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一場關於食物的實驗記錄

2021-01-08 騰訊網

澳大利亞的《一部關於糖的電影》一上映就顛覆了很多人的飲食觀念。既是導演又是主演的Damon Gameau,以自己為實驗對象,在2個月的時間裡,每日食用含40勺添加糖的食物,觀察身體發生的變化。

《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實驗過半時,Damon看起來像老了10歲。他變得精神萎靡,喜怒無常,並且很難集中注意力。身體變得越來越沉、不靈活,原本愛運動的他越來越不願意動,整個人完全沒有了實驗前的神採奕奕。

2個月的實驗結束後,Damon體重增加了8.5kg,體脂率上漲7%,腰圍增加10cm。

電影截圖

一、不同的卡路裡

令Damon和他的專家團隊不解的是,在實驗期間,雖然Damon保持每日的攝入量和運動量與實驗前相同,卻還是長胖了,並且還有患脂肪肝、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肥胖來得異常兇猛且不合常理。

同樣數值的卡路裡為什麼還是讓Damon變胖了?難道卡路裡之間還有差異?

通過影片我們知道,唯一不同的是它們的來源。在實驗期間,Damon將原本來自優質脂肪和蛋白質的卡路裡換成了來自添加糖的卡路裡。

但是影片並沒有給出合理的科學理論來解釋卡路裡不同的原因,這也是影片(實驗)的不足之處。它只是揭開了這個現象,讓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卻沒有提出解決之法。

但這也不得不讓我們開始思考:在我們認知中紮根了幾十年的卡路裡概念可能是錯誤的,我們奉行的攝入少於消耗就能瘦的理論並不是簡單的加減問題。

電影截圖

很多減肥人士糾結熱量攝入的加減問題,卻根本不考慮的自身愉悅感與滿足感,更不明白機智的身體根本就無法通過加減算術來衡量。

而商家也牢牢地抓住了卡路裡的商機,紛紛推出低卡食物,低卡餅乾、低卡麵包、代糖等等。通過這些加加減減地計算,我們將自己每日攝入量安排得明明白白,卻也喪失了食物原本帶來的滿足感,也變得害怕面對食物。

與其過度關注卡路裡的多少,不如選擇合適的食物,吃到差不多就行。

二、無法抵制的高糖飲食

為了擴大試驗範圍,獲得更全面的結論,Damon到了原住民部落——阿瑪塔。自從外來人給部落帶來了糖果、餅乾、蛋糕,部落的糖分攝入量急劇上升,同時部落居民的健康水平也開始急劇下降。

在很大程度上,部落居民前後健康水平的巨大差異要歸結於添加糖的「入侵」。

阿瑪塔

為了居民的健康,他們開啟了一個Mai Wiru項目,旨在減少人們攝入添加糖,確保居民獲得天然、乾淨的食物,他們還請了營養學家來指導居民健康生活。

這個項目起效很快,居民減少了糖分的攝入,也慢慢學會選擇健康的食物,然而在關鍵時刻,政府撤掉了Mai Wiru的資金。

在政府撤資後,因為Mai Wiru的引導作用,居民拒絕了貨架上的可樂,但卻無法避免貨架上越來越多的其他高糖食物。

電影截圖

超市裡充斥著琳琅滿目的高糖食物,居民無法選擇天然乾淨的食物;沒有營養學家的指導,居民也不懂得如何選擇食物。

沒得選擇也不懂選擇,他們只能購買大量的高糖食物,但是高糖飲食的代價就是健康的損害,健康受損了就要去醫院治療。這一系列行為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利益,商家的口袋囊鼓鼓。

不知道這是不是撤資的主要原因,但卻導致了他們無法抵制高糖飲食。

特別是近年來,食物對我們而言不再僅是供能物質。商店裡隨處可見的各種高糖食物,商家通過色澤、香味、包裝、廣告來刺激我們購買的欲望,讓我們很難對它們說「不」。高糖食物讓我們上癮,但卻又隨處可見。

三、權威與數據

通過影片得知,高糖飲食對人們產生的危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人們想要一探究竟。70年代,食品業僱傭了科研團隊來調查和研究糖對人們健康的影響,結論是糖與慢性疾病沒有關聯。食品業還僱傭了公關公司進行大量的正面宣傳,讓人們繼續放心地食用糖。

