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晚八點,愛上深閱讀。
我是引讀教師劉凌霄。
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品讀《紅樓夢》中的幾個片段,並於其中了解芒種這個節氣。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對應公曆的6月5、6或7日,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這個節氣名到底應該怎樣讀?
是讀成上聲的芒種,還是讀成去聲的芒種?
芒種這個節氣中農民到底「忙不忙」?
《紅樓夢》又是怎樣展現芒種這個節氣的風情的呢?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今天的八點引讀。
《周禮 地官》記載: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意思是說,只要能長草的水田,都可以種麥子或者稻子。
安這種理解就要把這個節氣名讀作上聲的芒種。
而《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有言:「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按這種理這二十四節氣的第9個節氣就應該讀成去聲的芒種。
所以我們既可以將這個節氣讀成芒種,也可以將其讀成芒種,就看你表達時更偏重其中的那個意思。
芒種這個節氣名諧音「忙種」,也就是忙著種田。
現實生活中這個節氣農業生產到底忙不忙呢?
對中國大部分地區來說,芒種一到,夏熟作物要收穫,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種的莊稼要管理,收、種、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節。
所以說芒種這個季節正是與它的諧音所表達的意思不謀而合,是一個繁忙的節氣。
不管你是否從事農業生產,我都祝願大家能夠在這段時日裡勤奮努力,讓自己快樂的忙起來,讓自己愉快的充實起來。
當農人在田間忙碌時,古代大戶人家在做些什麼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紅樓夢》中的幾個片段,了解一下大觀園中的芒種。
《紅樓夢》第27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中很詳細地描寫了大觀園中的芒種節。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
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
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之中人都早起來了。
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
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颻,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在這段文字當中我們看到了古人過芒種節時的一項重要活動——祭花神。
人們認為芒種一過,便是真正的夏天了,芒種是眾花凋謝、花神退位的時候,所以人們會舉行餞花會。
具體的節俗包括把花枝柳條編成轎馬,把彩線和繡帶系在樹上,姑娘們都把自己打扮得很美,用自己的美延續著自然界中的花之美。
這是大觀園中姑娘的群像。
下面再讓我們來看看對重點人物的特寫。
「落花時令,戀花之蝶依舊飛舞。
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
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來扇子,向草地下來撲。
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
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這段有名的「寶釵撲蝶」。
文字中我們不但看到了寶釵的嬌憨,也看到了芒種時節春花落彩蝶飛得獨特物候。
同樣是芒種,同樣在大觀園,讓我們再來看看多愁善感的黛玉在做些什麼。
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在陽春三月,風吹桃花,落紅成陣,滿身滿書滿地皆是。
為了讓花兒「質本潔來還潔去」,黛玉「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將落花裝入絹帶,埋入花冢。
而芒種時節,「許多鳳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錦重重的落了一地」。
春殘花漸落,「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勾起了黛玉顧影自憐的傷感。
氣候惡劣,「風刀霜劍嚴相逼」;花期匆促,「明媚鮮妍能幾時」。
與春作別之時,一半是憐春,一半是惱春:憐春忽至,惱春忽去;無言地來,無聲地去。
對,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黛玉葬花。
這時我不禁想問,若是你置身於芒種時節的大觀園中,你要做撲蝶的寶釵,還是做葬花的黛玉呢?
不管你願成為誰,都請駐足觀賞,細心聆聽,感受這忙碌時節的獨特之美。
今天我們一起品讀了《紅樓夢》中的幾個小片段,有一起了解了芒種這個節氣,願你能有所收穫。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的引讀就到這裡,期待著與你相會在下一個美好的節氣。
1972年6月5日 世界環境日
1997年6月5日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明微型診斷儀
1981年6月6日 袁隆平榮獲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