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用射鵰三部曲幾乎奠基並定型了他的江湖世界,其中《射鵰英雄傳》既是開山之作,也是成就最大的一部。在射鵰江湖中最出名的武林盛事就是25年一度的華山論劍,射鵰中有兩次,神鵰中有一次,其後再沒有。金庸用跨度近百年的三次華山論劍縮影他的江湖世界,隱秘地傳達出3個江湖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01江湖世界的由「治」到「亂」
說起這個華山論劍,其首創發起人就是全真教的王重陽。之所以要舉辦這麼一場華山論劍,主要是為了攪動江湖的《九陰真經》。王重陽有著救世情懷,不願意看到更多的人為了這部武林秘籍而喪命。於是,他發出英雄帖,邀請武林中最頂尖的幾個人,在華山舉辦一場比武大賽,要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給《九陰真經》找一個歸屬。大家約定好,誰的武功天下第一,誰就能擁有《九陰真經》,其他人則不能再覬覦生事。華山之巔的比武也都很講究,口中談論,手上切磋,只能一對第一,而且只決勝負,不決生死。
這是王重陽定下的華山論劍規則,也確立了江湖秩序,這是江湖上的「治」。一時之間,這個華山論劍就成了江湖的象牙塔,是江湖上的風向標。在當時對抗金國入侵的時候,江湖需要一致對外,需要這個「治」。但是這個「治」註定了從一開始就是短暫的。
第一次華山論劍誕生天下五絕,江湖基本格局也確定下來。五絕是相互獨立的,相生倒是沒有,相剋卻是真實存在的。由於王重陽在第一次華山論劍之後不久就仙逝了,西毒歐陽鋒立時就按捺不住出來搞事情。江湖從此多事的苗頭已經有了。
雖然第二次華山論劍還沒有到來,江湖已經開始出現動亂的現象,但是基本上還是沒有大的衝突。第二次華山論劍並沒有確定什麼江湖新秩序,只是草草收場,江湖依舊在向「亂」慢慢的演變,這個大的趨勢並沒有改變。到神鵰時期第三次華山論劍,武林中玄學正宗的全真教已經徹底式微,這個華山論壇也已經不再是江湖的風向標了。這也註定了江湖將走向大亂。這個大亂並沒有明白的寫出來,但是很明顯它就在神鵰與倚天的夾縫裡。
02江湖世界的「老齡化」
第一次華山論劍除了王處一等觀看的陪同人,實際上只有五個人參加。最終通過七天七夜的比武論劍,王重陽藝壓群雄,奪得天下第一。而這五個參與者也被江湖上稱為五絕,是為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對此,江湖之上沒有人敢於質疑這五個人是實力。即使收到請帖未能參與的鐵掌水上漂裘千仞也是在江湖上威名赫赫。可以看出華山論劍就是武學界的高級沙龍,是江湖上的奧林匹克,只有出類拔萃的人才尖子才能參與。
這一次的華山論劍不僅解決了《九陰真經》的問題,更成了武林中極其風雅的頂級盛典。這個好東西需要傳承下去,於是五絕約定了下一次的華山論劍,25年後大家再聚華山,切磋武藝,一決高下!通過這次華山論劍,可以知道當時的武林頂尖高手都是青年才俊。這五絕之中也就王重陽年齡稍長,東邪西毒南帝北丐都是人當盛年,黃藥師更是只不過二十出頭。由此可知,引領江湖的砥柱中流也都是青年才俊。
到了第二次華山論劍,江湖已經過去了二十五年,在這二十五年的時間裡,只有一個郭靖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但是他跟四絕比還是差很多。真正主導話語權還在老四絕的手裡。25年的時間裡竟然沒有人能挑戰四絕的人出現,再過二十五年,也基本是這個情況。
一燈大師和黃藥師一大把年紀在第三次華山論劍中依舊是至尊王者,如果歐陽鋒和洪七公沒有比武而死,那麼第三屆的華山論劍還是四絕的舞臺。儘管第三次的時候有郭靖和楊過分別接棒北俠和西狂,但是只不過是一種勉強的補位。江湖世界青黃不接,老齡化非常嚴重。要想再現第一次華山論劍時的青年主流時代,恐怕是永遠不可能了。
03江湖世界武學大衰退
伴隨著江湖老齡化的必然是武學大衰退。第一次華山論劍的王重陽時代,也許是武林上的迴光返照,短暫的輝煌一下,其後就是一路衰退下去。
王重陽去世之後天下再無真正的天下第一。第二次華山論劍已經純粹的是爭天下第一的稱號了,結果這第一的殊榮竟然被發了瘋的歐陽鋒奪走,這實在是很滑稽,也很諷刺。相比第一次華山論劍的碩果纍纍和人心嚮往,這第二次華山論劍不僅變了味兒而且是草草收場。沒有了王重陽的主持大局,華山論劍很快就變得有些汙濁,也難怪黃藥師會感嘆。
天下五絕的傳人在第二次華山論劍之時也只有一個郭靖可以算是嶄露頭角,但是其降龍十八掌還遠遠趕不上洪七公。王重陽的先天功已經失傳,歐陽鋒成了瘋子,曾經的段皇爺已經出家為僧不問世事,黃老邪的徒弟更是不成。雖然九陰真經再現江湖,但是武學的衰退還是勢不可擋。
到了第三次華山論劍,武學衰退的跡象更加明顯。東邪西狂,南僧北俠,只不過是對老四絕的修補,而且更像是大家坐在一起和和氣氣的互捧。其後有一個小插曲,華山腳下有幾個不入流的傢伙也要爭搶天下五絕,看到這些人武功平平,黃老邪等不禁莞爾。可以說是三腳貓們在仰慕前輩宗師級的人物而附庸風雅,也可以說是以後的江湖就是這些三腳貓的了。
黃藥師和一燈大師是經歷三屆華山論劍的人,天壽將盡。像郭靖楊過之類的後繼者其實已經無心華山論劍了。楊過是最年輕的,他卻早早地選擇了歸隱,以後的世界可不就只有三腳貓了嗎?
武學大衰退,一至於斯。後來再也沒有華山論劍了。到了倚天時代,武學上主要是武當張三丰在撐場面,剩下的那些厲害角色都是明教舶來品。這個倚天雖然不是那麼不堪,但是明顯的與前兩部有著很強的割裂感,也就是說射鵰神鵰中百年的武學衰退只能讓金庸去另起爐灶了。
以上三個信息就是金庸所要隱含表達的,它們是隱藏在金庸的武俠世界的規律。射鵰三部曲就是金庸所有江湖的一個縮影。歷史總是進步的,但是金庸卻傳達出這樣的觀念:江湖式微,武學沒落!這是不是太消極了呢?不是的,剛好相反,它是積極的。歷史的進步靠的正是腳踏實地。武俠太過依靠武學是不行的,畢竟任何武學神功都是虛幻的。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最不像武俠,卻最為經典。因為它正是武俠的落腳點,是回歸現實的第一步。這正是體現出積極的向上的進步的觀點。
(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專注金庸武俠,侃侃快意江湖!#金庸武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