而現在也是一樣。食品業花錢請科學家做有利於他們的研究,請專業機構,如心臟或癌症研究機構發表有利於他們的文章,將不利於他們的科學研究描述成垃圾研究。所以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糖不會影響人們的健康。

電影截圖

暫且不去考慮糖對我們健康的真正影響,需要我們警惕的是,真相受到了控制。如果我們所接受的事實、紮根在我們認知中的觀念都是經過精心策劃後呈現出來的,那麼我們不就活在一個巨大的陰謀中嗎?我們所崇敬奉行的權威與科學都能造假,我們還能相信誰?

好在還存在很多質疑的聲音,讓我們理性地去審視問題,現在越來越的研究表明高糖飲食就是慢性毒藥,讓人上癮又損害健康。

權威並不等於真相,連科學都是可證偽的,更何況是人為推出來的權威。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問題,才能保證我們的思想不受局限和欺騙。

四、極端的飲食

影片的開頭,講述了上個世紀50年代,社會各界就「脂肪是肥胖的元兇」還是「糖是肥胖的元兇」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脂肪被認定是罪魁禍首,糖倖免於難。

至此低脂飲食成為風潮,人們將低脂飲食等同於健康飲食。商家牢牢抓住了低脂飲食文化所帶了的暴利,紛紛推出低脂健康產品。

然而,低脂食物往往並不美味。為了改善口感,只能添加大量的添加糖來保障食物的口感,在帶給消費者味覺上的享受時還能健康、瘦身的心理暗示,從而提高銷量獲得利益。

但事實是,當前世界人口肥胖率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究竟誰才是元兇?

兩者都不是,真正的危害是極端飲食所帶來的連鎖反應。

原先我們認為脂肪是肥胖的元兇,抵制脂肪的熱潮風靡全球。我們以為躲開了肥胖的元兇就能獲得健康,誰知等待我們的卻是更高的肥胖率。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了糖的危害之後,都開始抵製糖。這又是引向了一種極端,這次極端的行為帶來了更為嚴重的後果。

人們斷章取義,認為糖罪無可恕,應該強烈抵制,甚至連主食都不放過。但是戒糖指的是減少或停止攝入添加糖,而不是極端的飲食。

實際上,戒糖飲食並沒有降低肥胖率,反而引發了更為嚴重的心理上病症。

戒糖的觀念讓很多追求好身材的年輕人瘋狂地節食、斷碳水、斷脂肪,導致數不清的人因為極端飲食而反彈,出現暴食症、厭食症、焦慮症和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極端的飲食導致的結果是我們想像不到的。食物本身沒有罪,我們也很難抵抗美食的誘惑。合理的做法就是用平常心去對待每一份食物,均衡營養、不極端、適量獲取,感受身體的反應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習慣。

科學的研究都是為了讓我們選擇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讓我們變得極端、扭曲。

極端飲食

電影整體的風格是較輕鬆詼諧的,尤其是影片的最後,用一首MV來表達糖無處不在又令人上癮的現象。

電影記錄的實驗,旨在揭露對糖的對人身體的危害,但是實驗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對照不全面,還應該設置高脂飲食、高糖高脂飲食對人身體的影響,單單從高糖來得出揭露,顯得有些片面。而且實驗也缺乏具體的科學理論,讓人頗有疑問。但整個影片所反映的一些現象也值得我們深思。

