對死神,ICU醫生的天職就是與時間賽跑。楊平認為,只有過硬的技術才能與死神一決高下,搶救病人於危難之際。
從醫生到守護者
精細化管理緊「盯」每一個細節
在不斷與死神的交戰中,楊平逐漸發現僅憑豐富的經驗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每一步都儘量走在死神之前,「我們除了是一名醫生,還必須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不斷去研究疾病,專研它,破解它。」
ICU是最安靜的病房,在這裡常常只能聽見儀器運轉的聲音,但這裡也是最不平靜的病房。「病人的病情是隨時變化的,有的病人上一分鐘看上去病情已經穩定了,下一秒可能就需要急救了。」因此,楊平一直致力於在臨床和科研方面推動重症醫學科精細化管理,簡單來說,就是像守護者一樣,緊「盯」每一個病人,每一個細節。因為ICU裡的患者很多都是無意識的,無法通過語言向醫生傳遞信息。此時,監測設備上每分每秒產生的生命指徵體徵,就是病人的話語。醫生只有「聽」懂這些,才能給出最準確的治療。
楊平已經不記得自己在病床邊守過多少個不眠的通宵。遇到車禍傷病人,可以連續搶救20個小時,遇到產後大出血患者,每輸一次血複查一次,遇到呼吸循環衰竭補液的患者,守在病人床邊,每5分鐘看一次血壓和心律,一刻都不能離開……「我們必須守在病人床邊,觀察病人一點點細微生命指徵體徵的變化,沒有突然轉瀕危的病人,只有你沒有及時敏銳發現的變化。你疏忽的任何一點信息,有可能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科研方面,楊平深入研究呼吸危重症ARDS的液體精細化管理,此類病人因為呼吸窘迫,對液體輸入極為嚴格,輸入多了會導致病情惡化,輸入少了又不夠,因此他致力於尋求一個能達到液體平衡管理最佳狀態的方法,今年楊平成功申請了《PiCCO指導ARDS患者俯臥位通氣的液體管理》科研項目,就是想從更深層次去探索這類臨床問題。目前,在科研方面,楊平主持重慶市衛健委面上項目及中國初級保健基金會項目各1項,參研重慶市衛健委課題2項及重慶市科委課題1項。發表學術SCI論文3篇、CSCD論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數篇,曾獲重慶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學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從守護者到引路人
去堅持才會有希望
對每一個病人不拋棄、不放棄,看著他們轉危為安,開始新的人生,這種成就感是看得見的。作為ICU醫生,楊平更懂得在死神面前奮力一搏的意義。而在這場生命重新起始的站臺裡,家屬是共同作戰的戰友,家屬的堅守和充分的信任能讓醫生更放開手腳和死神奮力一搏。
楊平至今還記得一位中年病人,四十多歲的年紀,因為重症肺炎導致急性呼吸衰竭ARDS入院,送到ICU時插著管、上著呼吸機,情況非常危重,治療五天後,仍沒有好轉的跡象。因為離異,姐姐是病人唯一的家人,做批發生意的她雖然能夠負擔一定的醫療費用,但看著每天巨額的費用單,再看看病情毫無起色危在旦夕的弟弟,姐姐想放棄了。但楊平知道,這個病人是能救回來的,科室主任張安教授知道後,便和他一起與病人家屬溝通,足足談了兩個小時,仔細地給家屬分析病情進展,讓她相信醫生,給醫生一個星期的時間,一定能救回她的弟弟。一個星期後,病人轉危為安,轉入專科普通病房治療後康復出院。
楊平經常會說一句話:「我們不是因為希望去堅持,常常是因為堅持才能看到希望。」在ICU因為危重的病情和高額的醫療費用,家屬常常會想要放棄,但楊平希望更多的大眾能夠知道,當進入ICU時病情危急,最初的兩三天很有可能還在病情的發展期,只有當病情穩定後才能為治療帶來轉機。在這個期間,醫生一定要給家屬足夠的信心,才能一起堅守到出現轉機曙光的那一天。
去堅持才會有希望,這不僅是楊平作為病人的守護者的感悟,更是作為一名「引路人」想要告訴學生們的心得。
重症醫學是需要隨時與死神搏鬥的學科,工作強度之大、負荷之高,不言而喻。因此很多學生都不敢進入重症醫學的領域,但在楊平看來,重症醫學不僅承擔載著生命之重,更承擔載著不可推卸的社會使命,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每一次災難降臨時,都有重症醫學人站出來,堅定的逆行。這一次新冠疫情戰役打響時,為了控制疫情蔓延和救治危重患者,由張安主任率領的重醫附二院重症醫學人幾乎全員請戰去一線支援,他們義無反顧奔赴最危險的戰場,承擔起抗擊疫情的艱巨任務,是他們竭盡全力守住生死之門,為危重患者點燃重生的希望之光。他們言傳身教,讓學生們看到,作為一名重症醫學人,只要堅定前行的腳步,就能守候一方安寧,這樣的夢想值得去全力奔赴。
ICU,一個離死亡很近的地方。
ICU,一個離希望更近的地方。
在這裡,楊平和他的同事們每一天都在為了挽救生命而不懈努力,那是有光的事業。那束光,是生命之光,耀眼、溫暖、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