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香港被稱為東方好萊塢,從來都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
產生過無數經典電影,亦出現了無數優質電影演員!
然而有波峰就必然有波谷。這些年香港電影正在已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沒落,可能的原因有下面幾個。
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絡劇這麼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絡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臺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但是隨著臺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臺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臺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臺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
縱觀現在的電影市場,其實英國、法國電影也沒落了。就是因為人口不足以支撐市場。香港也就700萬人,可想而知。
最後,電影製作成本也上升了。
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業規律,千萬票房,拍片和宣傳成本不能超過300萬港幣。現在用300萬港幣,連二流演員都請不來。所以,90年代後拍片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沒落,又使電影從業人員北上,使香港電影人員斷檔。那時候大家覺得小成本好看,但是隨著好萊塢特效大片的到來 ,香港觀眾也看膩了那些小打小鬧的古惑仔之類的電影,香港本土華語片最高票房也才7000萬不到!還要院線分成!一部大製作現在至少要1.5億以上,香港市場根本消化不了!就是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韓國片《寄生蟲》成本也是9000萬人民幣!
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內地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而標誌著大陸、香港、臺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
當然,跟人才的凋零也有很大關係。看來看去,就是那幾個香港演員,新生代演員斷檔太嚴重了。這也是香港電影面臨的很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