相關焦點

  • 豆瓣8.6分一部關於糖的電影:現代人的健康由高糖食品摧毀
    因為是一部紀錄片,所以他可能會有一些枯燥的可能,但整個片子做得非常好的,就是形式比較有意思,同時它的色調非常的飽滿。比如有些科學家要進行科普的時候,他會給他加上非常多的動漫角色的因素,或者把它裝在一個盒子裡,一個電視機裡、一個瓶子上面等等讓他們進行開口說話,這樣的一個形式非常生動。電影的主要內容:從一個普通間比較健康的成年男性的試驗入手。
  • 從糖到代糖:一場關於甜的革命
    這一演變,既記錄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也記錄了大公司為適應這類變化而不斷尋找新的代糖概念的過程,以及品牌營銷與公共政策的纏鬥——你甚至很難二者究竟是誰影響了誰,很多時候,商業的有趣之處也正是體現在這些故事裡。
  • 一份關於「實驗電影」的答卷(2016)
    關於「實驗電影」的問卷:1,就你個人的最直接的理解,「實驗電影」的定義是?2,你的「實驗電影」履歷是?時間、地點、人物?3,中國「實驗電影」的概念成立嗎?可能的歷史及現象、代表作品是?4,「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其他形態的本質區別是?
  • 中洲控股:一場關於未來的實驗
    原標題:中洲控股:一場關於未來的實驗 近日,由中洲控股旗下中洲未來實驗室C Future Lab(簡稱:CFL)、斯德哥爾摩設計實驗室Stockholm Design Lab(簡稱:SDL)主辦,來自6個國家的16個知名團隊共同打造的重磅大展,於深圳福田中洲未來實驗室盛大開幕
  • 《That Sugar Film》,這部關於糖的電影,你看了嗎?
    《That Sugar Film,一部關於糖的電影》,是由澳大利亞演員兼導演Damon Gameau執導的一部紀錄片電影。這部電影的主角,也就是導演本人,通過改變自己目前的飲食習慣,嘗試了60天高糖飲食,來測試這種飲食方式對自己身體的影響。最近這部電影的討論度很高,我身邊的小夥伴還有網絡上的各種平臺,很多人都在推薦這部電影。
  • 【分享】一部關於增肥的紀錄片!親身試驗告訴你,每天吃糖身體將發生哪些驚人變化...
    來看 Damon 實驗期間的一頓早餐:甜味早餐穀物:含糖 7.5 勺低脂酸奶:含糖 4 勺蘋果汁:含糖 9 勺僅僅一頓早飯,就吃了 20 勺(約 80 g)糖。現在你明白了,哪怕不吃任何含糖量高的食物,也可以輕易攝入 40 勺糖。
  • 《竊聽風暴》:是一場竊聽心靈的心路歷程,一部關於拯救的電影
    《竊聽風暴》是2006年德國最成功的電影,在有「德國奧斯卡」之稱的羅拉獎評選中獲得11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編劇等7個重要獎項。這也是繼《地下》、《再見,列寧》、《帝國的毀滅》、《百萬殺人遊戲》之後再次驚動世界的歐洲電影。
  • 關於一部塞爾維亞的電影
    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一部來自塞爾維亞的《一部塞爾維亞的電影(A Serbian Flim)》。
  • 實驗影偶劇《水漫金山》| 關於皮影、木偶、動畫和互動裝置的新奇秀場
    在朋友繪聲繪色地回憶自己看的皮影戲演出時,我也一掃先前的悲觀情緒,腦海裡閃現了譚維維在《中國之星》節目中用一曲和華陰老腔合作的《給你一點顏色》震撼全場的畫面。是呀,皮影戲並沒有成為博物館中的死物,它以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存活在其它藝術創作中。
  • 澳洲導演記錄自己60天每天吃40勺糖的身體變化,結果.....
    Robert 教授表示,我們每個人都在被糖毒害,因為糖有其他食物所沒有的三宗罪:造成肝臟肥胖導致細胞老化阻撓大腦正確計算出自己到底攝入了多少糖澳大利亞導演 Damon Gameau,為弄明白糖對健康的影響,也做了個有趣又勇敢的實驗:他把自己當小白鼠,連續60天,每天吃糖40勺(約 160 g)。他甚至把這個過程拍成紀錄片:《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 電影來襲!「關於愛」的故事......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陳中實驗學校也嘗試開啟一個全新的「表達」模式——【陳中•關於愛】系列微電影開拍。2021年1月12日上午,開機儀式在豔陽高照的迎賓路校區舉行,所有參與此系列劇籌劃的工作人員,以及第一集「愛,就是責任」的演員們,懷著激動地心情齊聚在此,張正彪校長,王紅順校長以及迎賓路校區領導也到場祝賀。
  • 作死實驗:連續2個月,每天吃40勺含糖添加的食物,會發生什麼?
    2014年有一部紀錄片,火遍全球,名字是《一部關於糖的電影》,評分高達8.6分。紀錄片由一個名為達蒙的澳大利亞人自發錄製。一般人得到這樣的實驗結果,就暫停了,畢竟還是生命重要,糖的害處也已初露端倪。但達蒙用行動告訴我們,他確實是個偉人。他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一如既往認真食用含糖的食物。
  • 每天吃40勺糖,連續60天,澳洲導演記錄了自己的身體變化
    來自澳大利亞的導演Damon Gameau,為了弄明白糖對健康的影響,做了個有趣又勇敢的實驗:他把自己當小白鼠,連續60天,每天攝入糖40茶匙(約160 g)。最後,他和懷孕的妻子一起,把整個過程拍成了紀錄片:《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 《夜宴》:一部關於政治的喜劇電影
    《夜宴》這部電影是一部宮廷悲劇的電影,是根據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改編的。主要演員有章子怡、葛優、吳彥祖、周迅、黃曉明等明星。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中國的五代十國時期,在宮廷中鬥爭權力、愛情和死亡的一個故事,為人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欲望的悽美傳說。
  • 《一秒鐘》:關於電影,關於情懷,關於人生傷痛
    文/白鷺先生 這是一部關於電影,關於情懷,關於人生傷痛的電影。 劇情簡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西北某地,沒趕上電影場次的張九聲悵然若失,他悄悄從農場溜出來,就是為了看一場電影,那是一盤宣傳性質的新聞膠捲帶,他相信在那盤膠片中有他已經去世的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為了找到這膠片,他開始瘋狂之旅。途中他恰逢流浪兒劉閨女,冤家路窄的兩個人,因為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 《刺蝟的優雅》:這是一部關於「孤獨」的電影
    《刺蝟的優雅》:這是一部關於「孤獨」的電影對於孤獨的人來說,無論他們之前是否相識,是否曾經有過交集,在他們走到一起的那一刻,就會發自內心地產生一種不約而同的共鳴。《刺蝟的優雅》改編自法國小說家妙莉葉·芭貝裡的同名小說,這是一部關於「孤獨」的電影,在一棟大樓裡,住這幾個毫不相關的陌生人,他們的內心都有著自己的孤獨,就是這樣的三個人,卻在某一天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走到了一起,而從他們相識的那一刻開始,孤獨的靈魂產生了共鳴,他們起了身上的刺,不再是扎人的刺蝟,生活中的一切都隨之發生了改變,至於心中的那份孤獨感,好像也逐漸變得不一樣了。
  • 一部關於去西藏旅行的電影——《岡仁波齊》
    很多時候,我們關於西藏的認知,總是充滿神秘,總是充滿希望,總是充滿著嚮往,今天我們從一座神山—岡仁波齊開始,介紹一部關於西藏美景的電影《岡仁波齊》。電影始於西藏東南部的芒康縣,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
  • 《企鵝公路》這是一場盛大的冒險,關於青春,關於成長
    有一天,一批企鵝竟然出現在熱鬧的公路上,然後又突然消失了,男主搜查分析,發現這一切的怪事都與女主有很大關係,這是一部懸疑動畫,用孩童時期對美好女生的憧憬,對新鮮事物的執著探索,對友情的保護等等這樣溫暖的畫面調和悲傷的結局。這個片子看完理解上我是有點暈的,好像創作者想表述些什麼更深層次的東西,但我說不出來。這是一場盛大的冒險,關於青春,關於成長。
  • 電影《媽閣是座城》:一部屬於女性的電影,一場關於愛情的豪賭
    電影以獨特的女性視角為出發點,像一場關於愛情孤注一擲的豪賭,主演白百何和黃覺是深陷其中的「賭徒」。迷城痴纏,命運沉浮,相比於愛情裡的犧牲者,女性只是更加堅信愛情的人而已。這是一部屬於女性的電影,也是一場關於愛情的豪賭。
  • 《奔跑吧》李晨哭了的背後,是一場關於認知偏見的心理學實驗
    真相與謊言、信息與判斷、誤解與偏見,一場關於人性的實驗就此展開了。李晨贏了比賽卻哭了本文我主要從導演遊戲設置的角度、嘉賓和觀眾選擇角度,結合本期《奔跑吧》和心理學知識,和大家一起探討遊戲設置的背後,是一場關於人性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